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姓氏文化

江西祠堂众多,哪个才是江南第一祠?

2021-11-19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2701
转发:0
评论:0
江西在古代,尤其是唐宋元明时期,发展十分繁盛。【江西为什么有这么多祠堂】祠堂密集繁多,肯定跟经济文化繁盛。人口众多脱不了关系。汉文化发展昌盛,全国高校中心早在唐代,以江西为中心的书院集结区就已经初显。到宋代,江西更是独占鳌头,宋代的720所书院中,江西就占了224所。尤其在宋朝,江西人口达到顶峰,而宋朝治学风气盛行,江西文人才子辈出。唐朝的盛世、宋朝的治学,加上江西自汉代以来的历史传承,使得此地的汉文化大放异彩。唐后的大规模南迁,人口繁盛江西在唐宋元明清(清初)时代,安史之乱和唐末江淮大混战之后,大量北方人迁移到相对偏僻的江西繁衍生息,江西人口一度暴增,移民带去的先进技术、资金和劳动力让江西迅速繁荣起来。江西的汀州府、赣州府一度成为客家人的聚集地与迁移地,唐末的移民也一度加速江西经济文化人口的急速发展。北宋崇宁元年(1102年)的各府州军户口表显示,江西所辖县数超过湖南、湖北,而户、口总数...

  江西在古代,尤其是唐宋元明时期,发展十分繁盛。

【江西为什么有这么多祠堂】

  祠堂密集繁多,肯定跟经济文化繁盛。人口众多脱不了关系。

  汉文化发展昌盛,全国高校中心

  早在唐代,以江西为中心的书院集结区就已经初显。到宋代,江西更是独占鳌头,宋代的720所书院中,江西就占了224所。

江西祠堂众多,哪个才是江南第一祠?

  尤其在宋朝,江西人口达到顶峰,而宋朝治学风气盛行,江西文人才子辈出。唐朝的盛世、宋朝的治学,加上江西自汉代以来的历史传承,使得此地的汉文化大放异彩。

  唐后的大规模南迁,人口繁盛

  江西在唐宋元明清(清初)时代,安史之乱和唐末江淮大混战之后,大量北方人迁移到相对偏僻的江西繁衍生息,江西人口一度暴增,移民带去的先进技术、资金和劳动力让江西迅速繁荣起来。

  江西的汀州府、赣州府一度成为客家人的聚集地与迁移地,唐末的移民也一度加速江西经济文化人口的急速发展。

  北宋崇宁元年(1102年)的各府州军户口表显示,江西所辖县数超过湖南、湖北,而户、口总数超过两湖总和。

江西祠堂众多,哪个才是江南第一祠?

  从唐元和年间至南宋四百多年间,江西的户口数量均占全国总数的近10%及以上。

【江南第一祠有哪些】

  常常有人说江西有许多“江南第一祠”,被提及最多的有哪些呢?

  一 富田古村王家祠

  指的是王家诚敬堂,位于吉安富田镇王家村,始建于明朝中期,是江西省发现的最大的古祠堂。

  这座祠堂木料衔接都用木榫。2006年被江西省人民政府批准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9年被定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江西祠堂众多,哪个才是江南第一祠?

  二 官溪胡氏宗祠

  官溪胡氏宗祠,位于上饶市玉山县仙岩镇官溪社区,气势宏伟、雕梁画栋。

  这座祠堂始建于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光绪年间虽然有过重修,但主体风格仍然是明式,距今已有400余年。

江西祠堂众多,哪个才是江南第一祠?

  1987年12月被列为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它是玉山的记忆,是中国建筑历史的见证者。宗祠第二进门楼上高悬着“清华一脉”。

  三德安江州义门陈

  南朝陈灭后,部分陈宗室迁居关中地带。这支陈氏中,陈叔明的六世孙——陈京,过继侄陈褒为子嗣,陈褒之孙陈环,第六子伯宣之孙陈旺,后来迁居到今德安义门,成为江州义门陈氏开山之祖。

  匾额上书“义门陈氏”,为唐僖宗御笔亲赠。

江西祠堂众多,哪个才是江南第一祠?

  四 赣州夏府戚氏家族总祠

  戚氏总祠追远堂位于江西省赣州市赣县湖江乡夏府行政村。

  此祠堂为明代抗倭名将,杰出的民族英雄戚继光之祖祠。该祠堂在赣南众多客家宗祠类建筑中最具代表性,2006年公布为省级保护单位。

江西祠堂众多,哪个才是江南第一祠?

  五 婺源萧江宗祠

  萧江宗祠又名永思祠,始建于明朝万历六年。萧江宗祠曾被誉为江南七十座著名宗祠中“最好的一座宗祠”为婺源古代四大古建之首。

  萧江宗祠以其建筑规模宏大、占地面积广,雕刻精美,建筑材料考究为内所罕见。

  江西祠堂众多,哪个才是江南第一祠?

