卞令成
2021-07-14
祠堂是村落中最宏丽的建筑,是徽州人金钱与财富的展示、权威与地位的象征;是宗族的精神寄托、灵魂归宿和人性回归;也是家族集会、祭祖、议事、惩罚、婚嫁的场所。
在宏村月沼北畔正中有座“乐叙堂”,又名“众家厅”,为汪氏宗祠,建于15世纪初明永乐年间(公元1403年)。
乐叙堂与月沼组成宏村八景之一“月沼风荷”,可惜如今未闻风也没见荷,只能发挥想像力了!
整座祠堂建在村子中心地带,位置突出,景色优美,祠堂空间的序列设计和背山面水的环境,给人增添了一份灵气与神秘,让人有庄重、肃穆和敬畏之感。
高耸的马头墙傲视着芸芸众生
门楼厅保存完整,建筑风格仍保留明代特点,月梁上的莲花托、雕刻线条朴素大方;中门高大,显示出家族的显赫地位。
宗祠由门楼厅、前院、议事厅和享堂等部分组成,此为前进门楼向外看那弯半月形的月沼。
2004年政府有关部门拨款116万元重新维修了残破的宗祠,如今在墙体上尚能看出明显的新旧痕迹。
进入前院,可见四柱三间五分贴墙门楼(又称五凤楼),气势恢宏,门楼正中写有“恩荣”和“世德发祥”的字幅,寓示着家庭繁荣。围绕字幅四周是精美砖雕,有双龙戏珠,独占鳌头,狮子戏球等吉祥图案。
进门是宽大的议事厅,这里是宗族举行重大活动和议事之所。迎门一排六扇屏风写有《思齐公乐叙堂记略》,记录了宏村七十六世祖汪思齐邀好友县尹黄讳彪为汪氏宗祠取名的全过程。“乐叙堂”,有秩叙敦伦、永履和乐之意。
屏风背面则写有“朱子家训“,作者朱熹,徽州婺源人士,“程朱理学”代表人物,这篇家训,也成为徽州儒士的道德规范。当时他们奉行“读朱子之书,服朱子之教,秉朱子之礼,以邹鲁之风自待。”以朱熹极力倡导的三纲五常为天理,维护天理,可以舍身取义,不惜杀身成仁。
导游说,正祠内厅在1963年曾改为生产队队部,现已恢复原貌。
议事厅正前方供奉着汪氏家族的老祖宗:正中为远祖(一世祖周鲁颖川汪侯)一全天下第一个姓汪的;右为四十四世祖,越国公显祖(汪华)一徽州第一个姓汪的;左为始祖(宋始迁雷岗弘村六十六世祖彦济公)一宏村第一个姓汪的。(介绍及排名来自导游)
宏村汪氏是唐朝名臣汪华的后裔。汪华(公元586-649年),字国辅,又字英发,原名汪世华,后因避李世民“世”字,改单名为华,为春秋鲁国颍川侯的后裔。汪华于隋末时策划兵变,夺得歙、杭等六州,自称吴王。后归于唐,被封上柱国越国公,在古徽各地影响广大,历久被人怀念,故汪氏宗们中一般均有“绪承越国萃簪缨”的联句。村中古街拱卷里门上方的石刻门额大都为“平阳古郡”四字。
南宋绍兴元年,宏村祖先迁居黟县最早的居住地祈墅村庄遭战乱火灾毁坏。汪氏六十六世祖彦济公遵祖训迁至雷岗山阳,始建十三座楼,应弘广发达之意取名弘村。后在清乾隆年间因避讳改名为宏村。
祖宗像旁楹柱上悬挂的红色古联文便是“基开雷岗绵世泽;绪承越国萃簪缨”,这是告诉后人汪家的起源与历史。
“乐叙堂”中陈设的楹联与格言,大多颇有哲理,诸如“非因报应方为善,岂为功名始读书”。教育后人行善,读书都必须有一个正确的动机,同时强调行善与读书的人生追求;同样哲理性很强的还有“克已最严须从难处去克,为善以恒勿以小而不为”意为要想克制自己的欲望和缺点,要从最难处做起,要作善事要长期坚持,从小事做起,勿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后厅的“大同无少长老,至乐合天地人”则表现了汪氏祖先对人与人之间及人与自然之间和谐相处的追求。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