濮雨烯
2021-07-15
周姓悠久历史 文王以国为氏
曾经统治中国达874年之久的周文王、周武王这 一家人,究竟是不是现在姓周的最早祖先?周朝与周姓之间又有什么连带关系?
根据《姓纂》的记载:“帝喾生后稷,至太王, 邑于周,文王以国为氏。”由此可见,原本姓姬的周文王, 当初也跟其他有 封邑的人一样,拿 封地的 名称当作自己的 姓氏,而 世代沿用下来。
由此,可以获得这样的结论:周文王是周姓的 鼻祖,周姓 汉人的 血缘,可以追溯到 远古的 黄帝 轩辕氏。
文王以国为氏。 当时 周国的位置,就在现在陕西省的 岐山县一带。 后来周家 父子取得天下, 国都设在镐。镐的位置,是在现在陕西省 长安县的西方。到了 懿王的时候,国都迁往 槐里。槐里在今陕西省 兴平县的东南方。由此可见,周姓的最初发源之地,应该是在陕西 这个地方,以后才逐渐繁衍到其他地方去的。周姓的繁衍,应该是自西而东,也就是从陕西逐渐地迁移到河南。
以周文王父子为周氏的 始祖,是历来被普遍采信的 说法。不过,周姓之见诸 史书,并不始自周文王,早在黄帝的时候,就有过周姓的出现。
据《 姓氏考略》的记载,黄帝有一位大将叫做 周昌,商代也有一名 太史叫做周任。这 两个人的 后代都以周为姓,分散在汝南、庐江、 浔阳、临川、 陈留、 沛国、泰山、河南 等地。
这段记载,虽然指出财周氏的姓源并不仅仅为周文王的 一脉,然而却提供了一个可贵的事实——周姓是具有悠久历史的一个 汉族姓氏。
“文王之治”,是传统上的一个政治崇高境界,所以周文王不但被共认为周姓汉族的始祖。更是5000年 中华文化的代表人物。他对历史的影响之大,真可以说是无与伦比。这正是数千年来每一位周姓人的共同荣耀。

关于“周”字
甲骨文中的“周”字,最初不带“口”字,只表示界划分明的 农田,经过衍化,才形成今天的 形象。
早期的“周”字《说文解字》中这样解释的:“周,密也。从用、口。”清人段玉裁《 说文解字注》解释为:“密,山部曰山如堂者,引申训为周致也。”即周密、完备的意思。
最早的“周”字出现在 殷墟以及 周原出土的 卜辞中,关于甲骨文、金文中“周”的解释, 张日舁考证曰:“口像四周 田界,其中阡陌纵横,像 田中所植, 田言种植之地,圄则指四周四至,两者所指不同,而取谊则近,故《 成周戈》,周字直作田。”也就是说,最早的“周”字是指界限分明的农田, 田里种满了 庄稼。这种田间阡陌纵横的农田,中国自古就是一个农业国家,人们在很早的时候就知道种植各种农作物。早期 周人 活动中心在周原地区,都是属于平原地方。
由于纵横交错的农田里种植有密密麻麻的作物,所以“周”字就被训诂为“密”、“周密”的意思。
由于在书写“周”时加上“口”,后来人对“周”的解释就增加了另外的意思。表示国家政令之所出。
甲骨文、金文中,“周”已经是作为一个 方国出现在卜辞与 青铜器上,而不再是一片农田。这与周朝先人的农业生产与迁徙活动有关。

周姓 起源有四
一、出自周昌、周任之后。《 河图运录法》记载,远古黄帝轩辕氏时有一位叫周昌的大将,至商代又有一名叫周任的太史,这 两人的后代都以周为姓氏,分散于 古时的汝南(今河南、安徽一带)、庐江(今安徽、湖北省境)、浔阳 (今属江西省)、临川(今属江西省)、陈留(今属河南省境)、沛国(今属河南、安徽、江苏省境)、泰山(今属山东省境)、河南(今属河南省境)等地。
二、出自 姬姓。
1. 周族始祖------后稷
1)周族始祖后稷的 母亲为 姜螈。
