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陵为何没有被盗,
民间传说更可谓神乎其神。有说从
史书记载
温韬盗墓至乾陵“风雨大作,未觉”推测,有“天神”守护,并非无人动盗墓之念。但据专家试探勘察证明了此墓未被盗过,这与墓结构的复杂严谨有很大关系,如在
隧道内中部的边沿之处上部有石条封堵,并用铁细腰栓板和铁栓棍上下左右牵拉,空隙用锡铁灌注。此外陵是凿在
石灰岩山上,隧道口保存完好,再从别的
地方另凿洞进去是比较困难的。
乾陵不仅蕴藏着历史
宝藏,而且还笼罩着世人难以理解的“神秘光环”。
据报载,
1971年7月26日4时30分,美国
阿波罗号发射成功,飞船达到二级宇宙速度,进入奔月轨道。当宇航员爱德宁在宇宙飞船上俯视中国
大地时,突然发现中国长城的南方即北纬34°,东经107°11′有九个一字排开的
小黑点,其中位于最
西边的黑点最为显著。他认定这是新式武器的装置点,便立即进行了拍照并向五角大楼和
总统
尼克松汇报。
1981年,中美已经建交,爱德宁成了第一批来中国的美国旅游者,他提出要到九个黑点的所在地看一看,中国政府答应了他的要求,并把他送到
渭北那九个黑点所在地,这里根本没有什么秘密武器,只有20多座汉唐
帝王陵墓排列着,最西面的黑点正是乾陵。这一插曲凭添了乾陵的几许神秘。
乾陵
墓室内部肯定会有岩溶现象
正如一直从事
陵墓保护管理工作的、
陕西省常山县唐
东陵研究室主任徐广源老师所说:“国家规定,不经过国家批准,任何团体或者个人不能开掘帝王陵墓;即使陵墓以前曾被盗墓,如果有关考古单位想对该陵墓进行清理工作,也要经过国家的批准。”
那为什么乾陵作为一个从未被盗过的陵墓却引起了挖掘与不挖掘的争论呢? 这与乾陵自身的
地理环境
有关系。近年来,地方有关部门提出了“抢救性开挖乾陵”,以防止乾陵地区
地质、水文、地震情况可能造成的危害。因此,乾陵这座
古墓,已经成为公众和全国媒体趋之若鹜的新焦点,有关它的传闻和报道也是接连不断,它已被公众列入“议事日程”和关注的对象。
据
陕西省文物局科教处的刘处长介绍,这是因为乾陵的墓室建在石灰岩质的
山中,由于
雨水较多,内部肯定会有岩溶现象,所以肯定墓室内部会有积水,至于多少,对
文物又会造成多大影响还不得而知。现在,有关专家正在做地震对
山体的影响等一系列复杂的实验。
由陕西省各学科权威人士共同完成的《乾陵地区地质、水文、地震情况专题报告》也已送到上级部门。而且这个报告只是整个考古工作中最初步的工作,从这报告中根本推断不出目前
地下文物
所处的准确环境,因而对于是否发掘乾陵起不到决定性的作用。 刘处长说:我们地方上,对乾陵的
考古发掘工作还只停留在科研的阶段,也就是只是考察勘测
古迹,远未到达发掘的阶段。可见外界的“即将被发掘”或“正在发掘”的消息纯属不实之辞。
中国工程院研究室的王元晶告诉记者,在2000年下半年,受
国家文物局委托,中国工程院曾先后两次组织院士、专家对乾陵有关问题进行专题研究、讨论,提出了“关于乾陵地区
水文地质和地震现状不危及唐乾陵的咨询意见”。
咨询意见认为,乾陵地区的
水文地质条件不会对乾陵造成威胁;为防止地震灾害而抢救性开挖乾陵的理由不充分;目前我国尚缺乏有效地保存大面积
出土文物的技术,国外也没有同类先进保护技术可资借鉴。因此,开挖唐乾陵目前不具有迫切性和必要性,为了保护珍贵的
历史文物,唐乾陵近期不开挖为宜。
唐墓中可能会出现不少
名人
真迹
陕西省文物局科教处的刘处长告诉我们:考古是一种责任,一切要“以保护文物为前提”。 她说:“隶属于文物部门的考古发掘工作是属于自然科学范畴,古墓的发掘是不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更不是大家所想象的如寻宝一般,发现宝藏就会迫不急待地挖出来。考古是一门科学,更是一种责任,它是以
文物保护为主,抢救第一为宗旨,以‘不主动发掘的方针’为工作原则。” 目前,我们现有的科技水平能否达到有效保护文物所需的程度,是决定发掘工作是否开展,何时开展的又一重要因素。以乾陵为例,在文物的保护工作中,对乾陵中的文物保护存在哪些棘手的难题呢?
据刘处长及
乾陵博物馆的相关人士透露:主要是有机质的保护问题。因为
墓穴中是
真空环境,如果温度、湿度相对稳定,是比较有利于有机质的保存;而如果发掘,有机质是最易被氧化的。据
历史学家推断,唐墓中大多有很多相当珍贵的
古代名人字画、丝绸,尤其乾陵中纸质的名人字画会有相当一部分,而且其中很有可能会出现不少至今从未面世过的名人真迹和解读这段历史中众多
谜团的
文献,展示当时真实
风貌的丝绸制品及
一代女皇武则天的
尸体。倘若在发掘时没有百分之百完好并长期保存的把握,这些文物一旦受损,那将成为无法弥补的过失。所以对有机质的保护是最令专家头痛的难题。 但刘处长还向记者透露一种决定发掘的可能,就是从抢救文物的宗旨出发,一旦专家经勘察发现,目前地下的各种环境已对文物造成了严重的损坏,而必须将现存文物抢救出来时,那就会立即开挖。据目前现状推测:是否发掘的决定将在近3至5年中得出结论。
现阶段,我国的
考古科学水平还不是很先进,即使把眼光放在全世界的基点上,人类依然要受许多保护、发掘技术的限制,人们得时时提防着那些古老的诱惑……也许
将来的某一天,开采对于这些珍贵的古代
遗产来说才是最能将其得以妥善保护的方式,全人类期待那样一个高科技考古时代的来临!
邬金肇
2021-07-15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