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姓氏文化

一卷家谱展千年

2017-04-18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2025
转发:0
评论:0
一卷家谱展千年,   “寻根稽谱——上海图书馆藏家谱精品展”,将“家谱”——这一渐渐淡出历史
  

    “寻根稽谱——上海图书馆藏家谱展”,将“家谱”——这一渐渐淡出历史的民间文献,重新带入现代人的视野和记忆。从赵宽碑文、儿氏家谱、苏氏谱、欧阳氏谱等历史文献,到孔子、李鸿章、翁同龢、董其昌、鲁迅、盛宣怀、包玉刚、徐寿、贝聿铭等22种名人家谱,从历史沿革的宏观角度,以及个体历史叙述的微观角度,描述了中国社会的历史进程。
家谱沿革的几个节点
  赵宽碑文深深浅浅的墨迹、儿氏家谱不规则的边缘,都是早期家谱稚嫩但沧桑的痕迹。在复旦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曾亦看来,有张澍的《风俗通·姓氏篇序》、左丘明《世本》中的《氏姓篇》、荀子《血脉谱》为证,“谱牒之学大致可追溯至战国之时,与封建宗法之制的破坏有密切关系”。
  而在上海图书馆副研究馆员顾燕看来,这些早期的“家谱”,不能看做严格意义上的家谱,这些所谓家谱是官修之谱,是几个大贵族或者皇帝的“家谱”。“一般来说,家谱是一家一族,百姓的家谱。宋以后才有私修家谱之风。”
  如果视私修家谱为真正的家谱,将之与官修家谱严格区分,便可以得到这样一幅更为精准的家谱沿革路线图:官修家谱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达到鼎盛,与此同时,私修家谱开始出现。隋唐两代,家谱以官修为主,宋代开始至今,私修家谱占据主流,官修家谱则迅速隐退。清初,私修家谱达到极盛。
  而我们今天一般意义上的家谱,指的就是于宋代成熟的私修家谱。在此之前,根据魏晋南北朝、隋唐的九品中正制门阀制度,选官、婚姻要根据谱牒,谱牒便由官方出面修撰。“唐代以后实行科举制度,门阀制度基础已经瓦解,所以,官修家谱演变为私修。”上海图书馆副研究馆员陈建华介绍道。由官方修谱到私修家谱,演变的背后是古代官职制度的沿革。
  宋代以前的家谱,如今流传下来的少之又少,研究者只能从史书记载中间接窥得其大致形态。“宋以前家谱的样态,从史书的引用可以看出,比较简单,主要谈姓氏或者某个人做过什么事情,这和后来家谱‘宗族的百科全书’的概念完全不一样。”陈建华说。至宋代,欧阳修修撰的《欧阳氏谱》,和苏洵修撰的《苏氏谱》,为后代编修家谱定了基本规范。
  上海图书馆的馆藏中,最早的私修家谱为明成化四年(1468年)安徽休宁的孙氏宗谱。这部宗谱包括序、源流考、名宦记等等,也讲述了定居此处的缘由:原居山东青州的祖宗,在交趾作战路过新安,因喜欢此处风土,就隐居了下来。
  明嘉靖年间,有礼部尚书夏言上奏皇帝,要允许民间追认始祖,修建祠堂,从而间接促进了家谱修撰之风。明清两朝,经济比较发达的江苏、浙江、江西等地区,几乎姓姓修谱、 族族有谱,而且频繁续修。与此同时,家谱的形式和内容也日趋完善。据陈建华介绍,到了明清两代,一般家谱不仅包括谱序、目录、世系图表等家谱的核心要件,还逐渐囊括了家法族规、契约义田、经济制度、族产的内容。谱序的内容也相对丰富,会涉及宗族的源流、姓氏起源、如何迁徙、家谱缘起等等。
  而时代变迁,也在家谱修撰中留下了痕迹。譬如说,男女平等问题日益引起关注。于是,在民国,家谱的修撰方式出现令人瞩目的变化:女性进入世系。这一时期,一部分家族接受男女平等的观念,认为女性同样可以作为继承人,被载入家谱。在丁砚庚等修撰的《[湖南益阳]益阳丁氏宗谱》中有着这样的记载:“近世尊重民权,凡所生之女子,皆得受同等之教育,享同等之权利,参知政事,编入军籍,且能承继财产。此次八修,拟将女子增列世系……”
