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姓氏文化

何氏家族广昌访谈记

2018-01-29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3741
转发:0
评论:0
何氏家族广昌访谈记,何氏家族广昌访谈记2017年5月4日,我们前往祖籍广昌县寻根问祖,现将所见所闻向

何氏家族广昌访谈记

2017年5月4日,我们前往祖籍广昌县寻根问祖,现将所见所闻向宗亲们作一叙述:

广昌县位于江西省抚州市南部,武夷山西麓,东邻福建省建宁县,南接石城县,西连宁都县,北毗南丰县。居赣、闽、粤之交通要冲,昌厦公路(206国道)、鹰瑞高速穿县城而过,江西第二大河流抚河的发源地。建县于南宋绍兴八年(公元1138年),因“道通闽广,郡属建昌”而得名。又因盛产白莲,而被誉为“中国白莲之乡”。全县总人口24万余人,其中何姓人口5000余人,占总人口的五分之一。主要分布在�B江、尖峰、长桥、赤水、头陂、杨溪、甘竹等乡镇。

广昌(平西)何氏发源于光泽,分派于后车。远溯本源,唐末有金紫光禄大夫国子祭酒,逸公徙邵武,殁葬光泽,逸公五代孙屯田员外郎辉公,值五代(指残唐五代)之衰,同周恭帝之弟奉孟后归闽,驻南城地,改其里名为“后车”。辉公之子若拙生子三,长子溱甫为孟后祖;次子鸿甫传日新公、生仕纪,纪传细五公曰允、允公擅堪舆,溯�B源地脉之厚。当宋南渡后,携颠遂公徙居广昌,成为�B水开��之祖。

明正统丙辰(1436年)文渊公任少司寇(刑部右侍郎)时创修平西何氏族谱,对前祖世系从略,以允公为始迁祖,以允公之孙提刑坦公为始祖,显耀门阀,传至三世,长房东支行公,次房金沙�庸�(不愿出仕元朝,隐迹金沙),三房西支潮公。其行公、潮公支下世居广昌,�庸�支下百一公迁广昌之中舍(古名社排,今属高虎脑乡);百二公后裔开基于石城之池溪(塘坊、杨溪有其分支)从此济济绳绳,成为�B江、琴江望族。其间分迁异地者有:太平公隐居凤山,司寇公子洛公开族绍兴,冢宰公长,二、三房裔孙分迁川、鄂,亦有分徙闽之延平,赣之上铙,�庸�支下文旺公裔孙,自中舍迁雷州半岛为军户,就地开烟爆族。

何氏世泽流芳,人文蔚起,宋有宝谟阁学士坦公,明有冢宰公(文渊),司寇公(乔新)父子皆尚书,明万历有源为刑部右侍郎。位列上卿,功在社稷,名重江南,代有贤哲,功业彪炳。

据《吏部尚书何公文渊行状》(以下简称行状)记载:公讳文渊,字巨川,姓何氏,江右广昌人也。先世讳坦者,仕宗为宝谟阁学士,广东提刑,阶宣奉大夫,谥文定。坦生绍兴太守圣能;圣能生武平县令行,行生七二,七二生桂芳,桂芳生德元,公之祖也,赠正议大夫,资治尹,吏部左侍郎,母吴氏封太淑人。公生于乙丑十二月三十日,幼而英迈,年七岁入社学,从乡先生读书,过目成诵。……永乐初,选补邑庠生。生时父兄继丧,文渊昼则经营家事,夜则刻苦读书。……越三日,正衣冠而坐,索纸笔书占律诗一首付长子宗,投笔而逝。

《明史》“列传第七十一”:何乔新,字廷秀,江西广昌人。父亲何文渊,是永乐十六年(1418)进士。授御史职,历任山东巡按,四川巡按。景帝即位,起用文渊为吏部左侍郎,不久升为尚书,辅佐王直处理政事。立太子,文渊被加封太子太保。而景泰开间代宗的易储诏书中“父有天下传之子”语出自文渊,有人传言朝廷下令逮捕文渊,文渊害怕自缢而死。

这时乔新已考中景泰五年(1454)进士,任南京礼部主事,回乡奔丧。同乡人曾任侍郎的揭稽曾师从文渊,而与乔新兄弟不和,他就诬奏文渊死实际是被诸子逼迫而自杀,又逼嫁父亲爱妾。乔新也揭发揭稽任巡抚时曾经举荐黄(黄�f),并且代为起草易换皇储疏。两人都被受审。文渊妾为此断指,为乔新兄弟诉冤,就释放他不再问罪。从此两家结下仇怨。“永不通婚”的祖训在广昌何、揭两姓中沿袭至今。成化四年(1468)他调升福建副使;十六年(1480)乔新被提升为都察院右副御史。后召乔新任刑部右侍郎。孝宗即位,万安,刘吉憎恨乔新刚直正派,将其调到南京任刑部尚书。时逢乔新舅家与乡人打官司,邹鲁即诬告乔新接受贿赂包庇舅家人。刘吉从宫中取旨将其舅家人下诏入狱,乔新于是上疏要求返乡。不久,追根究底终归拿不出证据,邹鲁因诬告被停发俸禄,也同意乔新退休。十五年(1503)乔新去世,终年七十六岁。正德十一年(1516)赠封乔新为太子太保,准予其子袭乔新官爵。第二年赐谥号文肃。

