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姓氏文化

古代为什么会在已婚女子姓氏前冠夫姓?这是什么时候开始的传统?

2022-12-06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4988
转发:1
评论:0
​姓氏文化在我国存在的时间也已有上千年,与封建文化相似,姓氏文化中也有部分文化糟粕,比如已婚妇人“冠夫姓”。今天小谱就是想来给大家讲讲“冠夫姓”的由来。

姓氏文化在我国存在的时间也已有上千年,与封建文化相似,姓氏文化中也有部分文化糟粕,比如已婚妇人“冠夫姓”。今天小谱就是想来给大家讲讲“冠夫姓”的由来。


提到“冠夫姓”,现在仍有一些地区女子不能上族谱,这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冠夫姓与女子不能上族谱是有异曲同工之处的。在先秦时期,社会中就已经出现“冠夫姓”现象,但是表现形式并不是直接的在女子姓氏前加上夫君姓氏。


古代为什么会在已婚女子姓氏前冠夫姓?这是什么时候开始的传统?

图源网络


那时,姓与氏并不是同一概念,姓代表血缘关系,氏的由来有多种,可能取自官名,像是司马、司徒,也可能取自封地,像是上官。朝学者顾炎武在《原姓》中提到,“男子称氏,女子称姓。氏一再传而可变,姓千万年而不变”。“姓”与“氏”统一局面是在汉代之后逐渐形成的。


提到姓氏的概念也就是想表明,在早期社会,女子是并没有氏的,所以存在冠夫姓的现象。在先秦时期,女子的姓氏构成有两种方式。


古代为什么会在已婚女子姓氏前冠夫姓?这是什么时候开始的传统?

图源网络


第一种公族女子嫁给了某国国君或卿大夫,就会在本国族姓上冠以配偶受封的国名或氏名,例如鲁姜、秦姬、江芈等;第二种则是冠上丈夫的谥号,例如武姜,她丈夫的谥号为郑武公。


先秦之后的很多朝代,“冠夫姓”的传统一直持续着。汉朝的部分女子会以夫家的姓氏取代本姓,东汉女性史学家班昭,嫁到曹家后被称作“曹大家”。魏晋南北朝,出嫁女子以夫姓优先,称呼往往是“某某夫人某氏”。


明朝时期的“冠夫姓”内容有一些增加,妇人的称呼在夫姓与妇人姓之间往往还有一个其他的词汇。明朝宋濂所写的《浦阳人物记》中的“贞洁门”,就有“郑节妇黄氏传”、“王节妇汤氏传”。明朝时期还有在夫姓和本姓之间加一个“阿”字的称呼方式。


古代为什么会在已婚女子姓氏前冠夫姓?这是什么时候开始的传统?

图源网络


“冠夫姓”的这个传统在新中国成立后就被废除了,这也是平等对待女性,维护女性合理权益的表现。但是这一小小的举动却也是耗费了许多人的努力,他们不断为女性权利而争取。


“冠夫姓”可以说是父系社会下必然的产物。我国最早是母系社会,但是由于生产力的需求以及生产方式的变革,母系社会衰落,父系制度兴起,并一直持续到如今。在古代父系社会中,女人被认为是男人的附属品。古代对女人的各种限制,如“三从四德”等,都体现了男女地位的差距悬殊。“冠夫姓”之所以被废除正是因为社会思想的进步等原因使得男女的社会地位逐渐向平等靠拢。

