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姓氏文化

【何氏网新闻】我所了解的家谱,家事录

2018-01-29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248
转发:0
评论:0
【何氏网新闻】我所了解的家谱,家事录,我所了解的家谱,家事录来源:知乎jasloo.com编辑我见过大概五六本家谱,自

我所了解的家谱,家事录

来源:知乎

jasloo.com 编辑


我见过大概五六本家谱,自己家的跟外姓邻居的,差不多都是上面这个样子,不过一般都要配一个专门的盒子便于保存。我家有本老的家谱,大概是90年左右的,外观跟天龙八部里的那本易筋经差不多,里面的字是手写然后油印的。家谱的“发行量”一般都很有限,几十本,多一点的一二百本,所以没法像印书本那样印刷,现在一般都是一些小的印刷厂来用比较传统的装订方式来制作,原因是成本低,质量好,不管怎么翻都不会散开。当然不排除土豪们做一些很高端的家谱,不过搞这个的多数都是农村人。修家谱这个事情的花费也是需要族里人集资的,即使这样平局起来一册不到一百页的家谱也要一百大洋左右了,如果家族大一点的,要好几册,就要好几百,比朗道的十卷理论物理学教程都要贵了,这还只是印刷成本,组织这些事情的和编纂家谱的人多数都是自愿服务的。

家谱里都写点啥 主要部分当然是族里的人员亲属远近关系,还有一些其他内容,这个就因姓而异了。一般是要包括自己姓氏来历或者家族来历的, 祖上出过的一些名人的纪略,族里历年发生过的一些大事的纪略,历次修谱的记录,本次修谱的缘由、目的、意义、经过。。。共同点是这些东西都是古文写成的,读起来很有意思。一般也有一两篇年轻一代写的文章,用现代文,可能以后主持这项工作的后辈多了现代文也会多起来。

都是哪些族姓在修家谱 赤匪来之前我家那儿差不多都是一个姓的人聚居在一个村或邻近的村,一般不是地主也是富农,“大户人家”这个词应该就是描述这种情形,大户人家都是要修家谱的。还有一些给这些大户打工的长工短工,一般都是一个姓几户人家,不超过五户。沦陷后这些人家相对原来的大户就壮大了一些,有些好这口的就开始“追本溯源”了,考察自己祖上是哪儿来的,找到自己姓的大本营,把家谱续上。修家谱的原则之一就是要把族里的男性都包括进来,女性有的也要记录,包括出嫁的地方和丈夫姓氏。人数比较少的姓,都是要把所有族人都写在谱里,赵钱孙李这些姓就要按分支来写了,因为没法全包括进来,具体追溯到多少代不好讲,像孔家这样弄的算是绝无仅有吧,不过肯定也是没有全包括进来。这些年社会变化太快,年轻人普遍不关心这个事情,懂的就更少了,族姓里的联系也少了很多,修家谱的意义变得不是那么重要了。虽然有更先进的印刷技术,信息收集手段,接受教育的人也比以前多得多,大家也都不差钱了,可是修家谱这件事确是越来越难促成了。

修家谱的是些什么人 主持这项工作的大多是家族里一些德高望重的老读书人,六十岁以上的老先生,在沦陷前接受过教育的,很多古文功底是相当好的,对辈份似乎没有什么要求。我觉得他们的古文水平比现在许多中文系的大学生不知道要高到哪里去了。我爷爷跟我讲过一些小例子,比如讣告之类的应用性的文案,里面真是一句废话,甚至一个废字都没有,但是该有的信息一个也不落,一个词,一个字,就是一条重要信息,很有讲究。现在的学生写的些请帖之类的,在老先生们看来真是一文不值。主持这项工作真的是挺费脑筋,农村的各种问题向来难办,不知书达理的太多了,要集资,要收集信息,要编纂,要征求各方意见,要印制。所以用德高望重来形容主持这些工作的人不过分,我见过的这些老人也都算是修养文化高出同龄人一个档次的。记得看过一个谈中国乡绅文化丧失的文章,重要原因之一就是这些德高望重的人文革时候都是被斗的对象,几无幸免,反而是那些寡廉鲜耻的小人们很多都得势了,真是黑白颠倒的时候。

修家谱的大致经过 每个族姓的第一本家谱是怎么完成的这个我不知道,现在的家谱都是在之前的基础上做些增补,可能也会删去一些内容。一般就是族里的几个领头人觉得这些年族里新增了不少新丁,走了不少老人,发生了许多变化,该在家谱里有所记录了,对后代也是个交代。开始组织一些重要人物商量这个事情,定下来之后就开始集资,一般每家都会出点,其实也没多少钱(也有不出钱的,据我了解经费总是花不完,所以常见到哪家修完家谱之后一起请戏班子来唱戏的情形,现在这种情形少了,可能是用了更牛逼的财务管理方式吧。。。),然后一些老一辈读书人就开始起草,讨论,修改,反反复复等大家都满意了就联系印刷厂把新的家谱做出来,分给各家(不出钱的当然没有)。好像还要祭祖,这个我记不清了。