姜螈是黄帝 曾孙帝喾的 元妃,即第一个 妻子,又号 有邰氏。邰(tai台),古 地名,在今陕西省 武功县西南。有邰氏,这是以地为号,表明她是有邰氏这个 部落的女子,不是姓。姜螈,姓姜,姜姓始于 炎帝,所以她是炎帝的 后裔。姜螈是炎帝的后代。
姜(女原)踩巨人足迹而生后稷。《 诗经· 生民》所歌咏的:“履帝武敏。”赋予这位周族始祖以 神话色彩。姜(女原)随帝喾到郊外祭天,见到上帝的巨大足迹,踩其大拇指足印,内心震动而受孕。
姜(女原)生下后稷,以为是不祥之物,曾三次抛弃婴儿。第一次将婴儿弃置于狭巷,牛羊经过那里,不但不践踏他,反而庇抚喂奶。第二次将婴儿弃置在平地树林,恰遇着有人 砍伐树木,婴儿又被救回。第三次将婴儿弃置在 寒水冰上,有鸟 张开翅膀覆盖温暖他。鸟儿飞开后,婴儿呱呱哭起来了。《诗经》与《 史记》均生动描写了后稷 出生后的这段神奇经历,说明他当婴儿时受到大自然和人们的保护。这位婴儿几次遭抛弃不死,母亲姜螈以为他 是神,便收回宫中抚养,因最初想抛弃他,因此取名为“弃”。
姜螈是周族始祖之母,周族 先人对她是非常崇拜的。周族先人对这位始祖之母的歌颂和缅怀,超过了对始祖之父帝喾的歌颂与缅怀。据 南宋朱熹在《诗经·生民》中的 注释,在姜螈出嫁帝喾后,邰 地姜姓似已后继无人。因此,后来 帝尧因后稷有功于民,将后稷封于邰,即封后稷于 外祖父所在地,以主持对姜螈的祭祀。后来后稷的裔孙建立了周朝,周朝也世世代代在邰地祭祀姜螈。
2)周族始祖后稷的 父亲帝喾。
黄帝生玄嚣,玄嚣生(虫乔)极,娇极生帝喾,帝喾生后稷(名弃)。
黄帝, 上古 帝号。他以土德王。土地黄色,故称黄帝。黄帝又号 有熊氏、轩辕氏。有熊,是当时一个 诸侯国的 国名,也就是 原始社会一个部落的名称。轩辕,是居住的地名。
黄帝姓姬,《说文》:“黄帝居姬水,以为姓。”黄帝一生下来就神异,两个多月就会讲话,幼小时才智敏捷,品行敦厚,20岁成人时非常聪明。父亲少典氏 死后,他建立了有熊氏的诸侯国,成为原始社会一个部落的 首领。而他的 兄长炎帝,则为 天子,担任全国 部落联盟 领袖。黄帝在担任部落首领的初期,求仙修道,清静无为,因此, 后世将黄帝与老子并尊为 道家之祖。
黄帝是中华民族的始祖,是 战国至 西汉 初年人们就有的共识。黄帝有4妃。他有25子,其中12个 儿子继承父姓——姓姬,另外13个儿子改为姬姓以外的姓。元妃 西陵氏,为西陵氏女,号 嫘祖,生子三人:昌意、玄嚣、 龙苗。西陵氏所生 长子昌意,降居 (指由帝子下降为 诸侯)若水,生子三人:长子名乾荒,乾荒生 颛顼( 高阳氏,后为五帝之一);次子名安,居 西土,其后裔为李氏;三子名悃,迁居 北土,其后裔为 拓跋氏,即后来 北朝的 鲜卑族。西陵氏所生次子玄嚣,姬姓,降居溉水,生子娇极,娇极生帝喾( 高辛氏,后为五帝之一);西陵氏所生三 子龙苗,生吾融,吾融生卞明,卞明迁居南方,为 南蛮之祖。
帝喾有 四妃,元妃有邰氏,名姜螈,生子后稷,为周族始祖。 二妃有蜮(s6ng嵩)氏,名简狄,生子(贞+炯-火)(xie屑),即契,后为 商朝的始祖。三妃阵丰氏,名 庆都,生子放勋,即帝尧。四妃(女取)訾(ju zi居资),名 常仪,生帝挚。在此四妃中,常仪的班次最后,但其子帝挚在 兄弟中 年龄最长,帝喾死后,帝挚继承 帝位,在位九年,政治微弱,让位于帝尧。
3)西周初年人们就把后稷奉为周族的始祖。
后稷在儿童时期,就善于种植农作物。他在儿童时 玩游戏,就种植麻、豆。幼少时就能自求口粮,他栽种的大豆、 禾稻、麻、麦、瓜,都长得茂盛美好。后稷 成人后,更爱好农耕。
