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姓氏文化

【晏氏网新闻】晏殊:不该被淡忘的历史文化巨人(江西 晏政)

2018-01-29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2020
转发:0
评论:0
【晏氏网新闻】晏殊:不该被淡忘的历史文化巨人(江西晏政),中华姓氏网--弘扬姓氏文化,传承先祖精神;寻根联谊互助,激励子孙奋发!晏殊:不该

中华姓氏网--弘扬姓氏文化,传承先祖精神;寻根联谊互助,激励子孙奋发!

晏殊:不该被淡忘的历史文化巨人

――访进贤县文港镇晏殊故里有感

 

                     2017/6/28 来源:江西晨报

 

    今年四月,我们一行几个人应邀到进贤文港镇参观访问。文港享有“毛笔之乡”的美誉,在全省乃至全国都颇具影响。

  文港游人如织,晏殊祠堂门可罗雀,甚至相当多的游人不知晏殊何许人也。一代历史文化名人,竞遭如此冷落,作为一个多年的“文化工作者”,而且是晏姓,不能不感到内疚啊!

  在从文港返回途中,我回顾历史,陷入深深的反思:在过去的江西“十大文化名人纪念馆”建设中,为什么会把晏殊给遗漏了呢?

重访文港镇发现这里才是真正的晏殊故里

  二十多年前我去过文港,那时只有一条窄长的街道,十几间出售毛笔的店铺散落其中。如今,旧貌换新颜,下了高速公路,一条长约两公里的宽阔的柏油马路直通镇政府,两旁绿树成荫,芳草覆地。大道左侧一溜整齐的明清式建筑,据说是新建的“中国毛笔博物馆”。

  让人诧异的是,这条宽阔的柏油马路既没有突出地名称之为“文港大道”,也没有起一个让文港扬名的“笔都大道”,而是以敞姓先贤、北宋著名词人晏殊命名,名字叫“晏殊大道”。我过去一直以为,晏殊为临川人氏,故籍可能是长山晏。这次才明白,文港才是真正的晏殊故里。紧傍文港镇街尾,有一个“晏家村”。拥挤的民居中拥挤着一座狭窄的“晏殊祠堂”,祠堂是近年由晏姓族人与乡邻捐资建成的。建筑还算精巧,但面积实在太小,长不过五六十米,宽不过二三十米,祠堂内的陈列内容也太单薄。文港游人如织,晏殊祠堂门可罗雀,甚至相当多的游人不知晏殊何许人也。一代历史文化名人,竞遭如此冷落,作为一个多年的“文化工作者”,而且是晏姓,不能不感到内疚啊!

  应该说,我们江西文化界许多人过去对晏殊的重视的确是不够的,其中就包括鄙人。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在省文化厅主持工作,为弘扬江西“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丰厚历史文化遗产,我们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之后,经省委、省政府批准,决定在全省各地,兴建江西十大文化名人纪念馆(即文天祥、欧阳修、王安石、朱熹、黄庭坚、宋应星、汤显祖、陶渊明、曾巩、朱耷纪念馆)。由于相关地(市)县党委的高度重视和积极努力,这十大文化名人纪念馆于1980年代中期先后落成开馆。并由省文化厅文学艺术研究所组织专家、学者编著江西《江西十大文化名人丛书》,向全国发行。

  三十年过去了,这十大纪念馆在当地政府部门的重视下,经过不断修缮、扩充,业已成为当地标志性建筑,不仅是人们仰慕的文化旅游景点,也成为对青少年传播历史文化知识、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基地。

  在从文港返回途中,我回顾历史,陷入深深的反思:在过去的江西“十大文化名人纪念馆”建设中,为什么会把晏殊给遗漏了呢?晏殊纪念馆之所以被遗漏。当然有一些客观原因,诸如文化经费不足,捉襟见肘,顾此失彼,文化建设项目要考虑地区的平衡,等等。而从主观上说,作为当时省文化部门主要负责人的我是难辞其咎的,这同我水平不高,认识偏颇、知识不足,对江西的文化名人没有作更深入研究有关,尤其对晏殊的认识只停留在北宋著名的“婉约派”词作家的层面上,而对他在思想、政治、教育、道德等方面的表现和重要贡献缺乏全面的研读和深刻的认知。就这样,晏殊纪念馆的缺席,给我留下了三十年的遗憾。

晏殊:江西人足以引以为傲的历史文化巨人

  重访文港归来,我翻阅了《宋史・晏殊传》,吴海、曾子鲁、夏翰宁等人主编的《江西文学史》以及“二晏研究”专家唐继红等人撰写的相关资料,对晏殊在中国古代文学史、文化史上的重要成就与贡献,这才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尤其对他的人格魅力与道德风貌才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过去真是“有眼不识泰山”啊!

