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置顶
族谱网 头条 姓氏文化

尚姓起源:从姒姓、姜姓到官位与鲜卑族的历史

2025-01-26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26
转发:0
评论:0
尚姓是中国历史悠久的姓氏之一,其起源多元而丰富,涉及姒姓、姜姓、官职传承及鲜卑族等多个方面。文章详细探讨了尚姓的不同源流,揭示了其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与影响,展现了尚姓背后承载的文化与传统。探索尚姓的历史,了解它背后隐藏的故事与荣耀,带你走进这段悠久的姓氏传承之旅。

一、尚姓的起源

(一)源于姒姓:尚黑的后裔

夏王朝时期,部落成员尚黑对黑色情有独钟,认为黑色是最为尊贵、经久耐用且成熟老练的颜色,因此干脆以尚黑为名。在尚黑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尚氏,世代相传至今,成为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这一支尚姓,宛如夏朝历史长河中的一抹独特色彩,传承着先祖对色彩的偏好与审美观念。

(二)源于姜姓:姜太公的荣耀

据史籍《元和姓纂》及《万姓统谱》等记载,姜太公名尚,字子牙。因其祖上伯夷曾辅佐大禹治水有功,被封为吕侯,建立吕国,故又名吕尚,为炎帝后裔。姜尚是商末周初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曾垂钓于渭水之滨,被周文王礼聘为辅助大臣,称太公望。周武王姬发伐商纣时,姜尚任统兵师氏,被尊为师尚父,又号太师尚父,在牧野会战中歼敌立功,是周朝的第一开国功臣。周成王姬诵执政时期,姜尚被辅政大夫周公旦封于齐地,建齐国,立都营丘,授以征讨五侯九伯的特权,地位在各诸侯封国之上。战国初期,周安王正式册命田和为齐侯,田氏正式代齐。之后,原齐国姜姓王族中有一支族人,以其先祖姜尚的字名为姓氏,称尚父氏、尚氏,后皆称尚氏,世代相传至今。尚氏族人多尊奉姜尚为得姓始祖,这一支尚姓,承载着姜太公的辉煌功绩与齐国的荣耀历史,是尚姓中极具代表性的源流之一。

尚姓起源:从姒姓、姜姓到官位与鲜卑族的历史

(三)源于官位:尚书的传承

尚书这一官位,最早出现在战国时期秦国,起先专职为君主保管文书、典籍、史册等。到了秦朝时期,秦始皇在少府中设置四个官吏负责掌管文件收发,这四个官吏皆称尚书。汉朝时期,汉高祖刘邦改革秦制,提高了尚书的政治地位,加大了尚书的职能权力,专设了尚书中台,置有尚书令,与尚书仆射分别为尚书中台的正、副长官,下设有四曹理事,每曹设尚书一人,四曹分掌国家各方面的政务。东汉时期,又增加了两个部门,称六曹,有六个尚书。唐朝时期确立六部制,尚书令统管六部,俨然如同今日的总理、首相、国务卿。六部分别执掌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成为较为完善的封建帝制的统治机构。元朝时期,这六部归入中书省。明朝时期,六部尚书各自独立处置所辖政务,直接对帝王负责。在尚书、尚书令、尚书仆射等的后裔子孙中,皆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尚氏,世代相传至今。直到清朝时期,仍有人以祖上尚书之官称改为姓氏者。这一支尚姓,见证了中国古代官制的演变与发展,承载着历代尚书的职责与荣耀。

(四)源于官位:五尚的职责

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在尚书之外设置了五个“俱尚”之官位,即尚衣、尚食、尚冠、尚席、尚沐这五个官职,皆有管理、负责和司掌之意,这六个官职实际上就是管理服饰、膳食、冠冕、起居、沐浴、书籍的内宫小官吏。在尚衣、尚食、尚冠、尚席、尚沐的后裔子孙中,皆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尚氏,世代相传至今。这一支尚姓,虽起源于内宫小官,却也传承着先祖对宫廷事务的精心管理与敬业精神。

