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白族民俗文化有哪些”的回答
民俗传统
手机版
关注问题
原礼
2021-07-15
白族风俗习惯

白族 基本上实行 一夫一妻的小家庭制。儿子成婚后即行分居,父母一般从幼子居住。在地主阶级中,有少数是“四代同堂”的大家庭。 同宗同姓不通婚,但例行 姑舅表婚。婚姻一般由父母包办,要门当户对。有女无儿的可以招赘,无儿无女的也可以抱养同族弟兄的子女(过继)或养子。赘婿和养子要改名换姓,才能取得 财产继承权。

白族在 元代以前盛行火葬。元代以后,因受汉族的影响而改为 土葬。 丧葬 仪式一般比较隆重。

平坝地区白族人民主食 稻米、小麦, 山区的则以玉米、养子为主。白族人民喜吃酸、冷、辣等口味,善于腌制 火腿、 弓鱼、 油鸡棕、猪肝酢等 菜肴,又喜吃一种别具风味的“生肉”或“生皮”,即将猪肉烤成半生半熟,切成肉丝,佐以姜、蒜、醋等拌而食之。白族人民还喜喝 烤茶。

白族 服饰,各地略有不同。 大理等中心地区男子头缠白色或蓝色的包头,身着白色 对襟衣和黑领褂,下穿白色长裤,肩挂绣着美丽 图案的挂包。大理一带 妇女多穿白色上衣,外套黑色或紫色丝绒领褂,下着蓝色宽裤,腰系缀有绣花飘带的短 围腰,足穿绣花的“百节鞋”,臂环扭丝银镯,指带珐琅银戒指,耳坠 银饰上衣 右衽佩着银质的“三须”、“五须”;已婚者挽髻,未婚者垂辫于后或盘辫于头,都缠以绣花、印花、或彩色毛巾的包头。

白族住屋 形式,坝区多为“长三间”,衬以厨房、畜厩和有 场院的茅草房,或“一正两耳”、“三方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的瓦房,卧室、厨房、畜厩俱各分开。山区多 为上 楼下厩的草房、“闪片”房、篾笆房或“木垛房”,炊爨和睡觉的地方常 连在一起。

宗教信仰与重要 节日

白族崇拜相当于 村社神的 本主,信仰 佛教。本主有的是 自然神,有的是 南诏、 大理国的王子,有的是为民除害的 英雄人物。佛教约于 唐代晚期盛行于 洱海地区,最初传来的是“婆罗门”和瑜珈密宗,密宗僧人称“阿闺黎”,所以又??名“阿阉黎(阿叱力)”教。元明以后,内地 禅宗传到大理,佛教 寺院遍布各地,使洱海地区很早就有“古妙香国”的称号。

“三月街”又名“观音市”,是白族盛大的节日和佳期。每年夏历三月十五至二十日在大理城西的 点苍山脚下举行。最初它带有 宗教活动 色彩,后来逐渐变为一个盛大的 物资交流会。 明清时期,川、藏及 江南各省都有商人到此贸易。 新中国成立后,三月街已发展成为一年一度的物资交流和 民族体育文艺大会。“火把节”是另一盛大节日,每年夏历六月二十五日举行。它是白族人民在 秋收前预祝五谷丰登、人富兴旺的活动。这天晚上,每家门前都竖有 火把一柱, 村口有 全村公共的大火把,上插红绿纸旗,书写一些 吉祥语句。 村民们则高举火把在 田间游行一周,以表捕灭虫害。此外还有“绕三灵”、“耍海会”等节日活动。 白族风俗习惯

    住房以 土木结构的瓦房为主。住在坝区的白族以稻米为主食,兼食小麦面;山区白族以玉米、荞麦为主食。喜酸辣,爱吃凉菜,爱 饮烤茶。烤茶,是用小陶罐置于 火塘上,将 茶叶烤黄,然后用开水冲泡而成,味极香醇。服饰:崇尚白色,以白色衣服为贵。男子一般缠白色或蓝色包头,上穿白色对襟衣或黑领褂,下穿白色、蓝色长裤,出门时,常背挂包,有的还佩挂 长刀。妇女服饰更富民族特色,各地有所不同。大理地区的妇女多用绣花布或彩色毛巾 缠头,穿白色上衣,外套黑色丝绒领褂,下穿蓝布裤,盘辫于顶,围腰下摆的边缘多绣有几何图案。剑川一带的妇女都裹黑包头,衣裤用蓝色布料做成,并有披 羊皮披肩的习惯。妇女的首饰有耳环、头簪、项链、戒指和手镯等。婚俗:男女青年可以自己 选择对象,自由恋爱结婚。丧葬:行土葬。节日主要有 年节、三月街、绕三灵、火把节、渔潭会。礼节:热情好客,即使是陌生的不速之客,也会受到主人热情款待;在人称谓前往往加一个“阿”字,表示尊敬和亲切;客人光临,必以烤茶招待,白族 茶礼一般斟三道,俗称 三道茶,即头苦、二甜、三回昧,一道为纯烤茶, 二道加 核桃片、 乳扇和红糖,三道加蜂蜜和几颗花椒,三道茶是白族对尊贵的客人的招待;吃饭时, 长辈坐首位, 晚辈依次坐在 两旁或对面,随时为长辈添饭加汤,热情侍候。禁忌:访友或探望病人,不要在上午,以下午或晚间为宜。年节 正月初一这天,不能到别家串门。斟茶只能斟半杯,喝完再续,斟满杯茶端给客人,被视为不礼貌,妇女分娩,忌外人上门。
0条评论
取 消 确 定
相关问题互动
沈姓的祖先是谁?
锺文懿
赞0
微信
QQ空间
QQ
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