  晏殊(991~1055年),字同叔,病殁后,谥元献,后世人也称他晏元献。他自幼聪慧,五岁能诗,七岁能文,十四岁那年,以神童召试,“与进士千余人并试朝中,殊神色不慑,援笔立成”,从而轰动朝野,深得宋真宗赏识,赐同进士出身,命为秘书省正字。自此不断升迁,官至右谏议大夫、礼部、刑部尚书、兵部尚书等。后因佞臣进谗言被罢,降为工部尚书知颖州,后又以礼部、刑部尚书知陈州、许州。60岁告疾回朝,病中,皇帝仍每五日诏于前朝,仪同宰相。次年卒,宋仁宗为示,罢朝二日,亲监丧事,敕葬河南许州。

  晏殊是北宋时期著名的良吏贤相、是封建社会不可多得的杰出政治家。晏殊还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座绕不过去的丰碑,是江西承前启后、开风气之先的文学大家,被尊称为北宋词坛“四大开祖”之首,当然并非他位高权重,浪得虚名,而是他的词作在艺术上确实开创了一个新境界,达到一个新高峰。史载,晏殊一生著述颇丰,写有一万多首词,著有诗文集240卷。可惜岁月湮没,大部分作品轶失不传。目前,仅存《珠玉词》一卷,收词134首。其实,从北宋开始,历代学者对晏殊作品的评价都是很高的。有的说晏词与欧词有如“翔双鹄于交衢,驭二龙于天路”,有的说他的作品“珠圆玉润,和婉明丽”,有的说他“风流蕴籍一时莫及,而温润秀洁,无与其比”。到了当代,有的文学史家则从“天人合一,自然与生命力的结合,呼唤人性的自由”的高度,挖掘与论证了晏词所蕴涵的思想和社会意义。大家公认,晏殊词进一步奠定和发展了词坛“婉约派”情感深沉挚热,语言疏清亮丽,手法精致柔婉的艺术风格。晏殊、晏几道父子和温庭筠、李煜、冯延已、李清照等名家一样,是中国词坛“婉约派”璀璨的群星,永远闪耀在艺术历史的天空。

晏殊:践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典范

  晏殊从政四十年,作为一个杰出的政治家,他最大的贡献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举贤荐能,培养提携人才。他们中的好些人成为朝之重臣,国之栋梁。王安石、范仲淹、欧阳修、富弼等都出自他的门下,或经他栽培、荐引得到重用。特别是王安石、欧阳修、范仲淹等改革派领袖,不仅影响了当时政治、推动了社会发展、文化昌盛,而且流芳百代,成为后世景仰的楷模。

  二、敢于直言上谏,恪尽职守。宋仁宗年幼即位,其母从幕后到台前,揽权主政。晏殊以谏议大夫身份上书反对,指出此举违反祖制,有害宋朝政体,后果不堪设想。太后无言以对。稍后太后欲任亲信小人张耆为枢密使,晏殊又上疏极力反对,“忤太后旨而不惧”,终使太后收回成命。晏殊对北宋强化谏官制度,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晏殊始终秉持清廉正直的为官理念,生活俭约自律,虽然屡遭顿挫,以至于仕途起起落落,而他一以贯之的政治操守,最终获得了皇帝的嘉许与朝野的称誉,成为历史上为数不多的贤吏名相。

  三、积极支持改革,是“庆历新政”的重要参与者与支持者。北宋时期,有过两次著名的改革,一为范仲淹倡导的“庆历新政”,一为王安石主导的“王安石变法”,范、王均受到过晏殊的栽培与提拔,他们的改革不能不受到晏殊政治主张的影响。“庆历新政”正值晏殊晚年位居相位期间。过去有论者认为晏殊是一个“官场的圆滑保守派”、“庆历新政”的反对者。湖南学者唐继红在史料极为匮乏的情况下,经过严谨挖掘搜集、分析论证,得出的结论是:晏殊不仅是“庆历新政”的重要支持者,而且是积极参与者。

晏殊是封建时期一位有远见卓识的教育家,是践行儒家思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德典范,也是弘扬优良家风、家教的倡导者和身体力行的模范。

  关于晏殊重教兴学的事迹,史书记载不多。《宋史・晏殊传》只有一句话,说他贬职应天府时,延范仲淹以教生徒。“自五代以来,天下学校废,兴学自殊始。”晏殊深知教育对民族延续、国家兴亡的重要性,他为此忧虑不已,在他被贬应天府做知府时,不仅下大力气办学校,还延请范仲淹等名师任教。各地纷纷仿效,北宋教育从此振兴。他还在故乡置产,创建“义庄”,立规定矩,奖励族人好学上进,并帮助贫困子女上学读书,为朝廷培养输送人才。临川号称“才子之乡”,与教育发达自然不无关系,与晏殊重视办学的传统遗风恐怕也不无关系吧。

