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姓氏文化

走访安徽合肥肥东县桥头集镇何氏宗祠

2017-12-21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3659
转发:0
评论:0
走访安徽合肥肥东县桥头集镇何氏宗祠,幽幽一缕香深深传德馨――走访安徽合肥肥东县桥头集镇何氏宗祠位于肥东县桥头集镇龙泉

  幽幽一缕香 深深传德馨

  ――走访安徽合肥肥东县桥头集镇何氏宗祠

  位于肥东县桥头集镇龙泉村的何氏宗祠始建于清朝乾隆十七年,距今已有264年。宗祠外观大气,内部精美,随处可见家规家训、对联匾额、书法绘画以及何氏族人孝心慰祖、修德兴家等文化艺术元素,通俗高雅。

  何氏先人讲究风水

  何氏祠堂坐落在桥头集镇大何山下。何氏先人十分讲究风水、人与自然之和谐,注重上有“来水”,下建“水口”,背倚“来龙”,面向“朝山”与河流。站在祠前,只见峰岭回环,山如奔势,河如玉带,萦绕祠前,一派诱人的风光。

  明朝洪武年间,何氏家族始祖何敬由江西瓦屑坝迁至庐州府合肥县东乡马水站,后复迁至西山驿南七里何晓二村落户定居。传至何志清、何志诚二兄弟,分为两大支派。何志清支派仍居原地,何志诚支派则迁至合肥德胜门回龙桥畔半笠巷。从何敬一世系,到目前二十一世系,600多年来,何氏家族繁衍生息,香火连绵,人丁兴旺,总人口已达1.5万余人,分布在省内数十个乡镇,有的还远居海外异国他乡。

  何氏三兄弟的传说

  站在祠堂前,只见祠堂门楼上悬挂着“何氏祠堂”、“三高门第”金色祠匾和堂号匾。黑漆大门上嵌有一副永久性对联:“三高世泽,五代家声”。“‘三高’是堂号,‘五代’是指五代不分家”,今年80岁的何维功老人告诉我们。

  说到三高堂的由来。原来,南朝齐、梁时,庐江人何氏三兄弟,学问渊博,不愿久官。兄何求,除中书朗不拜,隐居于吴。复除永嘉太守,忽乘小舟逃归。二弟何点,博学善谈,屡征不就。三弟何胤,经学渊通,仕齐国子监祭酒,至梁屡征不出,聚徒讲学。兄弟三人,都是知进退之机的明哲,是逸士高人。他们审时度势,不贪恋名位,既能入世建功立业,又能出世独享天伦。故世称“何氏三高”,后世逐有“三高堂”号。

  从2008年秋起,历时3年,何氏祠堂进行了大修。修过的祠堂,祠外青砖黑瓦,飞檐翘角。祠内屏门隔扇,雕梁画栋。多幅木雕,彩绘“五子登科”“荷花托子”“八仙过海”“苏武牧羊”等图案,生动传神,绚丽夺目。

  百年桂花树护佑族人

  我们来到天井院,看到一棵断了的树根,一旁还立有“古桂花树祭”碑。“这里原本有一棵300年的古桂花树,它与祠堂同龄。一直以来,古树都在祠堂里,护佑着我们家族。也被我们族人视为‘吉祥之树’。遗憾的是,2014年树死了。”村民何兵告诉我们,“这棵桂花树当年有十多米高,开花的时候,花香能飘到数里之外。而且,经常会有村民来剪枝嫁接。”

  后天井院有一对铁铸纸钱炉,8条金龙盘旋于上,神气活现。堂前看枋上悬挂着“慎终追远”金匾。两旁柱上刻有对联:“祖德流芳思木本,宗功浩大想水源”。东西山墙悬挂着“清”“白”“家”“风”匾额。

  两边文香阁挂着彩画和国画,其中,“二十四孝图”引起了我们的注意。“孝感动天”、“亲尝汤药”、“啮指痛心”……一个个故事成为了教育何氏后世子孙的生动教材。

  不能忘却的两个大事件

  在走访祠堂的过程中,我们还听到了两个与祠堂息息相关的事件。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新四军合巢支队司令部一度设立在何氏祠堂,指挥打败日伪顽军多次袭击。何氏子弟踊跃参军参战,为中华民族的解放和新中国的诞生,做出了重要贡献。

  1958年,在全国大办特办各类“新型学校”热潮中,何氏祠堂作过肥东县山王乡民办矿山中学校址,办学办出特色,办出名气。

  与其他祠堂一样,每年的春节、清明、冬至,何氏后人们都会进行祭祀活动。除此以外,祠堂还经常举行文艺演出活动。“2010年宗谱祠堂重修竣工的时候,我们请来了和县庐剧团,在祠堂门前广场搭台唱戏10天,很多本姓和外姓村民都争先恐后前来观看,那场面可火爆了。”何兵告诉我们。记者 赵杰

