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取名和取字都有什么样的标准?名和字一样吗?
我们知道,古代大多数人都是既有名又有字。那你知道古代取名和取字都遵循什么原则吗?族谱网小编就给大家讲讲。
名字,在现代人看来,是一个词组,一个意思。在古代名就是名,字就是字,“名”和“字”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有“名”有“字”,是古代有身份者的标配。
古人怎么想到起名字的?东汉文字学家许慎认为,名字最初是因夜晚相遇、辨识需要而产生的,故《说文解字》称,“名,自命也,从口从夕。夕者冥也,冥不相见,故以口自名。”
古代一般在孩子3个月大的时候,由父亲取名,此即《仪礼·丧服》中所谓,“故子生三月,则父名之。”至于取“字”,则在20岁行成人礼(冠礼)时进行。需要注意的是,后世就不这么讲究了,不少时候所取之名或是奶名,六七岁入学起蒙时才取正式名字。
取名的关键,是选好字。早期较简单,如殷王固定用天干入名,后来就成学问了。
是先秦时取名大师、鲁国大夫申繻,曾提出取名选字“五原则”:“有信,有义,有象,有假,有类。”这是《左传·桓公六年》中所记,时桓公的太子出生,便咨询申繻怎么给太子取名,申繻遂说了这番话。
申繻还作了具体解释:“以名生为信,以德命为义,以类命为象,取于物为假,取于父为类”。“信”、“义”、“象”、“假”、“类”,这一取名基本规则,在古代有广泛的影响。具体选字时,申繻的操作方法是:“不以国,不以官,不以山川,不以隐疾,不以畜牲,不以器币。”
孔子名“丘”,就是其父按“以类命为象”的原则所取的。孔子生下后被发现头顶特别,凹了下去,即所谓“圩顶”,故取名“丘”。而孔子有了儿子后,恰好鲁昭公赐他一条鲤鱼,遂给儿子取名“鲤”,这又是依“取于物为假”之原则。
申繻的取名思想,反映了先秦人的起名风俗,其核心是“避讳”。中国封建时代姓名避讳风气大流行,源头实起于先秦。
怎么取名你学会了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相关资料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