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置顶
族谱网 头条 姓氏文化

旧祠翻修,广东陈氏大宗祠的前世今生!

2021-12-06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3353
转发:0
评论:0
百年大修,寻回失落的历史记忆乐从沙滘陈家祠建于清代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历时五年,于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竣工,陈氏大宗祠在建筑风格和装饰工艺参考了广州陈家祠,故其建筑装饰工艺美轮美奂,极具欣赏价值。以前,祠堂曾是沙隆中心小学的校址,之后它的前座和中座为沙滘小学,而后座则是沙滘中学的一部分,因此,祠堂避免了整体的结构性破坏。到2007年,历经百余年沧桑的陈氏大宗祠有不少地方已损坏:祠堂的地基出现了不均匀的沉降,一些柱子和墙体倾斜,造成房顶的瓦片不规则裂开,引起雨水渗透入梁架,腐蚀了木料,因此,陈家祠的木梁也面临着变形开裂的险情。而1964年和1974年的两场强台风,更是将前座的屋脊和边角的灰塑等构件损毁。为保护好陈氏大宗祠这一珍贵历史文化遗产,顺德区政府、乐从镇政府与村民共同出资分期对陈氏大宗祠进行全面修缮,工程2008年9月动工,2015年8月竣工。科学修缮思想保留陈家祠的文物价...

  百年大修,寻回失落的历史记忆

  乐从沙滘陈家祠建于清代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历时五年,于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竣工,陈氏大宗祠在建筑风格和装饰工艺参考了广州陈家祠,故其建筑装饰工艺美轮美奂,极具欣赏价值。

旧祠翻修,广东陈氏大宗祠的前世今生!

  以前,祠堂曾是沙隆中心小学的校址,之后它的前座和中座为沙滘小学,而后座则是沙滘中学的一部分,因此,祠堂避免了整体的结构性破坏。

  到2007年,历经百余年沧桑的陈氏大宗祠有不少地方已损坏:祠堂的地基出现了不均匀的沉降,一些柱子和墙体倾斜,造成房顶的瓦片不规则裂开,引起雨水渗透入梁架,腐蚀了木料,因此,陈家祠的木梁也面临着变形开裂的险情。而1964年和1974年的两场强台风,更是将前座的屋脊和边角的灰塑等构件损毁。

旧祠翻修,广东陈氏大宗祠的前世今生!

  为保护好陈氏大宗祠这一珍贵历史文化遗产,顺德区政府、乐从镇政府与村民共同出资分期对陈氏大宗祠进行全面修缮,工程2008年9月动工,2015年8月竣工。

  科学修缮思想保留陈家祠的文物价值

  修缮主要针对三方面问题(概括为:结构性损坏、改建严重、艺术构件损坏)。

  一是宗祠结构上出现的基础下沉、墙体变形开裂、屋面开裂下滑漏雨、木质构件开裂、腐朽和虫蛀等安全隐患。

旧祠翻修,广东陈氏大宗祠的前世今生!

  二是室内加建、改建情况严重,破坏了祠堂的室内布局和整体性。

旧祠翻修,广东陈氏大宗祠的前世今生!

  三是陈氏大宗祠屋脊和墙体上的灰塑、梁架上的木雕、墙体上的砖雕等艺术构件遭受不同程度损坏。

旧祠翻修,广东陈氏大宗祠的前世今生!

  “五大技术”提供修缮保障

  基于以上原则,本次修缮工程采用了静压注浆加固地基技术、倾斜变形墙体修复技术、梁柱结构修复技术,古建筑灰塑保护修复技术、砖雕保护修复技术对陈氏大宗祠进行了全面的保护修复。

旧祠翻修,广东陈氏大宗祠的前世今生!

旧祠翻修,广东陈氏大宗祠的前世今生!

  旧祠翻修,广东陈氏大宗祠的前世今生!

