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姓氏文化

义门陈中的“陈氏经典”

2016-05-09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929
转发:0
评论:0
义门陈中的“陈氏经典”,一、东佳书院育英才义门陈“东佳书院”是七世祖陈崇创办于唐代(公元890年),
一、东佳书院育英才
  义门陈“东佳书院”是七世祖陈崇创办于唐代(公元890年),当时属义门家学,称“东佳书堂”,因声望日渐远播,各地求学者慕名接踵而来,随之扩大规模,改称“东佳书院”,比“白鹿洞书院”还早五十年。当时书院有房数十间,藏书数千卷,帖号“天下第一”,成为宋初江南著名书院,博得宋太宗赐御书三十三卷和亲题“真良家”的封号。
 
  书院建址在东佳山(今德安县爱民乡岩泉桂村距义门陈宅约30华里),东佳书院因此而得名。东佳书院的东佳山巅有白石岩景点(据传是八仙中的何仙姑梳妆之处),石色洁白如玉,光可照人,更有紫石壁屏,其石红黄二色交相辉映,高数十丈;泉出屏下,飞白泻碧誉为奇观;山腰上下有两洞,一曰白石洞,洞高丈余,内有石港通泉源,其上有百鸟洞,内亦有曲港直通;屏岩之下有泉,名东佳泉,泉有二窍,一曰智窍,一曰慧窍,有时泉水奔流声闻数里,有时涓涓滴滴声如仙乐,有“东佳屏壁东佳泉,东佳书院育英贤”之说。东佳书院不仅是当时名流敬仰、相互赞早于“白鹿洞学馆”的“东佳书堂”
 
  教育史学界的传统观点,认为作为讲学授徒培育人才的具有学校性质的书院,始于南唐升元四年(940年)建立的白鹿洞学馆,亦称庐山国学。其实,早在白鹿洞学馆之前的50年,唐朝九江郡蒲塘场义门陈氏三世长陈崇就创建了“东佳书堂”。东佳书堂,亦称义门书院。它座落在今江西省德安县东佳山(又称傅山)下,乃唐朝九江郡蒲塘场太平乡常乐里永清村(今江西省九江市德安县车桥镇),是义门陈氏讲学授徒培育人才的具有学校体制的私人书院。在此之前,两汉的精舍、唐开元年间的官方和民间书院(书堂)都是藏书、修书或自学之地,均非讲学授徒培育人才之所。德安义门陈氏祖名陈旺,自唐玄宗开元十九年(731年)至北宋嘉(示右)八年(1063年)332年间,唐昭宗、南唐李升、宋太祖、宋太宗、宋仁宗等多次“诏族其门”,赐立“义门”。 唐昭宗大顺元年(890年)庚戍,具有远见卓识的义门陈氏三世长陈崇在创立的《义门家法三十三条》中规定:“立书屋一所于住宅之西,训教童蒙。每年正月择吉日起馆,至冬日解散。童子军七岁入学,至十五岁出学。有能者令入东佳。逐年于书堂内次第抽二人归训,一人为先生,一人为副。其笔墨砚并出宅库,管事收买应付。”“立书堂一所于东佳庄。弟侄子姓有赋性聪敏者令修学,稍(稽)有学成者应举。除现置书籍外须令添置。于书生中立一人掌书籍,出入须令照管,不得遗失。”义门陈氏宗谱中《推广家法》规定“男司耕读,女司纺织。”“子孙于蒙养时先当择师。稍长,令从名师习圣贤书,教给礼义。不可读杂字及刁滑词之事,以乖行谊心术;亦不可学诬罔淫邪之说。如果资性刚敏,人物清醇者,严教举业,期正道以取青紫。中人以下亦教之知理明义,使期去其凶狠骄惰之习,以承家教贩”东佳书堂开始令子弟入学,后来“延四方学者,伏腊皆资焉!江南名士,皆肄业于其家。”(僧文莹《湘山野录》、新旧《五代史》)宋太祖开宝二年(969年),南唐徐锴《陈氏书堂记》云:“陈衮以为族既庶矣,居既睦矣,当礼乐以固之,诗书以文之。遂于居之左二十里曰东佳,因胜据奇,是卜是筑,为书楼,堂庑数十间,聚书数千卷,二十顷以为游学之资,子弟之秀者弱冠者皆就学。”文德翼《求是堂集》记载,宋初江湖义门陈氏所藏书贴,“号为天下第一”。由上可知,东佳书堂规模宏大,房子数十间,图书数千卷。7岁入书屋,15岁入书堂。20顷田的收入作为教学经费。学生来源于陈氏子弟及四方学子。 东佳书堂和创建者陈崇,在中国教育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应引起书院史研究者的重视。
 
