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姓氏文化

冀州泊南村:《李氏族谱》代代相传 延绵六百余年

2017-04-18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069
转发:0
评论:0
冀州泊南村:《李氏族谱》代代相传延绵六百余年,古朴典雅的装帧,古韵泛黄的宣纸,方正秀气的正楷.....6日,笔者慕名来

    古朴典雅的装帧,古韵泛黄的宣纸,方正秀气的正楷.....6日,笔者慕名来到冀州市码头李镇泊南村的李氏家族,探访一本据传已延续600余年的珍贵传家谱书——《李氏族谱》。

  “这就是我们李氏家族的传家宝——《李氏族谱》。”“老祖宗保存了几百年,不容易啊!”“这可是我们家族的荣耀啊!”......早已聚集在一起等候我们的李氏族人,你一言我一语,言谈举止间透露着对于这本家族族谱的深厚感情。
  在大家的言语声中,记者的视线被眼前一本质朴别致的“古书”吸引了过去。据泊南李氏族谱续写委员会会长李正栋介绍,泊南村李氏家族祖籍河南省商丘市夏邑县周家草寺村,本姓周,祖上家境殷实,但到了元末明初,适逢战乱,再加上黄河洪水连年泛滥,家境日渐衰落,而官府徭役税负却日趋繁重,于是始祖周兴便携家眷举家迁徙至北直隶冀州,也就是今天的河北省冀州市码头李镇泊南村,同时为躲避官府税赋,便改随母姓李,自此在泊南村繁衍生息,至今已经600年有余了。
  “我们祖上一直有续谱的家风,只是由于年代久远,最早的版本已经在明末清初的战乱中丢失了,现在保存完好的版本是这本光绪9年的重修本,距今也130余年了,期间经历过多少次战乱、洪水等不测,恐怕只有这本族谱知道了......”抚摸着这本纸张微微泛黄的《李氏族谱》,李正栋感慨万千。
  翻开这本蓝底黑字的谱书,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扉页上一行清秀的正楷小子,曰“盖闻家之有谱犹国之有史也,史以记一朝之文献,谱以昭一姓之尊卑,史不修则无以传信,谱不修则无以明伦......”李氏先贤的深明大义和家国情怀可见一斑,仿佛一下子把我们也带入了一个世纪前,那个知书达理、翰墨笔香的家族。紧接着,第二页便是族谱正文了,“瑞,云,成,广,正,以,繁,绍,世,庆......”在一个个李姓辈分的排序传承中,我们领教了这个家族严格的人伦纲常礼数,也目睹李姓由少到多、由衰至兴的繁衍史……通过翻看谱书,我们还有个小发现——在泊南李氏族人26代中,虽没有多少达官贵人,但每隔一两代便会出现几个姓名左下侧标注为“监生”(在清代最高学府国子监读书的学生)、“武生”(京剧中擅长武艺的角色)的小字,其中标注文字最多的是五世祖李玉轩,标注为“道光年甲午科武举”,由此可推断此人应该是清朝道光年的武举人,可见泊南李氏确实是一个崇文尚武的大家族。
  据泊南李氏族谱续写委员会副会长李以维回忆,在近代《李氏族谱》曾经历过2次劫难,一次是1963年,华北地区发洪水,码头李镇泊南村由于地址低洼且毗邻石津渠,基本上“全村覆灭”,而《李氏族谱》自然也难以幸免,但水退后当时《李氏族谱》的保存者李成华及族人回到村里的第一件事就是晾晒谱书,也正是由于他的及时抢救抄写,才使这本百年谱书得也保全,现如今谱书上被水浸泡过的痕迹依然清晰可见;《李氏族谱》经历的第二次劫难则是“”期间的“破四旧”运动,当时红卫兵要求把村里的所有历史文物统统交出来砸掉烧毁,包括家谱古书等,也正是由于李成华等族人冒着被“批斗”的巨大风险,偷偷把谱书藏了起来,才使得这本“传家宝”幸免于难。现如今,斯人已逝,但泊南李氏后人们依然被先人那种“志切敬宗”的责任感和大无畏精神所深深感动。
  我们感兴趣的另一个问题,就是族谱如何续写传承。据泊南李氏后人、该村党支部书记李繁利介绍,解放前由于经济条件落后,好多孩子出生不久便早早夭折,于是《李氏族谱》一直沿袭着“10年一小修、30年一大修,男孩成丁(16岁)才续谱”的传统,现如今物质生活条件提高了,族谱续写委员会决定改为“5年一小修、10年一大修,男孩5岁续谱”的族规,每逢谱书大修之年,续写委员会的成员们便提前1-2个月开始前期准备工作,在泊南全村并远赴同根同宗的邢台南宫石家壮村,统计李姓新增男丁姓名人数并登记造册,调查完毕后便正式进入到续谱程序了,续谱时往往要几十个族人字斟句酌,历经一周左右才能完成。
  现如今,泊南李氏家族已经有3千余人,徙居四方者也不下千人,但不论身在何处,他们都谨守祖训,勤勉持家,并对《李氏族谱》都有一种共同的情感。他们常说,族谱里凝聚着自己的精神归宿和寄托,是自己的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评论 {{commentTotal}}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游客
发表评论
  • {{item.userName}} 举报

    {{item.content}}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开'}}评论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复' : '回复'}}

