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姓氏文化

广州越秀王圣堂村唯一姓“何”的祠堂-何氏大宗祠

2017-12-21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2838
转发:0
评论:0
广州越秀王圣堂村唯一姓“何”的祠堂-何氏大宗祠,广州越秀王圣堂村唯一姓“何”的祠堂-何氏大宗祠走进广州祠堂系列地址:广州越秀区广

广州越秀王圣堂村唯一姓“何”的祠堂-何氏大宗祠

走进广州祠堂系列

地址:广州越秀区广园西路王圣堂大街

走访对象:王圣堂大街何氏大宗祠

本版撰文 信息时报记者 黄骆本版摄影 信息时报记者 徐敏

王圣堂何氏大祠堂位于广州市越秀区王圣堂大街,由村内何氏族人共同出资修建,是王圣堂村内唯一的一间宗祠,有300多年历史。在嬉闹的王圣堂村中,何氏大宗祠并不像其名字一般“大”,只有两进结构的它,不像其他传统的三进岭南祠堂一样宽阔,但何氏大宗祠在王圣堂村民的心中却占有重要的地位。

历史

王圣堂村民不姓“王” 九成以上都是姓何

“我们村不是姓王的,九成以上都是姓何。”何氏第二十代传人何裕坤老人告诉记者,何氏大宗祠是为纪念何氏始祖“云腾祖”而建的祠堂。

据传,“王圣堂乡”原名“黄鳝塘”,因旁边莲塘盛产黄鳝而得名。那么,“黄鳝塘”是如何变成“王圣堂”的呢?村里的老人告诉记者,现在有两种传说。一种传说是,村东面一个兵营的将军认为“黄鳝塘”不雅,所以提笔将“黄鳝塘”改作“黄胜堂”,后又改成王圣堂。另一种说法是,乾隆皇帝一次下江南时,路经“黄鳝塘”,认为这一带风景优美,以“黄鳝”为名实在不雅,于是提笔赐名“王圣堂”。

何裕坤告诉记者,何氏家族在此大约已有550年历史,先祖何云腾率族人经南雄珠玑巷到此地安居。目前,南雄珠玑巷还有姓何的两家祠堂。“何云腾有两个儿子,他的后人在广州扎根之后他又去了湖南。”坤叔表示,除了祖先“云腾祖”之外,数百年来何氏最出名的就是第18代传人何济公。其表示,目前,何氏在此已繁衍至第24代。

建筑

重修后祠堂整体风格改变

据何裕坤老人介绍,何氏一族自明成祖朱棣时期就迁到了王圣堂居住,大约在明末清初时期建成了何氏大宗祠以纪念何云腾。

坤叔告诉记者,祠堂在1996年开始动工,1997年重修完成。重修后的祠堂占地面积430平方米,分为庭园、前座、天井两廊和后座四个部分。记者从王圣堂大街步入庭园,迎面是三座不锈钢旗杆,两边种着各种花树。在祠堂正门前座,记者看到祠堂的祠额用花岗石凿成,顶端是二龙争珠壁画。

走进祠堂,绕过红木的屏风,就来到了祠堂的天井两廊。祠堂只有两进,对此何裕坤表示,王圣堂村落较小,所以建成的祠堂规模也不大。

记者看到,祠堂右侧墙上嵌有重修志,刻着何氏后裔的奋斗历程、重修情况、重修筹委及捐资芳名牌匾。除此之外,两廊上雕刻着八仙过海的传说,并且可以看到房顶都是用琉璃瓦砌成。对此坤叔说道:“原先祠堂是传统岭南风格的建筑,灰色的房顶,两侧都是徽雕,重修后就改造成了客家风格的建筑。”坤叔一边说一边带着记者向后座走去。祠堂后座正中嵌着一块写有“绎思堂”的牌匾,但是年代久远,老人们都说不出该牌匾的含义。而牌匾之下,就是何氏一族始祖“云腾祖”的祭祀牌匾。

