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姓氏文化

陈谢两姓和睦共处 打醮迎“神”好热闹

2017-04-18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939
转发:0
评论:0
陈谢两姓和睦共处打醮迎“神”好热闹,西田社区,位于光明新区公明办事处的东北方位,北与东莞市接壤,占地5.7万
  

  西田社区,位于光明新区公明办事处的东北方位,北与东莞市接壤,占地5.7万平方公里,近70%的面积为山地与水库;总人口超过3万,但原住民仅385人。伴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西田社区范围内的工厂企业已超过300家。与深圳其它地方一样,外来人口为这个地方的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发展,一栋栋拔地而起的厂房与居民楼迅速碾碎了老房石板上的青青苍苔。此次“寻找光明记忆”小组走进西田社区,追寻那一些记忆深处的仅有留存。
嘉庆年间立围建村
陈谢两姓和睦相处
  西田村的名称最早记载于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的《新安县志》,属福永司管属。相传,原西田村东面有一名叫大田村的小村,村子虽小但村民彪悍,在周围村子村民的合力抵制下,大田村的村民无法立足,四散而走,剩下的少数村民便和下村分居出来的一部分陈姓村民一起移居到原来大田村的西部立围,“西田”之名由此而来。西田建村时,村民主要为谢、陈、王、吴四姓,随着村落与家族的发展,王姓与吴姓逐渐外迁了,现在西田的原住民中陈姓约300人,谢姓约80人。
  西田陈氏家族经历了从河南至江苏,再至江西,然后到广东的漫长迁徙过程。西田谢氏家族则同样经历了由河南南部迁到浙江会稽,唐末时期入福建,再迁至广东南雄珠玑巷,明朝年间从南雄到东莞谢岗镇,最后来到公明的历程。谢氏初到西田时为大姓,后因与附近其他姓氏村民产生纷争,陆续迁移到外地,这样,留在西田的谢姓族人成了少数。清朝同治年间,陈姓从下村迁移至西田,其中有陈氏八公初到,以卖猪肉为生,谢姓人借房屋给他居住,后来陈姓后代为表示感谢,把谢姓后代当作恩人,从此陈、谢两家和睦相处,在西田这片土壤生生不息。
百年陈允彩公祠
今成老人的聚会场所
  隐藏在西田居民楼里的陈允彩公祠在清末年间修建,经历了一百多年的风吹日晒,有些残损,于新世纪之初曾做过一些修整,现在依然是老人们的聚会之处。祠堂门口有对联云“颍川承祖泽,南粤启勋名”,道出了西田陈姓家族的迁徙史。西田陈氏始祖为陈轸,官拜颍川侯,因此西田陈氏把颍川作为共同的家乡。传至第107世孙陈徽,由金陵迁至江西西昌柳溪;及至115世孙陈軧,因兵连祸结而从江西迁往广东南雄保昌县。其重孙陈忠生三子,分别居于东莞与公明水贝,水贝这一支的长子陈九畴扎根于此,开枝散叶。到了清末,陈允彩公迁徙到现在的西田,成为这里的开村始祖,距今已有150多年。及至八公陈贻庆与其弟勤庆、国庆历尽艰苦,变卖金银首饰,建得陈允彩公祠,西田陈姓族人正式有了自己的宗族祠堂。
最怀念老民俗“打醮”
吃斋舞狮热闹有趣
  按老人家的说法,西田村从前最重要、最有特色的一种民间习俗即为“打蘸”,这是解放前的习俗,经历过的人如今都已年长,但其特色依然留存在老人们的记忆里。
  打醮原为道士设坛为人做法事,是求福禳灾的一种法事活动。在冬天农事暂告一段落的时候,农民们为了感谢神灵带来一年的收获,祈求上苍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各种祭祀活动也上演,以此来消灾免难、祈求上苍的赐福与庇佑。
  在西田老人的记忆里,打醮一般在农历十一、十二月,持续五、六天时间,期间全村人吃斋。村中设打醮场,搭一宽阔大台,台上立一竹竿,挂长明灯于竹竿上。第一天迎神,全村人穿得光鲜干净,由南无佬的领头人指挥,由村里年纪最长的太公带领,敲锣打鼓地将诸神仙抬到打醮台上供奉,举行隆重的祭拜仪式。白日拜神,夜晚守护,参与者都按规矩挑选,并且统一吃集体提供的斋盆菜。之后,除了每天两次拜神外,白天还有舞狮、舞麒麟、演戏等大型活动和精彩表演。到第五天,村民抬着用竹片扎制并用红蓝彩纸糊成的、高达六七尺的山大王游村,意在用山大王驱赶邪气。当晚亥时,将山大王抬到大台前焚烧。第六天为圆醮日,杀猪开荤,用三牲祭神,拜神,并依次将“神仙”送回原处。南无佬念咒、摔扇贝、烧化纸钱,把贡品和米饭撒向四周。
  最后,由太公主持在村里举办大盆菜宴,全村男丁参加,宴罢打醮才算结束。
  西田村的打醮三年一次,固定时间与场所,活动有拜神等浓重的宗教色彩,综合了多类型的文化活动内容,其热闹有趣,让老人们至今难以忘怀。
西田之上 木棉花开
  在社区公园旁一棵老木棉树,高大而身姿优美,树龄120年。老树下,几个孩童带着玩具在堆泥沙,聚精会神玩得正开心。他们手里拨拉着玩具挖掘机,把沙子和砖头装进挖掘机里,一遍又一遍,不厌其烦。在老树边上,拔地而起的新建筑遮掩了几排老房,老房如今很多成了危房。这棵高大的木棉树,见证了百年西田的点点滴滴,正如眼前的老房与工地、老人与孩童一般,在岁月的流逝中不断蓬勃发展。当木棉花挂满枝头的时候,谁能说这百岁的老树不是在焕发着无限生机活力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陈谢两姓和睦共处打醮迎“神”好热闹