帝尧知道后,推举后稷为农师,主管全国的农业。《史记· 周本纪》说他主管农业很成功,“天下得其利”,于是帝尧“封弃于邰,号曰后稷”。一方面让他主持 母家的祭祀,另一方面使他成为一国诸侯。这样,邰(今陕西省武功县)便成为周族最初的 发源地。
由于后稷在农业方面的特殊贡献,死后被人们尊为农神。同时也由于他的开创之功,被周姓人奉为始祖。
在今陕西武功县东门外,有一个砖砌的 长方形平台,相传是后稷教 人种庄稼的地方,为了纪念这位农业神, 后人建了此台,称为 教稼台。至今每逢 农历十一月, 乡民都要到这里举行集会,以示纪念。
后稷死后,其子不(空-工+出)继承 父业,继续作 夏朝的 农官,但由于夏执政者耽于享乐,不重视农业,废除农官,失去 官职的不密率领 部民迁徙至泾水中游一带,与 西北 游牧民族 戎狄 杂处,继续过着农耕生活。不窑卒,子鞠立;鞠卒,子 公刘立。公刘 所处的时代,大约是在夏末商初,后来他率领部落民众迁徙到了豳(今陕西彬县、 旬邑县一带),仍然继承父 祖辈的农业传统,因地制宜,发展生产,并南下渡过渭水,取用那里丰富的自然资源,民众过着较稳定而富足的生活,远近百姓都前来投靠归附,势力在一天天壮大。公刘使后稷的 子孙出现繁荣中兴的局面。在今陕西彬县 城东约四十公里的 土陵村东, 泾河北岸的山谷间,有一座墓,相传就是 当年的 公刘墓。
4)后稷的裔孙古公 亶父(即 周太王)为狄所逼,率领 族人自邰迁徙至陕西 岐山下周原,从此称为周族。
古公亶父恢复祖先后稷、公刘的农业,长久 做好事,推行 仁义, 豳国人民都爱戴他。西北 边地的戎狄进攻豳国,想掠夺财物, 古公亶父给了他们许多财物。但是戎狄再次进攻,还想掠夺土地与人民。要求进行自卫反击的战争。古公亶父不同意,说:“人民拥立 君主,是希望君主保护 人民的利益。现在戎狄再次武装进攻,是想得到 我们的土地与人民。人民归我领导,人民归他们领导,有什么区别?假如人民因为我个人的原因去进行战斗,用杀死人民的父子的手段去达到我当君主的目的,这样的事,我不忍心去做!”于是,古公亶父只带了少量的 私人 亲属与部属,离开豳国,越过 梁山,渡过 漆水河与沮水河,定居在岐山南面山下。(现今陕西省关中西部的岐山县东北及 扶风县北部一带的周原)。
古公直父这次迁徙,受到本国和 旁国民众的热烈拥护。不仅原来豳地民众扶老携幼跟从他,而且“旁国”民众也有很 多人归附他。古公亶父新建的诸侯国,第一年有3000户,第三年有15000户。
古公亶父的妻子为 太姜。太姜不仅容貌美丽,而且品德纯正, 性格温顺,没有过错。她不但教子有方,而且是 丈夫事业上的 贤内助。古公直父办的大事,包括由豳地迁徙至岐下,都与她商量。由于太姜品德 贤正,教子 相夫有功,因此《史记·周本纪》称她为“贤妇人”。
“太王邑于周”的“邑”字,一指 京城,一指国。“邑于周”,一是指太王(古公 宣父)以周为京城,另一是指太王以周原为国,这个诸侯国,后 人称为周国或 岐周。古公亶父在豳地时, 国人居于 窑洞内,尚没有建造房屋。他率众到达周原后,在周原建筑了城墙房屋,分别作为 京邑(国都)与 村落。《 帝王世纪》说他“邑于周地,故始改国曰周”。意思是,他在周原建立了诸侯国。后稷建立的诸侯国叫邰,公刘建立的诸侯国叫豳,从古公直父起,始改诸侯国的 国号为周。
后稷的子孙,从公刘到太王到文王,都属于黄帝的姬姓。姬姓,是黄帝 裔孙这个大的 宗族系统的称号;文王以国为氏,周氏,则是姬姓这个大的宗族系统的 分支的称号。文王的周氏,不同于 秦汉以后的周姓,文王及其当周 朝天子的子孙还是姓姬,不是姓周。
