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年前我看过一套古籍线装的《榆次县志》,约七八本的样子,现今,我对其中的很多内容已淡忘了,但有一句话却总是记忆犹新:榆次的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
于是,春天的榆次城更是令人心旷神怡的。
我的童年,是在
榆次老城里度过的。那时,榆次老城方圆二里许,城周有长长的高高的残败的土城墙,城内有十几条纵横的街巷。北大街和南大街是榆次老城最主要的街道,比其它街巷宽,五六米的样子,路面铺着一条一条光滑的青石板,从北门口径直到南关的清虚阁。下雨天时,条条青石板就犹如一面面水汪汪的镜子。
我家住在龙王庙街。龙王庙街在十几条街巷里很特殊,与众不同,街北是一道完整的砖墙,街南是二十多个规规矩矩的四合院。那道砖墙是龙王庙的围墙。龙王庙在很久以前就改做学校了,最早称鸣凤书院,后叫榆次二中,大门设在街东口,是一个构造复杂飞檐斗拱的排楼,进了门里,有一座小巧的麻石桥,桥两侧有水池,池中长过浮萍,开过荷花,游戏过金鱼。过了桥,就通向一间又一间的大殿,殿与殿之间的院子里有古老的柏树和槐树,每年初夏时节,柏树碧绿,白色的穗状小花就在巨大的槐树冠上盛开了,花香四溢,伴着学生们朗朗的读书声溢出那道砖墙,与傍晚在四合院上空袅袅飘浮的炊烟糅在一起,笼罩了老城很大的区域。
从2001年起,榆次老城开始了它的修复工程,那是一次大手笔的修复工程,至2004年一期工程完成。竣工后的第一时间,我曾走进老城。在北门入口处,我看见一块镶嵌于地面上的石碑,始知这座老城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周成王**就已存在了。而今,榆次老城仿佛是一个起死回生的人一样出现在我的视野里,它庄重中蕴含着生动,静谧中透露着灵动。从北门口到南关的清虚阁,路面上重铺了的石条,街两边是修葺一新的鳞次栉比的店铺,有的门两侧伫立着
石狮石鼓,有的门外有立柱林立的雨廊,有的木质街门包着圆帽状的铁钉。若站在北门口向南远眺,可以隐约地看到清虚阁巍峨地耸立在老城一边的尽头……有很多的人在老城中款款而行,这一切 是我童年时就亲切的景象。
若站在北门口转身向北,我又看到一个有些陌生的现代化都市,它有宽阔的音乐喷泉广场,有笔直的马路,路边是装饰豪华的文化中心、商场、银行、超市、书店、肯德基、永和豆浆、发廊、酒吧……它们统统光鲜闪亮,融在永不知疲倦吟唱的流行歌曲的背景音乐中。若再往北行,人会误以为步入了某个欧洲小城,整条榆太路两边均是二三层欧式建筑风格的小洋楼……
如今,我每每站在宽阔的北门广场,就会明晰地感到自己置身于一个南北地域有明显对比的城市中,会发现,北边新城区的扩展和南边老城区的保护竟在榆次这座城市以和谐的状态共存,南边老城的古朴会让我心情平和,北边的现代化都市又会让我心潮澎湃,不相悖,南北相映成趣,这就是我今日认识的榆次。
对于榆次,有一种说不清的情感,熟悉却又陌生,似曾相识却又不能深入肌里,记忆里总能触摸到她的骨架,现实里却因为她的不断美丽不断城市化而日渐疏离。
年龄渐长,关于榆次的地理名字越来越多地被记忆记取,文化宫、北山路、铁华大厦、安宁桥、迎宾桥、华钜,它们牵引着我一次次走进榆次的街巷和民情中。
现在的榆次越来越城市化了,一次和朋友开着车绕来绕去竟然迷了路,这是一个新开发的工业园区,一切看上去都是那么簇新,那么陌生;还有一次从太原下去直奔八一饭店,可是当车停到那个宽敞的十字路口时,我恍惚了,八一饭店呢?那个从未进去过却熟悉于心的八一饭店呢?没了。取而代之的是一栋充满现代气息的高楼。
