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置顶
族谱网 头条 姓氏文化

古代皇帝的谥号、庙号、年号是怎么来的?有什么区别?

2021-06-30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621
转发:0
评论:0
古代帝王一般都有很多称呼,有的是庙号,有的是年号,有的则是谥号,那么,皇帝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号?庙号、谥号、年号都是怎么来的?有什么区别呢?古代帝王不仅有谥号,还有庙号、尊号、年号(开始不用于称呼皇帝,但由于明清的皇帝一般只有一个年号,故以年号称之)等称呼。谥号,为东亚(包括中国、朝鲜、越南、日本)古代君主、诸侯、大臣、后妃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去之后,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评定褒贬,而给予一个寓含善意评价、带有评判性质的称号。有固定的字,一般可以分为三种,美称、怜悯称呼、贬称,美称很多,比如汉文帝、梁武帝,贬称比较少,一般用于亡国之君或经卵之主,比如周厉王、隋炀帝,还有对一些年幼亡国着同情的,比如晋愍帝、汉殇帝等。先秦的某某王以及秦以后的某某帝一般都是谥号。(图片来源于网络)庙号,意思就是皇帝于庙中被供奉时所称呼的名号,起源于重视祭祀与敬拜的商朝,最初并不是所有君王都有庙号,一般君王...

  古代帝王一般都有很多称呼,有的是庙号,有的是年号,有的则是谥号,那么,皇帝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号?庙号、谥号、年号都是怎么来的?有什么区别呢?

  古代帝王不仅有谥号,还有庙号、尊号、年号(开始不用于称呼皇帝,但由于明清的皇帝一般只有一个年号,故以年号称之)等称呼。

  谥号,为东亚(包括中国、朝鲜、越南、日本)古代君主、诸侯、大臣、后妃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去之后,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评定褒贬,而给予一个寓含善意评价、带有评判性质的称号。有固定的字,一般可以分为三种,美称、怜悯称呼、贬称,美称很多,比如汉文帝、梁武帝,贬称比较少,一般用于亡国之君或经卵之主,比如周厉王、隋炀帝,还有对一些年幼亡国着同情的,比如晋愍帝、汉殇帝等。先秦的某某王以及秦以后的某某帝一般都是谥号。

古代皇帝的谥号、庙号、年号是怎么来的?有什么区别?

(图片来源于网络)

  庙号,意思就是皇帝于庙中被供奉时所称呼的名号,起源于重视祭祀与敬拜的商朝,最初并不是所有君王都有庙号,一般君王死后会建筑专属的家庙祭祀,但在几代之后就必须毁去原庙,而于太庙合并祭祀。合于太庙祭祀称之为“祧”,“ 祧”这件事情有实际上的作用。如果每个君王的庙都留下,数代之后为数众多的家庙会有祭祀上的困难。而对国家有大功、值得子孙永世祭祀的先王,就会特别追上庙号,以示永远立庙祭祀之意,后来逐渐发展,每个皇帝都有自己的庙号。一般来说,某某祖某某宗都是庙号,而且一般“祖”是打天下的,“宗”是守天下的。比如唐太宗宋太祖名成祖清圣祖等。

古代皇帝的谥号、庙号、年号是怎么来的?有什么区别?

  (图片来源于网络)

  谥号庙号都是在帝王去世后的称号,一些作品中在生前称呼的现象是不对的。但是在生前也有尊号,在史前时期有皇帝、炎帝、有巢氏、燧人氏、天皇、帝皇、人皇等称号,在此后,有些皇帝也给自己加上尊号(当然是在大臣再三请求之下才答应的),比如唐高宗李治尊号天皇,武则天尊号天后,后来又号称则天大圣皇帝、则天大圣皇后。

