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东卫的历史

历史知识
关注问题
回答
2021-07-15
1
918
提交答案
1个回答
尔博毅
2021-07-15
   日照市 安东卫,是一座具有六百年历史的海防 古城。它位于 日照 城南四十公里,居绣针 河口北岸,濒临 黄海, 地势险要。雄伟峭拔的 老爷山、官山、笔架山(又名口亚山)、岚山、 炮台山等, 面海 而立, 从北、东、 东南三面环抱 卫城。登高而望,卫城东枕老爷山,西傍 绣针河,南临沧海,北锁官山。东海三岛(车牛山、平山、达山)横卧海涛之中, 西北 重峦 迤逦如屏似画,实为鲁东南 海隅 胜地和 军事要冲。
  据 史籍记载,安东卫,春秋(公元前770-前476年)时代为纪障城。《春秋.左传》中记载“鲁昭公十九(前523)年秋,齐高发 帅师伐莒,莒子奔纪障”。《续 山东 考古录》卷二十一,“日照县”条下说:“纪障在南九十里,今安东卫故城”。《日照县志》(光绪本)也说:“莒邑东海,赣榆东北, 有纪障城,今安东卫即其地”。卫城东,今有 教场 地名,相传为 战国齐将孙膑,在此操练兵士, 著作《兵法》,但尚未见于 史书。安东卫 明代以前的历史和建置 沿革情况,因史籍湮没,暂时无法考证。今将明代 以来的概略介绍如下:

  一、“安东卫”命名的由来

  据《安东卫志.里至篇》记载:“卫去海五里,按字义,‘卫’围也,防也。 京师之外,屏一方之保障,东海汛地,设卫最多,而安东方者,莫逾于此,故名。”“卫”是明代的军事编制,每卫五千六百人,都设在要害地区。可见安东卫是以其 地理位置和在军事上的 重要性而命名的。

  二、“安东卫”的建置时间

  明代 定鼎之后,因 倭寇窜扰,遂在沿海各军事 要地,设置很多卫、所,计有防海卫、防运卫十九处和所十五处。所由卫领,卫由都司领,皆属中央 五军 都督管辖。安东卫,就是 明初十九卫之一的防海卫,可见“安东卫”之名,最迟在明初已经出现。至于建置的具体 年代,诸说不一。《日照县志》(光绪本)说:“于县南九十里置安东卫”,注作:“洪武十七(1384)年置”。《安东卫志.建置篇》说:“建自洪武季年”。县人丁恺曾著的《西海徵》(乾隆二十三年本)记有:“明志以安东卫为洪武三十五年置,非也。“经查阅明代的 纪年表,洪武在位只有三十一年,即1368年至1398年。所谓洪武三十五年,可能是明志把“建文”四年并入而得。建文四年,是惠帝朱允文国破身亡的一年,焉能顾得设置卫、所之事?安东卫儒学署李甫在《卫志》序言中说:“洪武十有六(1383)年,日本 陆梁,出没 剽掠,不可控制,始命 信国公汤和,于东海 诸边,严设城堡,辖隶臬司(即按察使),选练墩卒,棋布守御,倭寇始而得戢安东遂成重地。”据此,安东卫的设置,当在洪武十六、七年,与光绪本《日照县志》注文所记, 庶几相符。

