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置顶
族谱网 头条 姓氏文化

【小谱说堂号】百家姓中最特别的姓氏,源自刘邦的恶趣味

2021-02-2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2003
转发:0
评论:0
“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冯陈褚卫,蒋沈韩杨。……”《百家姓》以这几组姓氏开头,但是最后一句“第五言福,百家姓终”却有点像是在为结尾凑字数。其实这最后的八个字也是姓氏,只不过极为罕见,人口也很少。也许有人会问,第五不是排序吗?怎么也成了姓氏?“第五”确实是姓氏,它不仅是《百家姓》中最后一个复姓,而且还大有来头。据《通志·氏族略》记载:“舜有二姓,曰姚曰妫。因姚墟之生而姓姚,因妫水之居而姓妫。”意思是说舜帝有两个姓,既姓姚,也姓妫,第五就是源于妫姓。但妫姓并不是直接演变成第五的,当中还有一段曲折的故事。春秋战国时,妫姓的后人被封到陈(今安徽淮阳),建立陈国,这一支妫姓族人就以国为氏,成为后来陈姓先祖。后来陈国爆发内乱,其中又有一支被排挤。为了保命,他们只好离开陈国投奔齐国,改姓田。因此田姓也是妫姓的后裔。当时的齐国是姜氏封地,国君是姜子牙的后代,被称为姜齐。田氏来到齐国后,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慢慢...

“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冯陈褚卫,蒋沈韩杨。……”《百家姓》以这几组姓氏开头,但是最后一句“第五言福,百家姓终”却有点像是在为结尾凑字数。

其实这最后的八个字也是姓氏,只不过极为罕见,人口也很少。

也许有人会问,第五不是排序吗?怎么也成了姓氏?

第五”确实是姓氏,它不仅是《百家姓》中最后一个复姓,而且还大有来头。据《通志·氏族略》记载:“舜有二姓,曰姚曰妫。因姚墟之生而姓姚,因妫水之居而姓妫。”

意思是说舜帝有两个姓,既姓姚,也姓妫,第五就是源于妫姓

【小谱说堂号】百家姓中最特别的姓氏,源自刘邦的恶趣味

但妫姓并不是直接演变成第五的,当中还有一段曲折的故事。

春秋战国时,妫姓的后人被封到陈(今安徽淮阳),建立陈国,这一支妫姓族人就以国为氏,成为后来陈姓先祖。后来陈国爆发内乱,其中又有一支被排挤。为了保命,他们只好离开陈国投奔齐国,改姓田。

因此田姓也是妫姓的后裔。

当时的齐国是姜氏封地,国君是姜子牙的后代,被称为姜齐。田氏来到齐国后,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慢慢站稳脚跟,对上掌握齐国国政,对下收买齐国民心。到了田和这一代,他没有直接篡国,而是找了个借口把齐康公流放到海岛,自己执掌齐国国政。十年后,齐康公死了,没有儿子。为了避免被讨伐,田和又跑去抱当时最强大的魏国国君魏文侯的大腿,表示愿意尊魏文侯为诸侯之首。魏国自己就是三家分晋立国的,魏文侯很快搞定周王室,帮田和拿到了诸侯资格。田姓齐国由此取代姜姓齐国,史称“田氏代齐”。

秦国统一六国的过程中,齐国是完整投降的,免于遭受战乱。田氏家族势力也得以保存下来。秦末天下大乱,田氏后人复国,最后被韩信攻灭。

汉朝建立后,刘邦对六国旧贵族很不放心,就把他们统统迁往关中眼皮子底下监控起来。特别是田氏,先是把他们按支系分开安置,为了不让他们心念故国,还要给他们改姓。可刘邦没什么文化,觉得分别给这些田氏族人改姓氏太麻烦,索性按顺序排列,赐姓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六、第七、第八。赐名后还洋洋得意,觉得干了件特别有意思的事情。

