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方面,合肥的民风俗尚也颇具地方特色。
菩萨测水,又称菩萨踩水。昔日农历正月初六,抬工于清早将庙中龙王菩萨抬出,沿河坡堤奔走,菩萨停歇的地方,即为当年最高或最低水位。水位高则主涝,水位低则主旱。
在农历腊月农闲时,农民习惯将田间地头稻茬根及野草堆积田边,经点燃后,再于其上覆盖部分稻茬根和杂草,使其内部煨燃,外漫清烟,谓之“煨百虫”。亦有人家习惯将田边坡埂蒿草直接点燃,任其蔓延燃烧。此俗不仅对杀灭田间百虫有益,且可以草灰肥田。
每年春耕伊始,农家必在动犁下田耕作的首日,将耕犁搬出户外,然后点放鞭炮,驱除邪弊,祭祀太岁(即“土地神”),以求动土之利,开犁之吉。
在栽秧第一天,一般农家都要吃油炒饭,期望秧苗滑络,拔栽顺当。秧苗开拔前,还要点放鞭炮,驱邪祈祥。中午兴吃“催秧酒”(多为有钱人家款待帮工的)。傍晚收工则通常较早,谓之“早栽早发”。收工时,要顺带几把秧苗置于垣墙头上,谓之“晒黄粮”,祈祝丰收。当天晚餐后,家主发给每个栽秧人两只或四只黄泥团(又称黄泥果子,即咸鸭蛋),称“发黄泥”。贫困户则以炒蚕豆或炒豌豆替代,以示慰劳。栽秧的最后一天,称“泥秧门”,亦称“泥仓”。这天栽完秧后,栽秧的男女互以田泥涂抹对方。有甚者,竟将被涂抹者从头至脚,尽糊抹以稀泥,使之全然为泥人,以此表达完工后的喜悦和快乐。
至午季收割时,首日称为开镰日。是日下地前,先点放鞭炮,预祝收割顺利。收割完毕后,则备办酒席,喜庆收割大功完成,并慰劳收割者。
龙头节
时在农历二月初二,为传统的龙头节,俗称龙抬头。合肥民间习俗视此日为新年春耕生产的起始日,故有“二月二龙抬头,大家小户使耕牛”之谚。旧时,合肥城乡在龙头节这天,俗兴举行“龙踩水”活动。是日晨,人们将龙王神像从庙中抬出,沿着河堤上下跑动,谓之“请龙王神察水情”。一旦抬着龙王神像的轿子落地停下,其位置即被视为当年水位。水位高则主涝,水位低则主旱。在举行这一活动时,伴以锣鼓、踩高跷等活动,甚为热闹。“龙王察水”虽无准头,但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人民群众对水情的关注和对农业生产的重视,从这个角度讲,其也还是有一定积极意义的。
立春
时在每年的2月3、4日或5日。合肥民间在立春日,时兴吃春面、春卷等应时食品。春面多家庭自制,即将面粉加水和均匀后揉成面团,再用圆木擀成薄面皮,然后切成细细的面条,下锅煮熟后盛起,多加葱花、蒜末,以显春来绿至的节气特点。春卷的特色主要在馅子。立春日的春卷,多以新鲜荠菜和头茬新韭菜作馅,不仅味道清香,且给人以春意盎然的新鲜感觉。在乡村,立春日通常要举行“打春牛”活动。是日,由老人装扮成“芒神”(即植物神),手持春条(柳枝上加缠彩色纸的枝条),不断地击打赶在场地上的耕牛,边打边唱道:“春交六九头,春条打春牛;打得春牛下田去,今年丰收不用愁。”俗称此可打掉老牛身上的懒气,鼓舞牛劲。在打春牛时,尚有锣鼓伴和,甚是热闹。
合肥民间对立春交至时十分关注,最喜春打五九尾(冬至日后第五个数九日的最后一天),最忌春打六九头(冬至日后第六个数九日的第一天)。民谚称:“春打五九尾,家家啃猪腿(兆示当年年景好);春打六九头,家家卖耕牛(兆示当年年景差)。”
夏至
时在6月21日或22日。合肥四乡农村,俗将此日称作“牧童节”。是日,给人帮工放牛的牧童,常喜于田埂绿地搭灶野炊。炊食多就近索讨或“就地取材”。晚上回归后,东家通常要发给过夏的草帽和汗巾等。此外,还要赏赐一大串蒸熟的新蚕豆。其状如同佛珠,挂于脖子上,既好吃又好玩,颇受儿童们喜爱。城市家庭多仿效此做法。
合肥民间从夏至日起,兴数夏九,词曰:一九加二九,扇子不离手;三九二十七,井水甜如蜜;四九三十六,汗将衣湿透;五九四十五,草帽把头捂;六九五十四,乘凉入佛寺;七九六十三,床头寻被单;八九七十二,早晚穿夹褂;九九八十一,粮草要备足。
在饮食方面,夏至日多兴吃饺子。谚曰:“夏至饺子冬至面,顺顺当当无挂念。”饺子有汤有水,有希冀夏季不缺雨水,不遭干旱,喜获丰收之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