  三、明代设卫的原因

   明朝立国之后,倭寇屡犯中国沿海各地,始犯 辽东,继犯江浙,后犯山东。日照乃山东 海防前哨,而安东又为山东东南门户。在安东设置防海卫,当然是为了防御倭寇入侵。洪武初年, 太祖派 使臣赵秩,诏日本来中国献贡,由此日本成了中国的朝贡国。日本以献贡为名,船舶往来于海上。洪武十三(1380)年,丞相胡惟庸暗通日本,同日本僧人如瑶勾结谋乱,并训练盗匪百余名,借朝 贡献巨烛,内藏火药兵器,伏匪兵于 贡船中。事情败露以后,胡惟庸伏法被诛。 朝廷痛斥日本暗通 奸臣,遂即绝其朝贡,中断往来。由此以后,倭寇时常窜犯我沿海各地,烧杀抢掠,民不聊生, 官府无法遏制。洪武十六年,朝廷乃命信国公汤和、 江夏侯 周德兴等大臣,巡视东海沿岸数千里,拟在要塞地区设置卫、所,以便防倭 御寇。不久,设立安东卫,置行都司(为省级最高军事执掌机关)、指挥使(统率卫兵之首领)、辖左、右、中、前、后五个千户所(一千二百人为千户所,所辖百户所为一百二十人),前所、左所均驻安东卫城,后所驻卫城东北九十里,名曰 石臼寨,后称石臼所,有 专城,实为分汛要地。明代天顺(1458-1464)年间,调中所去 天津卫,调右所去 徐州卫。属安东卫的只有前、左、后三个千户所,每所都设正副千户、百户等职。明代、安东地属 青州府,设通府(负责地方行政之长官)、通判(处理政务的官员)、经历(管地丁银两 出纳文书的官员)、教授(负责学署课试的学官)、训导(协助学官教育生员的官员)等职。 清初,罢军操更 官制,乃由兵部选守备(武官,卫的军政长官)任安东卫事,凡 城池、 民社、学校、钱粮,均与 州县相同,仍设经历、教授、千总(武官)和百总各一员,石臼所千总一员。顺治十五(1685)年,总督张铉锡查海防亲至安东卫,特立安东卫都司营,专守本 卫汛地。康熙五年(1666)裁掉卫千总、百总和石臼所千总各一员。乾隆九年(1744)裁卫并于日照县,其 地亩、钱粮、学校、庄屯、 庐舍,就其座落分别归属诸城、日照二县,原 卫守备、教授、经历等职一并裁掉。仍存安东卫籍和安东卫营,城池由安东营管理,营设都司一员、卫千总一员、日照把关(次于千总之武官)一员、把总一员、 莒州把总一员。 夹仓 巡检司于乾隆八年移到安东卫,其 张洛、涛雒、岚山、官草汪隶属巡检司。夹仓、金家沟、石臼所、龙汪等海口,属县衙典史(掌管缉捕、监狱的吏员)。

  四、卫城 建筑

  据《安东卫志·形胜篇》载:“原建城卜基于今卫城北十里之坊口,遗迹尚存”。何时移 于今之安东卫地,其说有二:一说是洪武之季时。康熙 十年卫守备 赵双壁,在《卫志· 文昌阁序》一文中说:“安东卫城,建自旧明洪武之季时……汤信国巡视抚辑,至卫西北经营区划,欲建 城郭……土木未兴,偶有青鸾衔旗于斯, 即今之卫堂处也。信国环视形胜,见 左山如屏,右河如带,大海绕于前, 关山耸于后,遂移其地,而城成焉”。此说虽未交待具体建城年代,并带有迷信 色彩,但也反映了历史时代,是汤和巡视后所建。另一说是明弘治三年所筑。如《山东通志》(雍正本)附记安东卫城一文载:“明弘治三年(1490)所筑,周五里,高二丈一尺,厚二丈, 垛口一千三百, 门楼四座,池宽二丈五尺,深八尺。”上述二说虽然不同,建筑年代相差百余年,但原建城于坊口,后移今之卫地, 事实无讹。卫城后经山洪冲激,城池损坏多处。 嘉靖年间,卫经历司何亨,呈请朝廷拨给官银一千两,稍事修葺,始有改观。 城上, 除门内俱有 门房三间,供藏武器之用。东、西、南、北四条大街共设八铺、小巷四铺,按时巡更,以防盗贼。戊申(康熙七年)地震,城池悉毁,圮为平地。
  除城池外,城内建设主要有 公署、儒学、仓库、武器库、 演武厅、 庙宇等等。公署有 按察司、 守府、卫衙、经历司(在卫堂东)、镇抚司(在卫堂西)、儒学署(在西街路北,后为文庙)、巡检司(在卫府后)、千总署(在北门内西街)、左所(在仪门东)、前所(在仪门西)、安东营(在北门内西街),还有仓库(在卫治东)、监牢局(在卫南门里西南隅)、火炮局(北门里街东)、武器库(在卫堂东)、演武厅等。庙宇有 关帝庙、三官庙、 镇武庙、 火神庙、 城隍庙等。大街有东西 石坊。这些 古建筑,历经明、清多次 兵火和康熙戊申地震,久已废圮。