用途

外形虽改但传统仍延续至今

据了解,建国前,何氏大宗祠曾经一度作过养正学校的课堂。新中国成立后,祠堂作过幼儿园,也作过瑶台大队第十生产队队部。1986年后又成为老人活动中心。

虽然历史变迁,但何氏大宗祠的传统却一直保存了下来。坤叔告诉记者,王圣堂村至今仍保留了添丁后在何氏大宗祠挂灯笼与龙眼叶的习惯。“村民每逢节庆日,如每年的正月十三或十六、清明、重阳等,都会在祠堂开展形式多样的民俗文化活动。尤其是每年的元宵期间,全村人都会聚到一起吃元宵饭,其乐融融。”

记者在何氏大宗祠内看到,孩子们在嬉戏玩耍,有村民在道着家长里短,伴随着舒缓的音乐,屋中央几位戴着老花镜的老人围坐在桌前,津津有味地切磋着棋艺。何裕坤表示,现在,何氏大宗祠还保留着供村民集中议事的功能。

(原标题:王圣堂唯一祠堂不姓“王”)

2016-12-09   大洋网-信息时报

中华何氏网--弘扬姓氏文化,传承先祖精神;寻根联谊互助,激励子孙奋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广州越秀王圣堂村唯一姓“何”的祠堂-何氏大宗祠
广州越秀王圣堂村唯一姓“何”的祠堂-何氏大宗祠走进广州祠堂系列地址:广州越秀区广园西路王圣堂大街走访对象:王圣堂大街何氏大宗祠本版撰文信息时报记者黄骆本版摄影信息时报记者徐敏王圣堂何氏大祠堂位于广州市越秀区王圣堂大街,由村内何氏族人共同出资修建,是王圣堂村内唯一的一间宗祠,有300多年历史。在嬉闹的王圣堂村中,何氏大宗祠并不像其名字一般“大”,只有两进结构的它,不像其他传统的三进岭南祠堂一样宽阔,但何氏大宗祠在王圣堂村民的心中却占有重要的地位。历史王圣堂村民不姓“王”九成以上都是姓何“我们村不是姓王的,九成以上都是姓何。”何氏第二十代传人何裕坤老人告诉记者,何氏大宗祠是为纪念何氏始祖“云腾祖”而建的祠堂。据传,“王圣堂乡”原名“黄鳝塘”,因旁边莲塘盛产黄鳝而得名。那么,“黄鳝塘”是如何变成“王圣堂”的呢?村里的老人告诉记者,现在有两种传说。一种传说是,村东面一个兵营的将军认为“黄鳝塘”不雅...
· 广州越秀区王圣堂村何氏大祠堂昨晚再次迎来了“祠堂庙会”
广州越秀区王圣堂村何氏大祠堂昨晚再次迎来了“祠堂庙会”南方日报讯(见习记者/傅鹏记者/李丹)“来,新年快乐!”2月13日晚,在广州越秀区王圣堂村的祠堂宴上,一村人欢聚一堂,村里的长者举起酒杯挨桌祝贺村民来年大吉大利。在喧闹的锣鼓声中,大家忙前忙后,一村人其乐融融,王圣堂村再次迎来了“祠堂庙会”。“快尝尝我们的瑶台三宝。”热心的村民推荐,祠堂宴作为王圣堂村祠堂文化最重要的载体之一,宴席上“瑶台三宝”必不可少。“瑶台三宝”指的是扣肉、冬菇、鱼蛋三道菜,由村民掌勺烹饪,吃上一口“瑶台三宝”才不枉参加一场祠堂宴。祠堂宴后,锣鼓声鞭炮声再次响起,何氏大祠堂内外,红灯笼高挂迎风摆动,村民抬着香猪、打着锣鼓,跟随着舞狮队上场。群狮生猛灵动,和村民相互作揖,吸引了大量游客拍照。晚上8点半左右,祠堂宴现场已经收拾完毕,架起了大鼓和梅花桩,村民和游客围起了一个半圆形的舞台。而后表演队敲起锣打起鼓,醒狮队在村民...
· 广州越秀杨箕村秦氏宗祠
