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姓氏文化

彭阳弘农《杨氏族谱》 一段历时36年的寻根之旅

2017-04-18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865
转发:0
评论:0
彭阳弘农《杨氏族谱》一段历时36年的寻根之旅,    家谱是记录一个家族迁徙衍播、世系图谱、人口婚姻、家规家训、风俗礼仪、
  

     家谱是记录一个家族迁徙衍播、世系图谱、人口婚姻、家规家训、风俗礼仪、人物事迹等方面情况的历史书籍,蕴藏着大量的地方史资料,是我国珍贵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5月18日,彭阳县史志办从社会征集的11部“家谱”中选出9部优秀家谱进行表彰,其中就包括杨忠主编的彭阳县杨坪(弘农)《杨氏族谱》。5月22日,记者专赴彭阳采访家谱撰写人,了解家谱中隐藏的故事。
修家谱用了36年
  “修家谱是一件既耗时又费力的事,庞大的宗族,对于一个人来说,可能穷尽一生,也不能将家谱编撰完善。”弘农《杨氏族谱》主编杨忠说,从1978年开始,他就开始收集家谱资料,2009年开始写书,直到2014年才完成,前后历时36年。从明代到现在,仅家谱中记载族人就有8600多人,搜集资料字数无法统计,正式出版的书籍字数达115万字。
  据杨忠介绍,为了解彭阳杨家来历,族人的分布和祖辈功过,他早就有修家谱的想法。在杨忠参加工作不久,就开始收集相关资料。因修家谱工程量非常大,且信息庞杂,需要主持编辑家谱的人具有一定的文学修养。为此,杨忠牵头组织家族中80多名具有一定学识,且热衷于修家谱的族人,将彭阳县杨家宗族居住地划分多个区域,每人负责一个区域,走村串户调研,寻脉络、访亲友,倾尽全力收集家谱资料。
  由于族人居住分散,有的甚至“老死不相往来”,给收集资料带来一定的困难。为了详细记录每个族人,以及族内优秀人物事迹,力求对每个族人了解详尽,杨忠等人不放过每个有用的信息,有时因一个人名需要多次考证确认。在有关杨氏“震”字辈考证过程,杨忠介发现“震”字辈人中同音不同字的很多,书写有“真”“正”“镇”等,导致后代辈分关系混乱。为了理清族人排名和辈分根源,杨忠查寻明清以来有关族人买卖土地的家契、地契,查访寺庙中有关捐赠石碑记载。杨忠先后在平凉崆峒山一块石碑,以及杨湾村铸造于1915年的铁磬上,发现“震”字辈最早为兄弟4人,但因名字书写不同,导致后代人起名混乱。
  在修家谱期间,杨忠也遇到不理解他们行为的族人。杨忠介绍,其得知有一支族人从彭阳县前往相邻的环县后,他前往环县考证,在找到这支族人后,被误认为是骗子,不但不予配合,甚至还恶语相向。无奈,杨忠仅在家谱中就这支族人做了简单记录。《杨氏族谱》出版后,这支族人后悔莫及,找到杨忠道歉,并诚恳再次编写时将其族编入家谱。
  多年来,杨忠从收集家族资料到编写家谱,让其感受最深的就是,家谱理顺了族内辈分关系,让族人和睦相处,避免了今后同族内婚配、辈分混乱现象。在为家谱收集资料过程中,杨忠曾遇到一对“特殊”的夫妻。这对夫妻均姓杨,经调查后发现夫妻二人不但均为杨氏家族八代内血缘族人,且辈分相差一辈。
  随后,杨忠在调研过程中,还发现同族近亲结婚现象较为普遍。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大多族人仅依靠老一辈人口头对辈分传承,在传承中存在误解以及偏差,还有部分族人对自己的宗族没有概念,从而导致辈分混乱,乱点鸳鸯谱。杨忠认为:古代“五代”内不容许通婚,现在是3代内有血缘关系不能通婚,修家谱能够避免具有血缘关系的人结婚,这对一个种族乃至国家倡导的优生优育都有好处。
9张宣纸记录“族根”
