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根溯源
1、据《元和姓纂》、《 新唐书》等资料所载,出自 祁姓尧帝之后。以字名为氏。
2、据《 名贤氏族言行类稿》等所载,出自 姬姓 周太王古公?父之 后裔。
3、 改姓而来。据《 史记》所载, 刘邦称帝后,赐 有功之臣 娄敬、 项伯为刘姓,并赐其他降汉的 项氏家族改姓刘。其它 姓氏改姓刘。据《史记》所载, 西汉 公主嫁与冒顿为妻,其子女皆从刘姓。另外有薛、何、美、陆终氏和少数民族鲜卑孤独氏, 女真族乌古论氏、 移剌氏、 满族 宁古塔氏、留佳氏等众多姓氏改为刘姓。
得姓 始祖
刘累。刘姓 系上古圣 帝尧的后裔。尧出生时其母庆都寄居 于伊长孺家的伊祁山下,故从母所居之地为姓“伊祁”。后又分出“伊”、“祁”二姓。尧帝的祁姓 后代有一支被封于刘邑(今河北唐县境),建立刘国。 夏朝时,刘国有一家生有一子,出生时有纹在手曰:“刘累”,于是便以此为名。刘累长大后,跟随 豢龙氏学习 养龙本领,被 夏帝孔甲封为“ 御龙氏”,负责驯养孔甲的四条龙。有一次,一条龙死了,刘累就把龙肉做成 肉羹,充当野味献给孔甲。孔甲感觉味道特别鲜美,非常高兴,于是就赏赐给刘累许多财物。不料过了几天,孔甲又想吃这种“野味”,便派人向他索取。刘累感到难于蒙混,又怕孔甲怪罪,就带领 家眷逃到鲁阳(今河南鲁山)。又不敢再用祁姓,就用名字中的刘字作了姓氏。刘累之后,其裔又先后被封于豕韦(今河南滑县东南)、唐(今山西翼城)、杜(今陕西西安)。周宣王时,杜国 国君 杜伯被害,杜伯 之子 隰叔逃入 晋国,担任士师(主管刑罚、 狱讼、禁令的官)隰叔之子士艹为以 官职为氏称 士氏。士艹为之孙士会就是辅佐 晋文公、襄公 争霸天下,使晋国成为五霸之一的 范武子。士会曾居于 秦国, 其后有留于秦国者便恢复其祖姓为刘姓,是为陕西 刘氏。 汉王朝的创立者刘邦便是士会的后代。刘邦对刘姓 家族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因此,士会也成为刘姓共认的 祖先之一。
繁衍 播迁
河北唐县是刘姓的 祖居之地,而刘姓的发源之地当在今河 南省境。而源于陕西省境的刘姓当为河南刘姓之 分支。 战国时期,陕西刘氏播迁到河南及江苏地区,到汉代沛县刘姓成为 皇族,大封同姓 诸侯, 显贵无比。纵观刘姓繁衍情况,可划分为三大时期:第一时期为汉代,江苏刘姓 族人刘邦建立汉室,随着“同姓封侯”,刘姓人遍布彭城、 沛国、 弘农、中山、南阳、东平、天水 等地,成为当时全国第一大姓氏。 汉末群雄争霸之际, 中原刘姓为避 战祸 四方迁徙。第二时期为 魏晋南北朝时期,除刘姓人大举南迁外,许多少数民族在汉化的过程中,取刘姓代替自己原有姓氏。与此同时, 刘裕代晋称帝,建立宋,其族在 江南最为显赫,被封 王侯的刘姓遍布江南。第三时期为唐至 五代。据《 兴宁刘氏 族谱》所载,唐 翰林学士视察使 天锡公,为避 战乱弃官奉父祥公迁至福建 宁化县,后成汀闽 望族。这一时期,刘姓 支脉遍布大江南北。 宋元至 明清时期,刘姓族人已遍布全国各地。
郡望堂号
刘姓在其繁衍过程中,形成了许多 郡望,主要有:
1、彭城郡;
2、沛郡;
3、弘农郡;
4、河间郡;
5、中山郡;
6、梁郡;
7、顿丘郡;
8、南阳郡;
9、东平郡;
10、高平郡;
11、东莞郡;
12、平原郡;
13、广陵郡;
14、临淮郡;
15、琅邪郡;
16、兰陵郡;
17、东海郡;
18、丹阳郡;
19、宣城郡;
20、南郡;
21、高阳郡;
22、高密郡;
23、尉氏郡;
24、竟陵郡;
25、长沙郡;
26、河南郡;
27、 广平郡。
堂号:
“彭城”、“弘农”、“沛郡”、“河间”、“中山”、“梁郡”、“顿丘”、“南阳”、“东平”“高密”、“竟陵”、“河南”、“尉氏”、“广平”、“丹阳”、“广陵”、“长沙”、“临淮”;还有“豢龙堂”、“藜照”;另有自立堂号,如 “敦睦”、“敦本”、“天录”、“再思”、“树德”、“守三”、“青云”、“传经”、“五忠”、“恒德”、“庆元”、“怀贤”、“墨庄”等。
宗族特征
1、刘姓家族 地位显赫,从古到今,称王称帝者多达六十六 人,统治时间长达六百五十多年。
2、刘姓家族有其排列有序的字行辈份,据刘祥澍所修《刘氏族谱》载有 清代江苏刘姓一支辈份字行为:“祥瑞肇英贤, 明良继仁孝。”清光绪年间刘一诚所修《刘氏宗谱》载有彭城(今徐州)刘姓仲盛公一支辈份字行为:“寿福永彦仲,伯 仁义尚若,余洪继应一,启 世道昌从。”
各地刘氏 字辈 派语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