  五、卫 墩台

  墩台,是 古时用以举烯烟、传 敌情,以防不虞的军事通信设施。安东卫的墩台,主要设在沿海 汛口要地。每个墩台配有旗、锣、烟筒, 有警必举,千里之地,瞬息可知。当时设在日照境内的有两种墩台:一是军墩,即由巡查 军士护守之墩,计有皮狐墩、石门墩、黑漆墩、泊峰墩、昧蹄墩、张洛墩、涛雒墩、小皂墩、温桑墩、南石臼墩、北石臼墩、万疋墩、董家墩、南 青泥墩、北青泥墩、钓鱼墩、湘子泊墩、 石河墩、湖水墩,以上二十墩隶属石臼所千总。二是民墩,即由民卒护守之墩,计有 杨家墩、 孙家墩、相家墩、夹仓墩、蔡家墩、焦家墩、新添墩、牛蹄墩,以上八墩隶属夹 仓镇巡检司。每墩设卒四名,总计墩卒(包括军士和民卒)一百一十二名,每名供给工食银四两。墩下置赡养地八亩,建安息房数间,供墩卒安置家室之用,以便他们种桑麻,养鸡犬,守墩为业。一有紧急军情,白日则燃起狼烟,黑夜即照明信火,信息传递至速。嘉靖三十一年和三十四年,倭寇窜犯日照沿海一带,皆被击退,无不奏效于墩卒的尽职尽责。

  六、卫 屯田

  古时的屯田,有 军屯、 民屯、商屯三种。安东卫所属屯田,都属于军屯,只使用于驻军。明制屯田,以正丁 应役,余丁耕田,征其税为军饷,缺少部份以屯丁补之,此乃古之 寓兵于农 之法。每屯丁授田二十五亩,岁纳粟三石,征解于卫仓作 军需。卫的屯田地 原额为一千六百六十五顷,坐落在诸城、日照二县,各有屯名。其中坐落在 诸城县内的原额地一千三百三十七顷五十一亩,屯名有 大埠屯、 张家屯、孟家屯、监家屯、 毛家屯、稍坡屯、福盛屯、曹化屯、 梁山屯、 吴家屯、蔡家屯、于家屯;坐落在日照境内的原额地三百二十七顷四十八亩,计有斗沟屯、 白石屯、赵家屯、 朱家屯、竖旗屯。至 明末 屯政废驰。 清代,除漕运地方屯田仍属卫、所外,其余卫、所屯田转 属州、县,改为民屯。安东卫的屯田,直至并卫于日照县时,才分别划归诸城、日照二县,裁撤屯田 弁丁,屯户所领地亩,按规定缴纳地价,报官税契,由其耕种经营,原征屯粮,改为 丁粮。