西田社区,位于光明新区公明办事处的东北方位,北与东莞市接壤,占地5.7万平方公里,近70%的面积为山地与水库;总人口超过3万,但原住民仅385人。伴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西田社区范围内的工厂企业已超过300家。与深圳其它地方一样,外来人口为这个地方的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发展,一栋栋拔地而起的厂房与居民楼迅速碾碎了老房石板上的青青苍苔。此次“寻找光明记忆”小组走进西田社区,追寻那一些记忆深处的仅有留存。嘉庆年间立围建村陈谢两姓和睦相处西田村的名称最早记载于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的《新安县志》,属福永司管属。相传,原西田村东面有一名叫大田村的小村,村子虽小但村民彪悍,在周围村子村民的合力抵制下,大田村的村民无法立足,四散而走,剩下的少数村民便和下村分居出来的一部分陈姓村民一起移居到原来大田村的西部立围,“西田”之名由此而来。西田建村时,村民主要为谢、陈、王、吴四姓,随着村落与家族的发展,王姓与...
· 陈谢两姓和睦共处打醮迎“神”好热闹
西田社区,位于光明新区公明办事处的东北方位,北与东莞市接壤,占地5.7万平方公里,近70%的面积为山地与水库;总人口超过3万,但原住民仅385人。伴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西田社区范围内的工厂企业已超过300家。与深圳其它地方一样,外来人口为这个地方的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发展,一栋栋拔地而起的厂房与居民楼迅速碾碎了老房石板上的青青苍苔。此次“寻找光明记忆”小组走进西田社区,追寻那一些记忆深处的仅有留存。嘉庆年间立围建村陈谢两姓和睦相处西田村的名称最早记载于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的《新安县志》,属福永司管属。相传,原西田村东面有一名叫大田村的小村,村子虽小但村民彪悍,在周围村子村民的合力抵制下,大田村的村民无法立足,四散而走,剩下的少数村民便和下村分居出来的一部分陈姓村民一起移居到原来大田村的西部立围,“西田”之名由此而来。西田建村时,村民主要为谢、陈、王、吴四姓,随着村落与家族的发展,王姓与...
· 谢姓
姓氏起源谢姓源流有多种,以炎帝姜姓后裔为多,称为“正宗”。谢氏为炎帝神农氏之后代,即姜姓谢氏。谢氏为黄帝轩辕氏之后代。为他姓改谢姓。发展变迁唐僖宗光启元年(885年),光州固始军人王潮、王审知兄弟率卅四姓世族、军民入闽,固始县令谢之郡等谢姓人士即在其中。安溪尤俊的谢家是“固始县谢姓字辈排行福建闽侯谢氏字辈:“喜添元世一文廷国君兆仲仕日向。”福建宁化谢氏字辈:“文得子宗宇乔宸祥宪朝显世贤逢良士应时起荣华望日崇。”福建惠安谢氏字辈:“昆肇文思仕居,建承宗定士邦,英谨希顺志,兴发庆友双。和平济世,忠孝传家。”福建院内谢氏字辈:“立德以希圣贤,睦族必由仁让,子孙训其成式,孝友乃振家声。”福建安溪谢氏字辈:“天上玉京,星中长庚,海乃神龙,山称岳衡,国厦栋擎,世代令名,文居金榜,武为干城,晋朝宝树,陈郡家声,一人元良,万邦以贞。”福建漳浦谢氏字辈:“恩庆为良才,东山久万锦,文锡世道永,汝时孔敏达,宝树...
· 谢姓典故谢公屐
〖谢公屐〗南朝宋康乐侯谢灵运喜游名山大川,穿带齿木鞋。为了上下山方便,他把鞋齿作些改进,将死齿改为活齿。上山时去掉前齿,下山时去掉后齿,可以省却许多力气,身体也更容易保持平衡。在西晋以前,男女除穿履(单底布鞋)、舄(复底布鞋)、长(革幼)靴(长筒靴)外,还盛行穿木屐。为了表示男女有别,将男用木屐做成方头,女屐做成圆头。西晋以后,男女混一,皆穿方头木屐。名士阮孚素好木屐,曾对人修屐,喟叹一生不知要穿坏几双;谢安指挥钥巴水作战,也穿木屐,得知前方获胜后,高兴得把鞋齿都折断。但他所穿的肯定还是死齿屐,因为如果可以拆装自如,哪里还有折断之理。所以,活动齿木屐的发明权无疑是属于谢灵运的。由于他的爵位本是康乐公,人宋后才降为康乐侯,因此,人们多沿用旧习,称他为谢公;而他发明的活齿屐,也被称为谢公屐。大诗人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中写道:“脚著谢公屐,身登青白梯。”
· 迎神赛会
【成语】迎神赛会【成语】迎神赛会【拼音】yíngshénsàihuì【解释】迎神赛会是一种古老的民俗及民间宗教文化活动,旧时的一种迷信习俗。旧俗把神像抬出庙来游行,并举行祭会,用仪仗鼓乐和杂戏迎神出庙,周游街巷,以求消灾赐福。【出处】元·杜仁杰《耍孩儿·庄家不识构阑》套曲:“抬头觑是个钟楼模样,往下觑却是人旋窝。见几个妇女向台儿上坐,又不是迎神赛社,不住的擂鼓筛锣。”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