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姓氏文化

黎家姓氏起源

2016-05-11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2016
转发:0
评论:0
黎家姓氏起源,    黎姓是一个古老的姓氏,源于商朝时的黎国。商代有两个方国都叫黎国,一个在今
       黎姓是一个古老的姓氏,源于商朝时的黎国。商代有两个方国都叫黎国,一个在今山西境,也称耆国(古字黎与耆通),子姓,侯爵,先建在今长治市西南,春秋时迁于今黎城县东北,后其地入于晋。《尚书》中“西伯(周文王姬昌)戡(战胜)黎”,《史记·周本纪》商纣时西伯败耆国,即此。还有一个黎国在今山东郓城县西。这两个黎国的子孙,后都以国为氏,姓黎。东汉应劭《风俗通义》说他们是古部落“九黎之后”。宋人郑樵《通志·氏族略》云:“黎氏,字亦作犁。”所以,古代的黎姓有时也写作“犁”。
     又据梅县《黎氏族谱》载:“传黎氏者,厥为北正黎一脉。黎之后世掌旧职,殷商兴,以功封侯,建国于潞州上党郡之壶关,乃殷商之西境,国号曰黎,子孙固以为姓氏。黎族之有氏,盖自此始。逐建立宗祀,世享侯封。黎氏远源发自黄帝曾孙北正黎……”文中的“潞州上党郡之壶关”,在今山西长治市境。于此可见,这个黎国的建国时间、地望,与上述山西黎国相同,即所指为同一个黎国,只是明确指出黎氏始祖是“黄帝曾孙北正黎”。
     黎氏还有一支是少数民族改姓。据《魏书·官氏志》载,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将鲜卑人的姓氏改为汉姓,其中,原代北复姓素黎氏被改为单姓黎氏。这也是黎姓来源之一。
     据《黎氏族谱》记载,战国时期,“黎氏之族或因官而处,或避难而居,于是西入梁(在今陕西境)、益(今云南晋宁县),东向青、徐(在今山东、江苏境),南迁交、广(今广西、广东二省及越南北部一带),北徙燕、冀(今河北省)。”战国梁相国黎顼之弟黎喁逗留江右(今江西省)定居。汉代,黎朱苍以长沙相于惠帝二年封轪侯,其后代在湖南发展繁衍。南北朝时,黎嶷跟随北魏太武帝破平凉有功,被赐爵容城县男,加鹰将军;齐明帝建武元年(494年),黎侨因功封永乐侯,为明州(治所在今浙江宁波市)始祖;北周黎景熙,官至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唐德宗时,黎干任京兆尹,其后传衍,在京兆(今陕西西安市)发展成为望族,于是黎氏便以“京兆”为郡号。黎干的儿子黎度,任虔化(今江西宁都)县令,以官为家,在宁都东韶立基。黎度的孙子黎祚,后晋时任河南太守;曾孙黎清泰,后周时任太子太傅。北宋时,黎氏族人有的徙居福建上杭、宁化;至宋末元初,黎天麟又自福建迁至梅州程乡(今广东梅州市),此后,子孙繁昌,又分出许多支脉,散居广东的丰顺、陆丰等地。又,郑樵《通志·氏族略》“黎氏”条云:“今岭南多此姓。”岭南,即岭表、岭外,指五岭以南地区,相当今广东、广西二省及越南北部一带。这说明黎氏在宋代已是岭南大姓。
     黎氏在历史上不乏名人。古代人物除上述者外,春秋时齐国有大夫黎弥且;宋太宗时有宁都人黎仲吉,时称“方外高人”;宋英宗时有广安人黎錞,被苏轼称为“刚而仁明,正而不阿”;宋高宗时有长沙人黎明,以孝友信义著称;元代有甘泉令黎公真,有仁政,后去任,民画其像于学舍,以表思念之情;明代有从化人黎民怀,其诗、书、画,时称“三绝”,还有番禺人黎遂球,以诗文著称,并善画山水;清代有广东顺德人黎简,为画家、诗人,遵义人黎恂,淡于荣利,专心治学,尤长于诗。近现代有贵州遵义人黎庶昌,历任驻英、法、德、日四国参赞,又出使日本大臣,官至川东兵备道;湖北黄陂人黎元洪,曾任北洋军阀政府总统;湖南湘潭人黎锦熙,语言学家;湖南湘潭人黎亮,20世纪30年代曾主持设计建成中国北方第一座大型铁路大桥——滦河大桥;还有史学家黎杰、画家黎冰鸿、音乐家黎国荃等。
     黎姓的郡望,《姓氏考略》列有京兆、九真、宋城。这是说魏晋至隋唐时期,黎氏世居这些郡、县,人丁兴旺,英才辈出,为当地所仰望。京兆郡的治所在今陕西西安,九真郡的治所在今越南清化省清化,宋城为隋代所置县,治所在今河南商丘县南。
     黎姓移居台湾,始于清朝乾隆初期。据《台北县志稿·开辟志》记载,乾隆八年(1743年),黎某自大陆渡海入台,与赖、林2姓合垦于今台北县新店镇公仑里车子路。此后,粤、闽黎氏又有一些人迁往台湾。目前,黎姓在台湾姓氏中排名第89位。此外,清朝初期,台湾曾几次发生叛乱,新竹竹北新社的土著,屡次协助官兵平乱。因此,清政府于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赐予助战有功的土著7姓,以示表彰。其中第七为黎姓。
