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姓氏文化

广东东莞万江856年历史大汾村具有近500年历史的何氏大宗祠是照着这个动物形建的

2017-12-2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5807
转发:0
评论:0
广东东莞万江856年历史大汾村具有近500年历史的何氏大宗祠是照着这个动物形建的,广东东莞万江856年历史大汾村具有近500年历史的何氏大宗祠是照着这个动物形建的


广东东莞万江856年历史大汾村具有近500年历史的何氏大宗祠是照着这个动物形建的

东莞时间网讯 坐落在汾溪河畔的万江大汾,曾与潢涌、麻涌、石碣等被誉为东莞的四大名乡之一。这座古村立村于南宋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至今有856年历史,民居与宗祠在排列组合上还基本是广府的疏式布局。古村建筑的屋檐,颇具岭南建筑特色。

时代发展太快,很多古建来不及保护,如今的大汾村已经看不到连成片的古民居了,但走几步路,就能在现代建筑中间看到夹杂其间的古建筑,有些保留得很好,青砖、红砂石、三雕一塑等都在,很是漂亮。

作为东莞四大名乡之一的大汾村,明清两代就以书画名人辈出而闻名,是广东省书画之乡。村中不少古建筑被改造成书画院,比如百翠阁,目前还是东莞市职工书画协会所在地。就连具有近500年历史的何氏大宗祠也在2010年被改造成为展览馆,不仅展示村史,也曾举办过书画展。

种德、连步、青云三座古桥修建于明代

走进大汾村,第一个感觉就是喧闹:进村的大桥正在修建,而进村的第一站便是大汾村市场,人来人往熙熙攘攘。然而就在大汾村市场往前一百多米右转,便逐渐安静了下来,一座简朴的小拱桥映入眼帘。

桥下并没有河流,这座小桥直接架在水泥路上,让人觉得特别奇怪。通过桥旁边的石碑才得知,原来这是一座古桥,叫种德桥。种德桥是明朝嘉靖年间,何应阳修建。据陈伯陶《东莞县志》介绍:“何应阳,建石桥二后,举子四。益喜行善事,广施与。时疫疠大行,出秘方,制药以施病者,所活甚众。邑人杨寅秋之清丈高下,则壤不羞景黍。三举乡宾,不赴”。

看来,行善施德必有福报,是故桥名“种德”似乎很有先见之明,也很应景。

从碑文上记载,桥长3米,高4.1米,孔跨4.1米,孔高2.3米,桥面设栏杆,两端置踏跺,而从现存的外观看,拱桥为红沙岩石质,造型也颇为精巧,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和古建艺术价值。

如今的种德桥,孤零零立在水泥路中间,失去了往昔的风采,也失去了往昔的用途,如同一个躲进历史的老人。但也是通过这位老人,让人们想起曾经的大汾村的风采。大汾曾堪称广府水乡古村落的一个典范,古村里河汊众多,除了种德桥,还有青云桥、连步桥等明代精致小桥连接交通,与古树古榕河道共同构成了这座村落的消夏时光。

从碑文来看,昔日小桥流水的风景,画面感十足,让人心生向往。《大汾何氏族谱》载:种德桥位处大汾中枢,“桥下风帆,桥上人踪,往来相继,最为区要”,这种繁华,倒与现在桥附近的大汾村市场吻合,说明此处几百年来一直是村里的中枢。

遥想当年的种德桥,“日里尘嚣,夜间闲静可爱”。大汾名人何启亨,曾这样描述:“当此清霄,溪头月上,风姿南来,洲上荻芦轻翻,波面恍若鱼游锦水;榕下球花,鹤栖摇动,俨如仙子蹴球。冠者五六,童子六七,相与盘桓其间,醉倚栏杆,箫声四起,真不减二十四桥风月也!”。

如此美景良辰,如何不让人向往。只可惜,到而今,只有“奈何天”了,毕竟岁月沧桑,谁也无能为力,只能通过残留的文物来做些许凭吊。目前大汾还保留着种德、连步、青云三座明代古桥,其中“连步桥头钟韵”与“种德桥梁夜月”曾同为大汾十二景之一。1993年三座古桥以“大汾古桥”的名义成为第七批东莞市文保单位。

何氏大宗祠为蟹形祠

离开种德桥,深入村子,基本已经看不到连成片的古民居了,但走几步路,就能在现代建筑中间看到夹杂其间的古建筑,只是这些宗祠、家庙、书房大多凋敝。从布局上,我们依稀能看出民居与宗祠在排列组合上还基本是广府的疏式布局。这里的古民居和祠堂基本大门紧锁,但其青砖、红砂石、三雕一塑等都在,很是漂亮。