  “时代的先进理念在家谱中展露无遗。”陈建华说,不仅如此,家谱的编纂者还开始注意家谱“书法”,譬如,对女子修饰的语言,“有人认为‘妾’这个称谓对女子不很尊重,于是便采用其他较为委婉的字眼。”
  而清末状元张骞,在修谱时,将宗族兴亡和国家兴亡连在一起,这也是“谱学思想一个很大的变化”。
  家谱是第一手资料
  夏言提出让民间修建祠堂,其目的是让民众追宗认祖。陈建华介绍说,祠堂,家谱,在古代都有“敬宗收族”的作用。“宋明清尤其康乾以后,修谱完全受传统儒家思想影响,提倡孝道,非常强调‘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随着儒家思想的传播,家谱,也传到了日、韩等受汉文化影响的地区。“寻根稽谱”也展出了来自日本和朝鲜的家谱,编撰格式与中国的十分相似,但亦有其民族特色,如,“和”风味十足的插画。
  顾燕一直有兴趣研究家谱中的名人故事。对她而言,研究者从家族中可以找到一些原始的资料,“比如李鸿章的祖宗是姓徐的,后来过继给一个姓李的后人,才改姓李。如他原名李章铜,婚配是谁,什么地方生,家谱都是第一手资料。”
  梁启超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论道:“例如欲考族制组织法,欲考各时代各地方婚姻平均年龄、平均寿数,欲考父母两系遗传,欲考男女产生比例,欲考出生率与死亡率比较……等等无数问题,恐除族谱家谱外,更无他途可以得资料。我国乡乡家家皆有谱,实可谓史界瑰宝。”的确,家谱中所保存的大量的人物、经济、移民、文化、民俗、教育、人口等资料对历史学、经济学、社会学的研究起着重要作用。
  社会的经济情况也在家谱中有充分反映。据陈建华介绍,上海图书馆馆藏清代以前的家谱,竟有百分之九十左右属于徽州地区。而且,不仅上海图书馆,全国的家谱流传也呈这样一个分布。“经济决定了修谱活动。”陈建华认为,经济不发达的地区无法修谱。徽州地区这一时期族谱的频繁出现,无疑是当时徽商的强大经济实力和独特文化氛围的佐证。
  陈建华还提到另一现象:明清时期,南方修谱盛于北方也与经济发展紧密相连。不仅如此,南方印刷业发达这一事实又使得“北方抄本多,而木刻本少,但江南一带几乎均为印刷本”。
  不过,也有学者注意到一部分家谱的编纂目的及机制的局限。这使得家谱这一史料也会带来误导。比如,中国的族谱有时会伴有一种“源远流长”和“名人之后”的迷信。这种现象被胡适抨击为“不肯承认自己的祖宗,都去认黄帝、尧、舜等等不相干的人作远祖”。历史学家葛剑雄在其文《家谱:作为历史文献的价值和局限》一文中也指出:“家谱的局限性也是明显的。一般的家谱都要找出一位煊赫的祖宗,不是帝王、圣贤,就是高官、名人,甚至要追溯到三皇五帝。由于这些上古贵人基本都出现在北方的黄河流域,要使本家族特别是不在黄河流域的家族与这些祖先联系起来,就只能编造出一段迁移的历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一卷家谱展千年
“寻根稽谱——上海图书馆藏家谱展”,将“家谱”——这一渐渐淡出历史的民间文献,重新带入现代人的视野和记忆。从赵宽碑文、儿氏家谱、苏氏谱、欧阳氏谱等历史文献,到孔子、李鸿章、翁同龢、董其昌、鲁迅、盛宣怀、包玉刚、徐寿、贝聿铭等22种名人家谱,从历史沿革的宏观角度,以及个体历史叙述的微观角度,描述了中国社会的历史进程。家谱沿革的几个节点赵宽碑文深深浅浅的墨迹、儿氏家谱不规则的边缘,都是早期家谱稚嫩但沧桑的痕迹。在复旦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曾亦看来,有张澍的《风俗通·姓氏篇序》、左丘明《世本》中的《氏姓篇》、荀子《血脉谱》为证,“谱牒之学大致可追溯至战国之时,与封建宗法之制的破坏有密切关系”。而在上海图书馆副研究馆员顾燕看来,这些早期的“家谱”,不能看做严格意义上的家谱,这些所谓家谱是官修之谱,是几个大贵族或者皇帝的“家谱”。“一般来说,家谱是一家一族,百姓的家谱。宋以后才有私修家谱之...
