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姓氏文化

福建福州三牧坊因何得名繁华深处书香浓

2017-12-27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104
转发:0
评论:0
福建福州三牧坊因何得名繁华深处书香浓,福建福州三牧坊因何得名繁华深处书香浓一头连接福州繁华的东街口,一头延伸至百年老街

福建福州三牧坊因何得名繁华深处书香浓

一头连接福州繁华的东街口,一头延伸至百年老街卫前街,宽不足4米,长不到240米,白天这里熙熙攘攘,夜幕下却是一片静谧,这样一条小坊巷,不仅走出了数不胜数的福州籍名人,更是承载了许多莘莘学子的中学记忆,它叫三牧坊。

三牧坊因何得名

明代正德年间,坊内住着何姓一家,三兄弟同时仕途发达:何显为知府,何岗为知州,何继周为知县,显赫闽都。因为何家三兄弟的荣耀,坊名更为“三牧”。

在此之前,三牧坊在宋代名为太平坊,因坊内可通往太平寺而得名。南宋绍兴末年,朱倬出任右丞相,尚书王师心为荣耀其家而改坊名为太平公辅坊,将朱倬名声与当地名称巧妙合一。

原先的三牧坊古木牌位于坊内的凤池书院门前,1962年因东街扩建移至南公园门口。

小巷藏百年学府

说起三牧坊,就不得不提到坊内的百年学府福州一中。从卫前街进入三牧坊,走不到百米,抬头便能看到空中横跨巷子两端的一座灰色天桥,天桥上部是石板雕砌的扶栏和石板桥面,桥下方则是用水泥重新加固。

据坊内的老住户说,这座天桥估计有百年的历史,但具体是建于何时,现在已无从考证。天桥两侧沟通福州两所著名书院,东舍原为“凤池书院”,西舍原为“正谊书院”。

“凤池书院”创办于清嘉庆二十二年(公元1817年),“正谊书院”创办于清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这两所书院是当时福州官办的四大书院鳌峰、凤池、正谊、致用中的两大书院。两所书院在不同时期创办直至合并、改办为“学堂’的1901年止,构成了福州一中旧学“书院时期”的前85年,为福建省兴办教育、广育人才、树立优良学风等方面,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光绪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各地兴办新式学堂,1902年,凤池、正谊两院合并,成为公立的新型学校“全闽大学堂”。书院改为全闽大学堂后,首任校长为叶在琦。1903年改名福建高等学堂,先后继任的有陈宝琛、林炳章、陈培辊,其中陈宝琛任两任,一至五任的四位监督(校长)均为清进士、翰林出身。1911年10月,武昌起义,民国建立,陈培锟调任道尹,由本堂第一期毕业生、日本高等师范毕业的王修出任监督。1912年1月,教育部令学堂一律改称学校,监督改称校长。自1915年起改名福建省立第一中学,后又数易校名,1951年8月定现名“福建省福州第一中学”至今。

福州一中是福建省精英的摇篮,英才辈出。校友中有为民族解放而献身的仁人志士,如林觉民、陈盛馨等。校友中有15人当选为两院院士,他们是邓拓、李俨、萨本栋、邓叔群、冯端、陈彪、田昭武、唐崇惕、陈可冀、林群、王乃彦、王任享、刘应明、李幼平、王海舟,此外还有中央研究院院士吴宪、黄周汝吉。校友中还涌现出许多文化界杰出人物如林纾、陈衍、朱谦之、梁遇春等。

众人眼里三牧坊

如今的天桥东边为福州一中初中部,西边为福州一中教师宿舍,中间由一扇铁门相隔。记者高中也曾就读于福州一中,当时可以从一中的校园内走过天桥来到教师宿舍区,学校的食堂也位于此。就餐时段,食堂里总是人头攒动,搁几个葱末的鱼丸汤和炸鸡腿能让发育期迅速生长的学生感受到大快朵颐的乐趣。

“三牧飞饼是我们念念不忘的味道。到课间,走上天桥,往桥底下大喊一声,‘老板,给我个飞饼!’老板就会用袋子把一个永泰葱饼裹得严严实实,然后投掷到桥上。老板一手扔飞饼的好功夫,至今仍是我们校友间津津乐道的趣事之一。”1999年入学的一中校友纪雯洁告诉记者。如今经营“三牧飞饼”的老板已不知去了哪里,原来的店面变成了一家制作铝合金门窗的店,只有白色的高墙和三牧天桥没有发生变化。