,

我所了解的家谱,家事录

来源:知乎

jasloo.com 编辑


我见过大概五六本家谱,自己家的跟外姓邻居的,差不多都是上面这个样子,不过一般都要配一个专门的盒子便于保存。我家有本老的家谱,大概是90年左右的,外观跟天龙八部里的那本易筋经差不多,里面的字是手写然后油印的。家谱的“发行量”一般都很有限,几十本,多一点的一二百本,所以没法像印书本那样印刷,现在一般都是一些小的印刷厂来用比较传统的装订方式来制作,原因是成本低,质量好,不管怎么翻都不会散开。当然不排除土豪们做一些很高端的家谱,不过搞这个的多数都是农村人。修家谱这个事情的花费也是需要族里人集资的,即使这样平局起来一册不到一百页的家谱也要一百大洋左右了,如果家族大一点的,要好几册,就要好几百,比朗道的十卷理论物理学教程都要贵了,这还只是印刷成本,组织这些事情的和编纂家谱的人多数都是自愿服务的。

家谱里都写点啥 主要部分当然是族里的人员亲属远近关系,还有一些其他内容,这个就因姓而异了。一般是要包括自己姓氏来历或者家族来历的, 祖上出过的一些名人的纪略,族里历年发生过的一些大事的纪略,历次修谱的记录,本次修谱的缘由、目的、意义、经过。。。共同点是这些东西都是古文写成的,读起来很有意思。一般也有一两篇年轻一代写的文章,用现代文,可能以后主持这项工作的后辈多了现代文也会多起来。

都是哪些族姓在修家谱 赤匪来之前我家那儿差不多都是一个姓的人聚居在一个村或邻近的村,一般不是地主也是富农,“大户人家”这个词应该就是描述这种情形,大户人家都是要修家谱的。还有一些给这些大户打工的长工短工,一般都是一个姓几户人家,不超过五户。沦陷后这些人家相对原来的大户就壮大了一些,有些好这口的就开始“追本溯源”了,考察自己祖上是哪儿来的,找到自己姓的大本营,把家谱续上。修家谱的原则之一就是要把族里的男性都包括进来,女性有的也要记录,包括出嫁的地方和丈夫姓氏。人数比较少的姓,都是要把所有族人都写在谱里,赵钱孙李这些姓就要按分支来写了,因为没法全包括进来,具体追溯到多少代不好讲,像孔家这样弄的算是绝无仅有吧,不过肯定也是没有全包括进来。这些年社会变化太快,年轻人普遍不关心这个事情,懂的就更少了,族姓里的联系也少了很多,修家谱的意义变得不是那么重要了。虽然有更先进的印刷技术,信息收集手段,接受教育的人也比以前多得多,大家也都不差钱了,可是修家谱这件事确是越来越难促成了。

修家谱的是些什么人 主持这项工作的大多是家族里一些德高望重的老读书人,六十岁以上的老先生,在沦陷前接受过教育的,很多古文功底是相当好的,对辈份似乎没有什么要求。我觉得他们的古文水平比现在许多中文系的大学生不知道要高到哪里去了。我爷爷跟我讲过一些小例子,比如讣告之类的应用性的文案,里面真是一句废话,甚至一个废字都没有,但是该有的信息一个也不落,一个词,一个字,就是一条重要信息,很有讲究。现在的学生写的些请帖之类的,在老先生们看来真是一文不值。主持这项工作真的是挺费脑筋,农村的各种问题向来难办,不知书达理的太多了,要集资,要收集信息,要编纂,要征求各方意见,要印制。所以用德高望重来形容主持这些工作的人不过分,我见过的这些老人也都算是修养文化高出同龄人一个档次的。记得看过一个谈中国乡绅文化丧失的文章,重要原因之一就是这些德高望重的人文革时候都是被斗的对象,几无幸免,反而是那些寡廉鲜耻的小人们很多都得势了,真是黑白颠倒的时候。

