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孔系
2021-07-15
   明初移民的现实原因,黄有泉 高胜恩先生归结为三个:

  1、发展生产、提高 国力。

   明朝 初期,对于这种人口剧减, 府州生产力 大衰退的情况下,明初 统治者十分清楚,万分着急, 朱元璋对此说的十分明白:“丧乱之后,中原草莽.人民稀少,所谓田野辟,户口增,此正中原之急务。”不单最高统治者朱无际如此认识.几乎朝廷中的有识之士无不有这种认识,地方和中央 官员纷纷上书,请求充实空旷之野,发展生产,提高财力。如.早在洪武三年,郑州 知州苏琦就提出“时宜三事”,其第三事即“垦田以实中原。”他指出:“十年之间, 耕桑之他变为草莽。方今命将出师,廓清 天下。若不设法招徕耕种,以实中原。恐日久围国用虚竭。为今之计,莫若计复业之民肯田外,其余荒芜 土田,宜责之守令,召诱流移未入籍之民。官治牛种,及时播种,外与之置仓,中分收受。若遇水旱灾伤.踏验优免…”如此则中原渐致殷实.少苏转运之劳,流移之民亦得以 永安田野矣。”

  2、充实 京师、巩固根本。

  为防各地豪强做乱,朱元璋效法 秦始皇、汉高祖,强迁各地豪强于京师。洪武二十四年 七月,朱元璋十分坦白地告诉工部官员说:“昔汉高祖徙天下豪富于关中,联初不取。今思之,京师天下之根本,乃知事有当然,不得不尔。”明成祖朱棣建都北京后,也开始了有计划的充实北京工作。《明太祖实录》:“永乐元年,令选浙江、江西、 湖广、四川、福建、广东、广西、陕西、河南及 直隶、 苏松常镇、 扬州、 淮海、庐州、 太平、宁国、安庆、 微州等府。……殷实大户.充北京富户。”之后,又多次迁徙 山西的人民到北京近郊一带。

  3、防守 边疆、加强国防。

   屯田戍边,自汉代以来就是我国防守边疆的一项重要措施。屯田,指汉代以来 历代政府为取得 军队给养或 税粮,利用 兵士和农民垦种的荒废 田地。历代屯田有 军屯、 民屯和 商屯。 汉武帝时在 西域屯田,汉宣布时在 边郡屯田,都使用 驻军,是为军屯;三国时, 曹操在许下屯田,开始由典 农官 募民开荒种地,此为民屯。应募的农民称 屯田客,规定官给牛、种,收获官六民四,如农民自带 耕牛则所获对分;至明代才有了商屯。明行中开法, 盐商在边疆募民开荒种田,以所得 粮草换取盐引.即为商屯。由于屯田组织性强,耕地面积大,能采用先进耕作法,所以产量—般比较高,因而能为期廷积集大批的粮食,从而增强国家的实力。


  三、 洪洞移民的规模

  洪洞大槐树 迁民并非自明代开始,从宋、金便有, 元初不断,而到了明初,则形成了规模宏大的有政府组织的移民活动。明代的迁民活动,延续了有明一代,不过主要在洪武和永乐 年间。清乾隆年间,这种活动还在延续,不过是零星的。

  洪洞大槐树迁民并非只迁洪洞人.洪洞大槐树是山西迁民的聚集地,迁出的居民是以太原、 平阳 二府,泽、潞、辽、沁、汾 五州为主之人。根据《 明史》、《 明实录》的记载,按 当时的行政区划, 太原府辖州六县二十二;阳曲县、太原县、 榆次县、 太谷县、 祁县、 徐沟县、 清源县、交城县、 文水县、寿阳县、临县、 盂县、静乐县、河曲县;平定州:乐平县;忻州:定襄县;苛岚州:岚县、兴县;代州:五台县、繁峙县、谆县;保德州;石州:宁乡县。平阳府辖州六县二十九:临汾县、襄陵县、 洪洞县、浮山县、 赵城县、 太平县、岳阳县、曲沃县、翼城县、汾西县;蒲县;蒲州:临晋县、荣河县、 猗氏县、 万泉县、河律县;解州:安邑县、夏县、闻喜县、平陆县、芮城县;绛州:稷山县、绛县、垣曲县;霍州:灵石县;吉州:乡宁县、隰州:大宁县、石楼县、水和县。 泽州辖县四:高平县、阳城县、陵川县、沁水县。 潞州辖县六:长子县、屯留县、襄垣县、 潞城县、壶关县、黎城县。 辽州箔县二:榆社县、和顺县。 沁州辖县二:沁源县、武乡县。 汾州辖县三:孝义县、平遥县、 介休县。