两个很好的朋友把家安在了榆次,一个在北山路,一个在老城附近。隔三差五,她们就会坐着901公交车来太原逛一圈。她俩的工作不是太紧张,工资也不是很高,但定时做美容,皮肤保养得很好,年初流行陶瓷烫,她俩都花了200块钱烫了头发。去年国庆节回榆次,她们俩做东。吃什么呢?她俩说就吃有地方特色的吧,平遥人在榆次开了家连锁饭店,挺晋中味的。玩什么呢?她俩说,除了常家庄园和老城,榆次还新建了个大的文化中心,里面有音乐厅、酒吧,逛累了就去里面听听音乐去。她们说,太原是适合逛的,榆次是适合住的。
是的,榆次是适合居住的,节奏舒缓,路宽桥多,但榆次也是快节奏的,每去一次都会给人新的不同。榆次的普通人挣钱不多,花钱也不奢侈,但气定神闲,不紧不慢地跟着太原的甚至更大都市的节拍。
城市印象:乡土的都市
农历三月廿九,榆次,大风。人是在路上摇曳的草,一个个艰难地迈着步子。榆次和太原几乎是一步之遥,风里面却少了很多沙子,尽管大,也仅仅是在天空中拉几声号子,增添些许凉的味道而已。从晋中宾馆走出来,能看到对面的一排小超市的老板们在店铺的外面收着摆出来的东西,忙碌的。风的确大,路上的人有些行色匆匆。
在晋中宾馆往出走的路口,我看见两个街头摊贩,一个修自行车的,一个钉鞋的,分据在岔口的两旁,像两尊门神,神态安详,平静地鼓捣着手里的活或者默默地抽着烟看路上的人。
在榆次的两三天里,我在街上走的时候,随处可见头上悬挂的条幅或广告里有弘扬晋商文化的字样,晋中市以前有山西最优秀的商人,并且保留了诸多的晋商大院。我对晋商并不了解,所以不便多谈,但在我眼中,榆次很多地方有着晋商遗留的东西,丝毫不做作地在民间流传,比如超市、比如修车钉鞋的人。榆次这座城市里,几乎所有的小商店都喜欢把自己称作超市,尽管它们不具备超市的规模和服务标准,但是从一方面说明了他们主人的美好愿望,也从另一方面说明了这些超市主人们的商业意识,或许哪一天,他们其中的哪个人就因此而崛起,成为新一代的山西商人。我到过许多城市,没有见过有哪一座城市像榆次这样,几乎在每一个路口都分布着钉鞋修车的。我的理解中,晋商文化里有那么一点,就是节俭,在一个城市里,有这么多街头小摊并且能一直存活下来,正折射出了榆次人的节俭。所以在这里,你应该能看到有各种层次的人将自己的鞋子或自行车带到路边修理,而这些人中,保不准哪位就是深藏的“陶朱公”。
榆次是一座乡土而前卫的城。她的乡土气息容易让人喜欢,乡土的热情洋溢在人们对话和交谈的字里行间!问个路或者买个东西,就有人将热情淳朴地向你推来,所以是乡土的。前卫是眼睛中可以看到的,宽阔的路就不说了吧!就是散落在城市中的几个广场,也是各有韵味的。其他就是路边的建筑,是整齐的划一的,完全不是像大同一样高高矮矮地将各种建筑并立在一起。榆次和大同,都比较有一个城市的样子,然而,大同有一丝承袭昔日繁华怀旧的破败,榆次的调子却是明朗欢快和富有想象力的;同样有铁路贯穿市区,大同的路也宽阔,但总觉得有些拥挤,榆次的路就让人觉得舒服,人群从立交桥下穿梭往来,很少有互相干扰的时候。或许离太原近,榆次都市化的脚步要明朗一些,但是那种味道,却不是单纯模仿来的。
原先以为,只要有宽阔的马路,马路边有高大的建筑,建筑上有宽大的玻璃,玻璃上就只会反射冷漠和生硬的光线,疏远都市人的距离。走过了榆次,才知道并不是所有的城市都这样,温暖一样会在水泥丛林里和谐地延伸。
水中英
2021-07-15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