  晏殊很注重个人修身,他以诚信、刚正、清廉作为自己为人处世的准则,他在少年时以“神童”被举荐参加廷试。在真宗皇帝亲自主持的廷式中,他见考题是自己曾经做过的,驾轻就熟,便如实启奏,请求改题!一个少年表现如此诚实,整个考场为之骇异,很自然得到皇帝的嘉许。

  晏殊从政四十年,他毕生“奉养清俭”,为同僚所折服,为时人所钦重,用一句南昌俗话评论,他终身算是“修到家”了。

  齐家,指的是用道德规范、教育、熏染家庭成员。在这方面,晏殊不愧为千古典范。1996年,我曾写了一篇《晏殊的家风》,在《人民日报》发表。摘述如下:晏殊身历北宋真宗、仁宗两朝,这两个皇帝都曾对他“倍加信爱,受特遇之知”。在他贬官陈州和病重时,仁宗曾两次派当朝宰相询问他有何困难,有什么私人请求。他却婉言谢绝:“不敢以私忧吾君”。

  黄山谷在《小山词序》中说晏几道有“四痴”,例如“仕途潦倒,而不一傍贵人之门”,“人百负之而不恨”等等,应该说,这都是做人的好品格。而这些品格的形成显然是与晏殊的家庭教育、家风熏染分不开的。晏殊不仅品德上言传身教,而且引导他们像自己一样“潜心六艺,玩思百家”,终于造就了晏几道这样一位才华耀眼的“一代词家”,为中国文学史奉上一颗璀璨的艺术之星。

期待在进贤县兴建晏殊纪念馆

  2017年春,山东省齐河县为了打造一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靓丽的文化名片,以促进社会经济旅游事业的发展,采取财政拨款,社会捐助等多种形式集资4000余万元,建造了一座规模宏大的“晏婴词”。我省相关人士应邀前往参观访问。归来后,大家感慨万千,议论纷纷,遂有人倡议和推动在进贤县兴建晏殊纪念馆之举。

  一、建立晏殊纪念馆符合党中央关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精神。历史无语,文化无形,必须有一个平台,一个载体,一个讲坛,让深埋地底多年的历史文化名人“活”起来,“站”起来,话说历史,话说文化,从而使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在与历史人物的“对话”中受到教育和感悟,从而提高爱国情操,升华文明素养,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践行者。这是不言而喻的。

  二、纪念馆属于博物馆系列,怎样做到一个“博”字,是建立晏殊纪念馆必须深思熟虑的问题。

  三、晏殊是北宋人,其居所理应为宰相府邸,因此有识之士提出,晏殊纪念馆应是摇曳多姿的江南园林和具有浓郁北宋遗韵相结合的仿宋古建,有些建筑还应尽可能体现“二晏”词作中的诗情画意,古香古色,秀逸超脱,大气磅礴,使园林气象与文化意境互为表理,相得益彰。

  四、“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其实山水扬名,文化是其根本。旅游必须和文化结合,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文港地处赣抚平原,依傍抚河,平畴沃野,秀色可餐。而且此处交通便捷,距省会南昌仅五十余公里,有高速公路直达。文港过去仅以毛笔驰名,如果把晏殊纪念馆造好,则可以大大提升其文化含量,扩展其文化张力,这是“一支毛笔”不可比拟的。

  五、为了推动晏殊文化研究,我们联系全国及全省“二晏”研究专家、学者及有关人士,筹建“江西晏殊文化研究会”。目的在于推动晏殊学术研究以及以晏婴、晏殊为代表的晏氏文化研究的逐步深入。年内或明年初,准备举行第一届全国性或国际性的晏殊文化学术研究会。这对推进晏殊纪念馆建设应该也是有积极意义的。

  六、建造晏殊纪念馆是进贤县和文港镇人民的强烈要求,是南昌市和江西省众多有识之士的热情期许。进贤籍老同志、原省政协副主席叶学龄在一次与县领导会晤时提到:“晏殊是中国历史上不可多得的杰出文化名人,他出生在文港,是进贤人民的骄傲,南昌人民的骄傲。但我们一直没有把纪念晏殊列入议程。这应该是一件令人遗憾的事情。现在经济发展了,条件也成熟了,我们再不认真把这件事情抓起来,尽快把晏殊纪念馆建起来,我们就愧对先人,愧对进贤百姓,愧对全省人民。或许,我们还会被背上的名!”话语虽重了一点,但确实表达了我们这代人的心声,表达了全省有识人士的心声!

