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祠堂里竟然有多个姓氏!这其中有什么隐情?
祠堂是一个姓氏的重要标志,像是家族的不动产,是稳定、坚实的精神依靠。祠堂的青苔,梁柱上的灰尘都是历史厚重的化身,那些被时间打磨成的圆润之处,在每一次的消磨中见证着家族成长发展的历史。祠堂将一代代人迎来送往,昭示着家族的浮沉变化。
一般情况下,家族只代表一个姓氏,但是有的祠堂却很特殊,跟着小谱来看看这个祠堂潜藏着怎样的隐情吧。在泉州有多座宗祠也有姓氏联宗或者多个姓氏共用祠堂的情况,这其中都包含着一段历史佳话。
图源网络
董杨大宗祠是全国仅有的董、杨联宗史迹,始建于明代天顺五年(1461年),是董杨道宾公祠堂原址。董杨大宗祠成就的是兄弟情谊之美。据清光绪年间的《重修旧馆杨氏宗祠记》记载,该始祖董世公英年早逝,儿子董君选由好友杨梦龄抚养长大,并以“杨”姓入仕,担任潮阳县尹。后来,子孙杨道会、杨道宾连登进士、榜眼,并入朝为官。杨道宾的儿子上奏朝廷,要求恢复董姓,明神宗御批:“既承久代,不准复姓,钦赐董杨公,仍以杨传嗣。”因此也就有了董杨氏,而董杨大宗祠则是这一切的见证。
图源网络
大多数宗祠都是以姓氏来命名,比如x氏宗祠,但鄱湖宗祠却是个例外,是以地名来命名的。鄱湖宗祠的前殿奉祀黄氏先祖,后殿则供奉有欧阳氏先祖的牌位,包括欧阳詹和他儿子欧阳秬。这其中的渊源是,隋朝时期欧阳氏到此地居住,但是在遭遇“乌蜂之变”后举族迁徙。元末的时候,鄱湖黄氏始祖黄千三因娶欧阳馥英为妻,虽然此地已经没有欧阳氏居住了,但是黄氏裔孙不忍外祖失祀,而将宗祠分成前后两殿,分别祭祀两姓先祖。
前欧村红砖祠是一座包含七个姓氏的联合宗祠,建立的目的是为了增加各姓氏之间的联系。现在已经成为各个姓氏子孙供奉祖先、办理丧事等的公共场合。前欧村全村共有16个姓氏,虽每个姓氏都有自己的族厝,但有些已经破败不堪。就来前欧村趁着石头房改造的契机,拆除陈、颜、廖、徐、萧、洪、吴等七姓七座破旧祖厝,建立起一座联合宗祠。既节约了土地资源,也加强了姓氏之间的联系。
上述这三个多姓氏宗祠,建立之处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情谊。有的是因为情谊在,有的是为了加强情谊。从宗祠的内涵来看,家族的情谊也是维系其发展的重要要素。姓氏从来不是宗祠之间的壁垒,只要齐心,宗祠就可以容纳任何多个姓氏。
(族谱网:www.zupu.cn)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相关资料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