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蒙古族
蒙古族是一个历史悠久而又富有传奇色彩的
民族,过着“逐水草而迁徙”的游牧生活。中国的大部分
草原都留下了蒙古族
牧民的
足迹,因而被誉为“草原骄子”。 每年七、八月
牲畜肥壮的季节举行“那达慕”大会是蒙古族历史悠久的传统
节日,这是
人们为了庆祝丰收而举行的文体娱乐大会。 “那达慕”大会上有惊险动人的赛马、摔跤,令人赞赏的射箭,有争强斗胜的棋艺,有引人入胜的
歌舞,显示出草原民族独有的
特色。
2、
回族
回族是回回民族的简称。十三世纪,大批
穆斯林从
中亚迁入中国,并同
当地的汉族、
维吾尔族、蒙古族等融合,在长期历史过程中通过通婚等多种因素,逐渐形成了回族。回族民间节日开斋节(也叫肉孜节),又称大开斋。每年希吉
来历即伊斯兰历9月为
斋月。凡回族男12岁、女9岁以上身体健康者都应
封斋。解放后,国务院把开斋节定为回族的法定假日。
3、
苗族
苗族的
音乐舞蹈历史悠久,挑花、
刺绣、
织锦、蜡染、首饰制作等工艺美术在国际上享有盛名。苗族的
先祖可追溯到
原始社会
时代活跃于
中原地区的
蚩尤部落。苗族过去信仰
万物有灵,崇拜自然,祀奉
祖先。节日较多,除
传统
年节、祭祀节日外,还有专门与吃有关的节日,苗族有很多节日,但各
地区叫法和过法
不尽相同,传统节日以
苗年最为隆重。
4、
傣族
傣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远在公元一世纪,
汉文
史籍已有关于傣族的记载。
1949年后,按照傣族
人民的意愿,定名为“傣族”。傣族自称“傣仂”、“傣雅”等。傣族普遍信仰
小乘佛教,不少节日与
佛教活动有关。在每年
傣历六月举行的
泼水节是最盛大的节日,这一节日傣语称“桑勘比迈”。届时要赕佛,并大摆
筵席,宴请
僧侣和亲朋好友,以泼水的
方式互致祝贺。现在,因泼水活动是傣历新年节庆活动的主要内容,这一活动深受各族人民的喜爱。
5、
傈僳族
傈僳族在唐代称为“栗粟”。傈僳族最早生活在四川、云南交界的金沙江流域一带,后因
战争等原因,逐步迁到滇西
怒江地区定居下来。1985年
6月11日,建立云南维西傈僳族自治县。节日:主要节日有阔时节(12月20日,相当于汉族的春节)、火把节、
收获节、
中秋节、
澡塘会、
刀杆节等。每年
农历二月初八举行的“刀杆节”扣人心弦,据说上刀杆是为了使傈僳人具有“刀山敢上,火海敢闯”的精神而设立的。
6、
藏族
藏族是
汉语的
称谓。
西藏在藏语中称为“博”,生活在这里的藏族自称“博巴”。素有“世界屋脊”之称的西藏,美丽神奇,是藏族的主要
聚居地,在现有130多万
人口中,藏族占95%,是中国古老的民族之一。藏族普遍信奉
藏传佛教,即喇嘛教。过去许多传统日均与
宗教活动有关。藏族的民间节日有
藏历新年、
酥油灯节、
浴佛节等。藏族
民间最大的传统节日为每年藏历
正月初一的
藏历年。
7、
壮族
壮族是
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是
岭南的土著民族。有“布壮”、“布土”、“布侬”、“布雅依”等20余种自称。
新中国成立后,统称“僮族”,后来改为“壮族”。壮锦与南京的云锦、成都的
蜀锦、苏州的宋锦并称“中国四大名锦”。壮族信仰
原始宗教,祭祀祖先,部分人信仰
天主教和
基督教。著名节日有一年一度的“三月三”歌节等,最隆重的节日莫过于春节,其次是七月十五中元
鬼节、
清明上坟、八月十五中秋,还有端午、重阳、尝新、
冬至、牛魂、
送灶等等。
8、
朝鲜族
朝鲜族主要分布在吉林、黑龙江和辽宁省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是主要聚居区。朝鲜族的
先民,是从
朝鲜半岛迁入中国
东北的朝鲜族人。朝鲜族民间有五大节日,至今仍然隆重欢度。这五大节日是:元日(春节)、上元(元宵节)、寒食(清明)、端午、秋夕。朝鲜族敬重
老人的传统很悠久,早在李氏朝鲜(1392-1910)时期,每年九月九日便被确定为老人安慰日。
9、
高山族
高山族是
台湾省境内少数民族的统称,包括十多个族群。“高山族”这个名称是
1945年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对台湾省民族的
总称。高山族地区森林覆盖面积大,素有“森林宝库” 的美誉。高山族的节日很多。他们的传统节日大都具有浓厚的
宗教色彩。 “丰年祭”又称“丰收节”、“丰收祭”、“收获节”等,相当于汉族的春节,是高山族最盛大的节日。
10、
纳西族
原游牧在青海省
黄河、
湟水谷地的
古羌人,辗转南迁至川西南、滇西北一带,并分化成不同的民族,其中就包括纳西族。“纳”有大或尊贵之意,“西”意为人。 丽江纳西族的
摩梭人信奉
神灵,崇拜
大自然,相信
天地万物皆有神灵主宰。每年
农历七月二十五日的“转山节” 祭祀狮子山,就是人们敬拜自然实体的公共祭祀庆典。
于玉库
2021-07-15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