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姓氏文化

古代取名和取字都有什么样的标准?名和字一样吗?

2021-12-1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814
转发:0
评论:0
我们知道,古代大多数人都是既有名又有字。那你知道古代取名和取字都遵循什么原则吗?族谱网小编就给大家讲讲。名字,在现代人看来,是一个词组,一个意思。在古代名就是名,字就是字,“名”和“字”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有“名”有“字”,是古代有身份者的标配。古人怎么想到起名字的?东汉文字学家许慎认为,名字最初是因夜晚相遇、辨识需要而产生的,故《说文解字》称,“名,自命也,从口从夕。夕者冥也,冥不相见,故以口自名。”古代一般在孩子3个月大的时候,由父亲取名,此即《仪礼·丧服》中所谓,“故子生三月,则父名之。”至于取“字”,则在20岁行成人礼(冠礼)时进行。需要注意的是,后世就不这么讲究了,不少时候所取之名或是奶名,六七岁入学起蒙时才取正式名字。取名的关键,是选好字。早期较简单,如殷王固定用天干入名,后来就成学问了。是先秦时取名大师、鲁国大夫申繻,曾提出取名选字“五原则”:“有信,有义,有象,有假,有类。”...

  我们知道,古代大多数人都是既有名又有字。那你知道古代取名和取字都遵循什么原则吗?族谱网小编就给大家讲讲。

  名字,在现代人看来,是一个词组,一个意思。在古代名就是名,字就是字,“名”和“字”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有“名”有“字”,是古代有身份者的标配。

古代取名和取字都有什么样的标准?名和字一样吗?

  古人怎么想到起名字的?东汉文字学家许慎认为,名字最初是因夜晚相遇、辨识需要而产生的,故《说文解字》称,“名,自命也,从口从夕。夕者冥也,冥不相见,故以口自名。”

  古代一般在孩子3个月大的时候,由父亲取名,此即《仪礼·丧服》中所谓,“故子生三月,则父名之。”至于取“字”,则在20岁行成人礼(冠礼)时进行。需要注意的是,后世就不这么讲究了,不少时候所取之名或是奶名,六七岁入学起蒙时才取正式名字。

  取名的关键,是选好字。早期较简单,如殷王固定用天干入名,后来就成学问了。

  是先秦时取名大师、鲁国大夫申繻,曾提出取名选字“五原则”:“有信,有义,有象,有假,有类。”这是《左传·桓公六年》中所记,时桓公的太子出生,便咨询申繻怎么给太子取名,申繻遂说了这番话。

  古代取名和取字都有什么样的标准?名和字一样吗?

  申繻还作了具体解释:“以名生为信,以德命为义,以类命为象,取于物为假,取于父为类”。“信”、“义”、“象”、“假”、“类”,这一取名基本规则,在古代有广泛的影响。具体选字时,申繻的操作方法是:“不以国,不以官,不以山川,不以隐疾,不以畜牲,不以器币。”

  孔子名“丘”,就是其父按“以类命为象”的原则所取的。孔子生下后被发现头顶特别,凹了下去,即所谓“圩顶”,故取名“丘”。而孔子有了儿子后,恰好鲁昭公赐他一条鲤鱼,遂给儿子取名“鲤”,这又是依“取于物为假”之原则。

  申繻的取名思想,反映了先秦人的起名风俗,其核心是“避讳”。中国封建时代姓名避讳风气大流行,源头实起于先秦。

  怎么取名你学会了吗?

