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姓氏的特点和作用”的回答
姓氏知识
手机版
关注问题
危凰婷
2021-07-15
纵观 中国姓氏的发展史,中华民族的 姓氏发展如同咆哮奔腾的长江,由涓涓细流形成的壮丽宏大的巨澜汇聚到浩瀚的大海;俯视中华民族姓氏的分布,中国姓氏犹如一株巨大无比的榕树,其冠如盖,铺天盖地,其根如须,盘根错节。梳理以下中国姓氏的发展,人们可以发现其呈现以下特点: 第一,开放性。 所谓开放性,是指姓氏外延的扩大以及名字系统内涵的完备和丰富。由于中华民族是以汉族为主体的 民族,在社会的发展过程,在各民族的融合进程中,姓的数量几乎是跳跃式地增长。 炎黄时期为16姓, 唐代姓的数量是293个,宋初的姓是503个, 明代的姓最多达2635个。到了现代,据最新资料统计,中国的姓共有11969个(其中有些姓氏随着时代的发展也有不少消亡的)。其中单字姓是5233个, 双字姓为4329个,三字姓为1615个,四字姓为569个,五字姓为96个,六字姓为22个,七字姓为7个, 八字姓为3个,九字姓为1个。 开放性的另一个方面是名字系统的日趋完备和内涵的渐趋丰富。 姓和氏在 上古社会就产生了,为了 区别社会成员,作为标志,名也就随之产生了。《仪礼·丧服传》记载:“故子生三月,则父名之。” 《仪礼·檀弓》曰:“人女三月而加名,故云幼名;年二十有为人父 之道,朋友之类不可复呼其名,故冠而加字。”古人对人的 称谓,除名字之外,还有号,大致可分为自号、 别号、 法号、室号、 绰号、 谥号等。姓氏和名字系统的各个部分各有其作用,姓用来明 血缘,氏则别贵贱;字的作用是正体,“字以表德,号以美称”。这种名字系统最早形成于商和 西周时期。 顾炎武的《 日知录》就有明确的论述。 第二,等级性。 最早给姓氏打上人为印记的是北魏孝文帝拓拔(元)宏。拓拔(元)宏用强制的手段使自己的 鲜卑族 兄弟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了至少表面汉化的过程。而且还进行了一系列匪夷所思、大刀阔斧的改革,其中的一项是姓氏改革,拓氏(元)宏将天下的姓氏分成三、六、九等。并且给每个等级制定了标准。在拓拔(元)宏开了先河的情况下,以后,谁掌握 政权,谁的 身份就高贵,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到了唐代, 李世民直接下诏,将原本第二等级的 李姓,提升为第一等级,把 王姓挤入第二等级。以后历朝 君主基本如此。这种姓氏的 等级制,造成了 世界文化史上罕见的现象,譬如改姓、赐姓、讳姓等。这些所涉及到的姓氏绝对不在少数,拓拔(元)宏的姓氏改革就牵涉到一百多姓氏。 第三,地域性。 所谓地域性是指在全民族的范围内,姓氏往往按 地域分布。例如,唐代形成的“五家七姓”,即李(陇西、赵郡)、崔(清河、博陵)、卢(范阳)、郑(荥阳)、王(太原)。人类学家、文化史学家 摩尔根在《 古代社会》一文中,曾经引用过他的朋友罗伯特·哈特给他的信说:“在中国许多地方遇到很大的 村庄,全村只有一个姓。比方说,在一个地区见到三个村庄,每一个村住三千人。第一个村庄 全姓马,第二个村庄全姓杨,第三个村庄全姓牛。”这种现象在中国极为普遍,这种自称 村落的姓氏带有排他性。 第四,多源性。 所谓多源性,是指在中国的常见姓氏中(按照国家自然基金会研究划定:人口占0.1%的姓氏称为常见姓氏,现有129个。占人口总数87%),大多数有多个源头。为了便于说明起见,用 列图表的方式,借以表达。 因此,我 国姓的 来历,几千年来变化多端,说法不一,但归纳起来大概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在 母系氏族社会,以母亲为姓。传说 上古时代 神农氏的母亲叫女登,所以那时许多姓都是女字旁,如:姑、姬、姜、妫、姒等。 二、以 出生地、 居住地为姓。传说上古时代 虞舜出于 姚墟,便以姚为姓。 春秋时代 齐国公族大夫分别住在 东郭、南郭、西郭、北郭;便以东郭、南郭等为姓。郑大夫住在西门,便以西门为姓。 三、以 古国名为姓。虞、夏、 商朝都有个 汪芒国,汪芒的 后代乃姓汪;商朝有个在泾渭之间的 阮国,其后代便姓阮。 四、以 封地为姓。 造父被周武王封到赵城,他的后代便姓赵;周昭王的庶子被封于翁地,因而姓翁;周公旦的儿子被封到邢国为 邢侯,他的后代便姓邢。 五、以 官职为姓。 古代有五官,即:司徒、司马、司空、 司士、 司寇,他们的后代都以这些官职为姓。 六、 天子 赐氏,以 号为姓。如周穆王死了一个宠姬,为了表示哀痛,赐她的后代姓痛;周惠王死后追 为惠,他的后代便姓惠。 七、以 祖辈的字为姓。如 郑国 公子偃,字子游,其孙便姓游;鲁孝公的儿子子 ,字子臧,其后代便姓臧。 八



查看原帖>>
0条评论
取 消 确 定
相关问题互动
沈姓的祖先是谁?
锺文懿
赞0
微信
QQ空间
QQ
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