  2018年10月,陈氏大宗祠重修落成仪式举办,大祠堂再现昔日盛景,古祠新生让人感慨,沙滘各姓氏乡亲,海内外华侨,港、澳、台同胞都踊跃返乡参加重修落成盛典。

旧祠翻修,广东陈氏大宗祠的前世今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阿族小谱
9345篇
文章
19837次
获赞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钱氏宗祠的前世今生!
钱氏宗祠门口有一棵大榕树。洁净宽敞的门前庭院,一群小孩在嬉戏打闹,不时传来阵阵欢笑声;静谧的池塘边伫立着一棵大榕树,安静地注视着这里的每一分每一秒;几个画师在洁白的民房墙上,描绘着新农村建设的灿烂明天……这里是坐落在仲恺高新区沥林镇泮沥村的钱氏宗祠。历经900多年,如今,以钱酥为始祖的岭南钱氏宗族,已经繁衍了30万子孙后代,“休养生息”的愿望已然实现。作为钱酥后人,钱屋村人世代传承钱氏家族的家风家训。新时代,文明新风劲吹。钱氏家族家训传统文化与新时代文明教育有机结合,钱酥后人大力整治人居环境和弘扬传统文化,着力建设邻里和谐、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的美丽新农村。■宗祠始建于宋代重修于清光绪年间2008年,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期间,我市文物专家在仲恺高新区沥林镇泮沥村钱屋村民小组发现了钱氏宗祠,判断其“筑始建于宋代、重修于清光绪年间”。同时,钱屋村也成为惠州目前发现的第一处有关宋代太守的遗迹。据惠州...
· 宁都邱氏宗祠,讲述灵村邱氏的前世今生
灵村,曾名灵溪,位于赣南宁都县北部洛口镇境地,距县城55公里,在这个偏僻而平坦的村庄北隅罕见的并排耸立着两幢宏伟壮观,气派非凡的客家发祥地的圣殿——“丘氏宗祠”和“邱氏家庙”。稽考道光十八年《宁都灵溪河南郡邱氏七修大成谱序》:“吾邱氏历朝谱牒皆祖二居士为始,凡各自为谱者莫不宗之。二居士讳正,北周徙时为河南洛阳人,生隋都统讳德,德生唐谭国襄公讳和,和生十五子,其次子唐天水郡公、高宗立大将军讳行恭者是吾四世祖也,子讳崇,官虔州指挥使,六世祖曰渎,始徙虔州之虔化县,今为宁都州。至七世祖文仲复徙州北百里许灵溪,祖妣温氏太婆生四子:齐之、鲁之、晋之、楚之。邱氏之族遂肇基斯土而衍焉,由灵溪而迁徙郡邑者几遍天下矣。”崇宗敬祖,是客家的传统美德。文仲公裔孙为了加强联系,团结本族同宗,敬祖收族,由族人集资兴建了两幢祭祀祖先的邱氏祠宇。1996年10月,宁都县人民政府将两幢祠宇批准为县级保护文物单位。邱氏家庙...
· 讲述《梅氏大宗祠》的前世今生弘扬佛山梅氏精神
梅氏大宗祠位于顺德龙江镇龙山小陈涌龙山大道小陈涌路。顺德龙山梅氏族谱记载:由清代梅氏后人兴建的梅氏大宗祠,始建于清朝康熙五十七年(公元1718),经过五年的施工,至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落成。至今已经历了二百八十九年的沧桑。比广州市著名的“陈家祠”(1894)还要早一百七十二年。该梅氏大宗祠深三进,建筑面积约一千多平方米,秉承明清建筑风格,讲究实用简朴,正门左右矗立方型石柱连同柱础,座于两边宽阔的花岗岩石台之上,体势恢弘。天井以石板为阶,祠内优质硬木的大圆木柱及梁架的精致雕刻,清晰可辨。祠堂建筑坚固,有浓厚的地方祠堂色彩。目前,主题结构的保存尚属完整。走入祠内“一进”与“二进”之间的天井,其左侧走廊,见有镶入墙体内的古碑刻三块。由于该址曾被利用作为龙山卫生院病房,其碑刻字迹已被石灰封糊,需进行清洗才能恢复显现字迹。查该三块碑刻内容,当为记载龙山梅氏来源和建祠经过的《大宗祠碑记》;鼓励族...
· 青瓦的前世今生
青瓦历史悠久,其美观、价格低廉、防雨保温成为中国传统建筑必不可少的建筑材料。青瓦的性价比不用过多介绍,历史是对它最好的赞美,时间就是对它最好的考验。青瓦久经不衰一定有它的道理。青瓦是由粘土烧制的,呈青灰色。由于它具有极强的粘性,青瓦适用于混凝土结构、木结构、钢结构、砖木混合结构等各种结构新建坡屋面和老建筑平改坡屋面,铺屋顶用的建筑青瓦形状有平形,半圆形,拱形等。青瓦的历史渊源,要从制造工艺上开始说起,青砖青瓦可以说是建筑房屋中的不二选择,它的外色,讲究的是润色光泽,与自然相辅相成的搭称,厚实的外表带给人们的更是一种安全感。古法烧制而成的青瓦,效果通气耐风,是现代仿古建筑的第一选择。青瓦隔热效果极好,我们可以看到有的钢筋混凝土房屋的房顶有时也铺盖着一层青瓦。除上述之外,青瓦在收藏价值上也有显现,青瓦从它的质地、色泽上被很多人拿来作为茶具、餐具使用。从古至今随着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越来越多,上好...
· 深圳曾氏大宗祠:广东最大的曾氏宗祠
深圳曾氏大宗祠位于宝安区沙井街道新桥古村,是深圳建筑面积最大、建筑规格最高的祠堂,也是深圳市惟一一座附有牌楼亭阁的五开间宗祠建筑。在广东各地的曾氏祠堂中,新桥古村的曾氏大宗祠建筑面积最大,且保存相对完好,先后被列为深圳市文物保护单位和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夏日骄阳的照耀下,曾氏大宗祠显得分外肃穆、安详。祠堂正门居中,“曾氏大宗祠”几个鎏金大字高高悬挂,对联“天下斯文宗一贯、古今乔木第三家”则刻在大门两边。由于曾氏先祖曾子身体力行发扬孔子学说,在儒家五姓孔、颜、曾、孟、荀中,曾姓排第三,故称“古今乔木第三家”。尽管建成年代久远,但祠堂风采依旧。曾氏大宗祠始建于南宋晚期,至今已有700多年历史。现存的建筑为清代嘉庆三年重修,坐西南朝东北,为五开间三进深布局,由前堂、牌楼、中堂、后堂和前中后庭院天井、左右重檐歇山亭、花厅等组成,占地面积1050余平方米。明清时期的祠堂修建,按照纪念对象的爵位...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