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置顶
族谱网 头条 姓氏文化

为什么古人热衷用数字取名?有什么讲究?

2021-07-29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407
转发:0
评论:0
朱元璋又名朱八八。朱元璋老爸叫朱四五。为什么古人喜欢用数字取名呢?据说元朝有个规矩,普通百姓取名,要依据父母年龄之和或者兄弟排行,也就是说,名字是一堆数字编号。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本名很怪,叫朱重八。他爸爸名字也怪,叫朱五四。他爷爷呢,叫朱初一。“重八”就是“八八”,也就是说,朱元璋又叫“朱八八”。由此可见,朱家三代都跟数字关系密切:祖父是一,父亲是五十四,孙子是八十八,全是一百以内的自然数。朱家三代为啥要这样取名呢?畅销书《明朝那些事儿》的作者当年明月老师解释道:朱元璋及其父祖生在元朝,元朝有个规矩,老百姓如果不能上学和当官就没有名字,只能以父母年龄相加或者出生的日期来命名。清朝人俞樾在《春在堂随笔》第五卷写道:“元制,庶人无职者不许取名,而以行第及父母年龄合计为名。”意思是元朝禁止老百姓取正式名字,只让他们按照排行或者父母的年龄编个号。俞樾还举出道光年间绍兴一带的取名风俗为证:“近年绍兴...

  朱元璋又名朱八八。朱元璋老爸叫朱四五。为什么古人喜欢用数字取名呢?

  据说元朝有个规矩,普通百姓取名,要依据父母年龄之和或者兄弟排行,也就是说,名字是一堆数字编号。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本名很怪,叫朱重八。他爸爸名字也怪,叫朱五四。他爷爷呢,叫朱初一。“重八”就是“八八”,也就是说,朱元璋又叫“朱八八”。由此可见,朱家三代都跟数字关系密切:祖父是一,父亲是五十四,孙子是八十八,全是一百以内的自然数。

为什么古人热衷用数字取名?有什么讲究?

  朱家三代为啥要这样取名呢?畅销书《明朝那些事儿》的作者当年明月老师解释道:朱元璋及其父祖生在元朝,元朝有个规矩,老百姓如果不能上学和当官就没有名字,只能以父母年龄相加或者出生的日期来命名。

  清朝人俞樾在《春在堂随笔》第五卷写道:“元制,庶人无职者不许取名,而以行第及父母年龄合计为名。”意思是元朝禁止老百姓取正式名字,只让他们按照排行或者父母的年龄编个号。俞樾还举出道光年间绍兴一带的取名风俗为证:“近年绍兴乡间颇有以数目字为名者,如夫年二十四,妇年二十二,合为四十六,生子即名四六;夫年二十三,妇年二十二,合为四十五,生子即名四五。”照这个逻辑,朱元璋名叫“重八”(八八),很可能是因为他爸他妈生他时年龄相加刚好八十八岁;朱元璋的爸爸名叫“五四”,则可能是因为他爸他妈生他时年龄相加刚好五十四岁。这样看来,夫妻双方的年龄应该都在二十岁以上和五十岁以下,这是很正常的生育年龄。

  跟朱元璋同时代的另一位猛人张士诚也是拿数字当名字,叫张九四。“九四”这个数字可能是张士诚父母年龄的和,也可能是张士诚在同族兄弟间的排行。你知道,过去盛行大族,一族人成千上万,同辈男子排行排到九十四是完全有可能的。

为什么古人热衷用数字取名?有什么讲究?

  朱元璋手下小弟常遇春的曾祖叫常四三,祖父叫常五五,父亲叫常六六,都是数字编号。朱元璋手下另一位小弟汤和的父祖名字更有意思,曾祖叫汤五一,祖父叫汤六一,父亲叫汤七一,非常有规律不说,而且全是节假日——曾祖是劳动节,爷爷是儿童节,爸爸是建党节。

  用数字取名的风俗并非元朝的行政命令。朱元璋也好,张士诚也好,常遇春、汤和及其父辈也好,都是生在元朝,而且出身都是无官无爵的平民。既然这帮平民取名时无一不用数字,那么当年明月“元朝老百姓如果不能上学和当官就没有名字,只能以父母年龄相加或者出生的日期来命名”的说法也许是对的。

  不过翻查《元史》、《元典章》和《通制条格》,并不能发现相关的法律规定和政策条文,甚至连类似的记载都没有。所以我怀疑当年明月的说法是否属实,也怀疑俞樾的论证是否靠谱。

  其实有确凿事例可以证明,元朝有一些非官非士的百姓不用数字做名字,或者除数字之外另有正式名字。我经常参阅《中国历代契约会编考释》一书,该书收录有大批元代合同,合同里的交易双方多为平民,如祁门县李文贵、徽州谢智甫、休宁县吴兰友、晋江县蒲阿友等等,这帮人或为商人,或为农民,用的却都是正式名字而非数字编号。如果元朝政府确实严禁百姓使用正式名字,那么这帮人最多只能私下里以名字相称,而签合同时恐怕不敢不用数字编号。

