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姓氏
文化
中国姓氏文化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在今天这个越来越工业化的社会里,它似乎没有多少它曾经具有的意义了。但是,从它的形成、发展、演变的漫长历史过程来看,它却是构成
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 《百家姓》 《百家姓》采用
四言
体例,句句押韵,虽然它的内容没有文理,但读来顺口,易学好记,与《
三字经》、《
千字文》相配合,成为
我国
古代
蒙学中的固定教材,该书颇具
实用性,熟悉它,于古于今都是有裨益的。 作为代表每个人及其
家族的一种
符号,姓氏,是
姓和氏的合称,在
遥远的古代,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古代
姓氏起源于
人类早期生存的
原始部落之中。 姓氏是怎样产生、发展的?这是一门很有趣的学科,涉及到
社会学、
历史学、
遗传学、
语言学、
文字学、
地理学、
民俗学、
人口学、
地名学等众多社会科学,为我们了解中华文明打开了一扇方便的窗口。 世界上许多古文化早已连同创造它们的
种族一起销声敛迹了,而中国姓氏文化则历经了四、五千年始终延续和发展着。姓氏一直是代表
中国传统的
宗族
观念的主要的外在表现形式,以一种
血缘文化的特殊形式记录了中华民族的形成,在中华民族文化的同化和国家统一上曾起过独特的
民族凝聚力的作用。 姓氏概况 现在中国人的姓,大部分是从几千年前代代相传下来的。有人统计,
文献记载和现存的共有5600多个。其特点是:源远流长、内容丰富、
出处具体。姓氏的形成各有不同的历史过程。同姓不一定是同源,如
刘姓就有五处
起源。异姓也可能是同出一宗,姓古、吴两姓本是同源,都是古公
先祖的后裔。 唐太宗的时候──
公元627年,有个
吏部尚书
高士廉,把
民间的姓 记录下来,写成
一本书《
氏族志》,颁布天下,作为当时推举
贤能
作官,或撮合婚姻的依据。 中国旧时流行的《百家姓》是北宋(公元960年)的时候写的,里面一共收集了
单姓408个,
复姓30个,一共438个。发展到后来,据说有4000到6000个,但是实际应用的,只有1000个左右。 华人最大的十个姓是:张、王、李、赵、陈、杨、吴、刘、黄、周。这十个姓占华人
人口40%,约四亿人。 第二大的十个姓是:徐、朱、林、孙、马、高、胡、郑、郭、萧。占华人人口10%以上。 第三大的十个姓是:谢、何、许、宋、沈、罗、韩、邓、梁、叶。占华人人口10%。 接下来的15个大姓是:方、崔、程、潘、曹、冯、汪、蔡、袁、卢、唐、钱、杜、彭、陆。加起来也占总人口的10%。 换名话说,
在中国
十亿人口中,有七亿人姓了这45个大姓。另外的三亿
多人的姓,都是比较少见的,象毛、江、白、文、关、廖、池等等。 姓氏的形成 对姓氏的研究已形成一门学科。它与人口普查、语言学、历史学、
考古学等有着密切的联系,对于人事现代化科学管理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作为一门边缘学科,姓氏学受到各方面的重视。 现代欧美各国的姓氏,大多来源于中世纪,最早的可以追溯到
古希腊和
罗马帝国。早在五千
多年以前,中国就已经形成姓氏,并逐渐发展扩大,世世代代延续。 中国第一部解说方块