(五)源于官位:尚书郎的使命

尚书郎,就是尚书郎中,是西汉初期由汉高祖刘邦设置的官位,设有四人,皆称尚书郎,四个人分别掌管对外尚书事务:一名主管匈奴单于营部,一名主管羌夷诸部吏民、一名主管全国户籍及土地垦作,一名主管钱帛贡献委输等,皆归属尚书中台统辖。尚书郎不能一步即位,先入尚书中台时称作“守尚书郎中”,工作满一年且称职者方称“尚书郎”,工作满两年且无过错者则称为“侍郎”。西汉初期,汉王朝与诸多民族战事频仍,诸风国大吏也多有反叛,尚书郎竭力应付各种变化的局势,少有不犯错误者,因此能升至“侍郎”者寥寥无几,许多人在“守尚书郎中”的位置上就被砍了头。在尚书郎的后裔子孙中,皆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尚氏、郎氏,世代相传至今。这一支尚姓,承载着尚书郎在动荡时局中的坚守与担当,是尚姓中极具坚韧品质的源流之一。

(六)源于官位:尚衣监的守护

尚衣监,是南北朝时期北齐政权设置的一种官位,专职掌管君王贵胄的御服供奉。到了隋朝时期改为尚衣局,一直到明朝时期改为尚衣监,改由宦官(太监)担当,为宦官十二监之一。在尚衣监的后裔子孙中,皆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尚衣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尚氏、衣氏,世代相传至今。这一支尚姓,守护着皇家的服饰尊严,传承着对细节的专注与执着。

(七)源于官位:尚功的督造

尚功,是隋朝时期隋炀帝杨广设置的一种官位,统领尚仪局。尚仪局内设置尚功二人,官秩为从五品;到了唐朝时期升为正五品,相当于今日的司局级。尚功专职掌管、督造女工之事,下属有司制、司珍、司彩、司计这四个官署,诸般缫、纻、缗、绦、编、纺、织、绣、绹、缋、缤、缝等等,皆在尚功掌督之列。该官职在唐朝武则天时期、以及明朝时期一度为女官,后一直沿用到清朝时期。在尚功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尚氏、功氏,世代相传至今。这一支尚姓,承载着尚功对女工技艺的督造与传承,是尚姓中极具文化内涵的源流之一。