因此,“第五”姓,实际上是刘邦恶趣味的杰作

而对田氏族人来说,从一国宗室变成数字复姓,不仅是姓氏的改变,更是一种深深的精神羞辱。

可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面对皇权,他们只能忍耐。

刘邦通过这种恶趣味的羞辱方式达到了分化削弱田氏的目的。

特别是田横这一支的第五姓,更是刘邦防范的重点,把他们安置在旬邑县(今陕西省咸阳市旬邑县)。旬邑县古称豳(bīn),《诗经》中的《豳风》便产生于此。旬邑县地势东北高西南低,沟壑纵横,古代时交通极为不便。刘邦将田氏安置于此,就是想困住这支田氏后人,让他们自生自灭。

【小谱说堂号】百家姓中最特别的姓氏,源自刘邦的恶趣味

▲地处关中平原北部山区的旬邑县

两汉之后,第一到第八姓慢慢消亡了,或改姓他姓;而第五姓顽强的坚持了下来,最终被列入《百家姓》中。

这跟第五后裔自强不息、人才辈出有很大关系。

第五后人过三位宰相:东汉汉明帝时的宰相第五伦、唐朝唐肃宗时的宰相第五琦、宋朝时的宰相第五均。第五也慢慢成为关中大族。

电视剧《风云》中有个美女叫第二梦。起点历史大神七月新番新作《新书》的男主就叫第五伦(对,就是上文那个第五伦)。

【小谱说堂号】百家姓中最特别的姓氏,源自刘邦的恶趣味

在身高普遍高大的汉代,第五伦只有162cm,为生计贩过私盐,熬过王莽新朝,最后成为东汉开国重臣、三朝元老,妥妥的励志赢家。

现在,旬邑县的魏洛村仍是第五后人最主要的聚居地之一,4000多村民都姓第五。甘肃、安徽、浙江、台湾等地都有第五后人。不过在繁衍和迁徙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部分第五演变成 “第伍”、“第”或“伍”(成为伍姓其中一支)。