    回复评论
加载更多评论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冀州泊南村:《李氏族谱》代代相传延绵六百余年
古朴典雅的装帧,古韵泛黄的宣纸,方正秀气的正楷.....6日,笔者慕名来到冀州市码头李镇泊南村的李氏家族,探访一本据传已延续600余年的珍贵传家谱书——《李氏族谱》。“这就是我们李氏家族的传家宝——《李氏族谱》。”“老祖宗保存了几百年,不容易啊!”“这可是我们家族的荣耀啊!”......早已聚集在一起等候我们的李氏族人,你一言我一语,言谈举止间透露着对于这本家族族谱的深厚感情。在大家的言语声中,记者的视线被眼前一本质朴别致的“古书”吸引了过去。据泊南李氏族谱续写委员会会长李正栋介绍,泊南村李氏家族祖籍河南省商丘市夏邑县周家草寺村,本姓周,祖上家境殷实,但到了元末明初,适逢战乱,再加上黄河洪水连年泛滥,家境日渐衰落,而官府徭役税负却日趋繁重,于是始祖周兴便携家眷举家迁徙至北直隶冀州,也就是今天的河北省冀州市码头李镇泊南村,同时为躲避官府税赋,便改随母姓李,自此在泊南村繁衍生息,至今已经600...
· 冀州泊南村:《李氏族谱》代代相传延绵六百余年
古朴典雅的装帧,古韵泛黄的宣纸,方正秀气的正楷.....6日,笔者慕名来到冀州市码头李镇泊南村的李氏家族,探访一本据传已延续600余年的珍贵传家谱书——《李氏族谱》。“这就是我们李氏家族的传家宝——《李氏族谱》。”“老祖宗保存了几百年,不容易啊!”“这可是我们家族的荣耀啊!”......早已聚集在一起等候我们的李氏族人,你一言我一语,言谈举止间透露着对于这本家族族谱的深厚感情。在大家的言语声中,记者的视线被眼前一本质朴别致的“古书”吸引了过去。据泊南李氏族谱续写委员会会长李正栋介绍,泊南村李氏家族祖籍河南省商丘市夏邑县周家草寺村,本姓周,祖上家境殷实,但到了元末明初,适逢战乱,再加上黄河洪水连年泛滥,家境日渐衰落,而官府徭役税负却日趋繁重,于是始祖周兴便携家眷举家迁徙至北直隶冀州,也就是今天的河北省冀州市码头李镇泊南村,同时为躲避官府税赋,便改随母姓李,自此在泊南村繁衍生息,至今已经600...
· 莱阳杜家泊张氏第十一次修撰族谱,传承六百余年的历史
在传统文化当中,族谱家史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家族的底蕴如何?族谱的详尽程度和修撰频次是反映一个家族底蕴的重要表现形式,通过修续、重视和珍藏家谱,可以重温先祖门风,并给后代留下范本。在胶东半岛的莱阳,就有一支张姓人,过去曾先后十次修谱,位于胶东半岛莱阳的杜家泊张氏家族,曾先后修谱十次,而今第十一次族谱修撰工作已然完成,正式付梓印刷,其家族底蕴之深,可见一斑。(最新修撰的张氏谱书)这支张姓人,就是老莱阳县有名的杜家泊张氏家族,自明洪武末年军籍拨补靖海卫后迁居莱阳以来,杜家泊张氏已传承六百余年,瓜瓞绵绵,人丁兴旺,科甲鼎盛,堪称巨族。(莱阳市大夼镇杜家泊村)(杜家泊张氏族人明代牌坊遗迹)据了解,杜家泊张氏族谱由第七世族人首修,第八世族人再修,第十世族人三修(清顺治十八年刊印),康熙五十六年四修,乾隆十九年五修,乾隆五十年六修,道光七年七修,光绪二十四年八修(未刊印),民国八年(1919年)第...
· 东白湖斯宅村,传承至今延绵不断
斯宅村位于诸暨市东南部,东部接嵊州市,东南毗东阳市,是一个典型的山里古村落。东白山群峰逶迤层层峦峦挤压到这里,稍稍松了口气,留下一片平缓狭长的溪地。村前一条小溪流过,在两岸苍翠林木的目送下,远远地去到山外的世界。村口斯氏古居四字印入眼帘,溪流两岸散落居住的粉墙黛瓦住家,绝大多姓斯。百家姓上找不到的少有姓氏,在这里随意碰面就是。村落因唐末斯氏迁居至此开始营造,那时地名叫上林,诸暨称暨阳。传承至今延绵不断,斯氏后裔仍以“暨阳上林斯氏”自称。斯宅村是全国斯姓最大的聚居地。至今,村内完整保存清代古民居建筑14处,且单位建筑面积均在3000平方米以上。目前,斯宅整个古民居建筑群中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处(千柱屋、发祥居、华国公别墅)、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新谭家、上新屋),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多处(斯民小学、摩崖石刻、百马图等),是研究我国江南地区清代民居建筑的珍贵实物资料。千柱屋-孟鲁平/摄“...
· 常氏星石泊村
星石泊村有八百多户人家,地势半丘半泊,是优质小麦种植基地,村名有个"泊"字。简介从牟平城区坐车沿着烟威公路向东,大约二十多分钟就到了龙泉镇星石泊村。,有一颗美丽的星石,是这里的标志。这颗美丽的星石又是什么呢?笔者在村里走访时,大部分村民对于星石泊这个村名从何而来都不甚了解,只知道村名和村东边地里的一堆石头有关。据村里的老人讲,他们听长辈们说过,那是一块从天而降的陨石,而这都是口口相传的说法,到底靠不靠谱,谁也拿不准。事实上,村民们的说法在《牟平地名志》中能找到印证。根据《牟平地名志》记载,明朝洪武元年,梁姓、丁姓、常姓相继迁居此处,因村东有一排石硼,人们认为是星石陨落,又地处平泊,得名星石泊。在村东头的麦地里,笔者看到了那块被村民们称为星石的石头。它呈长条形,一条田间小路从中间穿过,它的面积大约二十多平方米,最高处约有两米,上面已经长满了杂草,看上去与普通的岩石没有什么区别,只是与四周一马...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