  今天,我们习惯称呼唐朝以前的皇帝他们的谥号,因为开始谥号只有一两个字,后来谥号越来越长,人们称呼唐朝以后的皇帝他们的庙号,庙号比较简短,后来,人们称呼明清的皇帝他们的年号,因为他们往往只有一个年号,比如大清圣祖仁皇帝爱新觉罗玄烨年号康熙,所以我们经常用康熙或者康熙帝代指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阿族小谱
9345篇
文章
19837次
获赞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谥号庙号的由来古代皇帝的谥号庙号怎么来的
谥号庙号的由来:中国古代帝王,除了他们的姓名外,一般在死后都有庙号、谥号。所谓“庙号”,就是帝王的子孙在宗庙祭祀他时给他特立的名号。在上古时,帝王在生前死后都用的是同一个名字。后来,人们觉得直接称呼已死的先帝、不大方便,祭祀时直呼名字也有些不妥。所以,商时祭祀时就用每个王生日的天干来称呼他,不再用他的名字了,以表示恭敬。如夏、商两代的王,习惯上就是以庙号相称的,如夏朝太康、少康、孔甲,商朝的祖甲、帝乙等等。“谥号”产生于周朝。据说,周公做谥法,每个天子死后,就根据他生前的行为,给他一个代名。譬如,周武王,因为他灭商朝有武功,死后谥他为“武”,后人就不叫他周姬发,而叫周武王了。周文王因为发扬文化,重视本国的农业生产,关心内政,就谥他为“文”,后人亦就不叫他周姬昌,而叫他做周文王了。这种谥法一直流传了两千多年,直到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才跟着清王朝一同消失了。谥号是一些固定的字,这些字都有...
· 古代帝王的谥号和庙号有什么区别?太宗是李世民的庙号还是谥号?
历史上的帝王,我们经常会用汉高祖、汉武帝、隋炀帝、唐太宗来称呼他们,而不是直接叫他们的名字。实际上,高祖、武帝、太宗这些称号,都是他们去世后,后人对他们一生功过是非的评价。可以区分为谥号、庙号。那么谥号和庙号又有什么区别?使用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呢?谥号谥号是古代君主、诸侯、大臣、后妃等具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死去之后,官方根据他生前事迹、道德修养等情况,给予其一个带有评判性质的称号。据国学大师王国维等人考证,谥号制度形成于西周中期。周朝时,天子、各国诸侯、卿大夫及夫人有获得谥号的资格。汉朝规定只有生前封侯的人死后才有资格获得谥号。唐朝规定职事官三品以上者有资格获得谥号。而文人士子的谥号则由其亲友或门生故吏所赠,称为私谥,与朝廷颁赐的不同,不具备官方性质。谥号最初只有“美谥”、“平谥”,是后人对先人功绩的怀念。而那些作恶或没有贡献的国君,死后就没有谥号。用没有谥号来表示“恶谥”。“恶谥”同样起源于...
· 古代皇帝的谥号、庙号、尊号、全称、陵号、年号分别指什么?
我们在阅读古籍或查阅资料时,经常会看到中国古代某位皇帝的“谥号、庙号、尊号、全称、陵号、年号”,许多人不知道它们的具体定义和区别,本文作以专门的介绍:一、谥号谥号是古代对死去的帝王、大臣、贵族等社会地位较高的人,按其生平事迹评定后,给予的评价性称号。“谥”是对其行为的记录;“号”是其功劳的标志。谥号褒贬不一,上谥带有赞美性质;中谥表示平庸或者同情,下谥带有批评性质。谥号字数1-20个不等。上谥如“文、武、成、康、昭、穆、孝、宣、平、桓、景、襄、高、明、章、大”等,如朱棣的谥号“文”;中谥如“夷、哀、殇、沖、怀、闵、悼、恭、鼎、厘、凯、慧、哀”等,如汉哀帝的“哀”;下谥如“炀、桀、纣、厉、幽、灵、出、携、荒、荡、戾、剌、丑、缪、褊、丁、干”等,如隋炀帝的“炀”。二、庙号先皇驾崩后,新皇帝都要去专门用于供奉祖先、祭祀祖宗的太庙去奉祀,此时会遵先皇为“某祖”或“某宗”,如“太祖、世祖、太宗、高宗...
· 揭秘古代皇帝特立的谥号庙号怎么来的?
谥号庙号的由来:中国古代帝王,除了他们的姓名外,一般在死后都有庙号、谥号。所谓“庙号”,就是帝王的子孙在宗庙祭祀他时给他特立的名号。在上古时,帝王在生前死后都用的是同一个名字。后来,人们觉得直接称呼已死的先帝、不大方便,祭祀时直呼名字也有些不妥。所以,商时祭祀时就用每个王生日的天干来称呼他,不再用他的名字了,以表示恭敬。如夏、商两代的王,习惯上就是以庙号相称的,如夏朝太康、少康、孔甲,商朝的祖甲、帝乙等等。光绪陵寝内的谥号“谥号”产生于周朝。据说,周公做谥法,每个天子死后,就根据他生前的行为,给他一个代名。譬如,周武王,因为他灭商朝有武功,死后谥他为“武”,后人就不叫他周姬发,而叫周武王了。周文王因为发扬文化,重视本国的农业生产,关心内政,就谥他为“文”,后人亦就不叫他周姬昌,而叫他做周文王了。这种谥法一直流传了两千多年,直到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才跟着清王朝一同消失了。谥号是一些固定...
· 庙号、谥号、尊号、年号
中国古代的帝王除有姓名之外,往往还有庙号、谥号、尊号和年号。这些称号多见于史书。1)庙号庙号始于西汉,止于清朝,是封建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的名号。一般开国的皇帝称祖,后继者称宗,如宋朝赵匡胤称太祖,其后的赵光义称太宗。也有个别朝代前几个皇帝皆称祖,如明朝朱元璋称太祖,其子朱棣称成祖。清朝福临(顺治)称世祖,玄烨(康熙)称圣祖。但是在隋以前,并不是每一个皇帝都有庙号,因为按照典制,只有文治武功和德行卓著者方可入庙奉祀。唐以后,每个皇帝才都有了庙号。2)谥号谥号是后人根据死者生前事迹评定的一种称号,有褒贬之意。所谓“谥者,行之迹”,“是以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行出于己,名生于人。”谥号有帝王之谥,由礼官议上;有臣属之谥,由朝廷赐与。还有称谥,是门徒弟子或是乡里、亲朋为其师友上的谥号。帝王将相之谥在西周时即已出现。秦时曾一度废除,汉代恢复,直至清末。私谥可能始于东汉,或谓春秋时期已有。民...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