  合肥晚报   2016年11月8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安徽省-合肥-肥东县蔡永祥
蔡永祥(1948~1966),湖滨乡大蔡村人。8岁入黑石小学读书,经常提早到校,打扫校园教室,学习用功。1964年,党发出了“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号召,蔡永祥积极响应,经常帮助邻居五保户扫地、挑水、种自留地。一个冬天的晚上,他路过丁水塘水库,发现水库涵洞漏水,就不顾夜深水冷,跳下水里把涵洞堵实,不使库水白白流掉。1966年2月,蔡永祥应征入伍,在浙江省军区驻杭州某部任战士,他为人民服务的自觉性更高了。他的岗楼在钱塘江大桥边上,他经常在休息时间内,为行人挑担、推车过大桥。一天,他从医院治疗脚伤归队,在公共汽车站获悉一位老大娘忘记带钱,就用自己仅有的2角钱,替这位老大娘买了车票,而他却步行十几华里回连部。当他听说战友吴小春家遭了火灾,就把自己积下来的津贴全部交给党支部,转寄到小吴家中。蔡永祥所在连队担负着守卫钱塘江铁路大桥的任务。他热爱自己的战斗岗位,执勤时严肃认真,一丝不苟。1966年10月1...
· 安徽省-合肥-肥东县包繶
包繶(1033—1053),北宋名臣包拯长子,生母董氏,十九岁时娶淮阳崔氏为妻。崔氏是当过三朝宰相的吕蒙正外孙女,因此包家与崔家算得上是门当户对。包繶因父亲包拯官居高位,自幼便受到特殊的荫补,年纪很小的时候就获得宋仁宗赵祯赐封为太长寺太祝,但还未上任便于婚后第二年病故。崔氏伤心欲绝,谁知祸不单行,数年之后,五岁的儿子包文辅又夭折,崔氏与包公失去了唯一的长子和长孙,心如刀绞,但包公夫妇毕竟是开朗之人,不希望崔氏年纪轻轻便在家守节,劝她再嫁,但崔氏执意不从,公婆失去独子已够悲伤,自己再离开岂不叫老人家们更添一层痛苦。便说:“公公是天下尽为仰慕之人,吾可代夫君奉养翁姑,心满意足矣。”此后崔氏在包家守节二十年,后来宋哲宗下旨加封她为永嘉郡君,嘉奖诏书为当时大文豪苏轼所撰,收录在《东坡全集‧故枢密副使包拯男繶妻崔氏封永嘉郡君制》,堪为一段佳话。
· 安徽省-合肥-肥东县包拯
包拯(999年-1062年7月3日),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肥东)人,北宋名臣。东莞榴花公园英雄广场包拯塑像天圣五年(1027年),包拯登进士第。累迁监察御史,曾建议练兵选将、充实边备。历任三司户部判官,京东、陕西、河北路转运使。入朝担任三司户部副使,请求朝廷准许解盐通商买卖。改知谏院,多次论劾权贵。授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移知瀛、扬诸州,再召入朝,历权知开封府、权御史中丞、三司使等职。嘉祐六年(1061年),任枢密副使。因曾任天章阁待制、龙图阁直学士,故世称“包待制”、“包龙图”。嘉祐七年(1062年),包拯逝世,年六十四。追赠礼部尚书,谥号“孝肃”,后世称其为“包孝肃”。有《包孝肃公奏议》传世。包拯廉洁公正、立朝刚毅,不附权贵,铁面无私,且英明决断,敢于替百姓申不平,故有“包青天”及“包公”之名,京师有“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之语。后世将他奉为神明崇拜,认为他是文曲星、奎星...
· 安徽省-合肥-肥东县邓志中
邓志中(1941.10~)肥东县人,研究员。1965年参加工作,先后在冶金部贵州有色金属研究所、马鞍山矿山研究院、马鞍山市环保局、市环境科学研究所工作。1988年12月至1990年5月主持、完成了国家环保局下达的“七五”攻关科研项目《马鞍山市城市生态与环境规划研究》;撰写的论文《城市环境规划研究》被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城市环境规划及方法指南》一书发表,成为全国中小城市开展环境规划研究工作的指南。该课题研究在1992年获安徽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993年获马鞍山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并授予证书。
· 安徽省-合肥-肥东县董探花
明时,洪泽湖江洋大盗,常出没于合肥一带,大肆抢劫,扰乱社会。县官严令捕盗,一次捕了孙飞(匪首孙某独生子),经审讯后,处以死刑。孙匪闻讯,悲愤交加,誓为儿子报仇。暗派20多名匪徒,伺机暗刺县官。一天,县官陪夫人到明教寺敬香,在回衙途中,双双遭到暗害。之后三年,凡任合肥县官,多只一年,少仅一两月,就遭杀害。致使新任县官不敢上任。皇上闻奏后,即御任新中武探花董盛荣为县官。董探花是肥东护城乡张河村小陈户人,身体魁梧,力举千斤,从小练就十八般武艺,百步穿杨,身轻如燕。当钦命到达时,他不考虑个人安危,毅然受命,决心为民除害。他上任后,一面施惠民政策,使人民安居乐业,发动民众暗送匪徒活动情况;一面积极设防,密布暗哨,对付孙匪的暗算,致使孙匪派出的匪徒有来无回。三年中,合肥被董探花治理得井井有条,无偷无盗。一次,孙匪探知董探花要回家奔母丧,即派大女儿孙美容前来伺机行刺,孙美容来肥后,初则无隙下手。后来,不...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