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
春节习俗概述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
文化灿烂。春节、
清明、端午、
七夕、
中秋
重阳已由文化部申报为全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俗话说: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春节作为中国最大的
民俗节日,深受
人民的重视和青睐。各地庆祝春节的
传统习俗枚不胜举,笔者想谈谈大同地区的春节习俗。
一、 节日习俗
大同地区的春节,一般从
农历
腊月初八就开始,直到
正月十五
元宵节才算结束,甚至于到
二月二止。民俗有“忙腊月,闹
正月,拖拖拉拉到二月”的说法,这正是众多春节习俗的
真实写照。
农历腊月初八为
腊八节,相传佛祖释迦牟尼在这一天悟道成佛。
佛教徒们视该日为佛主的“成道节”。民间也食“腊八粥”,象征吉祥
福寿、喜庆丰收。大同地区则“预于初七日往
玉河凿冰融水做枣粥,别无馈送,惟与佣水人枣粥一碗。”[1] “食腊粥,作腊醋,腌肉,藏冰。”[2]繁忙的春节活动开始了。
农历腊月二十三日(或二十四日),民间俗称
过小年,是祭祀灶君的
日子。祭灶,是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习俗。
文献记载最早的灶君是
火神祝融也。他负责管理各家的
灶火,被作为一家的
保护神而受到崇拜。大同地区的广大
农村差不多
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两侧是“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或‘回宫降吉祥’)”、横批为“一家之主”的对联。每逢腊月二十三小年夜,灶王“上天述职”时,大同民间“供饧饼
酒果,祀皂(同“灶”)神,以求福庇。”[3]该日吃
麻糖祭灶,以糊灶王之口也是
当地习俗。大同民谣中“二十三,吃饧板”(注:饧指麻糖的初级品,特粘,现在统称麻糖)。指的就是
人们希望他上天多说好话、少说坏话,以保佑
全家
老小平安。
腊月二十三日到除夕前叫“迎春日”,也就是春节前的准备阶段。置办
年货、打扫
庭院、搞好个人卫生是这一阶段的主要工作。
年三十,俗称
过大年。易
门神、
贴对联、放
鞭炮,
蒸年糕、包饺子、吃
年夜饭,请
祖先、熬年、
垒旺火都是大同地区的习俗。《云中郡志》记载:“除夕,易门神、
桃符,修
岁事,陈祀仪;守岁。”这与我国
北方其他地区年俗基本相同,不多赘述。
大同地区煤炭资源丰富,过年发
旺火是当地的一大
风俗。每逢除夕晚上,家家户户
院子中都要用大块煤炭垒成一个塔状,里面放好干柴,上面大红字条写有“旺气冲天”、“大吉大利”、“火树银花”等吉语。《
大同县志》记载曰:“元旦,家家凿炭伐薪,磊磊高起,状若小
浮图。及时发之,名曰‘旺火’。”元日子时交年时刻,鞭炮齐鸣,辞旧迎新,活动达到高潮。旺火由家长亲自点燃,称为发旺火,
取意发财、旺盛、红火。冲天的火光从无数小孔中喷出,烧红的
炭火照亮庭院,孩子们穿上新衣服,围着旺火燃放鞭炮,男女老少围着旺火烤火,以图“旺气冲天”。到了
早晨,主人要把旺火的炭火铲回灶内做饭,不准外人铲走,表示一年的兴旺。如今,尽管随着城市现代化的发展,楼房取代了
四合院、排房,然而,过年垒旺火的习俗仍然照旧。与以往不同的是,旺火逐年增高、造型美观、规模庞大。人们围着
红光耀眼、灿烂辉煌,吐着长长火舌的旺火,排着长长的队伍,正转三圈,反转三圈。一圈圈祈福的人们,欢笑着、嬉戏着,祝福着美好的
来年和幸福的生活。若论旺火规模之宏大,造型之讲究,当以
怀仁旺火为最。其中最大者用80吨煤垒成,高达三丈,气势磅礴。
