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华族谱集成》王氏族谱简介
《中华族谱集成》王氏族谱简介
王氏
为姓,意指源于“帝王之裔”或“王者之后”。黄帝子孙有三:其一是子姓王氏,出自殷王子
比干之后,居于
河南卫辉汲郡等地;其二是妫姓王氏,
帝舜之后,居于
河南
陈留、山东北海等地;其三是
姬姓王氏。姬姓王氏又分三派,一是周文王十五子
毕公高之
后裔,毕万封于魏,为
晋国
诸侯,至王假为 秦所灭,时人号为“王家”,居陕西
京兆、河北河间等地;二是周考王封其弟揭于河南王城;三是周灵王
太子晋之后,居
山西太原、山东
琅琊、河南固始、福建等地,
天下王氏,十之八九多尊太子晋为
始祖。据
历代
名人数量统计,
王姓名人名列各
姓氏之首。
琅琊王氏有
王吉、
王祥、
王导、
王戎、
王衍,成天下第一望族;太原王氏也特别显赫,“天下王氏出太原”,分为两支:祁县支有
王霸、
王允、
王凌、
王玄谟、王庆
父子、王通、王绩、王勃;晋阳支有王柔、
王泽、王机、王永(右加日)、王沈、
王浚、
王浑、
王济、
王述、
王坦之、王蕴、王国宝、
王恭,
唐代宰相王桂(左王字旁)、王峻(左日字旁)、王缙、王涯、王播、
王铎、
王溥、
宋代
王信、
王子绍、明王琼;开闽王氏王潮、王审知;三槐王氏王祜、
王旦。今谱按
欧阳修、
苏洵的
体例编修,此为具有代表的
王氏家谱二十种。
1. 《新安琅琊王氏统宗
世谱》,十卷,明(1560年)王应斗修,以璧公为一
世祖,字大献,
公元845年生,以
金紫光禄大夫检校
兵部尚书,出为祁门令,遂由
江左徙居新安,王导后裔,璧祖有九子、二十三孙,人才辈出,
徽州、池州、
饶州、九江、
安庆等地之王氏望族,多属
其后。
正德十年己亥岁夏四月吉旦,赐
进士第
资德大夫正治
上卿南京兵部尚书封勅参赞机务前吏户礼三部
尚书
国子祭酒
翰林院学士
经筵
国史
玉牒官清浔张灿书,
序文略。
2. 《太原王杨氏支谱》,28册,清同治五年(1866年)王际春编修。始迁祖富春公,太原王氏后裔,隋文帝时,
王杰以开国勋
封安
康侯,赐
国姓曰杨,遂称王杨氏:“王”不忘祖,“杨”不背君,王杰十
世孙王允,由太原迁居
豫章,传至
富春公,徙居?阳瓦屑坝,生
昌国,昌国生自戎、得戎,分为二支。元末
战乱,渡江来皖(汉置皖县,元改潜山县,清属安庆府),祖二公居潜之
东关,祖
五公徙居西门,其余
子侄
兄弟亦相继而来,或分居六皖,或
散处邻邦,明
嘉靖间,藻公出任江西新奉令,过旧
宗庙,携旧谱归,与大仕公始修支谱,后,
康熙、
嘉庆、道光、
同治
年间,又多次重修。王杨氏徙潜之后,以
忠信仁厚著称,文章之士亦代不乏人,遂为潜之望族。
敦睦堂
3. 《王氏家谱》,6卷。清道光28年(1848年)王道隆、王道彰等修。一世祖奎公,于元世祖年间由
洪洞县迁寿阳县上谷村(后改上裕镇),生三子:义、和、顺,义公复归原郡。
举人王道彰等远搜近考,十易寒暑,修成是谱。
4. 《洪洞
薄村十甲王氏族谱》,27卷,清嘉庆二年(1797年)王楷苏、王揩欧等修。一世祖子文公,
明初自陕西
西安府
三原县徙山西
平阳府洪洞县涧水
东南汉
太后
故里薄村。名人有诰授
光禄大夫镇守
江南江宁等处地方
总兵官前后府
都督同知王玺。
5. 灵石《王氏族谱》,20卷,清康熙27年(1688年)王尔康始修,乾隆55年(1790年)王梦鹏、王中极父子修,历经100余年于1790年修成,一世祖
诚斋公,名实、字诚斋,元仁宗时人,望出太原,世居灵石沟
营村,元仁宗
皇庆年间迁本邑
静升村,成巨族。
6. 《王谢世
家谱》,6册,
王谢
谱系、琅琊、太原正派、太原
支派、太原别派、
阳夏、琅琊
世家谱。天启二年(1622年)刻本,天启壬戍端月
西吴韩昌箕甫题《
王谢世家序》,已
人物传记为主,
六朝望族,
爵位蝉联,
文武相继,东南半壁,力保正始;两家私谱,俱有国史,价值很高。
7. 《牛皋岭下
王氏宗谱》,26册,
民国25年王念学等修,一世祖汉五公,以太
子晋为开宗始祖,
明永乐年间奉
太夫人由
梓里迁牛皋岭,将荒无人烟、不通舟揖之地开成沃土。
8. 《黄县太原王氏
族谱》,清宣统元年(1909年)王基鸿、王慕增等修,一世祖二公,太原王氏后裔,迁徙
直隶
长芦,元末与大公同迁黄,后大公怀旧土旋归,二公生敬礼,敬礼生胜,胜生友、信、忠、诚四大支。明
中叶传抄,
清乾隆、嘉庆、同治、道光年间重修。
孔纯亿
2021-07-15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