文字原始形体及
字源的文字学专著是《
说文解字》。此书作者许慎(约公元58-147年)解释:"姓,人所生也。……因生以为姓,从姓生。"这就是说,人是母亲生的,故
姓字为女旁。 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制
时期。姓是作为区分
氏族的特定
标志符号。中国的许多古代姓氏都是女字旁,这说明我们
祖先曾经经历过
母系氏族社会。各姓氏互相通婚,同姓氏族内禁婚,
子女归母亲一方,以母亲为姓。姓的出现是
原始人类逐步摆脱蒙昧状态的一个标志。随着社会
生产力的发展,母系氏族制度过渡到
父系氏族制度,姓改为
从父,氏反为女子家族之用。后来,
氏族制度逐渐被阶级社会制度所替代,赐土以
命氏的治理国家的方法、手段便产生了。氏的出现是
人类历史的脚步在迈进阶级社会。姓和氏,是人类进步的两个阶段,是文明的产物。 后来,在
春秋战国时期,姓与氏合一,不再区分,表明姓与氏都是姓,表明个人及其家族的符号。这就是我们今天理解的姓氏含义。 秦朝以前,姓和氏是含意不同、各有所指的两个
单音词。姓字的古形字是"人"和"生"组成的,意为人所生,因生而
为姓。
秦国刻石《
诅楚文》中,始见姓字为"女"字和"生"字的组合字,这一字形最终被汉代人许慎定形,成为
会意字。氏字的出现,早在
甲骨文中就有。
清代文字学家朱骏声在其
名著《说文通训定声》中,释"氏"字本意为木本,是植物之根,为象形字,后来被转注为姓氏的氏,取木之根本之意。 夏商周三代,姓的社会职能是代表有共同
血缘关系的种族的称号,而氏则是
从姓中派生出来的
分支。《
通鉴外纪》说,"姓者,统其祖考之所出;氏者,别其
子孙之所自分。"姓起源较早,形成后也较为稳定;氏起源较晚并不断发生变化。《国语·周语》载:"姓者,生也,以此为祖,令之相生,虽不及百世,而此姓不改。族者,属也,享其子孙共相连属,其
旁支别属,则各自为氏。"总之,姓为氏之本,氏由姓所出。
商周以前,姓用以区别婚姻,故有同姓、异姓、庶姓之说。氏用以区别贵贱,贵者有氏,而贫贱者有名无氏。氏同而姓不同,婚姻可通;同姓不可通婚。 西汉时期,姓和氏的
区别分野已经微乎其微。
司马迁作《
史记》时,干脆把姓氏混为一谈,成为不可分割的同一属姓了。所以,清初学者
顾炎武在《田知录》中说:"姓氏之称,自
太史公始混而为一,《
本纪》于
秦始皇则
曰姓赵氏',于汉高祖则曰'姓
刘氏',是也。" 姓产生于原始
氏族社会。若干民族组成一个原始
部落,部落内各氏族又独立存在,同时,各氏族之间又有着密切的婚姻联系,姓就作为识别和区分氏族的特定
标记符号应运而生。中国最早的姓都带有"女"字,如姬、姜、妫、姒等,可以推断早在母系氏族时期,姓已经形成,是由
母权制社会中妇女的
地位所决定的,其作用就是便于通婚与鉴别子孙
后代的归属。同姓内部禁止婚配,异姓氏族之间可以通婚,子女归母亲一方,以
母姓为姓。 氏最早在
原始社会晚期形成。黄帝时已有"胙土命氏"。随着氏族制度的解体和阶级社会、国家制度的形成,出现了赏赐封赠土地以命氏的
习惯。继而,氏之源起,形成
滥觞,出现以各种形式得氏的现象。至此,姓
和民本意的属性分野,实质上已不太明显。 姓氏的形成原由,主要有以下几类: 1.以居住地名、方位、
封国命氏。如赵、西门、郑、苏等。 2.以古姓命氏、如任、风、子等。 3.以先人名或字命氏。加皇甫、高、刁、公、施等。 4.以兄弟行次
顺序为氏。如伯、仲、叔、季等。 5.以职官名称命氏。如史、仓、库、司徒、
