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合肥民俗文化”的回答
民俗传统
手机版
关注问题
区旭民
2021-07-15
合肥民间过年习俗2009年02月13日08时50分   来源: 中安在线   贴“福”字  合肥民间过年,在贴春联的同时,时兴贴“福”字。尤其是有老人的家庭,“福”字是一定要贴的。“福”字用方形大红纸写成,贴于门头上方、窗户或大门左右墙壁等处。贴时要将“福”字倒过来,意即福到了。“福”字也可采用将“福、禄、寿”三字组合的形式写成,寓多福、多寿、财运好。  贴各类小红联  这类红联多贴于灶台、橱柜、禽畜笼舍等处。内容视所贴位置而定,多为求吉顺、期祥和、希太平之意。如在灶神位上方贴的小红联,内容为“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在禽畜笼舍贴的小红联,内容为“庆五谷丰登,祝六畜兴旺”;在橱柜则贴以丰衣足食、吉祥如意、财运亨通一类内容的红联。  祭神拜祖  此活动在吃年饭前进行。以表达人们在欢度新年时,不忘先祖和神灵佑护的恭敬之心。  打香禅  昔日, 合肥百姓人家在过年时,时兴打香禅习俗。做法是:事先烧红一盆木炭,然后由家主将木炭盆移动于室内旯旯旮旮处,于其上喷以食醋,用其所浸冒出的白色香雾,净化空气,消毒灭菌,俗称“祛邪”。  压岁钱  年三十吃罢年夜饭后,晚辈要向长辈辞岁,祝长辈人快乐、健康、长寿。长辈人则要给晚辈人压岁钱,祝愿晚辈人茁壮成长,成龙成凤,早成栋梁之才。亦有人家习于孩子睡觉后,将压岁钱放于孩子待次日早起穿着的新衣或新鞋子内,有时还另加放方片糕,祝愿孩子来日步步高升。  拿元宝  年初一早起洗漱毕,就食早茶,称“拿元宝”。早茶通常是四只欢团,外加两至四只煮鸡蛋,另加红糖,经沸水冲泡后品食,寓新年伊始,就高高兴兴地得“元宝”,交好运。  拜年  正月初一日,俗称大年初一。是日早晨,人们衣新冠整,走街坊,访亲邻,致问候,祝吉顺,行拱手礼,称为“拜年”。通过拜年活动,表达问候,可增进相互间的友谊,加深感情。即便过往存有一定的隔阂,往往也能通过拜年,化解矛盾,一笑泯恩仇。  新年早餐  年初一早往左邻右舍拜毕,开始新年的首次早餐。昔日合肥民间新年早餐,俗尚吃元宵下挂面。谓之“元宵下挂面,光蛋有拉扯”,穷人得到帮扶。  送年  正月初四为送年日。是日晨,家家户户早起,点烛焚香,祭拜,然后点放爆竹送年,表示新年假期已过。此日店家开始营业,作坊开始务工,平日正常的生活秩序重又恢复。一些在年期居家接待亲友的老人,通常在这天往亲友家作礼节性的回访,作为对亲友在年期前来拜年、看望、问候的答谢。  新年有忌  农历正月初一至初三日,忌扫地,俗谓此间扫地会损害财气;忌向地上泼水、倒垃圾,俗谓此间于地上泼水、倒垃圾会得罪“土地神”而招惹祸殃;忌言不吉利及“杀”、“死”等语,俗谓违此会惹祸招灾。  忌在年期向欠债人索债,俗谓在年期向欠债人逼债,会遭天理诅咒,不得好报。故旧时欠债人常借此躲债,以度年关。合肥民间曾流传有一首欠债人应付债主在年关时索债的顺口溜:“二十八,我设法;二十九,有有有;三十躲起不露面,初一相见拱拱手。”  正月初一为年首,俗忌动用刀剪针线和动土,喻违此忌会得罪神灵而招灾惹祸。另忌吃稀饭,俗谓大年初一吃稀饭,不仅主穷,且年内会多雨,出门会多受雨淋,不吉利。  年期走亲访友,忌在初七、初八和初九三天动步。俗有“七不出,八不归,初九出门惹是非”之说。忌初一杀鸡,初二杀狗,初三杀猪,初四杀羊,初五杀牛,初六杀马,初七用刑。旧传,正月头七日依序为鸡、狗、猪、羊、牛、马、人日。合肥手工业习俗2009年02月13日08时37分   来源: 中安在线   手工业习俗  旧时,合肥城区手工业及商铺店家,亦有许多特别的俗尚。