  “修家谱要趁早。”杨忠在编辑出版弘农《杨氏族谱》后深有感触地说,随着历史演变,人口迁移,老人病逝,之前流传于口头的族人信息,不断湮灭在历史长河中。由于受历史条件所限,杨忠修家谱伊始,计划家谱最早族人记录至清朝。让杨忠没有想到的是,在其收集资料过程,遇见一位80多岁的杨家老人。这位杨家老人,手中保存清朝时杨家家谱,家谱用9张宣纸记录,上面记有族人的名字,以及所居住地。原来,这位老人所持有的家谱,已流传几代人,到了杨家老人手中,由于大多字属于繁体字,加上老人的子孙缺乏文化知识,决定在老人离世时烧掉那几张纸。
  杨忠通过老人手中这份家谱,发现明朝有关杨氏家人活动轨迹,以及杨家在甘肃从军的记载,通过这份家谱,不但让杨忠等编写者了解杨家迁移到彭阳历史,更让编写家谱年代从清朝向明朝延伸,找出自己的“族根”。2014年,在《杨氏族谱》出版不久,这位杨家老人去世。杨忠表示,在编写家谱期间,也有参与家谱的编写者不断去世。如果没有及时向这位老人收集材料,也许《杨氏族谱》最多只能记载至清朝。
  “通过姓氏这个符号,每个人都可以将自己和历史文化联系起来。从姓氏文化里,人们感受到古往今来祖先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道德等领域的成就,又可以了解到祖先的生存状况、立身、处世、价值观念等状况。”彭阳县史志办主任祁悦章介绍,姓氏作为中华民族血脉与历史的传承标志,许多漂泊在外的炎黄子孙都有一个寻根问祖、叶落归根的渴望,并希望得知族人的变迁。在《杨氏族谱》记载中,有的族人在200年间历经12代人,发展到现在人口只有12人;有的家族发展超过千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彭阳弘农《杨氏族谱》一段历时36年的寻根之旅
家谱是记录一个家族迁徙衍播、世系图谱、人口婚姻、家规家训、风俗礼仪、人物事迹等方面情况的历史书籍,蕴藏着大量的地方史资料,是我国珍贵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5月18日,彭阳县史志办从社会征集的11部“家谱”中选出9部优秀家谱进行表彰,其中就包括杨忠主编的彭阳县杨坪(弘农)《杨氏族谱》。5月22日,记者专赴彭阳采访家谱撰写人,了解家谱中隐藏的故事。修家谱用了36年“修家谱是一件既耗时又费力的事,庞大的宗族,对于一个人来说,可能穷尽一生,也不能将家谱编撰完善。”弘农《杨氏族谱》主编杨忠说,从1978年开始,他就开始收集家谱资料,2009年开始写书,直到2014年才完成,前后历时36年。从明代到现在,仅家谱中记载族人就有8600多人,搜集资料字数无法统计,正式出版的书籍字数达115万字。据杨忠介绍,为了解彭阳杨家来历,族人的分布和祖辈功过,他早就有修家谱的想法。在杨忠参加工作不久,就开始收集相关...
· 彭阳弘农《杨氏族谱》一段历时36年的寻根之旅
家谱是记录一个家族迁徙衍播、世系图谱、人口婚姻、家规家训、风俗礼仪、人物事迹等方面情况的历史书籍,蕴藏着大量的地方史资料,是我国珍贵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5月18日,彭阳县史志办从社会征集的11部“家谱”中选出9部优秀家谱进行表彰,其中就包括杨忠主编的彭阳县杨坪(弘农)《杨氏族谱》。5月22日,记者专赴彭阳采访家谱撰写人,了解家谱中隐藏的故事。修家谱用了36年“修家谱是一件既耗时又费力的事,庞大的宗族,对于一个人来说,可能穷尽一生,也不能将家谱编撰完善。”弘农《杨氏族谱》主编杨忠说,从1978年开始,他就开始收集家谱资料,2009年开始写书,直到2014年才完成,前后历时36年。从明代到现在,仅家谱中记载族人就有8600多人,搜集资料字数无法统计,正式出版的书籍字数达115万字。据杨忠介绍,为了解彭阳杨家来历,族人的分布和祖辈功过,他早就有修家谱的想法。在杨忠参加工作不久,就开始收集相关...
