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氏名人:北宋大家黄庭坚、纺织前辈黄道婆、思想启蒙家黄宗羲
这三位黄姓人物各自在其领域有着卓越的贡献和深远的影响,是中华民族文化史上的璀璨明珠。
1“山谷道人”黄庭坚
在北宋,有一位名列“宋四家”、开创江西诗派、与苏轼并称“苏黄”的“山谷道人”,他就是黄氏家族引以为豪的著名诗人、书法家黄庭坚。
廉颇蔺相如传卷 北宋 黄庭坚
黄庭坚,字鲁直,号山谷道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人。他5岁即能背诵《五经》10岁时就能诵《春秋》,被称为“神童”,长大以后也是才思敏捷,文名流传。
黄庭坚为人风趣幽默。他曾给一算命先生黄生写过一幅字:“黄生为我鲁直相面,说我官升二品,享年八十,真乃大葫芦种也。”黄生并不细看,欣然收下。黄庭坚后来向旁人解释道:“去年在京城相国寺看到有支葫芦种的,背上是一个特大的葫芦,人们见了,皆出高价争相购买。可到春天所结的仍是寻常的小葫芦。所以用'大芦种’来讥讽黄生相术之不可信。”
2女纺织家黄道婆
黄道婆,松江乌泥泾镇人。她出身贫苦,生性刚强,因无法忍受公婆和丈夫的羞辱虐待离家出走,流落海南崖州。在黎族同胞的帮助、照顾下,黄道婆学会了当地先进的纺织技术,并以此谋生。勤劳聪明的黄道婆很快成为有名的纺织能手还和黎族姐妹一起改进纺织工具和纺织工艺,创造了许多新的花色。
黄道婆石像
在崖州生活了20多年后,黄道婆告别黎乡,返回阔别多年的故土,把黎乡的先进技术带给松江的父老,帮他们摆脱贫困,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
当时的乌泥泾已经在元朝的统治之下,元朝政府在江南设置了5个木棉提举司每年向百姓征收10万匹棉布。可是由于生产条件和纺织技术都很落后,人们不停地劳作,除了完成政府繁重的任务外,再无剩余,生活处于极端贫困的境地之中。
黄道婆回乡后,首先向家乡人民传授先进的纺织技术,还把自己从遥远的海南带回来的纺织工具展示给大家,让大家仿制。她不厌其烦地向乡亲们示范操作方法,把自己精湛的技术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乡亲们。黄道婆看到妇女们还是像以前那样用手剥棉籽,不但辛苦,劳动效率也低。她就把黎族人民使用的搅车介绍给大家。这种搅车利用两个向相反方向旋转的轴轮,把棉籽剥离出来,送到两个轴轮之间的空隙里,人们只要摇动摇把,棉花和棉籽就会随着轴轮转动,自动分离,既快又省力。
黄道婆还着手改革了纺织工具,她把单锭手摇纺车改进成三锭纺车,纺纱效率提高了两三倍,操作起来也更省力了。这种三锭纺车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纺织工具,它的出现是纺织技术的重大进步,大大推动了纺织业的发展。
黄道婆还改进了弹棉花的弓,并用檀木制成的槌子代替手指来击打弓弦。经过这种改造后弹棉花不仅省力,弹出的棉花也比以前均匀细致,棉纱和棉布的质量也随之提高。
缫丝图 根据王祯《农书》中的《耕织图》所绘。
黄道婆还对纺织技术进行了改进,她在纺车的顶上设计了一个花楼,织带有终案的布料时,由两三个人分工合作,下边的人织纬线。花楼上的人提经线,这样就织出了别致的提花布。黄道婆还总结推广了一套错纱配色、综线挈花的技术,于是妇女们织出的被褥、衣带手帕都有折枝、团凤等各色花样,色彩艳丽夺目。
经过黄道婆的改进,乌泥泾的纺织技术大大提高,生产出的乌泥泾被远销各地,促使乌泥泾的棉纺织业迅速发展起来。当地人民终于摆脱了长久的贫困,过上了丰衣足食的富裕生活。