如新店铺在开业第一天,必举行开业吉庆。是日,店堂内外张灯结彩,门头悬挂“开业大吉”或“开张大发”等横幅,店门张贴大红对联,门外焚大香,鸣放鞭炮。店铺老板则穿着入时的新衣,在店堂内招呼顾客,接待前来恭贺的客人。遇有贵客,则请内坐敬以烟茶,款待酒饭。在开业的头三天,通常实行优价酬宾。有的店家还在新开业时向顾客馈赠小礼品,以扩大影响,招徕顾客。商家通常对当天的第一笔生意尤在意。第一笔生意若顺利成交,则视为“开张大吉”。故商家在做当天第一笔生意时,一般都能通过让利或提供优惠服务等手段,达成交易。   重教  在医、教、文方面,合肥民风俗尚亦十分淳美。旧时,孩童初入学堂,除要向先生鞠躬行礼,尚要朝孔夫子像跪拜。放学之后,路见先生,必立正行礼,甚为恭敬。在合肥人的传统价值观里,先生是引导前程的人,视师大于父。在一般家庭所供“天地牌位”上,常书有师字,将师列为供奉祭拜之列。民间所尊之“师”,除学堂先生之外,各行各业带徒传艺的师傅,也在此之列。  民国时期,合肥城乡遍布中小学堂,曾被评为教育模范县,兴学重文之风可见一斑。一般家庭,只要有可能,定送子入学,若无条件送子入正规学堂,也尽可能送子入私塾就读。有甚者,在乡读完中学后,尚送子他乡于高等学府深造。有些经济条件较差的家庭,为了能让子女学有所成,步入仕途,日常尽量省吃俭用,勒紧裤带,决不轻废子女学业。  尚才  合肥人把文武双全的人称为人才。故在重文的同时,对习武亦十分重视。早在唐朝时期,合肥就开设有武科,专业教习拳械格斗。宋朝时,合肥出现武学,时民间习武练功者已很普遍。到了明、清时期,各种门派的武术,已在城乡广为流传。民国时期,合肥已开设有众多拳场、武馆,入馆拜师习练的子弟,盛时达千百众。因尚武之风久盛不衰,故常有武术高手涌现。如民国时期的唐殿卿、马小胜、尚宗达、陆小山等,即为当时合肥远近闻名的拳师。民间传闻,唐殿卿曾于佛照楼喝茶时,徒手窗外,轻捉飞燕。每晨出户,均徒身飞越3米多高垣墙,从不开门惊动他人。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尊医  旧时,合肥民间缺医少药,人们对善医者甚为敬重,视其为生命的拯救者、保护神,恭称其为先生。若因病将医生请至家中,定盛情款待。对医生的嘱咐,常常是言听计从。而大多医者,亦素重医德,不论贫富,均能一视同医。收费则常常视求医者经济状况、家境条件,适当酌取,决不因缺钱少款而拒诊,更不会趁人之危,勒索钱财。《庐州府志》载:昔“合肥人吴嘉善,通岐黄术,崇祯十三四年大疫,有求医者应以方药,期于病愈而止,不复计酬。”此类事例,旧志所载甚多。有的则当时并不言医费,只是待被医者见效后,任其所给。若需请医上门,一般都能有请必到,不讲价钱、条件。尤其是那些较有名气的医家,既讲究医技,更重视医德,崇奉“无德不医,无德不授,无德不传”的医业信条。故旧时合肥民间虽不乏有名气的医家,但鲜见因行医而发财致富者。合肥农时习俗2009年02月13日08时36分   来源: 中安在线   在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方面,合肥的民风俗尚也颇具地方特色。  菩萨测水,又称菩萨踩水。昔日农历正月初六,抬工于清早将庙中龙王菩萨抬出,沿河坡堤奔走,菩萨停歇的地方,即为当年最高或最低水位。水位高则主涝,水位低则主旱。  在农历腊月农闲时,农民习惯将田间地头稻茬根及野草堆积田边,经点燃后,再于其上覆盖部分稻茬根和杂草,使其内部煨燃,外漫清烟,谓之“煨百虫”。亦有人家习惯将田边坡埂蒿草直接点燃,任其蔓延燃烧。此俗不仅对杀灭田间百虫有益,且可以草灰肥田。  