古代取名和取字都有什么样的标准?名和字一样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阿族小谱
9345篇
文章
19837次
获赞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先秦时期男女皆有名和字:出生后取名成年时取字
通过一部电视剧《芈月传》能长不少历史知识。虽然观众已知“芈”的正确读法(“芈”,音“mǐ”),可是对于这些战国中期人物的称呼方式,历史学者有话要说。日前,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副教授郭永秉指出,“剧中,嬴驷、赵侯雍……这些称呼和它们出现的场合,并不是严谨的先秦风格”。自上古时代至春秋战国,人类在繁衍与文明的发展中建立了家族与血统的观念,对它们的重视就体现在“姓”与“氏”上。历史上,秦惠文王姓“嬴”(音“yín”)、名“驷”(音“sì”)。但今人“姓与名”结合的称呼方式,可不能在两千多年前的历史空间里信手拈来。“虽说发展到战国末期,因为家族社会的逐渐解体,庶人阶层已开始模糊‘姓’与‘氏’的使用,但在高级贵族阶层中依然严格恪守着界限。”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副教授董珊说。其实,被误称的何止是秦惠文王,赫赫有名的周武王被称为“姬发”,秦始皇被称作“嬴政”,其实都是一种误称。还原先秦有规律...
· 古代的人为什么要取字,名和字有啥区别?
古代的人大多有字和号,为什么要取字和号,跟名字有啥区别呢?名名是每个人的代号。姓氏是公共的,名是个人的。历朝历代的命名习惯,反映了一定时期内的社会意识形态。《说文》:“名,自命也。从口夕,夕者,冥也,冥不相见,故以口自名。”意为,黄昏后,天暗黑不能相认识,各以代号称。这便是名的由来。后来人们发现使用“名”的便利性,便逐渐通行起来,使得人皆有名,并对命“名”讲究起来。据《周礼》“婚生三月而加名”,婴儿出生三个月后由父亲取名,我们现在所看见最早的名是商代人的名。当时的习惯,崇尚以天干为名。也往往以其生日干支来命名,主要以天干命名: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如太乙,成汤(天乙),太丁,盘庚,帝辛(纣),外丙、仲壬、太甲……武丁(盘庚曾孙)。周代以后对命名有所讲究。春秋鲁桓公六年鲁桓公问命名应遵守的礼节时,大夫申提出“信”“义”“象”“假”“类”五条。到战国时,很多贵族通过占卜来给自己的儿子命名,如屈...
· 古代“名”和“字”是一回事吗?
作为一个人的符号标志,名字是人与人之间用来区别的称谓。如今中国人的名字大多比较简单,一般都是由“姓”和“名”两部分组成,“姓”沿袭祖辈而来,代表着血缘关系;“名”则往往凝聚着长辈的殷切希望。名字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里的解释是:“一个或几个字,跟姓合在一起,用来代表一个人,区别于别的人。”也就是说,一个人的名字是用来称呼的。然而,在中国古代,“名”和“字”并不是一回事,二者是分开使用的。古代的“名”,其实是今天我们常说的乳名或小名,古代的“字”,才是今天姓名中的“名”,即现在所谓的学名、大名或大号……◆“冠字”是长大成人的标志古人的名字一般由姓、氏、名、字、号五个部分组成,“名”和“字”就像“姓”和“氏”一样,二者是完全分开使用的。“姓”是代表有公共血缘关系的种族的称号,可简称为“部族号”;而“氏”则是从姓中派生、发展出来的不同支系的称号,也称“家族号”。我们祖先最初使用“姓”的目的是为了...
· 古代取名有哪些忌讳?为什么不能和皇帝同字?
古代避讳很严格,尤其是取名,一定要严格避开皇帝名字。今天,给大家讲讲,古代是如何避讳的。避讳,是中国封建社会特有的现象,大约起于周,成于秦,盛于唐宋,至清朝更趋完善。历代皇帝之名,都忌讳直呼和直书。古代皇帝都要在一年的第一个月,接受文武百官的朝拜,并决定一年的政事。因此,古代一个月又称为“政月”。到了秦朝,由于秦始皇是一月出生,取名“赢政”,为避讳秦始皇的名字,便把“政月”改为“端月”。秦始皇的父亲名子楚,于是楚地改为“荆地”。汉高祖吕后名雉,当时文书上凡遇雉字都忌讳,均用“野鸡”二字代替。汉文帝名叫刘恒,于是把恒娥改名为“嫦娥”,把恒山改为“常山”。汉武帝叫刘彻,汉初有个知名辩士叫蒯彻。史书上就称蒯彻为“蒯通”。流光帝叫刘秀,便把“秀才”改称为“茂才”。汉明帝叫刘庄,当时竟把“庄子”一书改称为“严子”。凡姓庄的都改姓为“严”。唐太宗叫李世民,就把中央六部之一的“民部”改为“户部”。唐宪宗...
· 古代有哪些习俗?和现代的一样吗?
古代是一个很重礼仪的时代,所以任何节日古人都有特定的过节方式,今天,我们盘点下古人常见的几个习俗一、晋饮菊花酒九月采菊酿酒香,来年开坛又重阳。畅饮何必陶隐士,难得佳节入醉乡。农历九月九日,二九相重,称为「重九」。古人认为九是阳数,所以又称「重阳」。汉代已有重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的风俗。饮菊花酒的时代,一般认为是从晋代陶渊明赏菊饮酒而来的。南朝檀道鸾《续晋阳秋》载:某年重阳,陶渊明在家中东篱下弹琴赏菊时,忽然想要饮酒;恰好有一白衣使者挑担前来送酒,于是立即畅饮,并写下名诗《九日闲居》。晋代干宝《搜神记》中还记载酿造菊花酒的方法。二、唐登乐游原乐游原上游人多,重九登高乐如何。留恋夕阳无限好;寸阴难买莫蹉跎。据《续齐谐记》载,东汉桓景跟费长房学道术。一日,费告知桓:九月九日有大灾,可速回家,让全家插茱萸,登高饮菊花酒,即能免灾。从此形成种风俗。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