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置顶
族谱网 头条 姓氏文化

湖南有一姓氏仅300多人,女性不好意思开口想改名换姓

2021-02-19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511
转发:0
评论:0
这个令湖南斑竹垅的女性想要改姓的姓氏叫“叫姓”,是全国汉族人口中最少的一个姓氏之一。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孝道”占据着不可替代的地位。中国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著作《尔雅》下的定义是:“善事父母为孝”。汉代贾谊的《新书》界定为“子爱利亲谓之孝”。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的解释:“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

湖南有一姓氏仅300多人,女性不好意思开口想改名换姓

  从这些古老的书籍中可以得知,中华民族是一个十分重视礼仪的民族,这也从侧面体现出了其真善美的内涵。在《大秦赋》里面可以看到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那就是即便国家亡了,宗庙也不能毁,为了保住传承下来的宗庙,甚至不惜举白旗投降。

  《孝经·开宗明义章》中也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身体头发与肌肤,都来自于父母,不敢轻易毁伤,因为还要依靠它对父母尽孝。连头发都不能乱剪,要是有人想要改名换姓,那可以归纳为大逆不道了吧。

  但是,在湖南省株洲市攸县菜花坪镇菜坪村的斑竹垅,这里生活着一群人,数量只有300多人,但他们中的女性,有着很强烈改名换姓的冲动,这又是为什么呢?难道她们心中连华夏子孙最基本的孝道都没有了吗?要弄清楚这个问题,还得从古老中国的姓氏说起。

湖南有一姓氏仅300多人,女性不好意思开口想改名换姓

  众所周知,“上古八大姓”:姬、姜、姒、嬴、妘、妫、姚、姞,是中国最有名的姓氏起源,当然更早的起源是来自图腾的崇拜。不管怎么样,我们不难发现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最早的姓氏都是“女”字旁,母系氏族制度时期的女性地位,那是至高无上的。

  既然是女性为主导的时期,为何传承演变下来的一个姓氏,却让女性有着尴尬的境遇呢?原因之一就是随着文明的不断进步,生活习惯也会随之发生改变,在古人看来是很平常的一件事情,在如今或许就成了一个尴尬之事。

  这个令湖南斑竹垅的女性想要改姓的姓氏叫“叫姓”,是全国汉族人口中最少的一个姓氏之一。据统计,目前全国姓“叫”的仅300多人,“叫”氏人家在湖南这块土地上已繁衍生息数百年。

湖南有一姓氏仅300多人,女性不好意思开口想改名换姓

  对于这个姓氏,史学家们经过不断努力,也难以找到蛛丝马迹,更别说追根溯源地去研究了。好在天无绝人之路,叫氏族人世世代代保存了2卷《叫氏五修族谱》,这才有了一些眉目,正所谓物以稀为贵,人数十分稀少之后,关于他们的所有资料就越是珍贵,因此史学家把这姓氏当作了“宝”,以此可以探寻更多不为人知的历史。

  叫氏族谱的来源是很可靠的,万历年间初修后,至康熙年间二修、乾隆年间三修、道光年间四修、中华民国时期五修,所以名字叫《叫氏五修族谱》。但也有遗憾,原本有七卷,如今仅存卷二、卷四。卷二有“以仲康为始祖也,其世系齿录”的记载。

  谱中还记载,这位“始祖”仲康生于明洪武十二年,卒于正统十四年,来攸隐居避乱为建文年间;卷四开卷为《班行诗》,接着是“叫”姓先辈的传记和诗词。

  传记首篇《仲康公传》这样记述:“叫公仲康,字肇绩者,乃河南苗裔,楚攸之鼻祖也。……公则后裔之昌,有若瓜藤族类之繁等”。由此可知,攸县“叫”姓人氏的祖宗仲康,是一名官员,因遭国事变故,退出官场到这里定居。

湖南有一姓氏仅300多人,女性不好意思开口想改名换姓

  知道了这一源头,很多疑惑也就随之解开了,只不过这一姓氏确实有些令人尴尬,比如“叫三”,在介绍的时候说:“大家好,我叫叫三”,让人听起来有一种结巴的感觉。女性就更不好开口了,“大家好,我叫叫小薇”,“我叫叫春花”等等。