大门紧锁、深藏不露的何园是我们此次看过最为气派的民居。我们从深深、窄窄、长长的巷子踮着脚尖,看其屋上的钩心斗角,颇为规整。从这些屋顶和几支出墙来的杨桃枝条,可窥知整座何园曲折回环的四合院落。

而祠堂除何氏大宗祠为三进外,其他多为两进祠堂,基本大门紧锁。像仕爵何公祠等祠堂,也不乏高大飘逸的镬耳山墙。值得一提的是,大汾的祠堂的封檐板都保存不错,精雕细刻,戏曲故事、卷草、博古都是百姓喜闻乐见的题材。屋脊多为龙舟脊,脊身上有灰塑。房檐出檐较浅,用青砖叠涩而成。檐下亦有灰塑或彩绘作品,或风景或人物,残破中依然可以领略出当年的完美。

更有意思的是,何氏大宗祠风水格局独特,是座蟹形仿生建筑,每一处建筑都有独特的寓意。

何氏大宗祠是大汾村最大的宗祠,始建于1527年,且对外开放,这里如今不仅是村里的老年活动中心,也是一座村史展览馆,内部三面墙上都挂满了大汾村的介绍展板。从展板上的介绍可知,何氏大宗祠是一座蟹形祠的仿生建筑。

在古代人的观念里,蟹与龟一样,俱通神灵,并崇尚螃蟹“铁甲长戈死未忘”的精神,将螃蟹视作忠贞烈士的象征,所以不少地方,会将村落、祠堂、祖坟,建造成蟹形,祈求子孙能像螃蟹一样,出生于草泥而能快速繁衍,在大敌当前,能铁甲长戈,毫不动摇地抵御外敌。比如石排塘尾古村就是仿生蟹形建筑。

据记载,何氏大宗祠始建于嘉靖6年(1527年),康熙十二年(1673年)重修时,村人延请著名风水师曾季成看风水。师曾季看后说,看祠堂的形势,是仿生螃蟹建筑,左边是温家祠,右边是三将庙,两地地势较突出,是螃蟹的两支巨螯,种德、青云二石拱桥为两蟹眼。但原祠堂寝室低暗,天井狭隘,又有围墙篱笆障闭,山水难以朝此涌进来,且“独蟹口不开,难以进食。蟹脐干闭,难以滋养”。

曾季成建议,将寝室建成一丈高,地台六寸高,并“移入后篱,前作千步”,改变原来低暗的面貌。天井加宽二尺,改得更宽敞。然后在中堂放置一大石蒲芦,作为蟹脐,改后堂渠口,直出中堂,再转入蒲芦内,通向外堂天井,使得雨水,能流注蒲芦中,四时不竭,以为滋养。接着,在围墙上开正门,作为蟹口,可以进食江潮,吞纳山光,以滋膏泽。最后在围门上盖一座高门楼,作为前呼,祠堂后建设护堂,作为后拥,庵座后开通一尺篱笆,作为文明后路。