司寇、太史等。 6.以职业技艺命氏。如巫、屠、优、卜等。 7.以祖上谥号为氏。如戴、召等。 8.古代少数民族与汉族
大融合,借用
汉字
单字为氏。如
拓跋氏改为元氏、叱卢氏改为祝、关尔佳氏改为关、
钮祜禄氏改为钮等。 9.因赐姓、避讳改姓氏。如
李唐王朝赐给立有
大功的大臣们以
李姓、朱明王朝赐以朱姓;汉文帝名刘恒,凡恒性因避讳改为常氏。
晋朝
帝王祖上有司马师,
天下师姓皆
缺笔改为为帅氏。 10.因逃避仇杀改姓。如
端木子贡后代避仇改
沐姓,
牛娃避仇改牢姓等。 姓氏起源的形式很多,并且在不断发展,同姓
异源,或异姓同源,等等,情况十分复杂。随着岁月的流逝,不断出现新的姓氏。如
给孩子取名时,取男女双方两个
单音姓合成复姓,又为姓氏"家族"增添了新的成员。 中国人见了面,总是要问
姓名,如果发现跟自己是同一个姓就会倍感亲切,认为两人"五百年前是一家","实际上这并不可信。
袁义达说,调查发现,一个大姓可能有上百个来源,比如说中国第一大姓'李',有些是来自'嬴'姓,有些是来自'赵'姓,
唐朝时'李'姓被
李世民分赐给了
开国元勋,甚至在后魏时期,鲜卑的复姓也有改成'李'的。" 但是,姓名却成了中华民族凝聚力的黏合剂,"很多海外华侨要出钱修补自己的
家谱,他们要寻找自己的根,而在他们
修家谱的过程中,通过与
内地的联系,也对当地
经济有很大的带动作用。" 姓氏神话 姬姓始于黄帝。据《史记》所载,黄帝本姓
公孙,名叫轩辕,但因"长居姬水",改为姬姓。黄帝是
传说中
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帝王,是中华民族的祖先,
中华百家大姓中有七十多个姓直接或间接来源于姬姓。据说他有25个儿子,其中得姓的有14人,共12姓(有同姓的,故14人有12姓),姬姓居首。周的祖先
后稷是黄帝的
曾孙
帝喾的儿子,承继了姬姓。关于后稷以姬为姓,还有一个神乎其神的传说;后稷的母亲姜原,是帝喾的
元配
皇后,有一次她到野外出游,见到了
臣人的足迹而心生喜悦,就踩踏这些足迹,而后身动如怀孕一般,不久就生下了
一个男孩。
这孩子就是后来的后稷。后稷长大后出任尧的
农官,
教民稼穑,被后人尊为"神农",赐姓姬,成为
周族的先祖。 大禹的
国号为
夏后,姓姒,其父名鲧,是黄帝之孙
颛顼帝的儿子。当时
帝舜治理天下,洪水泛滥,百姓流离失所。于是舜派鲧治理洪水,历经9年而未成功。舜就把鲧流放到
羽山,起用鲧的儿子禹继续治理水患,并派商的先祖契、周的先祖后稷等协助。禹疏通九河,开凿济、漯、淮、泗等河流,历经10余年,足迹遍
九州,三过家门而不入,终于平息了水患,获得成功。由于他的丰功伟绩,舜把夏封给他,又把
帝位传给他。他的母亲修己是有辛氏的女儿,当初因为吞吃了薏苡这种植物而怀孕,生下了禹,所以禹建
夏国后,就以"姒"为姓。另一说,修己吞吃了神珠薏苡而生了禹,故而以苡的
同音字姒为姓。大禹
死后,帝位传给其子启,历经四百多年,至夏桀时,因为他暴虐无道而被商汤推翻,桀的后人有的就以
国名夏为姓了。 殷商王室姓子,其
始祖为契。契是古部落普通女子
简狄的儿子。有一天简狄同两个妇女在
河中洗澡,看见一只玄鸟(即燕子)在河边下了一个蛋,就拣起来吞吃下去,不久就怀孕生下了契。契后来是舜的
臣子,辅佐大禹治水有功,被舜任命为司徒,掌管教化百姓的事务,并封给他商地。又因为契的母亲吞了玄鸟之子(即蛋)而生下他,故而赐姓为"子"。关于子姓来源的传说,见于《史记.殷本纪》。《
