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他处转贴:
祠堂,旧时又称为“祠庙”或“家庙”,多建于墓所,故把祠堂称为“祠室”。按《
礼记》规定,只有
帝王、
诸侯、大夫才能自设
宗庙祭祖。直到
明朝,
朝廷才开始允许老百姓建“家庙”。后来,祠堂多建于
家族的
聚居地或其附近。最早由于发族尚不多,便先置祠于宅中,随着族丁的繁衍,便开始专门建起
宗祠乃至支祠。
祠堂是
地方
经济发展水平的
象征和
民俗文化的代表。从
民俗学家的角度看,祠堂是“用自己存在的方式诠释时代文明”。作为中国民间保存最好的一种
古建筑群体,祠堂留给
后人许多珍贵的历史、
文化研究价值。
千秋功过,于祠堂可见一斑;华夏祖先,从祠堂可知
谱序流传。
我国是一个
文明古国,其
传统文化不仅独特,而且渊源流长。
祠堂文化作为地方民俗文化重要组成部分,远在几千年前的
夏商周便开始萌芽,到
宋代形成较完备的
体系,明、
清时发展到了高峰。从
某种意义上说,祠堂文化的繁荣侧面反映了这个历史时期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是政通人和、国泰民安的具体体现。
厍记城
2021-07-15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