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海市
文物
遗产收录
万宝山贝丘遗址:万宝山遗址 [龙海市
榜山镇
新石器时代、
西汉。市
文物保护单位]
1986年发现。遗址面积约250平方米,断面上有贝壳堆积及少量的
石器,
陶器残件。采集有石锛、
石斧、石凿、
石戈和
夹砂灰陶片、夹砂
红陶片等。陶片
纹饰有
方格纹、
绳纹、
曲折纹、叶脉纹等,可辨器形有豆、罐。西汉
遗物有
乳丁纹
板瓦等。
枕头山古遗址: 枕头山遗址 [龙海市九湖镇青铜时代 市文物保护单位]
1986年发现。遗址面积约1.5万平方米。清理出墓1座。出土和采集有石戈、锛石、石凿、石斧、石铲、石矛、
石镞,网坠和夹砂灰陶片、灰硬陶片、釉陶片等。陶片纹饰有竖
篮纹、斜方格纹、绳纹、
乳钉纹、
弦纹等,可辨器形有大口尊、圈足尊、豆、平底罐、高领罐、浅盘、盆等。
月港遗址: 月港遗址 [龙海市
海澄镇豆巷村 明代 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此处原为
龙溪县八都、九都
地界,明嘉靖四十五年(1567)在此设置
海澄县。因外通
海潮、内接
山涧、其形如
偃月,
故名月港。景泰四年(1453)月港贸易兴起,逐渐发展成为中国
东南
沿海对外
交通贸易中心。现尚存
码头七处。
白云岩: 位于龙海颜厝洪坂村东南的
白云山
北面,系唐虔诚禅师
卓锡处。这里依山递高存有三座古建筑:前为百草亭,乃
南宋末年为纪念
朱熹而建,平面
方形,四石柱,柱刻“百草亭中留胜景”、“白云岩上隔尘缘”、“解经明道踪犹在”、“过化尊神泽未湮”等字,亭内立一
石碣,上镌“紫阳夫子解经处”。亭曾圮,清乾隆十四年(1749年)重建,但仍保留四石柱。朱熹,号晦庵,
别称紫阳,知
漳州时曾在此讲诚意章。今尚存朱熹题书的“与造物游”匾及门联“地位清高,日月每从肩上过;门庭开豁,
江山常在掌中看”。亭之后有朱熹祠,供朱熹,正匾书“古道照人”四楷字,祠内有清道光三年(1823年)“白云山紫阳书院建置祭田记”、“重修白云山紫阳书院”石碑。祠后有
大雄宝殿,殿
门额上有黄道周手书“白云深处”隶书木匾。白云岩上有八景:卓锡飞泉、何有石、百草亭、朱熹
洗砚池、松关鸟语、棠荫
漏月、晚浦归帆、意
果园。白云山涧生存着奇异的红壳虾、无尾螺、
白颈蛙。
浒茂
东门城堡: 浒茂东门城堡遗址 [龙海市紫泥镇城内村 明代 市文物保护单位]
明嘉靖年间(1522-1566)建。城周长1272米,开东、西、南、北四个
城门。
城墙
块石垒砌,现存东门城墙一段,长49米,残高5米,厚1.7-2.2米,城门宽2.2米,残高2.65米。
镇海卫古城遗址: 镇海卫城遗址 [龙海市隆教畲族乡镇海村 明代 省文物保护单位]
明洪武二十年(1387)江夏侯周德兴始建,
明清各代均重修。城依山
面海,周长2881米,城墙用
河卵石和
条石混合垒砌,有
女墙,开
垛口720个。开东、西、南、北四个城门。城门
拱形,用条石叠砌,南门、
北门宽2.45米-2.6米,东门、西门宽1.7-1.8米。南门有有“瓮城”。东门下有宽1米,深0.8米的排水道。现
地面保存四个城门及其城墙各一段。城墙残高6.8-7.2米,厚4.2-4.5米。城内保存有明天启二年(1622)始建的石构“福德祠”,城南的“父子承恩”石坊,城北的正统十三年(1448)建城隍庙和嘉靖