每年春耕伊始,农家必在动犁下田耕作的首日,将耕犁搬出户外,然后点放鞭炮,驱除邪弊,祭祀太岁(即“土地神”),以求动土之利,开犁之吉。  在栽秧第一天,一般农家都要吃油炒饭,期望秧苗滑络,拔栽顺当。秧苗开拔前,还要点放鞭炮,驱邪祈祥。中午兴吃“催秧酒”(多为有钱人家款待帮工的)。傍晚收工则通常较早,谓之“早栽早发”。收工时,要顺带几把秧苗置于垣墙头上,谓之“晒黄粮”,祈祝丰收。当天晚餐后,家主发给每个栽秧人两只或四只黄泥团(又称黄泥果子,即咸鸭蛋),称“发黄泥”。贫困户则以炒蚕豆或炒豌豆替代,以示慰劳。栽秧的最后一天,称“泥秧门”,亦称“泥仓”。这天栽完秧后,栽秧的男女互以田泥涂抹对方。有甚者,竟将被涂抹者从头至脚,尽糊抹以稀泥,使之全然为泥人,以此表达完工后的喜悦和快乐。  至午季收割时,首日称为开镰日。是日下地前,先点放鞭炮,预祝收割顺利。收割完毕后,则备办酒席,喜庆收割大功完成,并慰劳收割者。   龙头节  时在农历二月初二,为传统的龙头节,俗称龙抬头。合肥民间习俗视此日为新年春耕生产的起始日,故有“二月二龙抬头,大家小户使耕牛”之谚。旧时,合肥城乡在龙头节这天,俗兴举行“龙踩水”活动。是日晨,人们将龙王神像从庙中抬出,沿着河堤上下跑动,谓之“请龙王神察水情”。一旦抬着龙王神像的轿子落地停下,其位置即被视为当年水位。水位高则主涝,水位低则主旱。在举行这一活动时,伴以锣鼓、踩高跷等活动,甚为热闹。“龙王察水”虽无准头,但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人民群众对水情的关注和对农业生产的重视,从这个角度讲,其也还是有一定积极意义的。  立春  时在每年的2月3、4日或5日。合肥民间在立春日,时兴吃春面、春卷等应时食品。春面多家庭自制,即将面粉加水和均匀后揉成面团,再用圆木擀成薄面皮,然后切成细细的面条,下锅煮熟后盛起,多加葱花、蒜末,以显春来绿至的节气特点。春卷的特色主要在馅子。立春日的春卷,多以新鲜荠菜和头茬新韭菜作馅,不仅味道清香,且给人以春意盎然的新鲜感觉。在乡村,立春日通常要举行“打春牛”活动。是日,由老人装扮成“芒神”(即植物神),手持春条(柳枝上加缠彩色纸的枝条),不断地击打赶在场地上的耕牛,边打边唱道:“春交六九头,春条打春牛;打得春牛下田去,今年丰收不用愁。”俗称此可打掉老牛身上的懒气,鼓舞牛劲。在打春牛时,尚有锣鼓伴和,甚是热闹。  合肥民间对立春交至时十分关注,最喜春打五九尾(冬至日后第五个数九日的最后一天),最忌春打六九头(冬至日后第六个数九日的第一天)。民谚称:“春打五九尾,家家啃猪腿(兆示当年年景好);春打六九头,家家卖耕牛(兆示当年年景差)。”  夏至  时在6月21日或22日。合肥四乡农村,俗将此日称作“牧童节”。是日,给人帮工放牛的牧童,常喜于田埂绿地搭灶野炊。炊食多就近索讨或“就地取材”。晚上回归后,东家通常要发给过夏的草帽和汗巾等。此外,还要赏赐一大串蒸熟的新蚕豆。其状如同佛珠,挂于脖子上,既好吃又好玩,颇受儿童们喜爱。城市家庭多仿效此做法。  合肥民间从夏至日起,兴数夏九,词曰:一九加二九,扇子不离手;三九二十七,井水甜如蜜;四九三十六,汗将衣湿透;五九四十五,草帽把头捂;六九五十四,乘凉入佛寺;七九六十三,床头寻被单;八九七十二,早晚穿夹褂;九九八十一,粮草要备足。  在饮食方面,夏至日多兴吃饺子。谚曰:“夏至饺子冬至面,顺顺当当无挂念。”饺子有汤有水,有希冀夏季不缺雨水,不遭干旱,喜获丰收之意。还有很多自己上去看看
0条评论
取 消 确 定
相关问题互动
沈姓的祖先是谁?
锺文懿
赞0
微信
QQ空间
QQ
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