胡奶奶是三牧坊里一个老住户,1962年跟随退伍的丈夫住进了三牧坊3号,“这里原来悬挂着一个进士牌匾,你看这木梁和木门全都是晚清时期的古迹。”说起三牧坊老宅的历史,行动不太方便的胡奶奶兴奋得像个孩子,“上世纪60年代,我嫁进来的时候,三牧坊还是石板路,走上去那声音特别好听,后来就变成了砂石路和水泥路。”胡奶奶告诉记者,三牧坊3号原来是有三进的,上世纪80年代,后面两进卖给了福建日报社,想想现在的房子虽然有些旧,但是冬暖夏凉,住得很舒心。

最忆春日紫藤花

“三牧坊最美丽的莫过于天桥上的紫藤花。紫藤花每年早春开花,序状的花朵垂在紫藤纤细的藤蔓下,微风吹来,像是紫色的瀑布。”1995年入学的一中校友小游绘声绘色地向记者描述紫藤花开三牧天桥的美景,“如今,不能从校园里走到天桥上赏花,但是每年二三月从三牧坊经过,在天桥下驻足,看紫藤花开落英缤纷,仿佛又看到了自己美好的学生时代。”

今天的三牧坊墙面刷得粉白,脚手架已经将三牧天桥包围起来,西边的墙体也准备进行景观改造。三牧坊已纳入今年鼓楼区要整治的十条小街巷之一。对于身边发生的变化,住在福州一中教师宿舍的李老师告诉记者,自己已在福州一中工作近30年,看着三牧坊在不断地变美。他希望改造的同时,也不忘还原老街巷旧时的面貌,保持原汁原味。

进入冬季之后的福州,下午5点半就已经披上了夜色,三牧坊里作旧的路灯已亮起,一中初中部的孩子们放学了,嬉笑着从路灯投射的鹅黄光影下走过。记者抬头一望,校园内郁郁苍苍的榕树树冠已越过高墙遮盖了整个三牧坊,走出巷子口,从三牧天桥拾级而上,一棵老漆树屹立巷口,好像一位有故事的老人在向过往行人招手。(管澍 徐强/文)