《皇明刑部左侍郎赠都察院右都御史心泉何公暨诰封淑人吴氏合葬内圹志》(简称圹志)落款“不肖孤何孔贤,孔宾泣血谨述”。

《圹志》载:先君姓何讳源,字仲深,号心泉,江西广昌县人。宋宝谟阁直学士兼广东提刑谥文定讳坦第十四世孙。明太子太保,吏部尚书讳文渊第六世孙。曾祖讳会同,祖讳丰,父讳钱,母黄氏,继母胡氏,公兄弟五人,公居长。涛、沅、涣、湖其弟也。

又:“娶新坊赖氏,四赠淑人,继此隅魏氏生子孔贤。又继东隅吴氏四封淑人,生子孔宾”。

《明史》载:“乔新五世孙源,万历初,为刑部右侍郎,亦有清节”。通过《行状》和《圹志》资料对世系进行整理,可以判定“乔新五世孙源”是错的,正确的答案:“宗五世孙源”。

在距广昌县城不足25公里的尖峰乡观前村,有一个名叫何家村的普通村庄,全村35户158名村民全姓何。他们是吏部尚书何文渊的后裔。500年前祖先“何尚书”就出生在这里,村里还存有他读过书的小学堂(现为庙宇和一个戏台),后来为了逃避朝廷争端被迫告老还乡。不久何文渊的儿子也从广昌县城举家迁到这里,何文渊的坟墓就葬在何家村东头的一个小山包上。旁边还生长着一棵参天古杉树,树杆周围有四人合抱那么粗,上千年的古树还生机勃勃,枝叶茂盛。这里还有一段故事,事说何文渊在朝为官时,曾向明朝皇帝介绍广昌有杉树王,而皇帝听了确要将其砍伐调皇室建筑用。渊急中生智则说,这棵树在深山,要运出必经七里朦胧小路,八百尺摇晃桥,且无水路,无法运出,这样才得以保存下来。树旁还存放着一块何文渊先祖墓碑。

与尖峰乡相邻的长桥乡,有一座水井古寺。古寺以古井而得名,据传尚书何文渊回归故里时路过天宁嵊,绕过井水寺,遇见绿绿碧水清凉可口,偶作一题词曰:天宁井水真堪奇,文阳西去日影斜,心田广种积阴德,莫信千言等一闲。寺内还有一首赞词:青龙盘旋古刹兴,白虎低昂万事成。十方升平处处乐,远近��那富贵长。

何家村里还有一座古寿堂,历代寿星过寿诞都到寿堂聚会。寿堂中间一个大“寿”字,两边对联:“敬祖宗佑我后人,祀神明介尔景福”,横批“光前裕后”,两边的台柱上是:“宝鼎呈祥香结彩,银台报喜烛光花”。

何家村所在的尖峰乡道路通畅,绿化荫裕,曾被推荐为参加(国家举办的)广西第五届市容“南珠杯”竞赛活动的乡镇,油茶面积4万余亩,素有“广昌油库”之称。东天目山旅游区也在尖峰乡。此地真是人杰地灵。

凤公十四世孙明星

凤公十五世孙知理

共撰于二○一七年五月十六日

何氏宗亲投稿何氏新闻,请通过以下两种方式联系投递:

(1)QQ邮箱:[email protected]

(2)微信号:hsh-017(复制微信号)或按住下方图片扫描识别图中二维码添加群主为微信好友拉您入何姓微信群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评论 {{commentTotal}}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游客
发表评论
  • {{item.userName}} 举报

    {{item.content}}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开'}}评论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复' : '回复'}}