(族谱网:www.zupu.cn

古代为什么会在已婚女子姓氏前冠夫姓?这是什么时候开始的传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阿族小谱
9345篇
文章
19837次
获赞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古时候女子冠夫姓连姓氏都没有究竟是什么时候改变的呢
古时候女子冠夫姓是什么时候改变的,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中国有一句老话,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女人在结婚之后,成了别人家的人,可能很多东西都随之改变,在古代女人结婚之后连自己的姓氏都没了,妇随夫姓,在西方国家,多数都存在这种习俗,日本也是如此,那么,中国到底是什么时候改了这种习惯呢?大家都知道,中华上下五千年,按姓氏来区分家族,在古代,“同姓之人可结婚,同氏之人不可以”,人口繁衍,家族兴盛,这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问题。所以,在古代,女人们一般在结婚之后,都会“冠夫姓”,如果一个女子姓“刘”,嫁给了一个姓“张”的,那么她就是“张刘氏”。这种规定,跟西方的“夫随夫姓”还有根本上的区别,中国的冠夫姓,是保留本姓氏,在前面冠上丈夫的姓氏,而西方的“夫随夫姓”,则是直接抛弃了本姓氏,冠上丈夫的姓氏,当然,在国外,这种规定不是强制的,而是一种自愿行为,...
· 古代女子出嫁坐花轿是什么时候开始的传统
花轿,也叫喜轿,是传统中式婚礼上使用的特殊轿子。一般装饰华丽,以红色来显示喜庆吉利,因此俗称大红花轿。花轿并非自古就有但是女子坐花轿这件事还真不是自古就有,并且,唐代人家做的不是花轿,叫肩舆,这个工具在很多唐代画家笔下都出现过。并且,普通人也是不允许坐的。古代婚嫁的花轿“轿子”这种交通工具在生活现并正式在典籍中留下记载,已经是晚唐五代的事;其原型“檐子”(肩舆)的流行,至早也是初唐时代。在此以前,无论官民结婚,都用马拉车辇迎娶新娘。花轿迎亲什么时候起与此同时,唐宋两朝政府都颁布过禁止士庶乘坐檐子或轿子的禁令,而只许皇帝和经他特许的高官老臣使用。从《东京梦华录》、《五杂俎》等宋明人士所写的着作可以看出,大约自北宋中期起,开始有“花檐子”迎娶新妇的风气流行于汴京,到宋廷迁都江南后,花轿迎亲才蔚为社会性的时髦。花轿在现代的流传其后一直传承下来。倘论人力简省、通行速度和费用开支,花轿显然不及车马来...
· 缠足的由来古代女子裹小脚是什么时候开始的
缠足的由来:缠足,又称裹足,粤语俗称紥脚,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对女子自幼儿期时以布紧缠双足,使足骨变形足形尖小,行路只能以足跟勉强行走的做法。古时以女子小脚为美,但自清朝末期起,民众开始普遍认为是对妇女的一种压制手段,此习俗逐渐消失。缠足的起源缠足的起始年代说法很多,一说始于南齐,一说始于南唐李煜编了金莲舞的舞码,舞者窅娘缠足献舞,舞态婀娜多姿,宫女纷纷仿效。但这些早期的记载,大多很难确定仅仅是对脚小女性的赞誉、或者描写足部的装饰。一直要到宋代,才开始有较明确的记载,缠足被认为最初先在妓女之间开始流行,之后逐渐影响到中上阶层的妇女。缠足风俗的兴盛到明清时代,则逐渐普及於一般阶层妇女,汉族各地妇女几乎都有缠足的风俗,但也有少数例外,例如客家人因妇女有采茶的传统,所以不实行缠足。部分少数民族也受汉族风气影响而缠足。清朝建立后,朝廷多次下令不准民间缠足,尤其禁止满族人缠足,但是由於这一习俗的影响颇深...
· 古代的女子是什么时候开始缠足的为什么非要裹足呢
还不知道:古代女子为什么缠足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在中国古代的女子,除了在精神上要受封建礼教的束缚之外,在身体上还要忍受一种陋习,没少折磨她们,让她们受到了不少的痛苦。这个陋习就是约束女子的脚的自然生长,把女子的双脚用布帛缠裹起来,使其变成为又小又尖的“三寸金莲”。都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没有一双健康的脚走路,对女人来说还真是很大的折磨。古代的女子是什么时候开始缠足的呢?其实在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中就有女子缠足的痕迹。传说大禹治水时,曾娶涂山氏女为妻,生子启。而涂山氏女是狐精,其足小;又说殷末纣王的妃子妲己也是狐精变的,或说是雉精变的,但是她的没有变好,就用布帛裹了起来。由于妲己受宠,宫中女子便纷纷学她,把脚裹起来。相传隋炀帝东游江都时,征选百名美女为其拉纤。一个名叫吴月娘的女子被选中。她痛恨炀帝的暴虐,便让做铁匠的父亲打制了一把长三寸、宽一寸的莲瓣小刀,并用长布...
· 古代女子20岁就“年老色衰”了?这是为什么?
古代女子20岁就“年老色衰”了?这是为什么?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对于当前世界而言,女子到了20岁的时候,正值青春年华,是刚上大学年纪,是一切可能开始的机会,也是爱情翩翩而至的时机,更是刚刚可以结婚的年纪。但是奇怪的是,在中国古代的时候,倘若女子过了20岁,便会被称为“年老色衰”,这是为何呢?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原因:第一,对于古人而言,他们眼中的成年与我们眼中的成年概念是不同的。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时期,男子到了20岁的时候便可以算得上是成年,而女子到了15岁的时候为成年。一般到了成年的年纪的时候,女子便可以出嫁了,而后面的时光有着整整五年,倘若这五年还没有找到夫婿,新一代的美少女就会出现了,而这些女子便会被人们称为“年老色衰”。第二,古代的生活质量和医学水平和如今有着巨大的差异,因此人们的寿命也是不一样的。对于古人而言,四五十岁或许便已经是高龄的。那么倘若相对于如今的70岁寿命为高龄...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