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达开
《
三国演义中》有一段家喻户晓的精彩章节,那就是“青梅煮酒论英雄”,文中说:“盘置青梅,一樽煮酒。二人(曹操刘备)对坐,开怀畅饮。酒至半酣,忽阴云漠漠,聚雨将至。
从人遥指天外龙挂,操与
玄德凭栏观之。操曰:“使君知龙之变化否?”玄德曰:“未知其详。”操曰:“龙能大能小,能升能隐;大则兴云吐雾,小则隐介藏形;升则飞腾于宇宙之间,隐则潜伏于波涛之内。方今春深,龙
乘时变化,
犹人得志而
纵横四海。龙之为物,可比世之
英雄。玄德久历
四方,必知
当世英雄。请试指言之。”玄德曰:“备肉眼安识英雄?”操曰:“休得过谦。”玄德曰:“备叨恩庇,得仕于朝。
天下英雄,实有未知。”操曰:“既不识其面,亦闻其名。”玄德曰:“淮南袁术,
兵粮足备,可为英雄?”操笑曰:“冢中枯骨,吾早晚必擒之!”
引用到此,因为我就要说说这“冢中枯骨”,有人问,那你说的这这位是谁?此就是晚清的一位大英雄——石达开。虽然其的结局是“早晚必擒”,那又何以贬之为“冢中枯骨”呢?
那么听我慢慢道来:
首先说石达开是位英雄,虽然他最后选择了投降,但对其和
李秀成、
李开芳等等被迫投降的人士来说,他们
都是英雄,在这里我认同西方的战场的“投降论”。而石达开还是这些英雄中的佼佼者。
石达开生于
1831年,
1850年,
太平天国造反
建制时,19岁的石达开封为
左军
主将,和萧朝会一起为先锋,在永安,21岁的石达开被封为翼王。萧朝会战
死后,石达开更完全担负起了先锋的重担。据史载,自永安突围后
太平军先后经过大小数百战,独“达开未挫,清军称为‘石甘当’”(《太平天国野史》。)
早在造反
之初,以邪教笼络人心的太平天国,就已显现出极端的不平等,假借“天父”、“天兄”之言装神弄鬼的
杨秀清、
萧朝贵等
诸王,一面自己已有“每人妻妾三十六口”,而又对信徒宣称“天父”“天兄”说:“越寒天、越退衣”、“眼前不贪安怕苦,后来上天堂”,以这样的画饼充饥来麻痹愚昧群众。以致在太平军转战广西武宣时,就有人清醒的指出太平军:“盐也没得食,钱也没得使,他们的
头子尽自己快活”。太平天国建都南京后,
众王及其领导阶层更加迅速腐朽,他们一面劝说人们长期放弃并禁止人们过正常的夫妻生活,夫妻说几句话都可能被杀头。而一面他们自己不顾前方
将士的浴血奋战,自己却在那大兴土木,广掠钱财,强抢民女。杨秀清甚至为了强夺
小妾而动辄大肆诛杀。洪、杨、韦这三个
王府的所谓
女官,同时也是待选,一入侯门深似海,一旦被抢虏进去,再也别想出来。随时可能成为王府主人的
女奴。
洪秀全更给他的女官(实为女奴)们制定了无数清规戒律,象说话不准把头抬得过高什么,动不动就
仗刑。而石达开是唯一独善其身的人。其翼王府是唯一的女官可以自由出入的王府,难怪
当时有外国人感叹,只有翼王府的女官才是真正有和男人一样的地位的天朝官员!
在
政治上,石达开比较讲究实际,“不甚理会俚教邪说”,如对太平天国的深受百姓反对的彻底平均赤贫的“天朝田亩制度”,就敢于“抗命”。而实行照老样的用
乡绅
地主为乡官,“督民造粮册,按亩输钱米”,缓解了因为一味实行绝对平均主义的“天朝田亩制度”,使农民抵触情绪很强,生产没有积极性,到后来天京都要“全城食粥”,甚至在有些城市发生了百姓聚重抢粮太平军去镇压的局面。此外,石达开在执行男女夫妻不得接触这项规定上也比较开明通融,他的
部队中只要不是通奸或者违背规定的男婚女嫁就都不严究,从没有夫妻见面被杀头这种事发生。太平天国的宗教是十分严酷的,说错一句话就可能丢命,所到之处到处烧
孔庙,而且凡不是太平天国刻印的书都被称为
妖书,是不能看的。他们对
儒家的一切都全盘否定,并且迫害知识分子(一定要接受他们的教义),因此失去了很多
读书人。
曾国藩就是以卫道为旗帜号召
天下读书人的。只有石达开从来不干烧庙烧书的事,而且非常尊重读书人。左宗堂就说,石达开不同于其他“贼”,因为他“不甚理会邪说”。
军事上,石达开赢的了敌我双方
名将的高度赞扬,并取得了西征的
大捷,使
清朝名帅曾国藩差点殉节而死。
今天在这里重点不是说的石达开的“过五关斩六将”,而是“走麦城”。
就是这样的大英雄,却因为陪葬了一入南京城就一头扎入
深宫金迷色
醉中,再也没有出来的“冢”——洪秀全,而终于成为了心灰意冷的“早晚必擒”的“枯骨”。
真正使石达开成为枯骨之心灰意冷的是
天京之变,在这场 “天父杀天兄,总归一场空”恶梦后,“拜上帝会”很多信徒被惊醒了。而洪秀全的嫉贤妒能,自其杀杨、韦之后,再也不信任异姓了,石达开被逼出走。虽然是“讲合朝好
文武将兵带走”(李秀成自述)。但自