诗经》中的"天命玄鸟,降而生商"讲的也是这个故事。 姓氏与遗传学 历史悠久的
姓氏文化和传统独特的中国
谱牒学,目前不但在
社会科学中得到了发展,而且在
生命科学中也得到了重视和应用,并已经形成了
中国资源特色的跨学科的研究领域--中国姓氏群体遗传学。 在多数的情况中,姓氏是
世代遗传的,姓氏人口资料又比较容易搜集,其历史跨度也很长,非常适合于大量数据统计性质的研究。我们可以通过各种姓氏在不同人群中分布,来探讨人群的
遗传结构、不同群体间的
亲缘关系、以及人群迁移等。中国人姓氏和同姓人群的分布规律的研究有可能成为探讨
中国人起源和父系
遗传物质进化的一条新的重要途径和科学依据。 中国人一般都习惯地继承父亲的姓,以父系方式把姓氏遗传递给下一代。女子在一生内仅仅保留其父亲的姓氏,不传给下一代。因此,绝大多数的姓属于一种
无性别之分、以父系方式传的"基因",相当于性染色体遗传的
特殊基因。可以这样假设,不管是X精子还是Y精子,均携有"姓氏基因",均在每代显示其姓氏的功能。惟有Y精子具有连续传递姓氏
特徵的性能,而X精子仅仅在第一代显示姓氏的性能。当然,我们也注意到中国人中一直普遍存在着改姓的现象,这包括
入赘婚姻、随母姓氏、避难改姓、少数民族用汉族姓等等。在人群中改姓是突发的和随机发生的事件,往往发生在迁移过程之中,但是可以肯定有总人数中改姓人数的比例较低。而且不管是在
什么情况下改的姓,从第二代起仍以父系方式传递。这种改姓现象可以认为是姓氏的突变,突变后的姓氏仍具有正常的父系传递功能。中国人姓氏的悠久历史和相对隐定的传递,以及具有
中国社会进行特色的改姓现象,不但增加了中国人姓氏的
多样性,为追踪各个姓氏的始祖和
年代提供了线索和机会;而更重要的是在中国广大农村中一直存在着同姓聚居的
习俗,加上
婚姻半径小,娶嫁
地域相对固定的特点,同姓人群可以认为是其共同祖先的父系遗传物质,某种程度隔离的群体,这在进代上有特殊的意义。这种与
近代人类进化有直接相关的同姓群体。在探讨中华中族的起源和进代等研究中将提供有价值的研究模型和线索。 宋朝、
明朝和
当代三个历史时期的姓氏分布反映了三个重要的现象:第一,中国人姓氏在历史上传递是延续的和稳定的。它揭示了在历史的进程中中国人姓氏所表现的血缘文化的痕迹与生命遗传物质,尤其是父系遗传物质的进化具有基本相同的和行的表现。第二,中国人历来有同姓聚居和
联宗修谱的习俗,而且婚姻半径很小,
婚娶地域相对固定,这样形成了同姓人群的分布。中国人姓氏的分布实际上主要反映了同姓人群的分布规律。中国人的姓氏或同姓人群存在两种状态,大姓和小姓,或称为常见姓氏和非常见姓氏。仅占总姓氏量不足5%的常见100个姓氏已集中了85%以上的人口,而占总姓氏量95%以上的非常见姓氏仅代表不足15%的人口。常见100个姓氏的分布是反映各
地区人群的遗传组成的主要因素,它们决定着
中国历史上人口迁移的
规模和地域人群间的亲缘关系的程度。而非常见姓氏人群更为表现其地域特色和相对高程度隔离的现象。第三,人群的迁移的主要方向反映了中国人
遗传基因的流动方向。同时,再一次从群体遗传学角度证实了
中国汉族一直存在着遗传上异源的南北两大群体,其1000年来的地域分界线应在武夷山和南岭地带。因此,中国人姓氏和同姓人群的分布规律的研究有可能成为探讨中国人起源,尤其是父系遗传物质进化的一条新的重要途径。
祁霞月
2021-07-15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