  再向上追溯,我们会发现用数字取名并非元朝人的专利,而是老早就有的风俗。我手头有一份北宋的收养文书,收养人叫史四三,这个名字跟朱初一、常五五、张九四等名字一样,也是数字编号。至于它是源自父母年龄,还是源自兄弟排行,恐怕得问问史四三本人才能知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阿族小谱
9345篇
文章
19837次
获赞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古人在取名上有哪些讲究?可不能随意取名!
一个名字伴随着我们的一生,所以从古自今取名字都是一个大事,如果取一个好的名字是可以让孩子更有成就感的,也因此有很多父母都会想尽各种名字,只为给孩子取一个好听的又有深意的名字,不过在古代,这名和字是有区别的,那么古人在取名上有哪些讲究?可不能随意取名!今天就由族谱网小编来讲一讲。图源自网络在古代,名和字是分开的,而且在古人眼中,有“姓氏名字号”着几样才算是完整的称谓,所以我们应该先了解一下古代的名是什么,字是什么。所谓名,其实就是个人在社会上所用的符号,而古代的字往往是名的解释和补充。在《礼记·檀弓上》说:“幼名、冠字。”还有就是在《仪礼“·士冠礼》中说到:“冠而字之,敬其名也。君父之前称名,他人则称字也。“也就是说古人的名是小时候的时候起的,主要是供长辈呼唤,而男子到了二十岁成人的时候,要举行冠礼了,这个时候才会有字。而今所谓的名字,就相当于古代的名。古人在取名方面是比较讲究的,在《左传》...
· 揭秘:古人用筷子时有什么讲究?
筷子是我国古代先人智慧留下的产物,早在3000多年前的时候,我们就已经开始使用筷子了。在古代的时候筷子又称为“箸”,我们经常使用的筷子,它也承载了我们中华几千年的文化特色,所以说一双简单的筷子确实有着不一样的意义。筷子经过3000多年的使用之后,在民间也有很多关于筷子的使用文化,而在民间的时候,有关筷子的文化也是不少,经过了数千年的历史文化积累,民间也流传着5种筷子禁忌用法,下面就给大家讲解下是哪5种?第一就是“仙人指路”,这种筷子的使用法就是大拇指和中指、无名指、小智捏住筷子,因为在吃饭的时候,只有食指会朝着外面指着,就像是对别人不满一样,总是不停的指指点点。第二就是“击盏敲盅”,这个就是一种乞丐要饭的时候才会使用的,乞丐在吃饭的时候,就会利用手里的筷子不停的敲击碗,利用这种方式来引起路人的注意。这样的话,路人在看到之后就会给乞丐给予施舍,寓意穷困潦倒,最好在吃饭的时候不要出现这种情况。...
· 古人饮茶有什么讲究?
古人似乎很喜欢喝茶,早起要喝茶,吃饭后要喝茶,晚上要睡前喝茶,甚至宴请朋友也以茶相待,那么古人是如何喝茶的,他们喝茶有哪些讲究?古人饮茶注重六境:择茶、选水、佳人、配具、环境和饮者的修养,其核心都在把握一个“品”字,十分强调饮茶者的意境,故有“三得”之说:得趣、得神、得味。一曰得趣饮茶可清心,能给人以满足和享受,增添生活的情趣。饮茶讲究“活火活水”,水以泉水为佳,因为泉水经过沙石岩土的过滤,吸收二氧化碳,溶解了钠、钾、钙等60多种元素,使水质洁净甘冽,营养丰富;火以木炭为上,火候以状如“蟹眼已过鱼眼生,飕飕欲作松风鸣”的三沸水为好。品茶要依靠视觉、触觉、嗅觉和味觉,凭藉自己有素的训练与长时间的体验,通过对茶叶色、香、味、形的鉴赏,才能品尝出茶汤的芳香与滋味。饮茶对人有造境、通理、体性和怡神的作用。亲朋故旧聚首,泡壶好茶,含英咀华、细细啜饮,边谈边饮、谈古道今、越谈越饮、融合轻松、意得情新,...
· 古人送礼,一般有什么讲究?
中国是个人情社会,人与人相交,礼尚往来,少不了送礼之事。送礼不仅古已有之,而且历史悠久。《诗经·卫风-木瓜》中写道:“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据。匪报也,永以为好也。"不知道古人所说的木瓜是何物,是不是今天吃的木瓜?让人惊讶的是,接受木瓜方回报对方“琼据”,琼据是美玉,可见这个“我”是一个既富且豪爽无比的人。“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豪侠懂义的人,大多是这样交朋友的,他们的特点就是一个“豪”字!远古的人是真正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的,运人礼物并不一定是贵重的,人们往来送的大多是植物一类的东西,但把其中的文化隐喻看得很重。诸侯给天子进贡,是“厥贡苞茅橘柚”(《尚书》)。男女私会,交定情物也是送植物。那个静女,约心仪的男子在城墙根相会,见面送的礼物就是白茅“黄”,男子接受这黄草异常兴奋,“自牧归黄,淘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从这“淘美且异”的赞赏,可见其心里乐开了花,证据是“匪女之为美,美人...
· 族谱中的堂号是怎么来的?取名有什么讲究吗?
堂号是每个宗族必备的一个身份标志,不仅在祠堂中有所体现,族谱更是有一个显眼的版面专门来标注堂号。堂号对每个家族都是非常重要的,可以说是一个精神的象征。我们可能会疑惑堂号的来源是什么?跟着小谱来看看堂号是怎么取名的吧。图源网络堂号主要有三种取名的方式,前两种有历史渊源,后一种是有文化内涵。郡望我们了解了一定的族谱知识就能注意到,有很多堂号后面的解释会写上“以望立堂”,这个意思就是说以郡望的名称作为堂号的名称。郡,是古老的行政区域名称,战国时就有,秦时最明确,划天下为三十六郡,其面积大小、行政级别高低因时势而变,到隋朝时基本不怎么用了。望,可以理解为声望。所以郡望的意思就是指某姓的先祖族,在某郡,获取了声望,成为当地望族。此后虽然因为迁徙去到了不同的地方,但还是把最初的郡当做是自己家族的源头。堂号就是纪念郡望的表现形式之一。图源网络在现在百家姓排名前几的大姓中就有很多堂号是以望立堂。比如李姓的...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