· 弘农杨氏
姓源据《氏族志》记载有可能源于春秋时期晋国羊舌氏。一般把弘农杨氏的第一世算作从汉昭帝时的丞相杨敞开始,其人是大名鼎鼎的史学家司马迁的女婿,也是弘农一族中的第一个宰相,其后人种还有多位各朝宰相。查看完整族谱杨敞的族谱郡望与籍贯房支弘农杨氏的真伪据唐长孺的考证,北魏时期自称弘农杨氏的杨播一家虽居住在华阴县,不足以证明其出自汉代以来的高门弘农杨氏,杨播先世很可能出自东雍州的杨氏,与以武力著称的豪强“马渚诸杨”可能是同宗;弘农杨氏的杨骏、杨珧在西晋早已被贾南风诛杀绝灭,另一支杨震的嫡系后裔杨修子孙永嘉之乱后南渡,在刘宋时绝灭。北方的弘农杨氏可能是大姓,马渚诸杨也可能与弘农杨氏本是同族,真伪难辨。名人杨敞,西汉丞相杨宝,“结草衔环”中“衔环”故事的主人公杨震,东汉太尉,人称关西孔子杨素,字处道。隋朝名臣,越国公,御史大夫,内史令。谥“景武”。杨坚,隋文帝,隋代开国君主。杨坚自称弘农杨氏,但陈寅恪、袁...
· 寻根之旅
寻根之旅苏州立达中学初一(17)班黄丹青我姓黄,是黄氏的第23代子孙,我的太祖是黄观,安徽贵池人。他乡试、县试、府试、院试中六次考试均获第一,连中三元。他成为我国历史上连中三元,六首夺冠的第一人,这真是“三元天下有,六首世无双”。我为有这样的太祖而自豪和荣耀。怀着这样的心情,我和爸爸妈妈与爷爷奶奶一行5人来到了安徽贵池,开始了寻根之旅。下午,我们乘车去安徽的贵池县。爸爸在《黄氏宗谱》上看到,黄观是联盟村人,于是我们便前往联盟村。起初的几里路还算平坦,可后来约二十几里都是坑坑洼洼的山路和高低不平的坡地,车行起来十分颠簸,再加上昨夜下过一场大雨,就更不方便行驶了,我的五脏六腑也随之上下震动,两手紧紧抓住车把手,一点也不敢松动。原本以为可很顺利地到达联盟村,可谁知,一路上行驶了很长时间也没见到联盟村的影子。无奈之下,只得寻问当地村民。可也没人清楚联盟村在哪儿,不是一问三不知,就是一个指东一个指西...
· 余樾的寻根之旅
俞樾:寻根之旅德清俞氏――近世中国一个名扬海内外的家族,人所熟知的是研究《红楼梦》的大家、诗人俞平伯,奠基人却是他的曾祖父俞樾。俞樾,字荫甫,号曲园,清道光庚戌科进士,授翰林院编修,乙卯年被任命为河南学政,尔后闭门著述,讲学书院,终成清末一代著名大学者,以《春在堂全书》五百卷遗世。也许中国文人素来就有一种寻根情结,俞樾坦承他同样怀有“籍谈数典忘祖之惧”。因此一辈子不忘寻找自己的祖先。永嘉砖歌俞樾23岁那年,同乡文友章紫伯送给他一块砖,即“永嘉砖”。永嘉是西晋怀帝司马炽的年号,时在公元307―313年之间。一块砖历世一千五百余年,已是弥足珍贵的古玩了,但章紫伯持以相赠,含意不仅如此,原来砖侧面还刻有如下的文字:吴兴乌程俞道由、俞道初兄弟治作之,永嘉元年八月十日立功。中国人有“五百年前是一家”的说法,章紫伯雅意殷殷,不尽之意是说治作永嘉砖的俞姓兄弟,恐是你的上代祖宗也说不定。果然,触砖生情,2...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