  笔者今年八十八岁了。如果在我有生之年,能看到晏殊纪念馆的落成,那将是一件多么令人欣慰的事情啊!(晏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晏氏网新闻】晏殊:不该被淡忘的历史文化巨人(江西晏政)
中华姓氏网--弘扬姓氏文化,传承先祖精神;寻根联谊互助,激励子孙奋发!晏殊:不该被淡忘的历史文化巨人――访进贤县文港镇晏殊故里有感2017/6/28来源:江西晨报今年四月,我们一行几个人应邀到进贤文港镇参观访问。文港享有“毛笔之乡”的美誉,在全省乃至全国都颇具影响。文港游人如织,晏殊祠堂门可罗雀,甚至相当多的游人不知晏殊何许人也。一代历史文化名人,竞遭如此冷落,作为一个多年的“文化工作者”,而且是晏姓,不能不感到内疚啊!在从文港返回途中,我回顾历史,陷入深深的反思:在过去的江西“十大文化名人纪念馆”建设中,为什么会把晏殊给遗漏了呢?重访文港镇发现这里才是真正的晏殊故里二十多年前我去过文港,那时只有一条窄长的街道,十几间出售毛笔的店铺散落其中。如今,旧貌换新颜,下了高速公路,一条长约两公里的宽阔的柏油马路直通镇政府,两旁绿树成荫,芳草覆地。大道左侧一溜整齐的明清式建筑,据说是新建的“中国毛笔...
· 晏
晏姓晏氏主要起源于黄帝裔孙帝喾高辛氏之子契的系统,称号玄王,十四世商成汤建立商朝,晏氏是殷商后代。晏氏出自宋公室子姓,西周初年封于宋国(今商丘一带)叫“晏”的食邑,后裔“以邑为氏(即今天的“姓”)。中文名晏姓外文名Yan起源于黄帝裔孙帝年代十四世商成汤建立商朝特点后裔“以邑为氏目录1中华晏氏姓源考略2姓氏源流?源流一?源流二?源流三3得姓始祖4晏安。晏氏的出处5历史名人?晏弱?晏婴?晏殊?晏铎?晏几道?晏天章?晏顿复?晏敦复?晏斯盛?晏阳初6迁徙分布7郡望堂号?郡望?堂号8字辈排行9宗祠用联?四言联?五言联?八言联10开国军人?晏福生?晏庆明?晏维贵?晏八风?晏春山11全国晏氏人口统计表晏姓中华晏氏姓源考略根据《齐侯鎛钟铭》晏弱为宋穆公曾孙,得氏时间应该是在宋穆公(约前785年—前720年)死后其位让与太子与夷,并使其子冯出居于郑,这里的子应该是嫡长子,应该还有其他庶子,这些庶子很可能被分...
· 【晏氏网新闻】“北宋二晏”成就评说
“北宋二晏”成就评说中华晏氏族谱编纂委员会副主编晏金洲2017年4月15日中国历史上,父子齐名的文学家并不多,最知名是三国“三曹”、南唐“二主”、北宋“二晏”和“三苏”。北宋“二晏”就是指北宋词人晏殊与其子晏几道,以其相映生辉的艺术成就影响了一代词风,被词话家们并称为“二晏”,是中国历史上少数著名的父子文学家。晏殊是北宋宰相、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教育家。晏几道是与其父北宋宰相晏殊齐名的婉约派的重要小令词家。一、晏殊成就1、诚信文化――诚实的神童晏殊从小聪明好学,5岁能诗,7岁能写文章,被誉为“神童”。景德元年(1004),江南按抚张知白闻知,极力举荐进京。被誉为“神童”。十四岁那年,他进京应试,恰好碰上御试进士。晏殊和一千多人参加考试,虽热他年纪不大,但是没有半点惧怕的神色。他挥笔疾书,立即成章,把皇上都震惊了。皇立即赐他同进士出身。过了两天,晏殊参加了复试,考试的内容有诗,赋,论。晏殊...
· 【晏氏网新闻】沉痛悼念晏忠武先生!
讣告中华晏氏族谱编纂委员会委员、《中华晏氏通谱》副主编晏忠武老先生因心脏病突发,经医院抢救无效,于2016年7月29日16时去世,享年78岁。晏忠武先生,湖北汉川籍,高级讲师。他一生从事文言文教学工作,晚年不顾自己年事已高,身体有病,满腔热情,主动请缨,投入到中华晏氏文化研究工作中。主持晏氏族谱原谱文言文断句、标点,注释工作。晏忠武先生为中华晏氏文化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的离世,是我们的重大损失。中华晏氏族谱编纂委员会表示沉痛!特此公告!中华晏氏族谱编纂委员会二零一六年八月一日
· 【晏氏网新闻】晏金洲书法――马到成功
马到成功祝贺全国晏氏宗亲在各行各业中马到成功!晏金洲特书写“马到成功”书法!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