杨箕秦氏宗祠位于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杨箕村。秦氏大宗祠碑记显示,杨箕村原秦姓宗祠始建于元朝中期,其时位于杨箕村东面的森园,有约180平方米的池塘。宗祠为三进二廊设计,占地3000多平方米,宏伟壮观。乾隆十四年,秦氏大宗祠重建。“数百年风雨,木头架构的祠堂还是倒了。”祠堂管理者,杨箕村民秦伯说,从旧时留下的石柱可知,民国十七年(1928年),秦氏族人异地选址,在杨箕村雄镇大街一横路重建祠堂。4个石柱都埋在了祠堂底部,但这里有神案,能看到当时的痕迹。祠堂在进第三最的里边有一座乌黑发亮的神案,桌腿上刻有“民国十七龙辰年”的字样。1950年年前后,秦氏祠堂被改造为杨箕村托儿所。2012年,杨箕村进行城中村改造,秦氏祠堂拆除,秦氏族人回到森园重建祠堂。2015年年年初,秦氏祠堂完成重建。目前重修的秦氏大宗祠与几百年前的旧宗祠规格一致,为三进二廊二天井设计,面积约446平方米,乾隆时期留下的祠堂门石牌如...
· 广州越秀矿泉街祠堂庙会成王圣堂村一年一度何氏宗族大聚会
广州越秀矿泉街祠堂庙会成王圣堂村一年一度何氏宗族大聚会金羊网讯记者张豪刘云摄影报道:2月13日晚上,第七届广府庙会矿泉街祠堂庙会在矿泉街成功举办,这是自2016年越秀区首次将矿泉街祠堂庙会纳入广府庙会后,矿泉街祠堂庙会再度成为广府庙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为矿泉街祠堂文化提供了一个展示的平台。记者下午6点来到越秀区矿泉街王圣堂村,远远地就听到喧闹的锣鼓声阵阵传来,时不时还夹杂着鞭炮声,周围密密围慢了村民。走进一看,生猛的醒狮正在舞头弄足,朝着人群打招呼。每年的元宵节期间,在王圣堂村何氏祠堂里都会举行丰富多彩的祠堂庙会,除了传统的节目表演,祠堂宴也是祠堂庙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每到这个时候,全村何氏家族都聚到一起来吃元宵宴饭,村里村姑们忙前忙后,端出来热腾腾的瑶台三宝(鱼丸、扣肉、冬菇)招待八方来客。晚上8点,祠堂庙会传统醒狮武术表演正式开始,在现场围观的村民里三层外三层,在大院外面,不少村民站在趴...
· 广州小洲村最大祠堂--简氏宗祠
广州小洲村最大祠堂--简氏宗祠来到广州小洲古村,游客总能被河流环绕的环境所吸引,而身处其中的简氏宗祠,更成为了众多游人的必览之地。近日,在简氏后人简汝添和简胜辉的带领下,记者来到小洲村走访简氏宗祠,探寻它的故事。特色99道门对称设计简氏宗祠规模宏大,共有99道门。据悉,99道门两两对称,有长长久久的意头。第二进的礼庭中,左右各有一扇连接青云巷的八角形门,一扇名为“椒蕃”,另一扇名为“桂馥”。“槑槑”和“寔寔”祠堂左右两侧的青云巷分别被题名为“槑槑”和“寔寔”:一个是梅花的“梅”的繁体写法,形容人很可爱。另一个与“实”同音,意思也与之相通,有确实、实在之意。由低处向高处建造据介绍,简氏宗祠整体由低处向高处建造,每一进都设有五层台阶,祠堂角落设多个排水口,因此即使雨季外面水浸街,祠堂内部也不会出现积水。建筑三间四进两天井两青云巷简氏宗祠位于小洲路。祠堂建于明末清初年间,总面阔27.4米,总进深...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