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苗族的风俗习惯简介”的回答
民俗传统
手机版
关注问题
缪荣威
2021-07-15
苗族是我国最古老的 民族之一,人口众多,分布辽阔,湘西苗族属其中之一部。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苗族在 服饰、 节庆、 婚嫁、 丧葬、娱乐、 礼节、 禁忌、饮食等方面,形成自己独特的 风俗习惯。


一、服 饰

湘西苗族的 古代服饰,男女 差别很小,一律是“色彩斑澜”;上身穿花衣,下着百褶裙,头蓄长发,包赭色花帕,脚着船形花鞋,佩以各种 银饰。

清代雍正年间“改土归流”,政府指令“服饰宜分男女”之后,变化较大,甚至有很 多人全换上 汉人 服装。如今天的永顺、 龙山等县的苗族,其服饰与汉族已无分别。但在花垣、保靖、凤凰、吉首、古丈、泸溪等县境内,苗族的服饰尚有 特色。

苗族男子的衣饰较为简单;头缠布帕,身穿 对襟衣,衣袖长而小,裤简短而大,喜包青色裹脚。 头帕有青帕和花帕两种,帕长一丈以上,有多至三丈的。缠戴时多成斜十字形,大如 斗笠,衣服的颜色有花格、全青、全蓝等,其中以花格布衣最有特色。衣扣一般为七颗。有的青年男子,为 使人欣羡自己的富有和豪爽,穿衣多到七件。最外层的衣服只扣最下边的一对纽扣,第二层衣服扣下面两对纽扣……以此类推,一直到扣完最里层的七对纽扣为止。这样,层层新衣全能由外看出,别有一种情趣。

与苗族男子的简单 衣着相反,苗族 妇女的服饰十分精美复杂。

头帕:苗族妇女的头帕, 因地而异。 凤凰县境内的苗族妇女多加包短帕一珙,长三尺多,由额头包至 脑后,连耳朵都包在内面。花垣等县境内的苗族妇女喜用黑帕(父母去世者 戴白帕),折叠整齐,包得平平正正,不偏不斜,末挽一道,恰齐额眉。吉首县境内的苗族妇女头帕较杂,与凤凰县相接的 地区包花帕,与 花垣县相邻的地区包黑帕。泸溪、古丈和吉首东部地区的苗族妇女则包白色头帕。帕上绣有四对青色花蝶,朴素美观,独具风韵。所谓“头上帕子四个角,四个角上绣飞蛾”,说的就是这种白帕。

首饰:苗族妇女的首饰,造型精美,种类繁多。以制作的原材料分,有金饰、银饰、铜饰、铝饰、玉饰等,而以银饰最为普遍。从佩戴的部位分:有银帽、银盆、 凤冠、 苏山耳环、项圈、手镯、戒指、牙签、扣绊等,而以手镯和戒指必须常戴。从造型上分,仅耳环一项,就有瓜子吊耳环、石榴耳环、梅花针耳环、圈圈耳环、龙头耳环、 梅花吊瓜子耳环、耙粑耳环、龙头瓜子吊耳环等等。

衣裤及其他:苗族妇女的衣服,过腰大而长,衣袖大而短,没有衣领。袖口之大,约在一尺以上。胸前及袖口, 习惯要滚边、绣花或缕纱,并要加上栏杆花瓣于其问。有的还需在开岔和放摆前后两面的边缘 刺绣挖 云钩。衣服 式样一律是满襟,无对襟式。制作一套苗族妇女的衣裤,缝工、 绣工精致的,需工日数十。裤子较短,裤脚较大。裤筒边缘的滚边、绣花或数纱与衣服相同。礼裙长而宽,下脚 沿边 满绣 花纹,并滚栏杆及大小花瓣,五光十色,焯耀眩目。鞋子满绣花,头尖口大,后跟上耳,以便穿着。

解放后,在一些苗汉杂居地区, 苗族服饰受汉族的影响较大,一些 青年已改着汉装。

二、节 庆

湘西苗族的节庆较多,活动规模大。其中最富有代表性的有:

1.赶年场。 农历 正月,湘西苗族 人民最热心的是赶年场,其日期由各地自行约定。赶年场.那天,男男女女,老老少少,身着 节日盛装,互相邀约,成群结队去赶场。年场上, 人流如潮,熙熙攘攘,异常热闹。 人们不但可以进行物资交流,还可以参加或观看 打秋千、舞狮子、 玩龙灯、 上刀梯等活动,青年男女也多利用这种机会,物色情侣,谈情说爱。 歌郎歌娘更是大显身手,三五结伴,说古道今,引吭高歌,互相唱和,或盘根,或祝贺,或叙述 传统故事,或即兴演唱新词。唱的人愈唱兴致愈高,听的人愈听精神愈振。即使大雪纷飞,天寒地冻,年场也要如期举行。

2.三月三。这是湘西苗族的 传统歌舞节。这一天,苗族人民自动集中到约定的 歌场上,参加对歌、听歌、跳舞、观舞,尽情欢乐。

3.赶清明。这是湘西苗族特有的大型歌节,又称“清明歌会”。相传,因苗族多散居在偏僻的崇山峻岭之中,一切 日常用品都必须到比较远的汉区赶场交换,常常受骗上当。所以,苗族人民便相约以清明节这一天作为自己的场期,互相交换物资,同时会见亲友。这样.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今天的“清明歌会”了。

清明歌会均有传统的中心 会场。 吉首市东部的苗族人民赶清明,其中心会场每年都在 丹青的清明场上。到时,苗族歌手以 手托腮,引吭高歌,你唱我和,喜气洋洋。有的唱到夜幕降临仍不肯散会,一直唱到通宵达旦。

4.看龙场。每年从农历三月谷雨那一天算起, 逢辰便是看龙El,习惯称做看头 龙后十二天又轮转到辰日,再逢看龙之日,男女老少,均休息一天,踊跃参加。若在这天干了农活,就属于犯忌。因此,苗族人民对于“看龙”的事,非常重视。
0条评论
取 消 确 定
相关问题互动
沈姓的祖先是谁?
锺文懿
赞0
微信
QQ空间
QQ
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