  从现在看,迁出地应是临汾、运城、晋中 等地区,太原、长治和晋城等市。可见当时在山西组织迁民的地区是相当大的,除 雁北地区外,几乎包括了整个山西中南部。这些地区的迁民临行前,大部分人在洪洞 大槐树下,办理迁移手续,领取 户部颁发的迁移堪今,叙旧告别,然后各奔去处。

  仅 史书有确切记载的洪洞迁移活动达18次之多,其中 洪武年间迁民10次。洪武六年与九年曾两次“迁山西及真定民屯风阳”。洪武二十—年,往河南 彰德和太康迁民;二十二年和二十五年先后往河南迁民两次,总计3次。洪武二十—年,往山东临清、二十二年往山东 东昌、先后两次迁民;二十二年,还从沁州往山东迁去自愿应募屯田者;二十五年又往山东迁民,往山东迁民共4次。往京师地区迁民共5次,洪武二十一年,迁往真定,二十二年迁往 大名和广平、二十二年又迁往 北平、二十五年迁往河北、三十五年迁往北平。洪武二十五年往 大同等地,二十八年往 塞北(即山西 雁北、内蒙古、陕西等 长城 以北地区)迁民。永乐年间8次迁民全是往 京畿地区(即河北、北京、天津等地)迁民的。

  杨安样先生曾对大槐树迁民 史实做了整理:根据《明太祖实录》、《明史· 食货志》、《 李善长传》、 民国新纂《 云南通志》等 文献载,明初迁民,主要从内蒙古、苏松嘉湖杭 五郡、山西以及其它零星地区迁出。洪洞迁民共十七项,占明初迁民记载六十六项的百分之二十六。现将洪洞古大槐树处迁民十七项分述如下:

  1.《明太祖实录》卷110载:“洪武九年十一月徒山西及真定民 无产者于风阳屯田”。

  2.《明太祖实录》卷131载:“洪武十三年五月,山西民为军者二万四千余户,悉还为民”。

  3.《明大祖实录》卷193裁:“洪武二十—年八月户部郎中刘九皋言:今河北诸处,自兵后田多荒芜居民显少……上访户部侍郎杨靖曰:…‘山西民众,宜如其言。于是迁山西泽潞二州民之无田者,往新德(豫)、真定(冀)、临清(鲁)、 归德(豫)、太康(豫)等处间旷之地,今自便置屯耕种,免其 赋役三年,仍给钞二十锭以备农具。”

  4.《明大祖实录》卷197载:洪武二十九年九月后军督朱荣奏:山西贫民徒居大名、广平、东昌 三府者,凡给田二万六千七十二顷;

  5.胡广《明太祖实录》洪武二十二年十一月“上以河南彰德、 卫平、归德,山东临清东昌诸处土宜 桑枣,民少而贵地利,山西民众地狭故多贫,乃 命后军 督府柬事事 李恪等渝其民愿徒者,验丁佃田,其冒名多占者,罪之。复令工部榜渝”。

  6.洪武二十五年八月给山西民兵十万人,钞各三十锭,令量牛屯田。

  7.《明太祖实录》卷223载;洪武二十五年十二月 宋国公 冯胜 等籍民兵还。先是上遗胜等往太原、平阳选民丁立都伍,置卫屯田,至是还以所籍之数报之……计平阳选民丁九卫、太原、辽、沁、汾选丁七卫,……每卫五千六百人。

  8.《明太祖实录》卷223载:洪武二十五年十二月, 后军都督府柬事李恪、徐礼还京。先是命恰等往谕山西民愿徒居彰德者听。至是还报,彰德、卫辉、广平、大名、东昌、开封、 怀庆七府徒居者凡五百九十八户。计今年收 谷粟麦三百余万石,棉花千—百八十万三千余斤,见种麦苗万三千一百八十余顷。上甚喜曰:“如此十年吾民之贫者少矣”。

  9.《明大祖实录》卷236载:洪武二十八年正月, 甲寅谴使救晋王桐,发山西 都指挥使司属卫马步 官军二万六千六百人往塞北筑城屯田。

  10.《明太宗实录》卷21载:“永乐元年八月定罪囚于北京为民种田例。先是 刑部尚书 郑赐 都察院 左都御史陈瑛等 上言……北平、永平、遵化等处境地肥沃,人民稀少,凡徙危罪除……其余有犯俱免,免杖编成里甲,并妻子发北京、永平等府州县为民种田……礼部议奏:“山东、山西、陕西、河南四 布政司就 本政司编成里甲……上悉从之”。

