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置顶
武俪菁
2021-07-14
邵姓的形成主要有以下: 出自姬姓     出自姬姓,为黄帝之后。据《通志·氏族略·以邑为氏》、《万姓统谱》等史料所记载,周初大臣召康公,周同族,姬姓。因食邑于召,被称为召公或召伯。他后来还被封于燕国,他派儿子去管理燕国,自己留在镐京任太保,是周初三公之一,也是文、武、成、康四朝元老,曾同周公旦一起平定武庚之乱,他的一支子孙袭召公爵位,是周朝的执政大臣之一。周室东迁后,召公的采邑也随之东移,迁徙地在今河南省境内。后来,燕国被秦国所亡,召公的子孙以原封地“召”为姓,称召氏,后加邑改为邵姓。据《氏族博考》所载:“召与邵,春秋本一姓,后分为二。汝南、安阳之族皆从邑。”由此可见,召氏和邵氏其实同出一姓,只是写法不同而已。至于召姓改邵姓的原因,历史上没有留下史料记载,改姓的时间说法不一。据有关学者考证,是在秦朝建立前后,同时,又据有关资料可知,至汉乃有以召为姓的,此后,召姓因多改为邵姓,故召姓也就不多见了。 出自居邑   据史籍《姓谱》记载:周文王第十子季载之后有邵姓。属于以居邑地名为氏。 源于地名   出自春秋时期楚国邵陵,属于汉化改姓为氏。邵陵,古称召(音shào)陵,是春秋时期楚国的一个地名,就是今河南省漯河市的召陵区。司马迁在《史记·秦本纪》中记载:“僖公四年,齐桓公伐楚,至召陵。”其实,邵陵在史籍《春秋公羊传》中早就被称作为“召陵”。战国时期,魏国在建立了召陵邑。秦始皇统一全国后,改召陵为县,属陈郡。汉朝时期,召陵县改属于汝南郡。三国时期属曹魏,仍沿汉制。到了两晋时期,召陵属颍川郡。古代原住召陵直民,有以居邑名称为姓氏者,称召氏,后在晋朝时期因避晋讳,召陵改称为邵陵,召氏亦改称邵氏。 出自芈姓   楚昭王之后有邵姓。楚昭王诸器皆作“邵”。 出自他族改姓或者汉化   如清满洲八旗乌雅氏有改邵姓者;明清时云南定边土把事有邵姓;今瑶、彝、蒙古等少数民族均有邵姓。另外朝鲜半岛亦有邵姓的分布,多是古代从中国内地迁徙过去。 宗族特征   1、邵姓名人多学者,为中国文化的贡献甚巨。   2、历史上的邵姓名人,多出在宋代以后。   3、召、邵同宗,至于召姓改为邵姓的原因、时间,还待有识之士去考察。而当代召姓人氏却稀有。   4、邵姓字行辈份排列有序。据清光绪二十年邵作荣等修的《邵氏宗谱》所载,河北营城邵姓一支字行派语为:“本自圣裔,为名贤孙,敦崇士习,永守纲常。” 邵氏始祖   召公,即召(shào)公奭(shì),又称“召伯”、“邵伯”,西周之初的大臣,姬姓,名奭。一般认为是西周宗室,应与武王、周公旦平辈;另一说是周文王庶子。因采邑在召(今陕西岐山西南),故称召公或邵伯。他曾佐周武王灭商,被封于北燕,建立燕国,但他派长子克去管理燕国,自己仍留在镐京(今陕西长安县西北镐村附近)任职。周成王时,召公任太保,是周朝三公(太师、太傅、太保之一),与周公旦分陕(今河南陕县)而治,“自陕以西,召公主之;自陕以东,周公主之”。他常巡行乡邑,曾在甘棠树下决狱治事,在他的治下,“自侯伯至庶人各得其所,无失职者”。《诗·召南》有《甘棠》篇记其事,后因以“召棠”为颂扬官吏政绩的典故。     召(邵)公《古今姓氏书辨证》说,“召公后裔孙穆公虎至简公盈,皆袭爵士,为王卿士”,即召公奭的后代有一支世袭召公(爵位),一直是周朝掌管国家政事的官。周厉王暴虐无道,国人意见纷纷,召穆公虎曾以“防民之口,甚于防水”的道理劝谏,历王不听。公元前841年,国人起义,周厉王逃跑,召穆公虎把太子静藏匿在自己的家,遭到国人围攻,他以自己的儿子替太子死。厉王死后,他又拥立太子静继位,即周宣王。据《通志·氏族略》载,周平王东迁洛邑后,召公别受采邑于王屋。王屋今属河南济源市邵源乡,位于王屋山西南麓,西恒山西坦曲县63公里,东距济源市42公里,故《辞海》注为“在今山西垣曲东”。召公的后代散居于今陕西、河南的许多地方,春秋时期,他们以采邑为姓氏,就是召氏;至战国时期,住在今河南的汝南、安阳一带的召氏,因避事在召字旁加“邑”,形成邵氏。此即《氏族博考》所云:“召与邵,春秋本一姓,后分为二。汝南、安阳之族皆从邑”。《左传》僖公二十四年富辰讲“管、蔡、郕、霍、鲁、卫、毛、聃、郜、雍、曹、滕、毕、原、酆、郇,文之昭也”,显见召公非文王子。同篇,“召穆公思周德之不类,故纠合宗族于成周而作诗”,可见召氏为周之族长。但文王兄弟有虢,王季兄弟有太伯、仲雍,则召氏为太王兄弟或周之早期宗族。   后代邵姓人尊奉召公为邵氏得姓始祖
0条评论
相关问题互动
沈姓的祖先是谁?
锺文懿
赞0
微信
QQ空间
QQ
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