修家谱的大致经过 每个族姓的第一本家谱是怎么完成的这个我不知道,现在的家谱都是在之前的基础上做些增补,可能也会删去一些内容。一般就是族里的几个领头人觉得这些年族里新增了不少新丁,走了不少老人,发生了许多变化,该在家谱里有所记录了,对后代也是个交代。开始组织一些重要人物商量这个事情,定下来之后就开始集资,一般每家都会出点,其实也没多少钱(也有不出钱的,据我了解经费总是花不完,所以常见到哪家修完家谱之后一起请戏班子来唱戏的情形,现在这种情形少了,可能是用了更牛逼的财务管理方式吧。。。),然后一些老一辈读书人就开始起草,讨论,修改,反反复复等大家都满意了就联系印刷厂把新的家谱做出来,分给各家(不出钱的当然没有)。好像还要祭祖,这个我记不清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亓氏网新闻】家事录:也谈外国人的“家谱“
家事录:也谈外国人的“家谱“2008年,奥巴马不负众望,成为美国历史上的第44任总统。美国Ancestry网站上马上了奥巴马的家族树,揭示了其当选总统的一些必然性。据其世系显示,奥巴马的身世和血统相当复杂,他的祖先是来自肯尼亚、英格兰、德国、爱尔兰等地。奥巴马和另一位副总统候选热佩林200多年前有一位共同祖父,他们均是该牧师的第10代子孙。而奥巴马与前任总统小布什又是第11代的表兄弟。随着这份家谱的,引发了国外新一轮的家谱热。国外没有家谱一说,他们更多时候叫“familytree”,家族树,但和我们的家谱其实基本是一样的。人们通过家族树,记录家族成员的相互关系,树中的每个成员可以清楚的知道自己的家族起源、家族关系以及其他成员的基础信息。我们最常见到国外书面记载比较古老的家族树,那就是《圣经》中记载的耶稣基督的家谱。就是以耶稣基督为中心,记录了生下耶稣的以色列历代先祖,从亚伯拉罕开始到马利亚...
· 【王氏网新闻】家事录:王氏家谱李氏
家事录:王氏家谱李氏王姓,中国三大姓之首,2014年,根据国家统计局官方数据显示,王姓人口达到9468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7.1%。东周时期的姬晋是王姓始祖,周灵王的太子姬晋因直谏被废为庶人,其子宗敬为司徒,其后人由洛阳迁居于太原、琅邪,遂有太原王氏和琅琊王氏。在秦汉时期,王姓基本生活在今山西芮城、夏县、蒲县、平陆、虞城、淮县,陕西咸阳,山东淄博,福建南安等地,而子姓为王的后裔则由河南卫辉迁至今甘肃天水、山东东平、河南新蔡、新野、焦作等地。两汉时期,开始出现了以新朝皇帝王莽而得名的元城王氏;琅邪王氏,以西汉谏议大夫王吉为开基祖;太原王氏,以东汉征士王霸为开基祖,分为晋阳支(以三国魏司空王昶开基)、祁县支(以三国王允为开基)。魏晋南北朝时期,五胡乱华,少数民族改王姓入主中原,而琅邪王氏的后裔王导和王敦兄弟辅佐司马睿建立东晋,时称“王与马共天下”。太原王氏祁县支在司马懿专权时遭受灭顶之灾。隋灭...
· 【李氏网新闻】家里有家谱的赶紧来看家事录
家里有家谱的赶紧来看家事录家谱,是一个人、一个家庭唯一可以看到的历史。现在,为数已经不多的家谱却往往被束之高阁,或压在柜底。但是,你是否发现,你的父亲,你的祖父却十分珍视家谱,有的甚至把家谱翻新印刷?这是因为家谱是父亲的父亲,父亲的父亲的父亲遗留给他们的财富。其实,你是否也曾想花时间好好一窥家谱的秘密?发现自己的历史?对大多数人来说,家谱还是一本天书,特别对年轻人来说,家谱晦涩难懂,形态陈旧。现在这个问题解决。“家事录”就是针对这个痛点设计的跨界“互联网+”创新产品,它致力打造现代化的新家谱。它是由一帮有人文历史情怀、曾在顶级互联网公司工作的创业者,和一帮文史专业的中青年人创建和运营的,这就决定了它现代的基因。家事录以家谱为突破口,以家史,家庭信息平台为核心功能,自今年下半年上线以来网站的访问人次已经超过了100万。成为这一领域最成功的产品。让家谱看得到,看得懂家事录让家谱现代化的五大法宝...
· 【刘氏网新闻】家事录:中国姓氏大数据
家事录:中国姓氏大数据鲜为人知的是,大多数中国常用姓氏都有着它们各自的地理“基础”。中国问题专家安德鲁・斯托科尔斯制作了一些令人着迷的地图,告诉我们壹些中国姓氏在哪些地方最为集中。比如,国人口超过20%的李、王和张姓,常见于中国东北、四川、河南,那里汉族人口占绝对多数。而像陈姓,就主要集中于中国的东南省份。而马姓,由于该姓历史上与中国回族相连,因此姓马的人常见于中国西北,那里是中国人口的聚居区。一些有趣的地图告诉我们,哪些姓氏在中国的哪里最为集中。更详细内容点击家事录:
· 【姜氏网新闻】我的家谱该如何续
我长年在外,只记得:广、兆、庆、衍(我这一辈儿)、凡,往下不记得了,从哪里续家谱,望亲友告知。,我长年在外,只记得:广、兆、庆、衍(我这一辈儿)、凡,往下不记得了,从哪里续家谱,望亲友告知。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