初年建
东岳庙,东门
水门
右侧的古地洞等古建筑;以及义学碑、昭毅
将军碑、
梳妆楼、
七星井、椰树井、象
乳泉等
古迹。
郑成功
枪城遗址: 位于龙海港尾
石坑村西侧临海的
山岗上,与
鼓浪屿、圭屿鼎足而立。
枪城为郑成功镇守
厦门时的重要
外围
据点。清顺治九年(1652年)建,城墙依山用
三合土筑成,总面积2540平方米、东西宽42米、
南北长68米、在高1·2米处放置
枪眼。
现残存
四周
围墙,残高1·95米、厚1·2米。
萃贤坊: 萃贤坊 [龙海市海澄镇中山路明代 市文物保护单位]
明嘉靖二十八年(1549)建。系
龙溪
知县林松,
县丞刘宗用为明
弘治年间(1488-1505)吴元,正德年间(1506-1521)林浩、张浩、
陈英,
本朝高宽竺等五位本县
进士而立。四柱三间
仿木构石坊,宽4米,高约7米,四坡顶,
正脊
微弧,鱼尾吻。正楼柱头用“丁”拱出两跳
挑檐承托坊顶。
坊上的
石雕
构件已佚。
海澄文庙: 海澄文庙 [龙海市海澄镇明代 市文物保护单位]
明隆庆元年(1567)郡守唐九德建。明崇祯(1628-1644)、清
康熙、雍正、乾隆年间(1662-1795)及
1990年重修。庙占地面积2500多平方米,坐东北
向西南,依次为
泮池、
戟门、
天井、
月台、
东西庑、
大成殿、
名宦祠,
崇圣祠、
乡贤祠。大成殿面阔五间,进深四间,
抬梁式
木梁架,
重檐歇山顶,鼓形
柱础,
斗拱之间有弓梁相连。
台基用条石垒砌。月台正面饰
青石浮雕
盘龙陛石,四周环围
白石雕刻,有
双龙戏珠、如意牡丹缠枝、
古瓶梅菊等图案,
雕刻工艺极为精细。
南炮台: 在龙海港尾石坑村东侧的
屿仔尾
镜台山上,与
厦门胡里山炮台南北对峙,扼守海口,有“天南锁钥”之称。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春,闽浙总督邓廷祯为配合
林则徐禁烟,加强战备而建。光绪十七年(1891年)扩建。1840年
8月24日,英舰追逐中国商船,南炮台
炮火打退了英舰。
1937年
9月3日,日舰向我挑衅,南炮台打响了
闽南抗日第一炮,日舰“若竹号”中炮沉没。
炮台平面呈椭圆形,周长约240米,围墙高6米(滨海处高20米)、厚1·5米,以
夯土及条石混合
建筑,设女墙、垛口、枪眼,内置兵舍、濠沟、
弹药库、练兵场。炮台配德制克虏伯主炮1门、副炮3门。今已在炮台墙内东北侧发现石构炮座2处、副炮1门,墙外发现“播荡烟尘”石匾1块。炮座直径各为12米,座距8米。炮长3米,炮口内径0·20米,外径0·38米,后径0·60米。
浯屿天妃宫: 原名和安宫,俗称
妈祖庙,位于龙海港尾
浯屿岛西部。始建
年代不详,明万历辛丑(1601年)夏重建,清康熙丁丑(1697年)重修,道光五年、十年(1825、1830年)和1943年多次修葺,1981年、1985年又有维修。宫
坐东朝西,面积376·28平方米,面阔三间,有四殿。
一殿有
历代重修碑4方,其中
有清康熙丁丑守岛抗倭
将领
沈有容《重建天妃宫记》和道光五年
陈化成《重修浯屿宫
碑记》。二殿
奉天妃,挂有清圣祖御赐
匾额,其上记有
施琅平讨
台湾、澎湖时妈祖天妃“涌泉济师”、“助战湿袍”的故事,殿前天井
两侧壁上饰
青龙、
白虎。
三殿祀手
执玉笏天妃,称“镇殿妈”。四殿供
