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为什么会在已婚女子姓氏前冠夫姓?这是什么时候开始的传统?
姓氏文化在我国存在的时间也已有上千年,与封建文化相似,姓氏文化中也有部分文化糟粕,比如已婚妇人“冠夫姓”。今天小谱就是想来给大家讲讲“冠夫姓”的由来。
提到“冠夫姓”,现在仍有一些地区女子不能上族谱,这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冠夫姓与女子不能上族谱是有异曲同工之处的。在先秦时期,社会中就已经出现“冠夫姓”现象,但是表现形式并不是直接的在女子姓氏前加上夫君姓氏。
图源网络
那时,姓与氏并不是同一概念,姓代表血缘关系,氏的由来有多种,可能取自官名,像是司马、司徒,也可能取自封地,像是上官。朝学者顾炎武在《原姓》中提到,“男子称氏,女子称姓。氏一再传而可变,姓千万年而不变”。“姓”与“氏”统一局面是在汉代之后逐渐形成的。
提到姓氏的概念也就是想表明,在早期社会,女子是并没有氏的,所以存在冠夫姓的现象。在先秦时期,女子的姓氏构成有两种方式。
图源网络
第一种公族女子嫁给了某国国君或卿大夫,就会在本国族姓上冠以配偶受封的国名或氏名,例如鲁姜、秦姬、江芈等;第二种则是冠上丈夫的谥号,例如武姜,她丈夫的谥号为郑武公。
在先秦之后的很多朝代,“冠夫姓”的传统一直持续着。汉朝的部分女子会以夫家的姓氏取代本姓,东汉女性史学家班昭,嫁到曹家后被称作“曹大家”。魏晋南北朝,出嫁女子以夫姓优先,称呼往往是“某某夫人某氏”。
明朝时期的“冠夫姓”内容有一些增加,妇人的称呼在夫姓与妇人姓之间往往还有一个其他的词汇。明朝宋濂所写的《浦阳人物记》中的“贞洁门”,就有“郑节妇黄氏传”、“王节妇汤氏传”。明朝时期还有在夫姓和本姓之间加一个“阿”字的称呼方式。
图源网络
“冠夫姓”的这个传统在新中国成立后就被废除了,这也是平等对待女性,维护女性合理权益的表现。但是这一小小的举动却也是耗费了许多人的努力,他们不断为女性权利而争取。
“冠夫姓”可以说是父系社会下必然的产物。我国最早是母系社会,但是由于生产力的需求以及生产方式的变革,母系社会衰落,父系制度兴起,并一直持续到如今。在古代父系社会中,女人被认为是男人的附属品。古代对女人的各种限制,如“三从四德”等,都体现了男女地位的差距悬殊。“冠夫姓”之所以被废除正是因为社会思想的进步等原因使得男女的社会地位逐渐向平等靠拢。
(族谱网:www.zupu.cn)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相关资料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