古公亶父的 妃子太姜,生子三人:长子叫泰伯,次子叫 虞仲, 小儿子叫季历。
泰伯是文王的 伯父,按照 古代传位于长子的传统,他是应当继承古公亶父的周国 国君地位的,但三弟季历是个 贤人而且生有 圣子 姬昌,他知道古公直父欲传位给季历以及姬昌,便三让 王位,以避季历。他与 二弟虞仲自动离开周国,逃到吴地,自号 句吴(句吴后成为地名)。他后来成为 周代 吴国的始祖。
季历是文王的父亲。季历所处的时代,是殷王帝乙(殷纣王的父亲)在位时,古公亶父死后,他继承国君地位,称为 公季。后来他的 孙子周武王又追尊他为 王季。王季道德高尚,能明察是非,能分清善恶,能教诲不倦,能赏罚分明,他君临一个大国,能使诸侯依顺,能使上下相亲。
《史记·周本纪》概括王季的政绩时说,他遵循古公直父遗下的德治传统,诚实地实行仁义,周围诸侯归顺于他。
5)文王以国为氏
文王,姓姬,名昌。王季的妃子、文王的母亲叫太任。忠诚专一,端庄严肃,在怀孕时间,非礼勿视,非礼勿言,生下的儿子是位 圣人。《史记·周本纪》称她为“贤妇人”。王季逝世后,他继位,袭父爵为 西伯。文王是他死后的 谥号。
姬昌继位后,既遵守后稷、公刘以农耕立国的传统,又效法 祖父古公、父亲公季(王季)实行 仁政的传统。姬昌尊敬 老人,慈爱幼小。他特别重视 贤士,他招纳的 贤臣,著名的有太颠,闳(h6ng宏)夭、 散宜生、南宫适等“四臣”。还有鬻子,原是殷纣王的 臣子,他进谏75次 纣王不听,于是来到周国,姬昌亲自迎接;让他担任 公卿。他招纳的贤臣中最著名的是 吕尚。
姬昌在周国实行仁政,受到诸侯们的拥护,却引起了殷纣王及其臣子的猜忌。殷纣王的亲信 崇侯虎谗毁姬昌,纣王于是将姬昌囚禁于(羔-灬+久)(you有)里。(羔-灬+久)里,——作牖里(今河南省汤阴县北)。闳夭、散宜生 等人进行营救,他们想方设法找来 有莘氏的 美女,骊戎的有 花纹的骏马,有熊的36匹会驾车的马,通过殷朝受宠幸的 大臣 费仲贡献给纣王。纣王于是赦免了姬昌。姬昌在囚禁羡里期间,著《易经》。
西伯 出狱后,继续大施仁政。为了迷惑殷纣王,故意表示自己的感激之情,献出洛西大片土地,同时请求殷纣王废除“炮烙之刑”,得到不少好处的殷纣王果然不再怀疑,答应了他的请求。另一方面,西伯的仁义惠民之举有口皆碑,周边各诸国遇上纠纷,都来找他解决。邻国虞、芮的百姓,有官司不能决断,就到周国去评理,刚一走入周国 地界,见到的是农夫互相谦让 田边地界, 民间风俗尊重 长者,见此情景,虞、芮百姓都惭愧而归。诸侯各国听说,都认为西伯是受命之君。
姬昌从羡里获释后,纣王为了表示对他的信任,赐给他 弓矢 斧钺,令他为殷朝进行征伐。姬昌回到周国后,利用纣王允许他征伐的机会,对一些叛国进行征伐。
向西征伐犬戎与密须。姬昌通过这次战争,周国的 西境扩大到了甘肃。伐密须的第二年,姬昌转向东征伐,这就是“戡黎”。黎国位于现今山西省东南部黎城县一带。姬昌战胜黎国后,对殷朝震动很大。伐黎的第二年,姬昌伐邗(Yu于),在今河南沁阳县西北邗台镇一带。通过戡黎伐邗,周国的东境扩大到了今山西、河南。
伐邗的第二年,姬昌伐崇侯虎。 崇国位于渭水 南岸,今陕西省咸阳市南面的户县境内。崇侯虎曾在纣王面前谗毁姬昌,使纣王囚姬昌于羡里。通过伐崇,周国的 南境扩大到了渭水之南。
伐崇之后,文王从 岐邑迁都 丰邑。丰邑位于现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南约15公里的 沣水西岸。沣水,一作丰水,发源于秦岭终南山中的 沣峪, 故名。南向 北流,流经今户(鄂)县、长安县境,北至今咸阳市人渭水。在殷朝 末年,沣水西岸是崇国的所在地。文王伐崇后,为了便于周国 向东方发展,便由岐邑迁都至沣水西岸。