三宝佛。
宫外两侧各距10米处,有郑成功
1661年驻岛时建的
水井两口,称“龙虎井”。
晏海楼: 位于龙海海澄镇人民路中段东侧。明万历十年(1582年)邑令瞿寅创建,是屹立于
古月港的
军事
了望台,原为二层
砖木结构,用八柱架梁筑成八角形,故又称
八卦楼。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重修,乾隆三年(1738年)扩建,垒石增高至三层。
1921年改为水泥檐沿。现存
楼阁高22·44米、周长85·8米,
地下有
石室地洞,地面三层:一层条板石砌成,正门匾额镌“晏海楼”等字;二层夯土楼墙,门额刻“揽秀毓奇”,三层木结构,八角
攒尖顶。1995年再次维修。清乾隆《海澄县志》云:晏海楼“东望汪洋,西揖山乍 ,南瞰演武,北俯飞航,实为城偶奇观”。
岱
仙岩康
长史祠: 俗称仙
祖庙,位于龙海九湖
圆山琵琶坂。祀
道士、
医家康长史。始建于唐,乾符年间(874~879年)漳州刺史黄碣扩其祠并请封为
西岳阜王庙。
宋代有两次修葺。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复修。1993年再修。祠坐南朝北,两殿,中有天井。
前殿面阔三间、进深三间。
后殿面阔三间、进深三间,
悬山顶。祠内有
清代黄檠重刻的明赵怀玉撰《
岱仙岩
历史沿革》及清龙溪
举人苏廷耀撰、督蜀
使者同安苏廷玉书的联:“大唐三百年今何在堪笑长安市中依然此熙来攘往;正月廿八日吾以降相逢琵琶坂上岂有些后果前因”。
高美亭石古井: 高美亭井 [龙海市榜山镇普边村
泗州
佛祖庙前院南宋 市文物保护单位]
绍定四年(1231),当保黄翁奉舍而建。井石构,方形,深3.5米。
井壁、井沿皆用
石板砌成。井沿1米见方,上题刻“奉舍井一口,当保
黄翁,绍定四年立”。
柯坑石古井: 柯坑井 [龙海市榜山镇柯坑村南宋 市文物保护单位]
宋淳熙九年(1182)云峰院僧舍资建。井石构,方形,深2.9米,
井口0.90×0.86米。井沿由四块各宽1.2米、高0.66米、厚0.15米的
花岗石砌成,上刻“云峰院僧四换袖衣资舍一口,为恩安
龙神考妣自身,同僧福惠藏岩。壬寅岁淳熙数九腊月日”。
壶屿石桥: 在龙海
角美
桥头村,建于元。《龙溪县志》记:“壶屿桥跨惠民港为龙溪同安交界”,“俱元僧德霖募建”。桥为梁式石桥,长33米、
桥面宽4·2米,二墩三跨,墩为舰首形,跨间距10米,每跨以5块长11米、宽厚均为0·8米的
石梁板铺成桥面。桥上原有
石狮4只,现仅存西侧2只。现存还有元、
清代石碑记。
凤山岳庙: 凤山岳庙 [龙海市岳岭山上榜山镇与海澄镇交界清代 市文物保护单位]
始建年代不详。
奉祀五显帝。庙占地面积5000多平方米,坐
西北向东南,并列三座各二进,第二进依山递高兴建,三座面阔共50.95米。主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砖木结构,
单檐歇山顶。庙里存有明万历三十年(1602),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道光六年(1826),宣统三年(1911)等碑22通,记载历代重修、重建、扩建和捐资者
芳名。
南园雨露奕世恩光石碑坊: 在龙海角美
东美村南园。石
仿木结构,三门四柱,坊柱