福州晚报海外版第A3版  2015年03月3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因何氏三兄弟均任一方牧守而得名的福州三牧坊打造成模范好人宣传长廊
因何氏三兄弟均任一方牧守而得名的福州三牧坊打造成模范好人宣传长廊丝丝缕缕榕须垂地,绿萌掩映白墙黛瓦,从车水马龙的东街,转入三牧坊,一份古意便迎面而来。如今,鼓楼区将这条千年坊巷打造成模范好人宣传长廊,用老百姓身边的好人好事,传递社会正能量,也让古巷焕发新生机。据悉,三牧坊因明正德年间住在此地的何氏三兄弟均任一方牧守而得名。虽然曾经风光无限,但捱不过时光年轮的碾压,日渐衰败。前几年破损严重、环境脏乱,令人惋惜。2015年,鼓楼将三牧坊纳入全区背街小街巷改造提升工程。改造注重营造文化氛围,突出精心、精致、精细,三牧坊面目一新。在全区提升社区文明宣传栏建设的同时,鼓楼别具匠心将三牧坊打造成模范好人长廊,用居民身边的好人好事引领风尚、传播文明,培育崇德向善、健康向上的良好社会风气。记者看到,这些身边好人包括十几年如一日照顾养父母的至孝女儿,热心撮合102对佳偶的“七七红娘”等。住在三牧坊的居民陈可...
· [福建]福州濂江林家三祠
[福建]福州濂江林家三祠林济斋家庙林见泉家庙福州市郊区城门乡的林浦,可谓是福州著名文化之乡。这里历代人文荟萃,文物古迹众多,其中尤以濂江村为最,明代尚书林瀚、林济斋、林见泉三家祀祠(庙)就坐落于村上。林氏肇基于林浦,具体时间因年湮代远,谱志或缺,今已无从稽考。所能知者,自第十一世起,传袭迄今,已至四十六代。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濂江林氏有过辉煌的经历。据《明史》载,从林▲起,子瀚,孙廷木昂、庭机,曾孙炫、▲、烃,一家四代七人,蝉联科第,加上庭机同族兄弟庭茔于明嘉靖十四年同举进士,所以世称为“七科八进士”。林瀚官至南京吏、兵二部尚书,廷木昂为工部尚书,庭机为南京礼部尚书,▲官职与父庭机同,▲弟烃,为南京工部尚书,所以《明史》叹曰:“明代三世五尚书,并得谥文,林氏一家而已。”此外,瀚、庭机、▲博学精深,德行修洁,祖、子、孙三代连续担任经筵讲官和国子祭酒,此之谓“国师三祭酒”。这份殊荣,在我国...
· 福州发现唐代城墙 追溯三坊七巷源头
考古队员们在这块空地上,找到了古人所用的水井,水井旁那片城砖,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福州唐罗城遗址“那块空地,天天有武警守着,里面有人不停忙碌,好像在考古”,最近一个多月,家住福州通湖路的居民,对文儒坊附近的一块空地充满了好奇,议论纷纷。昨日,记者从省文物部门了解到,这片曾是文儒坊垃圾转运站旧址的空地,如今正在进行一个惊人的考古发现——在空地地表之下,考古人员发现了一段唐代城墙遗迹,也就是福州历史上的罗城城址。这段古城墙,城砖有的雕有“钱”纹,有的刻着“威武军”三字,让城墙与福建历史上一个响当当的人物联系到了一起,他就是——王审知[注:王审知(862-925年),字信通,号祥乡。唐僖宗光启元年(885年),黄巢义军王绪占光州,王审知与兄王潮.王王审知审邽带固始五千乡民从义军入闽。]。【考古故事】这一次发掘只为追溯三坊七巷的源头2011年10月24日,福建省考古队与福州市考古队已经联合在通湖路三坊...
· 广西泉口:因泉得名的古村落
一道暗泉穿村而过,在村子中央露出地面,形成泉眼,民居以此为中心,分布周围。泉水长年川流不息,清澈见底,养育了世世代代的村民,村子因而取名“泉口”,这就是玉东新区茂林镇榕楼社区泉口村名字的由来。在玉东新区龟山公园,沿着教育东路延长线往西走两公里左右,就到了泉口村。一进村子,一座颇具规模、较为完整的宗族祠堂就展现在眼前。浓郁的古村落气息扑面而来,它就是被列为玉林市文物保护单位的曾圣扬祠,给这个村落增色不少。祠堂历史悠久,具有浓郁文化底蕴在曾圣扬祠门口的石碑上,“玉林市文物保护单位”几个大字赫然在目,四周围墙约成人的肩膀高,在祠堂大门,由多根横条组成的推笼门保护得非常好,依然推拉自如。从大门往里面看,三进的格局大气典雅,屋檐的木雕造型独特,壁画精美。“这是一座典型的广府客家围屋建筑,里面有九厅十八井以及阁楼等,是岭南建筑风格的代表。”市城乡规划设计院张副院长向记者介绍,宗祠是清代中后期建筑发展高...
· 重石村,因山石得名,也因蒲氏宗祠扬名
重石村距离渠县城32公里,离三汇镇4公里,幅员面积4.8平方公里,2970人,因山石重石子得村名,因蒲氏宗祠而扬名于世。重石子、蒲氏宗祠和石桅杆构成古韵浓厚的重石村。2014年,重石村被列为四川省第二批传统村落名录。重石村地处传统文化艺术之乡的三汇镇,这里有着浓浓的地域文化、传统文化,而且被这些文化所熏陶、所感染,成就重石村的文化。三汇镇建于明代中后期,有小重庆之称,因巴河、州河交汇流入渠江而得名。特殊的地理位置,产生出独特的地方文化:三汇彩亭、三汇旱船、三汇川剧、抬总爷、渠江号子,以及美食文化的三汇特醋、三汇水八块等,舞狮、说书、踩高跷等文艺表演在这里争奇斗艳。三汇彩亭最为有名。每年农历三月十六至十八日,三汇人按照当地传统习俗举办规模宏大的彩亭会,在约4平方米的平台上,竖立一根铁杆,杆上支架横伸斜展,将从戏文或生活中提炼的人物、情节层叠3至5层,高8至10米,数名孩童在其上端表演,8名脚...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