6)武王建立周朝
文王娶 太姒 为妃,生有十子,据《帝王世纪》,他们是:伯邑考、武王发、管叔鲜、蔡叔度、郧叔武、 霍叔处、 周公旦、 曹叔振铎、康叔封、聃 叔季载。长子伯邑考曾作为人质关押在殷都,后被纣王所杀。其后,文王立次子发为嗣。文王死后,姬发即位,是为武王。
武王继位后,他以太公望 为师,周公旦为辅, 召公、 毕公为左右王,周公旦是武王之弟,因采邑在周(位于周人发源地的周原地区),人称 周公。
召公,与周同姓,姓姬氏,采邑在召,故称召公或召康公,周朝建立后,封于燕,成为 燕国的开国始祖。
毕公,也是姬姓,是武王的 同父异母弟,因封地在毕而得称。
武王在众著名 文臣武将的辅助下,开始了对殷商 王朝的最后攻击。这时的殷纣,不仅不听劝谏,反而逼走 忠臣 微子,关押 箕子,掏了比干的心。 太师疵、 少师疆,都惧祸逃奔周国。周武王经过几年充分准备,率领本 部族,并联合其他势力,大会 八百诸侯于 孟津,然后挥师讨纣。在殷都近郊的 牧野,周军及其所率领的众诸侯国大败殷纣王军队,纣王死,商亡。
武王伐纣胜利后,建立周朝,仍以丰邑镐京为国都,并推行 分封制。武王分封的诸侯,炎帝、黄帝、尧、舜、禹的后代都分封为诸侯,分别分封为祝、蓟、陈、杞等诸侯国。武王将纣王的儿子 武庚封于邶(殷都以北)。 姜太公吕尚,在辅助文王和武王建立周朝的伟大事业中建立头功,因此得到“首封”,封于齐国 (今山东省北部,建都 营丘,后称临淄)。武王还分封了 王室 子弟。如三弟叔鲜封于管( 秦朝设 管城县,今河南郑州),四弟 叔度封于蔡(今河南 上蔡县),五弟叔武封于(成阝)(今山东 宁阳县北)。
武王即位第四年灭殷,灭殷第七年逝世,寿九十三。武王的妃子名叫 邑姜,是姜太公的 女儿。邑姜生 太子诵。武王有五男二女。
武王逝世后,太子 姬诵继位。 时年十三,是为成王。因成王年少,由 叔父周公旦摄政(摄行天子事)。管叔、 蔡叔、霍叔(三人均为武王之弟)勾结殷纣王的儿子武庚(又名禄父),发动叛乱。周公旦 帅师东征,经三年平定叛乱,武庚、管叔被处死,蔡叔流放,霍叔降为 庶人。
周公旦在 东征中,灭东方17国,以后又增封一些诸侯国。以殷朝的贤臣、纣王的 庶兄微子代替武庚, 封国于宋(今河南商址)。姬姓 之国,增至53个。到 东周 春秋初期,西周初年分封的诸侯国,经过合并,尚存124个。
西周初年的分封制,除 分封诸侯 国外,还分封采邑。采邑,又称采地,是 周天子给 卿大夫在畿(ji机)内分封的一块土地。畿指京都所在处的千里地面。采邑,是食其封邑的 租税,故又称 食邑。采邑与诸侯国的封国不同:卿大夫的采邑在 畿内,即京都千里之内;诸侯的封国在畿外,封藩建卫,建有武装,以 藩屏周朝。采邑的土地人民,不属所封的卿大夫所有,仍属周天子,卿大夫只是收取其地的租税作为俸禄;封国的土地人民则归诸侯所有,不过各封国诸侯要定期朝贡,并提供 军赋、 力役的义务,保证 中央王朝的财政收入。
周朝分封给卿大夫或王室子弟的采邑,与周姓却有直接关系:
一是西周周公旦的采邑。周公旦因辅佐武王伐纣灭殷有功,封于鲁(今山东省西南部),但他本人没有就封,由他的长子 伯禽就封于鲁。他本人留在镐京,辅佐武王与成王,他的采邑在周,故称周公。召公爽,封于燕(今河北省北部),他本人未就封,留在镐京辅佐武王与成王,召公的采邑在召。因为周公旦的采邑在周,他的次子的采邑也在周,故他的次子的子孙,后来姓周。