  小结

  每一段文化历史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叫姓虽然传承到如今人数已经很少了,但它的背后也有一段属于自己的历史,那是最为珍贵的。作为子孙后代,应该把自己家族发扬光大,姓名只是一个符号,并不能代表更多,应该理性去对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阿族小谱
9345篇
文章
19837次
获赞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湖南十大姓氏出炉,还有一个姓湖南独有全国仅300人!
湖南省,简称“湘”。从原始社会讲起,湖南其实为三苗、百濮与扬越(百越一支)之地。截止2021年5月,全省常住人口6644.48万人。作为长江流域的一个中部省份,湖湘孕育了相当多的文化习俗和历史名人、有着相当数量的人文和自然景区。但今天咱们不谈熟悉的凤凰古城或者张家界景区,了解下湖南文化的另一面——姓氏。湖南十大姓氏1、李李姓是湖南省的第一大姓,湖南李姓人口共有454.5万人,占据湖南人口的6.67%。李也是目前中国的第二大姓,主要分布于河南、山东、四川、河北、湖南、湖北等地。2、刘刘姓在湖南的历史上非常显赫,汉朝时,湖南曾是汉武帝庶兄刘发的封地。如今在湖南的刘姓主要分为长沙定王刘发后裔的长沙刘氏南派、楚元王刘交后裔的彭城刘氏派、客家刘氏派。【注】按现在的眼光看,客家人大家聚居在福建等南方地区。为什么湖南也会有客家人呢?其实跟之前聊到的南方沿海很多姓氏祖先发自湖南类似。客家源流始于秦征岭南融...
· 法越战争:整个据点300多人只有这4人生还
1953年琅勃拉邦岌岌可危,法国方面再次派人劝说老挝国王西萨旺冯离开这个是非之地。没想到他还是出奇的“硬气”,又一次拒绝了法国人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河内法军指挥部实在是黔驴技穷了,只好给守军下了死守的命令。说来也是“天不灭法”,越军虽然兵临城下,不过也已经是师老兵疲了。补给线拉的太长,后勤跟不上,部队缺粮,不得不缓兵数日(越军的攻势屡次因为后勤问题不得不中止,这点给法国人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这个印象最终将在奠边府坑了法国人)。这就给了法军以难得的时间继续抢运部队和物资增援琅勃拉邦。就在越军停止的这几天,法军已经空运抵达琅勃拉邦的部队拼命构筑工事,敷设地雷,架设铁丝网,很快强化了那里的防御力量。4月底,越军虽然包围了琅勃拉邦和查尔营地,控制了上寮的大部分地区,可是面对法军已经初步成形的集团据点,几个月前在那产的教训让越军各部队心有余悸,不敢贸然下手,双方遂开始对峙。不过越军此次战役的目的已经...
· 宋朝仅有2万多人的姓氏,在《百家姓》中却能排前几的姓氏是哪个?
说起这《百家姓》,是一部关于汉字姓氏的作品,根据文献的记载,成文于北宋初。在《百家姓》中的前四个姓氏都是宋朝时期比较有名的官宦之家的,像是宋代开国皇帝赵匡胤,所以赵姓放在第一位。不过也有这么一个姓氏,宋朝时期仅有2万多人,在《百家姓》中却能排前几,那么这个姓氏是哪个呢?今天就由族谱网小编来说一说。图源自网络相信大家都读过《百家姓》的前几句: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冯陈褚卫,蒋沈韩杨。其中褚姓排名第十一位,而这个姓氏在宋代的时候,大约有2万多人。而关于这褚姓的起源,普遍是有四种说法:第一种说法,是说褚姓来源于"褚师",是在春秋时期的时候,宋恭公(宋共公)子瑕有个儿子叫子段,字子石,食采于褚邑(今河南洛阳),因“其德可师”,后来就被人称之为"褚师"。后代的子孙就以先祖封邑名称为姓氏者,称褚氏;第二种说法,是源自于官位,是在春秋时期各诸侯国官吏褚师,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褚师,亦称市令,是春秋时期周王...
· 山东聊城归姓仅有100多人,实属罕见!
位于山东省的一个归村庄,是属于属曾归刘行政村的一个自然村。曾归刘行政村由曾庄村、归庄村和小刘庄村3个小自然村组合而成。归庄,明朝初期归姓先人由山西洪洞县迁此立村,目前全村200多人,有归、曹、徐、黄4个姓氏,归姓族人有100多人。根据村里的一个姓归的老人说,当时村里很多姓归的族人都出去了,将近百人左右都去了东北谋生,这些归姓人主要聚集在辽宁省的本溪和开源生活;还有一小部分是去了青海的祁连;有一户人家迁到了聊城城东现在的东昌府区新区街道董付村。目前,归姓主要还是集中在归庄村,在整个聊城,归姓人口很少也就100多人。根据史料,归姓氏源于姬姓的,相传黄帝为黄帝之前,曾被封在归藏国,后来又封为了有熊国,而后来有一些子孙就留在了这个归藏国,以这个国名为姓,之后就逐渐简化了,后称为归氏。归姓现今主要分布于河南省的郑州市、南阳市新野县,广西壮族自治区的钦州市钦北区、南宁市武鸣县,广东省的广州市,江苏省的...
· 改名换姓
富家子弟蓝德富自幼聪明,七岁能文。本想考功名走仕途,无奈时乖命蹇屡考不中,四十岁还是老童生。蓝德富心灰意懒,不想皓首穷经。适逢父母双亡家境日蹇,蓝德富不敢坐吃山空,便改行做生意。可他生性耿直,不懂弄心机耍手腕,净吃亏上当。头回贩卖薇菜,碰上连天阴雨,薇菜要发霉。同行知道蓝德富刚入行没经验,就合伙骗他。说众人本小利微,愿成全蓝大老板,将货物全部贱价转让给他。蓝德富听不得奉承话,你喊他三句“蓝大哥”,他连裤子都脱下来给你,所以想都没想就把大家的薇菜买下。别人脱了身,他却吃了大亏。十几天连阴雨,薇菜成了霉菜团子,一文钱不值——第二次贩丝绸,蓝德富请人运往西域。商队进入大漠,碰到瓦剌南侵。瓦剌沿途见人就杀、见货就抢。蓝德富遇上瓦剌骑兵,慌乱中跟着老向导躲进沙棘丛中,熬了两天两夜,被荆棘划得鲜血淋淋,才保住性命。老向导一则受了惊吓,二则难耐酷暑竟生出病来,蓝德富只好带老人寻医。治好老向导后,蓝德富只...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