顶端置青石圆雕石狮4只。正匾两面分镌“南园雨露”、“奕世恩光”。其下是诰布,上刻“林文亡命以子廷兰奉政大夫
湖广
黄州府
同知初任秩满敕赠文林郎
广东
肇庆府
推官二任秩满诰赠
奉直大夫广东琼州府万州知州”等字。正楼横梁还刻有“大明天启二年(1622年)壬戌仲秋吉旦立”等字。
清宝殿: 位于龙海角美
流传村东,供奉
神农。始建年代不详,现存建筑有明、清
时期的题刻、斗拱、
木雕、石雕和柱础等构件。殿为三
开间三进,中有二天井。
正殿单檐歇山顶。
西昆慈济宫: 俗称西门庵,在龙海角美
石美村西门,祀保生大帝。始建年代不详,宫内有清咸丰九年(1859年)重修碑记。宫坐东北朝
西南,面积297·75平方米,三开间二进。宫内还存有明海防馆遗存的“那侯施公重修石美城新设海防馆镇记”、“邑侯徐公
修城设馆功德碑”等石碑断决。
紫云岩寺及摩崖石刻: 位于龙海
石码
高坑村
卿山上。建于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明吕滨溪曾隐居岩内读书,后中解元,于是出资重修塑三宝佛金身并题额“紫云岩”。寺面阔五间、进深三间,
硬山顶。今尚存清康熙、光绪及1948年的碑记和历代
摩崖题刻多处。
古林岩寺: 位于龙海石码高坑村
林坑社
半山腰上。寺
坐南向北,
总建筑面积441平方米,
大殿面阔三间、进深三间,硬山顶。寺内存有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开山建寺碑记和1986年再次维修时中国佛教会会长
赵朴初、副会长正果法师题写的“大雄宝殿”、“古林寺”二匾。
古县土楼: 位于龙海颜厝
庵前村。该楼始建年代不详,系石基方形土楼。楼向坐北朝南,楼门用
花岗岩条石彻底成拱形门顶,楼内双道墙
双重门,整座楼面阔65米,进深70米。现存土楼的楼墙楼基除
一侧倒塌约10米长外,其余保存基本完整。
志洁行芳
旌节坊: 在龙海角美桥头村
辽东社
石桥头。
1922年旅新加坡
华侨郭祯祥为其祖母
许氏抚孤守节五十一年而立。坊为石仿木结构,三门
五楼四柱,正楼四坡顶,
边楼二层,未置楼间而置三面
出檐的楼顶盖。正匾刻段祺瑞的“安福国会”选出的“大总统”徐世以及陈望曾、郭曾火斤题写的
对联。
海澄城隍庙: 在龙海海澄内
楼村。清乾隆《海澄县志》载:“海澄县城隍庙在
县治东南,隆庆五年(1571年)建。崇祯六年(1633年)知县梁兆阳重修,后为风雨所坏。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知县王作霖再修”。庙坐东北朝西南。三进,前殿面宽16米、深9米,正殿宽12·5米、深12·2米,悬山顶,后殿宽12·5米、深7米,殿间隔天井。庙内现存历代重修碑6块。1995年又有维修。
红滚庙: 红滚庙 [龙海市海澄镇山后村清代 市文物保护单位]
因庙内置椭圆形长条木滚,以红白二面待卜者滚之以决休咎,得名红滚庙。也称“山后慈济宫”。奉祀白礁宫民医吴本。占地面积4000多平方米。庙面阔10.65米,进深 20米,坐西
向东,依山临海,二进三开间。中有天井,砖木结构,单檐悬山顶。庙有清道光( )、光绪( )修建碑。
龙鹫堂: 龙鹫堂 [龙海市角美镇锦宅村 明代 市文物保护单位]
始建年代不详。清顺治、道光、