二是东周 周平王的 庶子的采邑。西周分封采邑的制度,一直保持到东周。 周平王东迁到洛阳,殷朝末年归顺周国的 汝坟国,当时已不存在,成为东周 王畿的一部分。因此,周平王让 少子烈食采于 汝坟。东周时期的汝坟,并不是一个诸侯的封国,而是少子烈的采邑。东周时期出现许多姓,有些是以国名为姓,因为汝坟不是一个诸侯国,所以平 王少子烈的子孙,在以国为姓时,便不以“汝”或“坟”为姓,而以周为姓。
2.周姓主源的另一说
东周时期, 周公黑肩(即 周桓公)曾率军协助周桓王讨伐不听命的 郑国,不久,周王朝因王位继承问题发生内乱,周公黑肩卷入其中,不久被杀,其子孙仍旧 袭爵,在朝中 作官。后来子孙便有因“周公”姓者, 改姓周。
平王迁 洛邑之后,经过数代的传袭,国力越来越弱,周天子不再是天下的共主,各称霸诸侯挟持天子,以壮声势,地处 荆蛮地带的 楚王也居然敢不
贡苞茅,问鼎中原。到了 末代天子周赧王时期,周王室国力极其衰微,已完全不被各诸侯国放在眼里。这时,兴起于 西边的 秦国经过 商鞅变法后,国家迅速富强起来,对东方诸国虎视眈眈,为了震慑诸侯,秦国于 公元前256年将周灭掉。周赧王被贬为 平民,并随 周室 成员一起被迁到惮孤(今河南 临汝县西北),他们被当地人称作周家,其子孙遂以此为姓,称作“周”。
汉唐时期的长安周氏也源于周赧王这一支。
三、 少数民族改为周姓
1) 南北朝时, 北魏 献帝的第二个 哥哥, 原姓普,后改姓周。《魏书·官氏志》记载:“献帝以兄为纥骨氏,后改为胡氏。 次兄为普氏,后改为周氏。”献帝时,把北 魏国拓跋氏分为七份,以七兄弟统率之。由此可知,拓跋氏改姓周氏的,不只 献文帝的次兄一人,还有次兄统率的那一部分国人。周氏,是北魏国兴旺的 七族之一。魏拓跋氏改姓周氏的后代,有 隋朝 名将周摇。周摇(约 507--590),字 世安,是北魏献帝次兄普乃氏(普氏)的后代。
2) 唐朝 上元年间,少数民族有“暨佐时”(音译)三字姓的,改为周氏。
3) 代北(今山西省东北部)的复姓“贺鲁”氏,改为周氏,贺鲁氏是由“夷”(少数民族)变为周姓。
四、他姓改为周姓
一是唐朝先天、 开元年间,姬姓改为周姓。
唐玄宗名叫李隆基,“姬”与“基”声音相近,当时长安姬姓,为避唐玄宗 名讳,改为周姓。
二是五代后梁,成油的子孙改姓周。
成油(仙锐),是唐朝末年的 荆南节度使,他是淮西人,成油 生前本姓成,并未姓周,他是死后才被 梁太祖 朱温 赐姓周的。
三是 元朝末年,福建泉州苏姓改姓周。
唐朝末年, 苏益人福建,定居同安,裔孙昌盛,成为南方 大族之一。苏益的六代孙居住福建泉州卓源乡 新康里,因遭粮累,财产 没官,族人还受元朝 官军围剿,各自逃难,其侄苏可安改姓周。自此以后,这支周氏族人繁衍,并迁移人台湾新竹县。
四是 清朝初年, 明朝长沙 藩王吉王的子孙改姓周。
明朝第一代吉王 朱见浚,为明英宗第七子,成化十三年 (1477)就藩长沙。第四代吉王称为吉端王,吉端王的 嫡子袭封,死后 无嗣,吉端 二子又袭封。明朝亡后,袭封的吉王逃往广东,死于缅甸。吉端王的第三子朱翊铤(yan延),封长沙 郡王。朱翊铤的庶子朱万世,在明亡后,逃往宁乡周家,为 避祸,改姓周,其子孙一直姓周。
0条评论
取 消 确 定
相关问题互动
沈姓的祖先是谁?
锺文懿
赞0
微信
QQ空间
QQ
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