    回复评论
加载更多评论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广昌县
广昌建县于南宋绍兴八年(戊午,公元1138年),系由南丰县析出南部的三个乡而成,迄今已八百余年的历史。因道通闽广,隶属建昌,故得名广昌,盛产通芯白莲,雅号“莲乡”。明朝洪武二年(己酉,公元1369年)农历2月,改建昌为肇昌府,农历9月改为建昌府。至整个清朝,广昌均隶属建昌府。民国元年(壬子,公元1912年)废府,广昌隶属江西省。民国三年(甲寅,公元1914年),全省分豫章、浔阳、卢陵、赣南四道,广昌属豫章道。民国十五年(丙寅,公元1926年)废道,县由省辖。民国二十一年(壬申,公元1932年)2月,广昌南丰两县合并为南广县。民国二十二年(癸酉,公元1933年)4月复原建县,同年8月,广昌析出南部置赤水县。民国二十三年(甲戌,公元1934年)9月,广昌与赤水两县合并为广赤县,10月,复名广昌县。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广昌隶属宁都专区,1952年宁都专区并入赣州专区,广昌改属抚...
· 广昌梅驿赖氏联修族谱序
广昌梅驿赖氏联修族谱序自曹魏立九品官人之法,置中正,尊世胄,于时有司选举,必稽谱籍,故谱学由是而兴。晋太元中,贾弼撰《姓氏薄状》,其子孙继其业。刘宋时复有王俭、王僧孺先后撰《百家谱》,推贾氏之例而增益之,世遂传贾、王之学,而肇谱牒之基焉。唐代谱学则有路敬淳、柳冲、韦述、肖颖士诸家为世所称,而尤以柳氏为显学。人宋以后,家谱之风转盛,遂有卢陵欧阳修立吊图之式,列五世为一系,井然而有序;眉山苏轼又复变通之,以字派为次第,表区而格分。自兹以降,凡纂述者或尚欧,或宗苏,浸假则二家兼综而一矣。迄于近世,唯氏二家为家谱之定式。此乃中国谱学源流之大略也。谱牒学为吾国悠久之文化传统,盖可稽焉。惟谱牒学兴起之由,旨在定尊卑,别贵贱,分等第。官爵之升迁,人物之品藻,皆因姓氏而定高下,故其弊至于“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士庶之间矛盾迭起,虽自隋唐以后,废选举而兴科举,门第之风为之稍戢,然封建宗法家长制之余毒陋习...
· 广昌梅驿赖氏联修族谱序
广昌梅驿赖氏联修族谱序自曹魏立九品官人之法,置中正,尊世胄,于时有司选举,必稽谱籍,故谱学由是而兴。晋太元中,贾弼撰《姓氏薄状》,其子孙继其叶。刘宋时复有王俭、王僧孺先后撰《百家谱》,推贾氏之例而增益之,世遂传甲、王之学,而肇谱牒之基焉。唐代谱学则有路敬淳、柳冲、韦述、肖颖士诸家为世所称,而尤以柳氏为显学。入宋以后,家谱之风转盛,遂有卢陵欧阳修立吊图之式,列五世为一系,井然而有序;眉山苏轼又复变通之,以字派为次第,表区而格分。自兹以降,凡纂述者或尚欧,或宗苏,浸假则二家兼综而一矣。迄于进世,唯氏二家为家谱之定式。此乃中国谱学源流之大略也。谱牒学为吾国悠久之文化传统,盖可稽焉。惟谱牒学兴起之由,旨在定尊卑,别贵贱,分等第。官爵之升迁,人物之品藻,皆因姓氏而定高下,故其弊至于“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士庶之间矛盾迭起,虽自隋唐以后,废选举而形科举,门第之风为之稍戢,然封建宗法家长之余毒陋习,...
· 广昌梅驿赖氏联修族谱序
自曹魏立九品官人之法,置中正,尊世胄,于时有司选举,必稽谱籍,故谱学由是而兴。晋太元中,贾弼撰《姓氏薄状》,其子孙继其叶。刘宋时复有王俭、王僧孺先后撰《百家谱》,推贾氏之例而增益之,世遂传甲、王之学,而肇谱牒之基焉。唐代谱学则有路敬淳、柳冲、韦述、肖颖士诸家为世所称,而尤以柳氏为显学。入宋以后,家谱之风转盛,遂有卢陵欧阳修立吊图之式,列五世为一系,井然而有序;眉山苏轼又复变通之,以字派为次第,表区而格分。自兹以降,凡纂述者或尚欧,或宗苏,浸假则二家兼综而一矣。迄于进世,唯氏二家为家谱之定式。此乃中国谱学源流之大略也。谱牒学为吾国悠久之文化传统,盖可稽焉。惟谱牒学兴起之由,旨在定尊卑,别贵贱,分等第。官爵之升迁,人物之品藻,皆因姓氏而定高下,故其弊至于“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士庶之间矛盾迭起,虽自隋唐以后,废选举而形科举,门第之风为之稍戢,然封建宗法家长之余毒陋习,则延及近代犹未尝有所敛...
· 记湖南省平江浯口古镇的江氏家族
祠堂在爷爷辈的人的记忆里并不陌生,而对于00后来说,是一个很陌生的名词。祠堂里供奉着一个家族的灵魂,记载着家族的血脉。江浯口古镇的江氏家族是一个具有深厚历史和文化底蕴的族群。以下是对平江浯口古镇江氏的详细介绍:1、历史渊源迁居历史:江氏族人于元朝末年(1329年)为避战乱,由江廷秀、江德秀两人带领,自江西南城县迁居湖南省平江县西乡浯口古镇。这一地区位于浯溪和汨罗江的交汇处,水运条件发达,使得江氏族人在这里休养生息,安居乐业。宗祠建设:清代康乾盛世期间,江氏族人在今浯口镇共同创建了江氏宗祠。这座宗祠占地面积一千二百平方米,分三进亭子,拥有十二个天井,周边有围墙,宏伟壮观。它不仅是江氏族人的重要精神寄托,也是浯口古镇的重要古建筑之一。2、宗祠文化宗祠现状:江氏宗祠历经沧桑,特别是在日寇入侵时遭到严重破坏。但族人一致同心协力,多次修葺,宗祠至今依然保持原貌。2014年,江氏宗祠被列为岳阳市级文物...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