  七、卫城集市贸易

  安东卫,自 明清以来,既是海防要地,又是贸易 通商口岸。内控鲁苏江淮辽阔 腹地,外扼大海,是去 高丽、日本诸国咽喉,海陆交通方便, 城内城外,店铺林立, 南北商客,络绎不绝。可谓 商贾云集,百舸争流, 人市如潮。卫城 集市,发端明代,《安东卫志》说:“嘉靖初年, 西大街三、八日 为市, 北大街一、六日逢集(后废)。嘉靖二十年,西大街三、八日大集。”此制一直延续至今,现在每日均有 早市,即是其证。卫城 商业,至 清末民初,已达盛期。
  今日之安东卫,岚兖公路横跨卫前,岚坪铁路后贯通卫,新建的 岚山港与之毗邻,随着振兴日照的总体规划的实施,作为鲁东南的海防古城安东卫,将以崭新的 雄姿矗立在 人们的面前。
相关问题
给祖先上坟有什么禁忌吗
有的。首先,上坟时忌穿颜色鲜艳的衣服,清明节在扫墓的时候,不宜穿得过于显现,因为扫墓本来就是一件比较严肃的事情,所以着装尽量淡雅一-些, 大红大紫的颜色,在中国具有喜庆的意味,所以不适合在这样的场合出现,当然,清明节除了扫墓以外的时间,比如和亲人一起踏青什么的,衣着倒是没有太多的讲究,主要是看具体的场合吧。 另外,忌嬉笑打闹除了衣着上的讲究,言行举止也要有所讲究,不要在扫墓的时候嬉笑打闹,或者做一些不严谨的举止,因为按照老人的说法,这会惊扰了先人,也是对先人的不尊重的行为。所以扫墓的时候,尽量要恭敬和严谨些,以表达对先人的尊敬。 最后一点就是要注意上坟时的贡品。一般上坟都会带贡品吧,这些贡品是用来祭献祖先的,在没有给先人祭献之前的,人是不能先食用的。而是等_上供之后,大家回到家,再一起分享。如若不然,也是对先人的一种不尊重。没有先人,就没有后人,没有先人辛苦的付出,也就没有后人幸福的现在。所以我们对于先人的尊重,也是需要在清明节的时候体现出来的。
沈姓的祖先是谁?
沈姓在百家姓中排列在十四位,目前来说,其人口是有600万人左右,排列第37位。 其源流很多,但是说的最多的一个源流,大概是出自于嬴姓。沈姓的先祖叫实沈,是黄帝的后裔帝喾之子。实沈氏族后来因与少昊氏部落杂居而东夷化,故为嬴姓。后来,他们建立了沈国。周昭王南征时,嬴姓沈国被灭,其子孙就以国为姓。 夏朝时,夏人建立了姒姓沈国。至周初,蒋国灭了姒姓沈国,沈人南迁到楚地的沈鹿,其子孙也改姓沈。 西周初年,文王的第十个儿子季载被封于沈(今河南平舆北)。公元前506年,姬姓沈国被蔡国吞并,沈国的后人就称为沈氏。 目前沈姓是江浙地区最常见的姓氏之一。
周氏有哪些字辈?
周姓,是中国第九大姓氏,也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之一了。周姓最初是发源于今陕西渭河平原地区。而到今天,周姓主要是分布在长江流域和淮河流域,形成了沿长江省份、豫鲁两块高比率的分布状况。 周氏的字辈: 1、山东周氏族谱山东省周氏字牌辈序:~隆、茂、庆、传、长、广、生(升)忠、厚、嗣(世)、志、永远、祯(元)、正、方。后又续序:志德开宏运达孝毓富祥教礼培家训信义作保章。 2、四川成都(现湖北恩施自治州)周氏字辈:太祖应朝忠,永远世代兴,丕振仙仁月,长源玉厚坤。 3、益阳大泉周氏字辈:贵文祖志一,永兴万代天,仁学宏宗益,世守绍前贤,继述声名显,由来达孝全,振起三以让,令德庆悠绵。 4、重庆市永川区邓家坳周氏(尚书公后裔)字辈:尚梦应康世,孙宗道仕友,子均仲忠万,以自时大章,华先维继述,裕后乐英贤。秩序本天定,彝伦在人全,谟烈由今绍,奕叶谱相传,家乘恪遵守,祥发永绵延 你还知道周氏有哪些字辈吗?
每年12月10日出生是什么星座?有哪些名人
想问一下每年12月10日出生的人是属于什么星座?在历史上有哪些人是这个星座的啊大概?
出生于12月10日的古今名人有哪些?
在198年前的今天,1815年12月10日 (农历冬月初十),计算机科学先驱爱达·勒芙蕾丝出生。奥古斯塔·爱达·金,勒芙蕾丝伯爵夫人(Augusta Ada King, Countess of Lovelace,1815年12月10日-1852年11月27日),原名奥古斯塔·爱达·拜伦(Augusta Ada Byron),通称爱达·勒芙蕾丝(Ada Lovelace),是著名英国诗人拜伦之女,最著名的事迹为翻译意大利人查尔斯·巴贝奇早期的程式设计书《分析机概论》(analytical engine),爱达对翻译查尔斯·巴贝奇的《分析机概论》所留下的笔记,被认为对现代电脑与软件工程造成了重大影响。 你还知道哪些12月10日出生的名人?
微信
QQ空间
QQ
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