     从上述播迁情况可知,黎氏在古代已有徙居今越南者,而且在清化一带形成望族。980年,黎桓创建越南前黎朝,建都华闾,年号天福。1009年,李公蕴创建越南李朝,前黎朝遂亡。此后,又有越南后黎朝,有黎思诚(1440——1497年)任国王。近代以来,还有一些黎姓人走出国门,徙居海外,开拓新的事业,以求得到进一步发展,现主要分布于东南亚及欧美一些国家。居住在香港、澳门的黎姓同胞,涌现出一些杰出人物,其中,黎筱娉被誉为“香港影业女舵主”,黎智英拥有财富1.3亿美元,他们均被列入“世界华人亿万富豪榜”。
     黎姓在当今按人口多少排次序的中华姓氏中名列第93位,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18%,分布很广,以湖南、广东、江西较多,这3省黎姓约占全国汉族黎姓人口的67%。黎姓不仅是汉族大姓,而且也是一些少数民族所使用的姓氏。除上面述及者外,京、黎、满、壮、瑶、回、苗、土家等民族均有黎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评论 {{commentTotal}}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游客
发表评论
  • {{item.userName}} 举报

    {{item.content}}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开'}}评论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复' : '回复'}}

    回复评论
加载更多评论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黎氏起源初探
黎氏起源初探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姓氏繁多,据一九八七年七月北京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姓氏大全》统计,全国共有五千六百三十多个姓氏,黎氏当今是中国第九十二大姓氏。而二○○七年中国公安部公安管理处对全国户籍人口统计,在有中国户籍的人口中黎氏排第八十四位。一、姓的起源据历史文献记载,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是五帝之首、姬姓轩辕氏,因为他崇尚土,土是农业的象征,土为黄色,故人们称他为黄帝。他先后打败炎帝姜榆罔的部落联盟和以蚩尤为首领的九黎部落联盟后被各部落联盟拥立为部落联盟大会盟总领袖(天子)是在公元前二六七四年。以这个时间为分界线,之前为远古时代,之后至夏朝(公元前二一八三年),四百九十一年的时间为上古时代,夏朝至清朝道光年间(公元一八四○年),这四千零二十三年时间为古代。在黄帝以前的远古时代,中华民族处于母系氏族原始社会,亦称为母系氏族公社时期,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从华胥氏开始,她是中华民族的始祖母。这个...
· 姓氏起源
源流一源于嬴姓,出自远古部落首领柏裔的后裔在萧邑作大夫,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远古时期,有一嬴姓氏族部落,其首领叫柏翳。按史书记载,人文远祖少典氏第十八代、黄帝轩辕氏第七代有伯翳。伯翳身具特长,能驯鸟兽,知其话言,即懂得驯化野兽为家畜,事于虞夏王朝。起初,伯翳食采于嬴为(今陕西云阳),是为嬴氏、盈氏、z(高改盈)氏,后以功受皂逶玉,妻以姚女,而再封于费(今山东费县),是为大费;生子三人:曰大廉、若木、恩成。大廉事夏启,后分衍有鸟俗氏、路俗氏,后裔有孟亏、仲衍。孟亏能述伯翳之业绩,封于萧(今安徽萧县),称为萧孟亏。夏王朝君主夏桀腐败,被商汤攻灭,萧孟亏去而凤岛随焉,他的后裔在商汤王朝在萧邑作大夫,便沿袭以“萧”为姓氏,称萧氏,世代相传至今,为最古老的萧氏之始。[1]源流二源于子姓,出自春秋时期宋国始祖微子启的后裔封地萧邑,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商王朝从成汤建国传十七世、三十一王到帝辛(纣)。萧国...
