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清明”节日的由来
说起“寒食节”,也许有些缺少中国传统节日
文化知识的人觉得陌生;但是,提到“清明节”连外国人都知道,这是
中国人祭祖的
日子。其实,
在中国
古代这两个节日是合而为一的;然而传至今日,人们除了记得清明节这天要拜扫祭祖及登山踏青外,对
寒食文化的其它内容,甚至对寒食节这个名称本身都知之甚少。寒食清明的节日形成,源于晋文公为纪念“功不言禄”的贤臣介子推而设的节日,是我国颇具影响的古老传统节日之一。
寒食节以其奇特的冷食习俗引起了古今中外学者的广泛关注,乍暖返寒的春季,在这正是需要热食时节,人们要过寒食节。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人们选择了禁火寒食的生活方式。寒食是一种
旧俗,时间在冬季后105日,因此寒食节又名“百五节”。这一
风俗是为了纪念春秋时代晋文公的
忠臣介子推,已有两千六百多年的历史。东汉时期寒食习俗似科在介休及距绵山不远的
太原郡很盛行,寒食文化及介子推的故事在民间深入人心代代相传。
介子推跟随晋公子重耳出国流亡19年,曾
割股以啖君。重耳返晋被立
为君(即
晋文化公)之后封赏
功臣,介子推功不言禄回到夏县老家。
公元前635年初春,介子推遂偕母来到介休(
定阳县)
小宋曲村
姥姥家躲避。晋文公得知后让邻居解张带路到介休寻找,介子推拒受封赏,又背着
老母亲隐住绵山岩洞中草衣寒食。晋文公迫使介子推出山以辅其政,带领众大臣来到佛爷峰下
马泉,派人登山百般呼唤,不见介子推出林相见;这时,有的大臣向晋文公献计说:“介子推是位大
孝子,如果三面点火留下下方,一定会背着老母出来。”结果奸臣孤偃、赵衰
四面举火,正值春季风很大火越烧越旺,火着了三天三夜,堵住了介子推携母出山。晋文公又派大臣再次登山寻找,有人从大烧林岩洞中找到半张破草席。晋文公接过草席子细看,只见上面写到:“割肉奉君尽
忠心,但愿主公赏清明;臣在
九泉心无愧,
勤政
清照复清明。”看后,晋文公悲痛万分追悔莫及,面对焚烧林余烟,不禁顿足哀嚎。随从大臣争相效法,哀嚎声响彻绵山林野(介公岭有哀号坡地名);为纪念这位
忠孝双全的贤臣,下令将绵山封为介推田,号为
介山,将定阳县改名为介休县。并把
焚山这日定为“寒食节”,下令全国严禁在三天期间内生火煮饭,只吃冷食。这是历史上最先提出的寒食起源说,它已成为介休绵山独特的文化遗产。
第二年寒食节的次日,晋文公率领
群臣登绵山祭奠,看到大烧林山谷内被焚焦的
老柳树死而复活,
绿枝千条随风飘舞;他融景
生性,想起介子推割股奉君时对他的希望:“我不求任何封赏,只愿您做一个清明的国君!”以及在焚烧林岩洞中找到破草席上介子推写的
遗嘱;便将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表达对介子推的思念之情,把此祭日(初过寒食即冬季后106日)定为“清明节”。之后,晋文公曾率领
文武随再次从下马泉登绵山悼念介子推。
何谓清明?可解释为天清地明之意。“清明”一词作为节气之名早在先秦
典籍中就出现。远在春秋时代,我国人民就运用晷测量日影的办法,定出春分、夏至、秋分和
冬至四个节气;到了公元前200年的秦汉时代,又确立为二十四节气,其中便 有了清明节气。这个新增加的农历节气,时值阳春三月初(公历为
4月5日前后)。这时严冬已过去,万象更新的
春天来到,到处是春光明媚、桃红柳绿、草木萌芽、生机勃勃,呈现出一片清明景象,所以人们就把这个节气叫做清明节。那么清明节怎样又成为清明节气,从以上论述看先有清明的节日再有清明的节气;因为这个农历节气恰好在冬至后一百五日(寒食节的次日)清明节,所以秦汉时代确定二十四节气中,将这一节气称为“清明”。因此清明节解释有两层意思,一是指节气,节气是季节时序的标记;二是指节日,节日包含着风俗和庆祝纪念及相应的仪式习俗。
清明节,是春游“踏青”登山的最佳时节,俗称踏青节;民间习惯于之天扫墓,所以又称思亲节、祭祀节,俗称鬼节、冥节,其最突出的习俗就是扫墓祭祖。除了扫墓,清明节最为流行要数植树
插柳了,所以清明节又称
插柳节之称。一些地方的
百姓也有利用
九九重阳登山的
机会,祭扫
祖墓纪念
先人;因
重阳节登山踏青比清明为多,故有以三月为小清明,重九为大清明之说。由于两节相连,从祭祀风俗上就难以严格的区分开来,故后来许多地方都把寒食清明融合为一个节日。大约到了
唐代,寒食与清明节合而为一,清明变成寒食节的一部分,这就意味着清明是寒食节重要的一天而已。上坟扫墓祭祖并不限于寒食清明的第一天,先后十日之内是可以扫墓的。由于寒食节要求禁火,所以又称
禁烟节、
冷食节;因此人们将扫墓选择在清明节,以便焚烧纸钱,这使清明在寒食节中的地位更显得重要。到
后世,禁火寒食的习俗因纪念对象与人们的现实生活及思想
情感关切甚浅而日渐淡漠,清明扫墓祭祖则因符合民情风俗而至今还于流行。元代以后寒食风俗渐趋淡化,于是人们将寒食清明统称为清明节,所以清明节是寒食节自然发展的结果。清明节在发展过程中又融汇了上已节(
农历三月三)的内容,
明代以后成了一个以上坟扫墓祭祖及登山踏青
打秋千游乐为特色的民间传统节日。现在,人们在清明节期间上坟扫墓
修陵,纪念帝王将相、英雄
烈士及历史名人和自己的
祖先,不仅包含了对介子推这位“清白”大臣、“明白”之士的怀念;而且提醒我们,做人要做既清白又明白的人。今日说起绵山,略知历史的人都会知道是介子推归隐地,是
寒食清明节的原发地,是忠孝文化发源地。
夏县
裴介镇是介子推的
故乡,镇东有座介子推墓,墓旁有碑两幢,一幢是
清代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所立,墓碑书“介氏祖晋洁惠侯子推墓”,下款书“秦二世自介休迁葬于此,合族同立”字样;另一幢是1962年
10月17日夏县人民委员会立的“重点文物保护标志”碑,全文是“晋洁惠侯子推
故墓。介子推,周代
晋国大臣,夏县裴介人,因对晋文公
行功未
受禄,乃隐居绵山介休县,后被晋文公觅求不得,焚山而丧命,秦二世自迁葬于此。”这两块碑已将介子推是哪里人,死在什么地方,由绵山将遗骨迁葬到何处交待得清清楚楚,
立碑为证是无可质凝的。所以介子推生于夏县、隐居介休、死于绵山、迁葬
故里,这是不争的
史实--寒食清明节源于介休绵山。绵山的
文化底蕴,就是介子文化(寒食及忠孝文化)。因此,绵山是公认的介子推遂偕母归隐地、是英灵所在地,是寒食文化发源地,是神奇的灵山圣地。
古代有什么忠孝节义的史实与感恩相关?
2021-07-15
1
294
忠孝节义,这四个话题至少各一个
提交答案
1个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