同治年间均有修葺。堂占地面积640平方米,坐西北向东南,依次为前殿、天井、大殿。大殿面阔三间,进深三间,砖木结构,单檐歇山顶。保存有
元代柱础2个,凸雕
云鹤、蝙蝠纹饰石柱2根,清代
青岩雕
蟠龙石柱2根、石狮1对、麒麟1对,重修碑记3通。
龙应殿: 龙应殿 [龙海市榜山镇上苑文苑村 清代 市文物保护单位]
明代始建,清乾隆癸卯年(1783)改建,咸丰年间(1856)重建。占地面积2268平方米,总建筑面积530平方米,坐北向南,依次为前殿、天井、左右廊间、大殿。前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大殿面阔五间、进深四间,抬梁式
木构架,悬山顶。殿内保存着明代花岗岩石柱4根。石雕神座,刻饰
万寿纹、
莲花纹饰。清代石鼓1对,乾隆丁丑年(1757)、癸卯年(1783)石柱10根,石柱均刻对联。
三元庙(角美镇流传): 流传村三元庙 [龙海市角美镇流传村 明代 市文物保护单位]
明末建。祀“三真君”(参见上条)。庙占地面积1320平方米,建筑面积450平方米,坐东向西,依次有前殿、天井、廊间、大殿、后殿。砖木结构,悬山顶,抬梁式木构架。现存的石雕及部分木雕均为始建的
原物。后殿有“惟心惟法” 石匾,系清顺治辛丑年(1661)会元陈常夏所书。
三元庙(角美镇玉江): 玉江村三元庙 [龙海市角美镇玉江村 明代 市文物保护单位]
明末始建,历代重修。祀明正德年间(1506-1521)
河南
固始县迁来的郭姓所带的唐道化、周定志、葛护正“三真君”,亦称“三元真君庙”。庙占地面积500平方米,建筑面积320平方米,坐东向西,砖木结构,抬梁式木构架,悬山顶。保存初建时的
石龙柱1对、
莲花纹祭道和
石香炉各1个,清代石雕
壁画1对、石香炉2个及石柱、石柱础等。还有记载重修
庙宇路桥、清淤
河沟、置田养僧、接济老弱孤寡等碑记4通。
许氏家庙、祠堂: 鸿渐许氏家庙 [龙海市角美镇鸿渐村 清代 市文物保护单位]
又称“许氏家庙崇本堂”,原菲律宾总统科·阿基诺夫人系鸿渐许氏之
后裔,1988年回访时曾手持三柱香,在
祖先神牌前虔诚顶礼。始建于宋咸淳一年(1265),现存清代建筑。庙占地面积288平方米,坐东北向西南,分前后厅。前殿面阔三间,进深二间,后殿面阔三间,进深三间,悬山顶,中有天井。庙存有乾隆辛酉年(1801)“进士”木匾一块,还有“崇本堂”、“存思维永”、“文魁”、“武魁”和“许氏家庙”、“朝议大夫”等木匾。相传许氏第十世
许永柯荣获清乾隆皇帝敕封“朝议大夫”(官阶四品),并赐“许氏家庙”匾额。
许氏家庙、祠堂: 许氏宗祠伦恩堂 [龙海市九湖镇新塘村 清代 市文物保护单位]
俗称“许厝祠堂”,原为清
都督,漳州、
金门、湄州
总兵许凤的
故居。康熙二十六年(1687)始建。祠堂坐西北向东南,一厅二房二
厢房,中有小天井,砖木结构,悬山顶。房前埕地广阔,为当时闻名闽南的“南五虎”许凤、蓝理、柯彩、吴田、陈龙聚居练武之所。另有许厝潭、饮马槽。
许氏家庙、祠堂: 许氏家庙 [龙海市程溪镇人家村 明代 市文物保护单位]
又称“田源马坪许氏家庙”,是唐代开漳
名将许天正后裔的
祖祠,其
裔孙遍及台、港、澳及东南亚地区。宋开禧年间(1205-1207)始建,现存有明代
遗迹。庙占地面积940平方米,坐东北向西南,依次为
门廊、埕院、开光
前厅、天井、
中厅、后天井、
后厅,
两旁为厢房。悬山顶,砖木结构。