· 一卷家谱展千年
“寻根稽谱——上海图书馆藏家谱展”,将“家谱”——这一渐渐淡出历史的民间文献,重新带入现代人的视野和记忆。从赵宽碑文、儿氏家谱、苏氏谱、欧阳氏谱等历史文献,到孔子、李鸿章、翁同龢、董其昌、鲁迅、盛宣怀、包玉刚、徐寿、贝聿铭等22种名人家谱,从历史沿革的宏观角度,以及个体历史叙述的微观角度,描述了中国社会的历史进程。家谱沿革的几个节点赵宽碑文深深浅浅的墨迹、儿氏家谱不规则的边缘,都是早期家谱稚嫩但沧桑的痕迹。在复旦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曾亦看来,有张澍的《风俗通·姓氏篇序》、左丘明《世本》中的《氏姓篇》、荀子《血脉谱》为证,“谱牒之学大致可追溯至战国之时,与封建宗法之制的破坏有密切关系”。而在上海图书馆副研究馆员顾燕看来,这些早期的“家谱”,不能看做严格意义上的家谱,这些所谓家谱是官修之谱,是几个大贵族或者皇帝的“家谱”。“一般来说,家谱是一家一族,百姓的家谱。宋以后才有私修家谱之...
· 千年发展目标
描述联合国前秘书长科菲·安南本人和世界贸易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国际机构和许多发展中国家都对千年发展目标十分关注,并一直强调其重要性,但是911事件后许多国家在反恐战争、维护安全等问题上表现出更大兴趣,使得许多人发出了能否按时完成千年发展目标的忧虑。许多发展中国家要求发达国家更加关注千年发展目标并在其中扮演更积极角色。2004年3月,联合国发表第一份千年发展目标进度报告,其中表扬中国在推动该目标方面的成果。中国已经在包括减少贫困人口等几个方面提前实现了千年发展目标。联合国对其他目标在中国的实现表示乐观。^联合国.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联合国.[2014-08-06].
· 家谱的起源和发展
一、姓氏起源伏羲氏是我国上古时期著名的部族首领,不仅被列为三皇之首,还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史载,伏羲生于成纪(今甘肃天水),建都於陈,死后亦葬于陈。淮阳自古就称“太昊之墟”,就是传说中的陈都。伏羲氏贡献颇多,但他最重要的贡献是:“正姓氏,通媒妁,制嫁娶”.在原始社会之初,人们群居杂婚,难免近亲婚育的弊端,伏羲氏认识到这种危害,制定了一套同姓不婚的嫁娶礼仪制度,从而避免了血亲通婚,实现优生繁衍。姓作为“远禽兽,别婚姻”的符号,是中华民族文明进步的重要标记,经过数千年的分衍发展,至今中国历史上使用过的姓氏已有2.2万多种,这些姓氏有的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但是绝大部分代代相传,延绵不断,成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血缘纽带。可以说中华万姓同根,根在伏羲氏,而羲皇故都淮阳,正是中华姓氏最初的发源之地,滥觞之地。《三坟》曰:“伏羲氏,燧人子也,因风而生,故为风姓”,因此“风”为中华第一姓。姓氏的起源...
· 什么是家谱?家谱的起源与发展
家谱概念家谱,又称族谱、家乘、祖谱、谱牒、宗谱等,是记载某个姓氏家族子孙世系传承之书,具有区分家族成员血缘关系亲疏远近的作用,是中国封建宗法制度的产物。家谱是中华民族的三大文献(国史,地志,家谱)之一,属珍贵的人文资料,对于历史学、民俗学、人口学、社会学和经济学的深入研究,均有其不可替代的独特功能。家谱起源谱、族谱,是一个家族的生命史。它不仅记录着该家族的来源、迁徙的轨迹,还包罗了该家族生息、繁衍、婚姻、文化、族规、家约等历史文化的全过程。家谱是以记载父系家族世系、人物为中心的历史图籍。是由记载古代帝王诸侯世系、事迹而逐渐演变来的。先秦时,社会上流传有《周官》、《世本》等谱学通书;秦汉以后,又出现了《帝王年谱》、《潜夫论·志氏姓》、《风俗通.姓氏篇》等谱学著作。到魏晋南北朝时,门阀制度盛行,家谱成了世族间婚姻和仕宦的主要依据,于是便迅速发展起来。隋唐五代后,修谱之风更从官方流行于民间,以至...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