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为什么喜欢给自己取“字号”,这些“字号”是怎么来的?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杜甫,字“子美”号“少陵野老”……像李白杜甫一样,古代人大多都有字号。为什么古代人这么喜欢给自己取字号,这些字号又是怎么来的呢?
字产生比较晚,在一些较早的史籍里,只有名没有字。在古代,男子出生三个月由父亲取名,到二十岁(古人岁数都指的是虚岁)成年时取字,女子15岁许嫁时举行笄礼取字。但这个时间不固定,各个时期的成年时间也有例外,比如明朝爱国将领夏完淳只活了十七岁,但是他有字号。
古人起名取字方式虽多种多样,但名和字一般在意义上都存在一定的联系,其方法很多,
其一,也是最常见的便是字解释补充名,比如,屈平字原,《尔雅.释地》中解释“广平曰原”诸葛亮字孔明,明与亮意思相近;
其二,名与字所取文字的含义正好相反相对的,比如韩愈字退之,愈的意思是“痊愈、越来越好”之意;北宋词人晏殊,字同叔,“殊与同”就是意义相反;再如宋朝著名理学家朱熹,其名熹,字元晦,“熹”明亮之意,而“晦”则是昏暗的意思。
其三:由此及彼,于联想中识雅趣。如关羽,字云长,由鸟儿的羽毛连想到天空的浮云。贾岛,字浪仙,由岛想到浪花的洁白自由。陆龙,字在田,钱谦,字受益,高明,字则诚,李宗仁,字德邻,这一种又是根据某一成语而来:此类成语分别是:“ 见龙在田”,“谦受益”,“明则诚”, “德不孤,必有邻”。
还有一部分由于词义的变迁,现在已经很难看出他们的名和字之间的联系了,但如果我们深入的去了解,还是可以找到其中的奥秘。例如:孟子,名轲,字子舆《说文车部》中解释:轲“接轴车”,舆“古代马车车厢”,由此可见孟子的名和字的关系应属于上面所说的第一种情况。再如:苏轼,名轼。字子瞻。轼:车前供人凭倚的横木。《左传僖公二十八年》中有“君冯(凭)轼而观之”的句子,而“瞻"就有“向前看”的意思。从这里来看苏轼的名和字的关系应属第三中情况。在古代, 名用于长辈称呼和自称,字用于同辈之间称呼与敬称,如果直接称呼某人的名,就等于骂他,马超与曹操有杀父的不共戴天之仇,但是还称他为孟德,这是有素质的人的基本礼仪。自己称名以表示谦逊,尤其是对长辈与君上,在名字之前还要加上其他的谦词。司马迁比如在《报任安书》第一句便是:“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
再后来,名与字已经不能够满足人们的需要,于是产生了号。
号,亦称别号,这是古人除名与字以外的一种特殊称谓。古人的名与字一般都有意义上的联系,而取号却要自由得多,不受名、字的约束。如陶渊明自号五柳先生,是因为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古人取号有许多情况,
一是以住地为号。如李白号青莲居士,杜甫号少陵野老,蒲松龄号柳泉居士,吴承恩号射阳山人等等;
二是以室名、斋名为号。如辛弃疾居江西.上饶时,曾筑带湖新居,内有一室叫稼轩, 故自号稼轩居士;
三是用号来表白志趣,抒发灵性。如欧阳修晚年曾自号六一居士,这是指的六个一: 一万卷书、一千卷古金石文、一张琴、一局棋、一壶酒,再加上他本人一个老翁;
四是暗寓深意,示人不测。如南宋画家郑思肖在南宋亡后自号木穴国人,表示自己不忘故国。
也有的号来自诗书,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据说郑燮的“板桥”系出自刘禹锡的《杨柳枝》诗:“春江一 曲柳千条,二十年前旧板桥,曾与美人桥上别,恨无消息到今朝”。此诗写的是男女离别相思之苦,与郑燮毫不搭界。事情是:郑幼贫,习画屡被亲邻嗤笑。至成名,众人则反常态,纷纷乞求书画,以至将郑早年弃之的画稿作至宝。郑有感于此,刻了一方“二十年前旧板桥”的印章,以刺世风。后来他就干脆自号郑板桥了。号的字数多少不一,有二字的,有二字以上的。比如李商隐的号就是“玉溪生”三字,字数多的号也可用二字相称,如苏轼号东坡居士,大家都叫他苏东坡。古人的号多少不一,一般只有一个,也有的有好几个。比如白居易,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相关资料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