大汾村的村民见曾季成说得在理,就完全按照他的建议,重修了何氏大宗祠。记者:沈汉炎

来源:东莞时间网    2017-01-08

中华何氏网--弘扬姓氏文化,传承先祖精神;寻根联谊互助,激励子孙奋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广东东莞万江856年历史大汾村具有近500年历史的何氏大宗祠是照着这个动物形建的
东莞时间网讯坐落在汾溪河畔的万江大汾,曾与潢涌、麻涌、石碣等被誉为东莞的四大名乡之一。这座古村立村于南宋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至今有856年历史,民居与宗祠在排列组合上还基本是广府的疏式布局。古村建筑的屋檐,颇具岭南建筑特色。时代发展太快,很多古建来不及保护,如今的大汾村已经看不到连成片的古民居了,但走几步路,就能在现代建筑中间看到夹杂其间的古建筑,有些保留得很好,青砖、红砂石、三雕一塑等都在,很是漂亮。作为东莞四大名乡之一的大汾村,明清两代就以书画名人辈出而闻名,是广东省书画之乡。村中不少古建筑被改造成书画院,比如百翠阁,目前还是东莞市职工书画协会所在地。就连具有近500年历史的何氏大宗祠也在2010年被改造成为展览馆,不仅展示村史,也曾举办过书画展。种德、连步、青云三座古桥修建于明代走进大汾村,第一个感觉就是喧闹:进村的大桥正在修建,而进村的第一站便是大汾村市场,人来人往熙熙攘攘...
· 东莞万江麦氏宗祠
麦氏宗祠地处麦屋村麦屋街,一看宗祠外表就知道是重建的,椽子上的雕花栩栩如生,可惜大门紧闭,无法进去参观瞻仰宗祠里面的建筑风格,真是太遗憾。门口的一幅对联,引起了我的兴趣,也导出了麦姓的来源:“派出珠玑自宋南达莞水、系承宿国由谁世衍卢溪”,对联的“珠玑”二字就是位于广东省南雄市的珠玑巷,是唐宋时期移民最大的中转站,麦姓就是南宋时期,从珠玑巷南迁东莞。对联的下联“宿国”,就是“宿国公”麦铁杖。麦铁杖(574年—612年):名饶丰,号铁杖,父曾唯,母梁氏,广东省始兴人(籍贯重庆潼南人),生于公元558年。为隋朝出力,屡立战功,封官赐姓;封开府仪同三司、右柱国、迁右屯卫大将军,赐麦姓,曾任莱州刺史、汝南太守。大业八年(612年)三月战死于“辽东战役”,追赠正一品光禄大夫,封宿国公,智勇武烈大将军,谥武烈,归葬家乡,葬于岭南南雄县百顺大水迳冲天凤山,墓碑刻上“隋宿国公麦铁杖之墓”等字样。秦统一岭南后...
· 福建宁化县的张氏宗祠,这个具有百年历史的宗祠你知道吗?
张氏家祠,亦称张氏宗祠,坐落在宁化县石壁江口村村里。宗祠介绍张氏家祠,郡号是:“清河”。堂号为:“思孝堂”。该祠始建于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曾经过多次维修,尤其近两年进行了全面重修,使这座古祠,貌焕然一新,古韵犹存,前有大坪、池塘,后山森林茂密,仿古建筑褶褶生辉。该祠主要楹联,在平基柱上写着:“孝友重周邦家法昭昭施子孙,忠烈篇唐代前光炳炳仰祇常”。栋柱上写着:“修谱牒记丁男济济衣冠称望族,承先人启后嗣振振公姓绍箕裘”。宗祠谱系该祠编修族谱时间早,次数多。已共修11次,首修时间是宋嘉佑八年(1063年),近修时间是在1992年。该祠的字派序列为:“祖仁洪仲世,积善胜先贤。万忠开泰远,盛德永昌隆。仁天发祥初,清河广美居。秀毓生豪杰,谟烈丕登书。匡辅储经济,克治功事继。宝鉴喜相传,选举冠高第。理学仰西铭,渊源道德纯,贻谋绍前哲,元恺正逢辰。”宗祠名人该祠始祖张举郎系得姓始祖挥公第138世...
· 李氏大汾古村
大汾古村位于临海市杜桥镇,大汾旧名大芬,南宋嘉定十六年间已称。以此地鸟语花香,芬芳馥郁,故命"大汾"。后地水分二支环流,李姓当居其中,取名"分川",后又作"汾"称。再后来,因此地累代文人之盛,田赋之饶,山水盘曲献秀效灵,亦命名"汾川"。1956年,行政村区划调整,处在西向的大汾叫汾西村,坐落在东边的大汾就称汾东村。浙江省台州市临海市杜桥镇大汾古村大汾聚居李姓,肇始于唐僖宗年间。据明万历元年(1573)应明德撰李岱墓志铭:"先世陕西西安人。祖鼻讳素立,由唐明州(宁波)刺史,以夷人市舶事滨海,过台境,遂家台之大汾乡。朱阁门第,著于时。宗主以椒房之戚,特书'经畲'名堂。历元至今,食指繁衍,虽归滨海沃野,平原乔木,阴连二十余里,诚巨族也",这是对李姓迁居到这里后,繁衍生息,带来古村落人气兴旺、世代簪缨房子、富甲一方的生动描述。整条长长的古街,又称"丁字街",东西延伸,均是用方方正正的青石板铺地。一...
· 具有百年历史的福建陈氏大宗祠,你知道它的来历吗?
陈氏大宗祠,坐落在贡川镇南郊巫峡村头,占地面积4000平方米,建筑面积950平方米,临溪背山,风光秀丽,是一座明代宫殿式古建筑,也是省内外陈氏子孙寻根拜祖的胜地,每年二月初十和八月初十来自全省各地裔孙代表云集于此,举行祭祀活动,呈现出一派喜庆的气氛。陈氏大宗祠介绍陈氏大宗祠始建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主持营建者是陈源湛同漳平陈九叙、泉州陈用宾等众族人。清康熙年间(1662~1722)、光绪年间(1875~1908)曾重修,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主建筑作生产队仓库保留下来。近十余年来应各地族人的要求,经过永安后裔的努力,该祠已大体修复原貌,并重建一座雄伟壮观的歇山式门楼,门口一对石狮形象惟妙惟肖,雕艺精妙。从门楼登阶后有一个600平方米的宽阔大坪,端庄的华表后又有一个300平方米的大坪,两侧有22间供远方裔孙住宿的耳房。主祠下厅有制造精美的隔扇、石板天井。正厅上悬挂着横竖匾额,金碧辉煌的三楹神...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