· 姓氏起源
《姓氏考略》记载:“唐时,回鹘国相有爱邪勿,赐姓爱,名弘顺。”爱姓来自唐代时的回鹘国。1000多年前的大唐声威远播,也许为了布恩树德,曾经把回鹘国的首相爱邪勿赐姓于爱。当时,这是一份莫大的荣誉,所以,爱邪勿的子孙就以爱为姓,称爱氏。所谓回鹘国便是汉代以来就跟中国关系密切的回纥。回纥是一种族,本来是匈奴的苗裔,后来归属突厥,与敕勒同族。到了后魏时,这个种族为高车,或称袁纥、乌护、乌纥;隋朝时,又称为章纥;唐朝时,他们叛离突厥,始称回纥,并且,由于郭子仪平定安史之乱,被大唐皇帝赐号回鹘,拥有内外蒙之地,盛极一时。至于这个种族成为中华民族之一分子,也有一段曲折的经过。原来,他们在内外蒙古称盛了没有多久,到了唐文宗的开成二年,国内大乱,其部属四奔,定居于现在新疆东南部之地。宋元之际,他们为蒙古所并,号为畏吾儿,仍然居有天山南路,清代称其地为回疆,至乾隆皇帝时,正式收入版图。所有的回纥人也自此成为中
· 姓氏起源
姓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制度时期,所以中国的许多最早的姓氏都是女字旁或底,如姚姓。姓是作为区分氏族的特定标志符号,如部落的名称或部落首领的名字。传说黄帝住姬水之滨,以姬为姓;炎帝居姜水之旁,以姜为姓。皇天以大禹治水有功,赐姓为姒。此外,部落首领之子亦可得姓。黄帝有二十五子,得姓者十四人,为姬、酉、祁、己、滕、任、荀、葴、僖、姞、儇、依十二姓,其中有四人分属二姓。祝融之后,为己、董、彭、秃、妘、曹、斟、芈等八姓,史称祝融八姓。随著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母系氏族制度过渡到父系氏族制度,氏族制度逐渐被阶级社会制度所替代,赐土以命氏的治理国家的方法、手段便产生了。氏的出现是人类历史的脚步在迈进阶级社会。姓和氏,是人类进步的两个阶段,是文明的产物。人文百科夏、商时期,贵族皆有姓氏。姓的分支为氏,意思相当于家或族。夏王室为姒姓,另有霸主昆吾为己姓,己姓中有苏、顾、温、董、豢龙等氏。商王室...
· 【耿氏家谱源流】姓氏起源
起源一以地名为姓。商代有君王名祖乙,祖乙继父河亶(DAN)甲,起初都城设在相地,即今河南省的耿姓内黄县境。因内黄县地处黄河下游,河水时有暴涨,河水一涨洪水泛滥,不仅大量庄园被冲毁,黎民百姓难得定居,生命财产时有淹没的危险,就连帝王都城也朝不保夕,商王祖乙为此整日锁眉不展,食寝不安,他身边的贤臣巫贤子早已估摸到祖乙王的心事,于是便直言不讳地向他启奏说:“君主之虑卑职早就洞察,无非是为都城之变迁而已!”祖乙王听了甚是欢心地说:“贤相既然了解,就该为朕出谋定夺。”巫贤大臣坦然应曰“闻说西有耿地,位汾阴,那儿一则物阜民顺,二则非诸侯兵家瓜分之地,何不迁耿建都城。”祖乙闻听后思谋良久,不久便下了一道通令,把都城一举从相地迁到耿地。即现在的山西河津市东南二十里的山王村。而后,次年,由于河患,祖乙由耿迁至邢以后,一部分商朝的公族没有跟随他南迁,仍然留在了耿地,而将他的弟弟祖丙封于耿地(今天的山西.河津....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