  11.《明太宗实录》卷12下裁:洪武三十五年九月命户部 遣官核实出西太原、平阳二府,泽、潞、辽、沁、汾五州,丁多田少及无田之家,分其 丁口,以实北平各府州县。

  12、《明太宗实录》卷31裁永乐二年九月徒 山西太原、平阳、泽、潞、辽、沁、汾民一万户实北京。

  13、《明太宗实录》卷37载:永乐三年九月,徒山西太原、平阳、泽、潞、辽、沁、汾民实北京。

  14、《明太宗实录》卷40载:“永乐四年正月湖广、山西、山东等 郡县 史李懋等二百十四 人言愿为民北京。命户部给 道里费遣之”。

  15、《明太宗实录》卷49载:“永乐五年五月,命户部从由西之平阳、泽、澜,山东之登莱好府州五千户隶 上林苑监,牧养栽种,户给道里费一百锭.口粮六斗”c

  16、《明太宗实录》卷103载:“永乐十四年十一月,徙山东、山西、湖广 流民二千三百余户于保定州,免赋役三年”。

  17、《明太宗实录》卷106载,永乐 十五年五月山西平阳、大同、 蔚州、广灵等府州申 外山等诣阙上言:“本处地孬且窄,岁屡不登, 衣食不给,乞分丁于北京、广平、 清河、真定、 冀州、,南宫等宽闲之处, 占籍为民,拨田耕种,依例 输税,庶不失所。从之,仍免田租一年”。


  四、 洪洞移民后裔

  为方便洪洞移民后裔 寻根问祖,笔者广查资料,谨列洪洞 刘氏 族谱几则供参考:

  1、洪洞刘氏宗谱(八卷首一末一卷)清刘镇、刘志纂修,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刻本,人大藏。
  2、洪洞刘氏谱 清刘南沚,洪洞人。该谱为洪洞苏堡刘氏谱。清乾隆五年(1740)刻本。河北大学图藏
  3、洪洞 刘氏谱六卷首一卷 清刘大哲篡修,大哲,洪洞人。清嘉庆十五年(1810)刻本。人大图藏
  4、洪洞刘氏宗谱 撰人未详。据光绪二十三年(1897)、光绪二十六年、民国二十一年(1932)等刘氏宗谱记载,有 清同治年刻本。光绪二十三年本即以此本为 蓝本。佚。
  5、洪洞刘氏宗谱 清刘殿凤等修。殿凤,洪洞人。该本是在乾隆、喜庆本的基础上生修的。在所有的几种增修、重修版本中,以刘殿凤所修光绪版为最好,此本内容、 刻工都属上乘,以 同治本为蓝本,分为十八个门类,但有所增删,由十二世孙殿凤、十六世 孙钟作序,有康熙四十六年禄编序,乾隆五年三 修序,同治元年四修序。记事至刘氏十九代孙。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刻本。洪洞县档案馆藏
  6、洪洞刘氏宗谱 清刘胜等修。胜,洪洞人。此谱是在乾隆、 嘉庆、光绪等本基础上重新修订的,距光绪二十三年(1897)本仅三年时间,内容上无甚变动。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刻本。河北大学图藏
  7、洪洞刘氏宗谱 民国刘恒杰修。恒杰,洪洞人。该谱在乾隆、嘉庆、同治、光绪等谱的基础上重修。该谱与光绪本无大的差异,只是 世系图延续到民国二十一年(1932),距光绪二十六(1900年)刻本,仅三十二年,恰是一代。可异的是缺少了第二册,需光绪本参照、补缺。纵观洪洞刘氏明晰,衍派有序,其原因就在于历代 家谱之保存和续修。披阅旧谱,参照新谱,洪洞刘氏五百年的 家族发 民史,灿然可观。既可补 正史、 方志之不足,也可供社会学、 民俗学,人口学等多学科、多角度的研究。民国二十一年刻本。河北大学图藏李吉 王原霞提供。
  8、徐沟 大常村刘氏系图。撰人未详,谱 记明洪武年间 始祖仲礼从洪洞大槐树下迁来徐沟大常村。十二世前皆单传,记至二十四代。民国二十六年(1937)抄本。


  另山西图书馆也藏有部分山西 刘氏家谱,目录如下:

  刘氏尧山族谱(民国)杨寿村修清光绪三十二年修民国二十年续修本3册

  刘氏家谱(民国)刘步青修,民国三十六年抄本1册 30页

  沁县开村刘氏家谱(民国)刘步青纂修民国十三年抄本1册31页

  洪洞刘氏宗谱二十卷首二卷末一卷(清)刘胜莲纂修光绪二十三年刻16册

  洪洞刘氏宗谱六卷首一卷(清)刘大惁纂修嘉庆十五年刻本6册 696页

  山西洪洞刘氏宗谱六卷(清)刘氏纂修乾隆二五年刻本6册 723页

  山西洪洞刘氏宗谱(清)刘殿风等纂修光绪二十二年刻本16册 1358页

  山西洪洞刘氏宗谱(民国)刘恒杰等纂修民国二十一年刻本15册 134页
0条评论
取 消 确 定
相关问题互动
沈姓的祖先是谁?
锺文懿
赞0
微信
QQ空间
QQ
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