一九二九年
游击队长王占春率红三团进驻人家村时作为
队部。
一九四四年此庙改作
小学,并成为中共地下党联络站。
翼
晋宫、杨氏牌坊: 翼晋官 [龙海市榜山镇平宁村 清代 市文物保护单位]
明代始建,清乾隆年间(1736-1795)重修,一九七八年重修。宫占地面积240平方米,坐北向南,砖石木结构,依次为:前殿、天井、大殿、天井、后殿。前殿、大殿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后殿面阔三间、进深二间。保存明代蟠龙石柱1对,清代石狮1对,以及龙纹石窗等构件。
龙应寺: 龙应寺 [龙海市东园镇过田村 清代 市文物保护单位]
原名
龙眼院、龙锦寺、灵景院。始建年代不详。清乾隆(1769)、道光(1826)、咸丰(1857)、宣统(1911)均有修葺。寺占地面积325平方米。坐西北向东南,分前后殿。前殿面阔五间,进深二间,后殿面阔三间,进深三间,砖木结构,悬山顶,中有天井。
寺庙现存清石碑5通,石匾“桃源深处”一方。
万安楼: 万安楼 [龙海市程溪镇人家村 清代 市文物保护单位]
清嘉庆七年(1802)建。楼平面呈
圆形,直径25米,高16米,占地面积550平方米。四层,底层用花岗岩块石砌成,二层以上生土夯筑。每层8间,
门厅与
楼梯同一开间,最上层设有
阁楼。
楼层内侧有可环绕的
通廊。二、三层外向叠
长方形
小窗。楼开一
大门置二重
门框,外框用长方形石砌成,内框
拱券形门。楼坐东北向西南,双向坡顶。楼中央圈出天井,天井有一六角形石砌井,井壁块石砌成,井四周用鹅卵石铺成。门上匾“万安楼”三字。
圆明庵: 圆明庵 [龙海市榜山镇崇福村 清代 市文物保护单位]
宋代始建,清乾隆庚辰年(1760)改建。庵占地面积2300平方米,建筑面积1050平方米,坐东南向西北,依次为前殿,天井、左右廊间,大殿。前殿,大殿均面阔三间,进深三间,
穿斗式木梁架,悬山顶,两侧配建一字形厢房,长形天井。庵前有清乾隆年间(1736-1795)旌坊1座。
龙池岩摩崖石刻碑记: 龙池岩位于龙海角美
白礁村的
文圃山南麓。相传唐武宗会昌四年(884年)太子李忱随高僧断济禅师云游至此,见文圃山池塘石凌泉冽,
解衣畅浴,暑气全消,赋诗云:“惟爱禅林秋月空,谁能归去宿
龙宫。夜深闻法餐甘露,喜进莲花世界中。”因“真龙”入池,故名龙池岩。
龙池岩唐时进士谢攸与弟谢修,曾在此读书;五代时主簿
洪文用、宋代
名贤石贵等隐居于此。宋进士杨志为纪念贤,在此建“三贤堂”以祀之。宋理学家朱熹于
绍兴十八年登
进士第授同安主簿时,慕“三贤堂”之名,登临游览,在龙池岩建“玉屏讲堂”,在此讲学。历代
名人墨客,在此留下题刻20多处。其中有玉屏讲堂旁朱熹手迹“拍门”二字阴刻石上,意为求教须先拍门。另有朱熹等人题刻“寒竹风松”、“丹灶石”、“伏虎岩”、“松烟风清”、“清可濯缨”、“月魄涵江”、“放生池”、彩虹桥的“彩虹”、凌汉桥的“凌汉”等题刻。此外,
岩上还有紫阳祠、
栖贤楼、印
月池、蕴玉居、旷怡寺、笏拜轩、观海寮、
山泉三迭、
石塔、涉趣石、
华圃书院等
胜迹。华圃书院尚存谭尚忠手书“讲堂”石匾一个。
龙海城内城门历史
2021-07-15
1
1182
龙海城内城门历史
提交答案
1个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