1857年石达开出走后,六七年间,用兵如神,
勇气万分的石达开,就再也没有打过大的
胜仗,甚至居然连一个出色的
战役都没有打过。“从1857年到
1863年。石达开长达六年的“远征”。究竟有什么重大收获,重大建树呢?当然,在个别的战役,取得了一些胜利,但从总的战略目标来说,可以说是以说是失败到失败,从
四面碰壁到分崩离析。曾国藩说他:“既钝于浙,钝于闽,入
湘后又钝于永祁,钝
于宝庆,
裹胁这人愿从者渐少,且无
老巢以为
粮台,粮米须掳,
子药须搬,行且自疲于山谷之间”。这个反革命的老手,早已预见到石达开的
穷途末日了。……从另一方面看,清军的主力并没有因为石达开的“远征”而有所牵动和分散。堵截围剿石达开的多是地方
兵力,二三流的将领。”(太平天国研究文选)曾国藩说石军“气散而不整,迥不似石往年情形”(曾国藩书札)
在这六七年间,虽然表面上石达开一直奉行以“太平天国为正朔”,但实际已和洪秀全毫无感情和关系了,甚至还和辅王
杨辅清互相攻杀过。在这里石达开没有立新旗,建新号,依旧立一个已腐朽的再也不相信上帝为宗旨,为寄托,其实这就是心灰意冷、
意气消沉的结果。
而石达开出走后的战略,就是到处
流寇作战,也就是打的下就打,守得住就守,再也不敢打玩命的
硬仗。这还是心灰意冷的体现。所以石达开始终也没有重整旗鼓,恢复西征时的
锐气和勇气,甚至在曾经颇得人心的石达开身上也发生过多起
部属出走事件,甚至自相残杀,出走累达几十万之多。其中大多投降清军、或解甲归田,少数回到洪秀全那里。在这里看不见
为谁而战,为什么而战的石达开也说:“每思匿迹山林”(石达开自述)。可惜“匿迹山林”不可得,难逃国家法网。而这就应了一句古话“上贼船易,下贼船难”,人难以否定自己已经付出的大半生啊!不到被迫关头,难以主动回头啊。
石达开长期的东奔西走的征战,也是无益于国家,而且是扰民害民:“回师广西后,凡是驻扎比较久的地方,如宜山,
贵县,
军纪都较好,并且抑豪强,济贫困,分生产资料给贫苦农民,做了许多有益的亭,深得群众拥护,人民都歌颂和怀念石达开。但是更多的时间,是兵分多路,四处流动作战,纪律松弛,无法管束。因此,有不少这样的记载:“大肄残掠,生灵涂炭,十室九空”(永福县志),“大掠三日,杀害居民不可胜记”(富川县志) ,“村落丘墟,荆榛满目,牛畜俱尽,以人犁田,五百年来,亦一大劫矣”(怀集县志),“通县不下敷万人,
尸骸蔽江而下,杀戮之惨,莫此为甚”(武缘县志)。”在这里有人说,这些县志的笔者,大多是清朝
文人和
政客,他们对太平天国极尽歪曲诬蔑之能事,这样的记载,不能信;但是如果我们把太平军北征时一些县志的记载对比来看,差异就很大。而切这是同出于清朝文人和政客之手。从这些记载就不难看出在石达开“意气消沉”、“鞭长莫及”,“不能管束”(石达开自述)下:“军纪松弛”而害民的一些真实情况了。
石达开四处争战不利,最后在四川境内转战一年中,也屡被
骆秉章所败,1863年逃入
川西,英雄莫路。就在这最后的
大渡河
一役中,被清军
重重包围,清军派人劝降,石达开
穷蹙无计之下,希望清军
统帅骆秉章、唐友耕辈能“依书赴奏,请主宏施大度,胞与为怀,格外
原情,宥我将士,请免诛戮,禁无欺凌,按官授职,量材擢用,愿为民者散为民,愿为军者聚为军”。(《太平天国》第二册)。
随后,石达开携带五岁的
幼子石定忠,前去谈判投降,虽然石达开也对骆秉章说“求荣以事二主,忠臣不为”,但其带爱子投降,心中何尝没有侥幸?况且又已无“一主”可“忠”,或为什么而“忠”的石达开,也应还是心存一线希望的,其是望效“断头将军”严颜的故事,来个有尊严的“义释”、“投诚”。这时,石达开终于要回头是岸了。
但最终事以愿违,历史没有给石达开报效祖国的机会。也好在石达开也是心里早有准备的,因此面对凌迟之
屠刀,慷慨激昂的走完了英雄最后一段。和李秀成般的英勇就义了。
石达开慷慨悲歌的一生,爱民尊重读书人的一生,使其在牺牲后,其所经过的地方还留下了大量民间
佚文轶事。人民对其总的是缅怀的,尤其是缅怀其悲壮的一生。而石达开的
悲剧就是在他这一边已看不见国家的希望,也看不见自己的
才智对国家还有何贡献,所以成了“每思匿迹山林”的枯骨,而最终没有早点脱离
专制、野蛮、邪教、愚昧、荒淫的洪家“墓冢”,虽有再高的才智
胆略最后结果也没逃脱了“早晚必擒”的陈玉成、李秀成、
洪仁玕、
林凤祥、李开芳等等英雄共同的悲剧结果。
可惜、可叹!
此正是以专制、野蛮、邪教、愚昧、荒淫为伍者的“冢中枯骨,吾早晚必擒之!”
参考文献
区健朗
2021-07-15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