(八)源于鲜卑族:尚可孤的汉化

据史籍《姓氏考略》记载:“唐尚书右仆射、冯翊郡王尚可孤,为东部鲜卑宇文之别种。”隋、唐时期,东部鲜卑族宇文氏部落,其中一支世居松漠(今河北牧兰围场到内蒙古克什克腾旗西南之间)。到唐玄宗李隆基执政时期,有鲜卑族人名宇文可孤率部归附唐朝,他骁勇善战,屡立战功,官至神策大将军,被唐玄宗赐姓为李氏。唐德宗李适建中四年(公元783年),淮西节度使李希烈反叛后,李可孤恢复原姓宇文氏,兼御史中丞、荆襄应援淮西使,以所统之军赴山南东道与李希烈对战,屡有战功。当年,泾原节度使姚令言也率防秋士兵反叛,拥立在长安闲居的原平卢节度使朱泚为帝,唐德宗李适仓皇出奔奉天,下令宇文可孤率军至蓝田救援,当时贼众方盛,宇文可孤营于七盘,修城栅而居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阿族小谱
9345篇
文章
19837次
获赞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朗氏起源:从鲜卑独孤部到汉族朗姓的变迁
朗氏,作为中华民族姓氏之一,其渊源深远,承载着一段从古代匈奴到中原汉族的变迁史。据史籍记载,朗氏主要源于芈姓,出自五胡十六国时期古匈奴分支鲜卑族独孤部,属于以部落名称为氏。一、独孤部的起源独孤部,这一古老部落的名称,与东汉开国皇帝光武帝刘秀的后裔有着不解之缘。传说,刘秀之子刘辅被封为沛王,其裔孙刘进伯官至度辽将军。刘进伯在率部攻打匈奴时失利被俘,匈奴人将其单独囚禁于独山之下(今辽宁海城),久而久之,他自称为“独山孤人”,简称独孤人。其后裔逐渐被匈奴同化,形成了匈奴中的独孤部。二、独孤部的汉化与变迁在刘进伯的后代中,有个著名的人叫尸利,被匈奴单于封为“谷蠡王”,他以父亲刘进伯的自称为号,号独孤氏,其所率领的先父部将氏族即称独孤部。随着历史的变迁,独孤部族人传至第六世孙独孤·罗辰时,跟随北魏孝文帝元宏(拓拔·弘)迁居于洛阳,成为河南人。在北魏孝文帝推行的汉化改革过程中,独孤氏一度恢复为刘氏,成...
· 曾姓起源于姒姓
曾姓起源于姒姓。黄帝的第25子叫昌意,昌意生颛顼,颛顼生鲧,鲧生禹。据说鲧的妻子因梦食薏苡而生禹,当时的舜帝就赐予禹姒姓。发明甑的曾人部落,是姒姓部落的一支。禹治水成功,舜将帝位禅让给禹。禹的儿子启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世袭王朝夏朝,国号夏后氏。夏朝建都于阳城,即今河南登封县的东南部。夏王少康封其次子曲烈为甑子爵,在甑(今山东临沂市兰陵县向城镇)建立国。古代习惯以封地为姓,曲烈便从此姓。实力并不强大的国历经夏、商、周,直到春秋,即公元前567年才被莒国所灭。怀着亡国之痛的太子巫出奔到邻近的鲁国。其后代用原国名“”为氏,除去邑旁(阝),表示离开故城,不忘先祖,称为“曾”。曾姓长久以来,一脉传自禹的后裔太子巫,名副其实的4000年前是一家,故有“天下一曾无二曾”的说法。曾姓为传统汉族姓氏,最初发源于今山东省临沂市兰陵县(苍山县)西北一带。夏王少康封地给小儿子曲烈作为子爵王国,称为子国。后国被灭...
· 鲜卑族的乜姓
汉化姓:鲜卑族人改汉姓。南北朝时期,鲜卑族有一首领名叫费乜头,在后周政权为将,所属部下皆称费乜氏。在后周世宗柴荣元年(954年),沙陀族人的北汉神武皇帝刘旻(刘崇)趁后周太祖郭威去世之际,与辽国穆宗耶律·璟联手南攻后周,费乜头等率部在后周世宗柴荣指挥下与北汉军大战于高平(今山西省高平市),将北汉军与辽国联军击败。费乜头因功官升,并被周世宗赐汉姓“乜”。
· 鄂姓起源:源于姜姓
鄂姓源于姜姓,出自南宋时期民族英雄岳飞的后代,属于以先祖爵号改姓为氏。家喻户晓的著名南宋民族英雄岳飞(公元1103~1142年),在宋高宗赵构绍兴十一年(公元1142年)农历12月29日,南宋当朝宰相秦桧在宋高宗的授意下,以“莫须有”的罪名将岳飞害死于临安风波亭,其四子岳震、五子岳霆避难逃亡到湖北、岭南地区,不敢再以岳为姓,纷改为他姓,后裔子孙散居各地。二十年后的宋绍兴三十二年(宋孝宗赵慎元年,公元1162年),宋孝宗即位,下诏为岳飞昭雪、复官,赐谥号为“武穆”。到了宋宁宗赵扩执政伊始(宋庆元元年,公元1195年),再下诏追封岳飞为鄂王,改谥号为“忠武”。其时,在今湖北省黄梅县居住的一支岳氏族人,多以岳飞的爵号为姓氏,称鄂氏,世代相传至今。
· 冯姓的历史与起源
冯姓的源头有以下几个主要来源:归姓说:冯姓最早起源于归夷氏族。4000多年前,夏朝时期在今河南商丘一带居住着以白头翁为图腾的归夷氏族。后来,该姓族群一支迁徙到今山东菏泽地区,形成河伯族。在夏朝时期,河伯族首领冯夷后人在冯地(今陕西大荔县)建立了冯夷国。经历了夏商周三朝,冯夷国分裂为冯、河、邯三个国家。周初,冯夷国被郑简公封给郑国大夫简子,遂以封邑而得姓冯。姬姓说:冯姓也源自姬姓,为姬昌的后裔。根据历史记载,周文王姬昌的第十五子毕公高后裔毕万之子追随晋文公立国,封为魏武子,并得到封地魏。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正式册封魏家为诸侯。魏地的后裔逐渐放弃魏姓,以邑名为姓,改姓冯,成为冯氏的正宗。值得注意的是,魏地的后裔则姓魏,因此冯姓与魏姓实际上是同一脉族的不同分支。鲜卑族说:冯姓也有源自鲜卑族的说法。据传,在南北朝时期,拓拔部的拓拔·穆泰被北魏孝文帝封为冯翌侯,并迁居定州。拓拔·穆泰后裔中,有以...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