出人头地后,第五后人不再以自己的姓氏为耻,反而以此激励后人。

第五姓的郡望有陇西郡和东郡。

堂号有陇西堂和东郡堂(亦称江扈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阿族小谱
9345篇
文章
19837次
获赞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小谱说堂号】堂号一词怎么来的,你知道吗?
堂号一词,最开始是为了记录考生们考试的名次,清代科举,童生经县、府、院三级考试合格成秀才,府考时取中前十名者被列为堂号。后来,堂号成了名门望族一家的户号,一般正厅门上都会有一块匾,上面写着“某某堂”,例如:吴昌硕祖家被称为“三让堂吴家”、瞿秋白祖家被称为“八桂堂瞿家”等等。还有些文人,习惯给自己取一个堂号作为个人的“斋名”,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艺名。例如宋代文人蔡京的“六鹤堂”、陆游的“双清堂”,元代文人黄公望的“三教堂”,明代文人汤显祖的“玉茗堂”、吴文华的“济美堂”、谭元春的“岳归堂”,清代文人秦荣光的“养真堂”、陈廷庆的“谦受堂”等。从传统意义上来说,堂号还是多用于同一家族的祠堂号。以前,家族人丁兴旺,数代同堂,就给这个大家族起一个统称,也就是堂号。现在,大多同姓族人聚集的地方,会共建一个共同供奉祖先,举行祭祀活动的场所,也就是祠堂,这个祠堂的名字,就叫做堂号。我们经常听到的“三槐堂...
· 【小谱说堂号】宗族祠堂与祠堂文化(中)
祠堂的主要功能1、祠堂是祖宗神灵聚居的地方,供设着祖先的神主,祭祀先祖就是祠堂最主要的功能。每逢春秋祭祀,全族聚会,齐集桐堂,由族长或宗子主持,作礼设祭。清明扫墓,先到祠堂,祭神主,然后分别至各房各家的墓地祭扫。通过祠堂祭祀,使族人常瞻仰先祖仪容,唤起家族团结。依靠血缘关系的纽带,形成和维系宗族制度心理上和精神上的支持,维护和巩固族权地位,即通过敬宗以收族。祭祀主要在春冬两季进行,春祭“清明”,称“清明会”;冬祭“冬至”,称“冬至会’。祭祀过程中,一族的男子备好牲礼等祭祀用品,欢聚宴饮。有势力的族人还可以搭台唱戏,以供全族欢乐。这种祭祀活动,在崇奉祖先的同时,也达到了后代入祖归宗的目的,确立了每一个人在宗法社会里的血缘归属。古人认为祭祀乃“国之大事”,列为五礼之首。祭祀务在孝敬,以尽报本之诚,十分讲究祭祀气氛的庄重肃穆。古代人们认为,祖先的灵魂经过祭祀仪式后可以附于神主牌位之上。所谓神主就...
· 【小谱说堂号】宗族祠堂与祠堂文化(下)
祠堂的文化意义祠堂是家族或宗族权力和经济文化的象征和标志。它在我国几千年的封建统治中,宗族地域集团及家族血缘组织在对封建法制的辅助和补充,维护封建统治的稳定起着重要作用,是历代统治者治国安邦的重要辅助手段。唐、宋之后,这些家族、宗族组织逐趋严密,它在一定程度上约束和规范各地的族众、家庭和个人的思想行为,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稳定社会的作用。这种上层建筑的基础,当然是这种传统文化的本身。祠堂文化这门博大精深的传统知识体系,在我国几千年的封建统治时期,得到了长足的发育和发展,宗祠谱牒文化和我国的编年国史、各地方志构成了我国传统文化的三大主流文化。祠堂文化所表达的内涵,其实也就是先民的传统生活中的一种记录形式,它的主体是尊贤、祭祖,是对这种思想精神的思考、理解和信仰的过程,它的范围就是一种有序的、丰富的祠堂文化,它是包容并蓄汇海纳百川,又滋润万物化成一体的知识体系,体现了封建社会宗族世家、同姓地域组织...
· 【小谱说堂号】宗族祠堂与祠堂文化(上)
宗族祠堂是汉族祭祀祖先或先贤的场所,既是旧时宗族制度的产物,记录着家族的辉煌与传统,也是汉民族悠久历史的象征与标志,更是中国五千年文明历史文化的延伸。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传统文化渊源流长。祠堂文化作为地方民俗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祠堂文化的繁荣侧面反映了各个历史时期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祠堂是地方经济发展水平的象征和民俗文化的代表。祠堂作为中国民间保存最好的一种古建筑群体,祠堂留给后人许多珍贵的历史、文化研究价值。千秋功过,于祠堂可见一斑;华夏祖先,从祠堂可知谱序流传。时代在发展,宗族观念不仅没有消亡,反而在新时期被赋予了更多的历史价值。修缮祠堂不仅是对中国历史遗迹的补救,也是对家族祖先长辈的缅怀和尊敬。祠堂简介祠堂起源于氏族社会逐步解体之后,是由同一个祖先所生、自成系统的血缘亲属集团与地缘组织统一而成的宗族组织,在居室外独立建造的祭祖、尊贤、求神的场所。汉代正式出现祠堂的名称。宗族通过祠堂尊祖...
· 【小谱说堂号】杨氏“四知堂”,竟有如此传奇的来历!
“四知堂”前话杨氏在重庆市潼南县双江镇金龙村,有个叫“长摊子”的四合院,始建于清同治元年,木结构悬山顶,占地八千多平方米,在这座四合院的正厅门上,挂着一块“四知堂”的金色牌匾。这座古宅便是杨氏的“四知堂”。杨姓人分布在全国各地,“四知堂”也有成百上千。杨姓人为何被称为“四知堂”这还得从杨氏的先祖杨震说起。杨震,字伯起,东汉弘农华阴人。而他所在的家族,就是两汉魏晋时大名鼎鼎的弘农杨氏,始祖为汉昭帝时期的丞相、司马迁的女婿杨敞。相传司马迁被汉武帝处刑后,其未曾公诸于世的足本《史记》便由女婿杨敞收藏。杨震作为杨敞之后,不仅聪明好学,热衷钻研各种学问,而且为人廉洁。杨震从小博览群书,知识渊博,学成之后,没有像常人一样考举做官,而是一心扑在教育事业上,设塾授徒,传道受业,一做就是三十年。杨震收学生从不问贫寒贵贱,因此四方求学者络绎不绝,学生多达几千人。杨震画像听得他卓越的才能和高洁的品质,朝廷便派人...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