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问题
孙元畅
2021-07-15
一、送别时间:多在清晨或 傍晚时分。
敦煌卷子伯二二五一《菩萨蛮》:“昨朝为送行人早,五更未罢金鸡叫。相送过河渠,水声堪断肠。”李欣《送魏万之京》:“朝闻游子唱离歌, 昨夜 微霜初渡河。”刘长卿《饯别王十一南游》:“长江一帆远,落日五湖春。”以及他的《送李中丞归汉样阳别业》:“茫茫江汉上, 日暮欲何之!”
唐人送别时间在清晨,主要取“一日之计在于晨”之意,希望自己的朋友在新的一天里,在 新的旅程中,有新的收获,新的开始。而古有“落日依依”之说,所以把送别时间放在 傍晚则是为了达到一种情景交融!
二、送别地点:多在水边、 渡口、 长亭之处。
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 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王勃《江亭月夜送别》:“江送巴南水,山横 塞北云。 津亭秋月夜,谁见泣离群?”李白《劳劳亭》:“天下伤心处,劳劳 送客亭。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唐代 文人多在水边送别,这是与当时的交通工具有很大关系的。唐代出行游历虽大兴骑乘之风,但多为达官显贵或富商大贾, 白居易《轻肥》:“意气骄满路, 鞍马光照尘。借问何为者, 人称是内臣。”贫寒士人及 平民百姓买不起马,出门只好骑驴骡, 杜甫《示从孙济》:“平明骑驴出,不知适谁门”。然而,驴,体形不如马高大,长耳小尾,性情执拗, 在中国 传统文化中骑之不雅,故李白有《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骅骝拳局不能食,蹩驴得志鸣春风。”柳宗元更有《黔之驴》以讽刺外强中干之人。
所以,唐代文人除少数放荡不羁之人骑驴以外,大多数出行均选择了乘船。唐代造船业的发展,以及水利交通的便利,船运交通特别发达,史载“东南郡邑无不通水,故天下货利,舟楫居多”,造船业的发达以及航行技术的提高,使得乘船出行不仅舒适、安全、便利,更少了马车、 轿子的 旅途劳顿颠簸之苦。而制船业的发展,造出了更适合文人乘坐的船只,“船制甚宽,艄舱有灶,酒若 肴馔,任客所指”。所以唐代文人出行多乘船,于是多于 江边送别。而在长亭送别的 习俗,则源于“亭”与“停”的谐音的 缘故。在长亭送别,有挽留远行者之意。
三、送别方式:
1.饮酒作别。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劝君更尽 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李白《金陵酒肆送别》:“风吹柳花满店香, 吴姬 压酒劝客尝。”司空曙《云阳馆与韩绅宿别》:“孤灯寒照雨,深竹暗 浮烟。更有 明朝恨,离杯惜共传。”饮酒是古代 文人骚客的 爱好,在中国古代形成的丰富的“酒文化”里,把饮酒作为身份地位的 象征,酒成了“名士徽章”。“名士不必须奇才,但使常得 无事,痛饮酒,熟读 离骚,便可称名士”。在唐代,随着社会财富的增加, 酿酒业的发展,社会上饮酒之风愈演愈烈,“风俗奢靡, 宴处群饮……公私相效,渐以成俗。”白居易在其《 酒功赞》中更是说“麦麴之英,米泉之精,作合为酒。”酒可以“变寒为温”,“转忧为乐”,“百虑齐息,万缘皆空”。而在唐人送别的特定时刻,又怎能无酒?
2.音乐相伴作别。李白《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 岸上踏歌声。”许浑《谢亭送别》:“劳歌一曲解行舟, 红叶青山水急流。”郑谷《淮上与友人别》:“数声风笛 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而白居易的《 琵琶行》里对音乐在送别时的地位和作用有更深的体现。 《诗经·小雅·鹿鸣》:“我有嘉宾,鼓瑟鼓琴”。“琴瑟”也被后人借指宴别朋友的音乐。而这种送别时有音乐相伴的习俗,被唐人用到了送别地点上来,或 长歌,或吹奏,借以抒发自己 心中那离别的惆怅与哀伤。
3.折柳相送。 张九龄《折杨柳》:“纤纤折杨柳,诗此 寄情人。一枝何足贵,怜是故园春。”王之涣《送别》:“杨柳东风树,青青夹 御河。近来攀折去,应为别离多。”敦煌莫高窟盛唐时期217窟 壁画中更有“折柳相送”的具体形象。“柳”与“留”谐音。折柳相送,表达了对朋友的挽留之情。柳还有随地而生的 习性,折柳相送,寓指祝愿朋友随遇而安,落地生根之意。
4. 设祖帐送行。王维《 齐州送祖三》:“相逢公一笑,相送不成泣。 祖帐已纷离, 荒城复愁入”,韩幄《杂家》:“祖席诸宾散,宣郊匹马行。” 古人远行,设 帏帐祭祀 路神谓之祖。祖帐既是专门搭置的为 友人送行时祭祀路神时 所用的帏帐。这种祭祀路神以求一路平安的习俗,在唐代颇为流行。 唐代文人的送别习俗是丰富有趣的,比如以诗赠别的 习惯,并因此而留下了许多 千古名句,让 今人为之感慨,为之涕流。当然,唐人送别肯定还有一些其他的不为人知的习惯,那还需我们继续探究!
0条评论
取 消 确 定
相关问题互动
沈姓的祖先是谁?
锺文懿
赞0
微信
QQ空间
QQ
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