“拜年”是岁后迎新纳福的主要活动,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其内容丰富多彩。元日子时交年时刻,伴着
新年的钟声、震耳的鞭炮声,各家开始焚香致礼,敬天地、祭列祖,然后依次给
尊长拜年。通常的顺序是:“先拜天地,次拜
祖宗,再拜高堂,然后出门去拜亲朋好友;亦有初一拜本家、
初二拜
岳家、
初三拜
亲戚……等各种讲究,直至拜到正月十五,所谓拜个晚年。”如今的大同地区通常
是后一种习俗,“过年好”成为最常用的拜年
俗语。
正月初五,俗称破五。因为初一以来的诸多
禁忌过此日可破,故称“破五”。破五的习俗活动主要是“送穷”。黎明各洒扫
秽垢,送之
门外。又剪彩为人,在
街头相更换,名曰“送穷”[4]。民间还留
传说初五是五路财神(注:所谓五路,指
东南西北中,意为出门五路,皆可得财)的生日,故各处商家店铺纷纷开张营业,迎接
财神,以求
利市。
答案补充
二、 节日饮食
春节期间,全国各地都要进行贺年活动,饮食文化是其中的重要内容。它体现了农业文明和岁时礼俗的渊源。
腊月初八的腊八粥,预示着年节的开始。岁前的年货置买是个重头戏。其中,鸡鸭鱼肉、油盐酱醋、各色蔬菜、干鲜果品、烟酒饮料等食品都要购置齐全。大同地区的农村,家家户户都要蒸上尚好的白面馒头,供奉神灵。烧、煎、烤、炸、蒸各种食品均需准备,节前的枣馍、豆包、豆腐、豆芽和粉条也是必不可少的(现代人们购物方便,讲究新鲜食品,多已不做了)。一应俱全,就等过年了。
答案补充
年糕、年夜饭、更岁饺子是春节饮食的象征。年三十早餐的捞年饭,一般人们都要多捞点(即多做点),因为古人有个说法:初一至初五,生米不下锅。中午的黄糕表示吃年糕,以祝愿生活“年年高”。除夕之夜是万家团圆、举国同庆的时刻,晚上的“年夜饭”是一年中最丰盛的一顿。每位家庭主妇都要挖空心思地烹调出一桌色、香、味俱全的年夜饭。菜肴中必备丸子、鱼肉,象征完完全全、团团圆圆、年年有余。虽然饺子早已普及大江南北,但是除夕夜吃的饺子却另有一番特殊的意义。旧时以天干地支来计时,除夕夜亥时一过便交子时,所以吃饺子谐音“交子(时)”。此外,饺子因为形似元宝,过年时的饺子馅内藏一枚硬币,尤其带有“招财进宝”、“大吉大利”的吉祥含义。吃年夜饭时,不仅家人欢聚共饮,而且要将祖先及亡灵请回团年。驱鬼避邪、送天神、请祖先,体现了中国人的传统家庭观念。今天,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在饭店、酒楼吃年夜饭了。现代人观念的更新,折射出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现实。
答案补充
俗语说:好吃不过饺子。大同地区吃饺子也颇多讲究。年三十的饺子藏制钱,图的是一年有福气;初一的饺子与面条一起煮了吃,名叫“金丝穿元宝”;初二请财神,吃饺子名叫“捞元宝”;正月初三吃饺子,当年生个胖小子;破五的饺子一定吃,为的是填补穷窟窿;十支(即初十)的饺子供麦穗,象征来年大丰收······。除饺子外,油炸糕、油饼也是节日主食,十五的元宵更是必不可少。
答案补充
三、 节日禁忌和娱乐
简单地说,心理上以为忌讳的和言行上规定为不能说和不能做的就是禁忌。王充在《论衡》中认为:禁忌虽然名目繁多,但都是劝人为善,使人慎重行事。长期以来,禁忌也就成为人们约束自己行为的准则。
春节的禁忌很多,除了对神、鬼等的敬畏而滋生出的封建迷信外,更多的是让人们特别是妇女在正月里过清闲自在的日子。这从正月里诸多忌针线、剪刀便可看出。如:初一忌针,古人说:初一不忌针,一年穷忙碌;初五忌针,是怕扎破穷孔;初八忌针,是怕害眼病;初十忌针,是怕生恶指;正月二十、二十五日忌针,是怕针穿粮仓漏掉粮食;二月二忌针,是怕挑了龙眼;等等。“懒老婆盼正月”、“过了老添仓,羞死懒婆娘”的俗语便是佐证。
答案补充
资料参考
大同过年的风俗文化有哪些,种类多些
2021-07-15
1
1642
提交答案
1个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