黄道婆革新的纺织技术还传播到附近的上海、苏州、杭州等地,她去世后不久,她的故乡松江就成了全国的棉纺织中心,而且一直持续了几百年。
到了明朝中期的时候,松江农民一天就能织出上万匹布,并且松江布还远销海外,名扬天下。黄道婆的卓越贡献受到了世世代代的尊敬和缅怀。她去世的时候,当地人为她举行了公葬,还修建了“先棉祠”来祭祀她。
3明清杰出启蒙思想家黄宗羲
黄宗羲聪明好学,从小受到完备的启蒙教育。他的父亲是东林党领袖黄尊素,被权阉魏忠贤害死。他遵从父亲的遗命,拜著名学者刘宗周为师,开始了深人刻苦而有计划的学习。他每天都读书到深夜,鸡叫第一遍的时候才睡觉,这种生活一直持续到抗清战争的爆发。
19岁的时候,他怀揣着状纸和铁锥到京城为父亲申冤,在大堂上把奸臣打得落花流水,声名远播,朝野关注。但是他推辞了皇帝的任命,毅然回到家乡,攻读经史,练习武功。
后来,黄宗羲组织“复社”,用自己的笔发动社会舆论来讨伐在南京作威作福的阉党余孽阮大铖,被抓进监狱。李自成灭亡了明朝以后,吴三桂带领清军入关,黄宗羲趁着混乱回到家乡。
清军入关后,一路烧杀攻入南京,黄宗羲激于民族义愤,招募义兵进行反清复明的武装斗争。失败后,他长期过着政治流亡的生活,四处奔走。曾亡命舟山群岛、远赴日本。
1656年才返居家乡,在化安山隐居,重办学院。清政府屡次征召,他坚辞不出,开始了著述讲学的生涯,写成《明夷待访录》、《明儒学案》、《宋元学案》等史学巨著。在明史的修纂上,黄宗羲的贡献是无人能比的。他三次抗旨,拒绝清廷的命,没有去修史机构工作。
但是修明史碰到什么疑难问题的时候,有人总是不远千里地向他请教。黄宗羲历尽艰辛,凭着个人的力量,用了26年的时间,完成了《明文案》(217卷)、《明文海》(482卷)的编纂。尤其是《明文海》被《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为“一代文章之渊薮”。
黄宗羲冷静地总结了明朝灭亡的历史教训,对封建君主专制弊病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写成著名的《明夷待访录》。他在书中甚至“大逆不道”地提出了封建专制君王是“天下之大害”的论点,否认“君权神授”,否定君主专制主义存在的合法性和合理性,表现了他过人的勇气和智慧,在中国民主思想发展史上有重大的意义。因此,黄宗羲也被作为伟大的启蒙思想家而载入史册。
黄宗羲指出,封建的赋税制度有三害,用现代的话来讲,不分土地好坏都统一收税,农民还要把粮食换成货币来缴税,受到商人的剥削,每一次的赋税改
革,税就加重一次,而且一次比一次重。这就是著名的“黄宗羲怪圈”。
《明儒学案》 清 黄宗羲
继《明夷待访录》之后,黄宗羲把主要精力集中到学术史专著方面,编了对后世影响巨大的《明儒学案》。这部专著不仅开创了一个新的体裁一学案体,而且系统地总结了明代近三百年来的学术思想发展演变史,保存了多门学科的丰富史料和作者的精辟见解。它与《明夷待访录》前后交辉,是黄宗羲成为文化巨人的奠基石之一。
黄宗羲作为浙东史学鼻祖,他们和乾嘉学派的重视考据不同。他们讲究的是文史皆通,同时综合利用各门学科,来怀疑取证,最后得到正确的认识。黄宗羲作为一个文化巨人,不仅勤奋著作,而且还十分重视教书育人,桃李满天下。他的言传身教使得浙东学派影响深远。黄宗羲一生追求正义,充满乐观精神最终长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相关资料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