  篇幅原因,这里仅列举五个,欢迎各位在评论区补充介绍哦~

江西祠堂众多,哪个才是江南第一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阿族小谱
9345篇
文章
19837次
获赞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江南第一祠:赣县戚氏宗祠
汉高祖刘邦时,武将戚鳃因守界有功被汉高祖封为“临辕侯”,又因明代戚继光抗倭有功,故戚氏宗祠被封为“世封侯爵”,现立于赣县湖江乡夏府村的是“世封侯爵”的戚氏宗祠追远堂,整个祠堂呈仿宋式建筑风格,气势慰然,占地面积约1400平方米,始建宋代。戚氏宗祠保留有许多名人名联,如朱熹题的“忠孝廉节”四字,孙文、蔡元培题的楹联等。湖江乡不仅有保存比较完整的戚氏宗祠,还有建筑精美的谢氏宗祠,两祠素有“江南第一祠”的美称。
· 古代第一座祠堂是哪个姓氏的?又在哪个时期出现的?
祠堂,在古代既是祭祀祖先的场所,又是宣讲学教礼法的课堂。我国的祠堂最初是由皇帝建造的,主要用以祭祀先祖和祭天。祠堂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跟着小谱一起来探寻古代第一座祠堂的踪迹。中国历史上第一座祠堂是文翁祠,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的祠堂文化。《辞源》中【祠堂】的出处:《汉书·文翁传》“文翁,终于蜀,吏民为立祠堂,岁时祭祀不绝。”,本词条同时还收录了张安世(?—前62年)与杜甫(712年—770年)的记载,而文翁生殁为前187年——前110年,由此,文翁祠是见之于中国历史文献上最早的祠堂。图源网络在古代社会,建造祠堂是有很多限制的,不光有经济条件许可,而且还有身份限制。秦代,“尊君卑臣,于是天子之外,无敢营宗庙者。”所以说,古代宗祠的发展并不多样化,直到明嘉靖(1522-1566)以前,百姓平民都是没有祭祖祠堂的。士大夫以上者,有立庙,而庶人无庙(祠堂)。文翁祠,在公元前就建祀了,至今有2000...
· 江南第一大祠史侯祠举行冬至祭祖仪式
盛装出席,迎来族人宗祠祭祖尊祖敬宗,祭祀先祖,是中华民族数千年形成的优良传统。12月21日,江南第一大祠――史侯祠举行的一场冬至祭祖暨《溧阳史氏大同谱总卷修订版》首发仪式,牵动着分布在海内外300多万史氏族人的情感,来自各地的3000多史氏子孙代表纷纷冒雨前来,身穿汉服,齐颂祖训,以祭祖形式,表达“刚直不阿、忠勇为国、慎身勤业、诗礼传家”的家国情怀。据了解,位于江苏省溧阳市埭头镇的史侯祠,是为纪念东汉万户侯、溧阳史氏一世祖史崇而建。历史上,史崇因破王浔、平赤眉、助光武帝兴汉室有功,被封为右将军、青冀二州刺史加骠骑将军,后加封为溧阳万户侯。他在治理封地中,以关心百姓施恩泽,得到朝庭赏识和当地百姓爱戴,由此连续7代世袭封侯。千百年来,许多在溧阳任职及来到溧阳的达官显贵都会慕名到史侯祠祭拜,孟郊、朱熹、海瑞、唐伯虎、祝枝山、文征明等历代文人曾前来拜祭并留下许多诗篇,而史侯祠也成为史氏祭祀先祖、宗...
· 龙川胡氏宗祠——中国第一祠堂
胡氏宗祠,位于安徽省绩溪县瀛洲乡大坑口村,大坑口古称龙川。龙川胡氏宗祠是一处始建于明代中期的家族祠堂建筑,属于胡氏家族祭祀祖先、议决族内大事的场所。胡氏宗祠建于明嘉靖二十五年(1547年),祠内雕饰精美,采用浮雕、镂空雕和线刻结合等高超的技艺手法,饰以龙凤吉祥、历史戏文、山水花鸟、优美境地等图案,有“徽派木雕术宝库”和“民族艺术殿堂”之称。龙川胡氏宗祠位于古徽州的发迹地--绩溪,绩溪古属徽州,文风鼎盛,宗祠建筑遍布。龙川胡氏宗祠为明代户部尚书胡富、兵部尚书胡宗宪、清朝红顶商人胡光镛的族祠,以山带水,气势飞动,有"徽派木雕艺术宝库"之称,有关专家赞誉它是中国古祠一绝。祠坐北朝南,前后三进,由影壁、平台、门楼、庭院、廊庑、尚堂、厢房、寝室、特祭祠等九大部分组成。宗祠的照墙距离门楼25米远,龙川溪涓涓流于其间,门楼为二进七开间,歇山式屋顶,错落有致,主次分明。房屋场基和广场的场地、阶挥、栏杆全用...
· 典型的江南祠堂——沈氏祠堂
位于浙江省余姚市大岚镇柿林村的沈氏宗祠,始建于清道光四年(1824),经族长文爵公等人提议,全村集资兴建。当时只有后进五间,道光十五年(1835)建前进五间,咸丰二年(1852)进行重修,配建左右厢廊。1990年再次重修。于2014年9月公布为第六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祠堂整体面朝西北,前照壁,后为由两进及厢廊合围之四合院,中为戏台。占地522.75平方米。而照壁为八字形,因曾出贡元而得以建此等级较高之型制。照壁前有一池。前厅明间与戏台相连,面朝后进。后进称“忠清堂”,硬山顶高平屋,面阔五间。前厅内明间五架梁,五柱八檩,梁柱粗大。前檐设廊,设卷棚顶。檐柱外贴牛腿板,雕牡丹花,较为繁复。厅内悬大小不一之“文肃世家”,“冰清玉洁”、“钦旌节孝”、“科第传家”等匾额。两侧厢廊与前厅相连,作妇女看台用。面阔三间,三架梁。沈氏宗祠庄严肃穆,为典型的江南祠堂建筑,又反映沈氏家族之渊源,子孙耕读传家,代代...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