  东佳书院的创建时间
 
  东佳书院,亦称义门书院,它起源最早,延续时间最长,而且具备启蒙以至应举的完备体制,是我国古代著名书院。因此,《全唐文》、《南唐书》、《湘山野录》、《十国春秋》、《宋史》,都有广泛的记载,引起历代史学家的广泛研究。《中国书院史话》、《中国古代书院制度》、《中国教育通史》、《书院制度简论》、《唐史研究丛稿》,都以东佳书院的历史,去推究中国古代书院制度,推究中国书院发展史、推究中国古代教育史。可是,这些正史、野史,以及史学论著,对东佳书院的起源,不能明确地指明创建时间,即使《中国教育辞典》、《中国书院辞典》给东佳书院辞条的注义,也是一段推断的解释,因此,引起了新一代史学研究者的关注:孙家骅先生在《早于白鹿学馆的东佳书堂》中说:“教育史学界的传统观点,认为作为讲学授徒培育人才具有学校性质的书院,始于南唐升元四年(940)建立的白鹿洞学馆。其实,早在白鹿洞学馆之前的五十年,唐朝义门陈氏三世长陈崇就创建了东佳书院。”他的《陈崇与东佳书堂》,也论定东佳书院创建于唐大顺元年(890)。 许怀林先生在《唐末的私办书院一东佳书堂》,也曾这样写道:“依胡旦在北宋咸平五年(1002)写的《义门记》说:‘家法之立,始于唐大顺庚戌(890)也。’则陈氏东佳书堂起始于890年,距今1100年。”他的《江州义门与陈氏家法》,也把东佳书院的创建时间,定论为唐大顺元年(890)。 他们的定论根据是:唐大顺元年(890),江州长史陈崇立《义门家法》,其中规定:“立书堂一所于东佳庄,以待四方学者,弟侄子孙有赋性聪敏者,合修学其内。贩贩贩四方宾客来肄业者,总期彼此造就,作养有益之士,悉出东佳一体照应。”然而,这份家法并没有交代书院的创办时间,他们是以家法中规定立书堂,而这家法立于大顺元年(890),便指为东佳书院的创建时间,未免缺乏说服力。 然而,李才栋先生在《简论我国书院的起源》中,只能这样地写道:“这份家法虽立于大顺元年(890),然而,陈氏于僖宗朝(874-888)已因义居得旌,书堂之建,很可能就在僖宗朝,甚至可能更早些,而至迟应不迟于大顺间。我认为这并非后人追述,已被世代承继刊于陈氏宗谱卷首的文献资料,应该是可信的。”李才栋先生的推断,反而比孙家骅、许怀林二先生的定论,更有说服力。
 
  于是,《文汇报》、《信息报》、《风流一代》异口同呼:“李才栋研究书院已有二十多年,他到过我国历史上许多著名书院的旧址,研究一些重要的宗谱和地方志,找到了唐大顺元年(890)书院的规章制度,初步弄清我国书院的起源,纠正了历来认为我国书院始于北宋或后唐的说法,批驳了私人大学教育最早起始于西方国家的谬误。这样,把我国书院的起源,向前推进了半个世纪,一致高呼:“我国千年前就有私办大学!”这个私办大学,就是东佳书院。它的创建时间,决定着我国书院的最早起源。却没有准确地论定,不能不是史学研究的共同遗憾,不能不激起我这个义门后裔的追研。 于是,我广泛地研究有关文献。首先,从《南唐书》中得到启迪:“江州陈氏建书楼于别墅,以延四方之士,肄业者多依焉”,这说明书院的前身是书楼。在《湘山野录》中,也得到佐证:“江州陈氏别墅建家塾,聚书,延四方学者,伏腊皆资焉。江南名士皆肄业于其家。”可见,书楼就是聚书、延士、肄业的家塾。那么,书楼、别墅又创建于哪一年?在《义门陈氏宗谱》中,《累朝恩典》、《旧碑碎言》都有只言片语的提及,惟《义门院宇纪》有一段记载:“又德戊申(888), 建得胜楼一座,亦云别墅,制度壮伟,十栋几架,彩画千工。以兹广延名士。送往迎来,时无暇日。龙纪已酉(889)建书楼一座,上为御书阁,下为文范堂,中为百科书斋,聚书数千卷。”还有旌表台,太学院等一一述及,其中明确了书楼的创建时间,但毕竟是宗谱,还不足以为据。因此,进一步追研,终于在《全唐文》中找到了两个字。《全唐文》(陈氏书堂记)中有一段记述:“自龙纪以降,院之子蜕、从子勃、族子乘,俱登进士第,近有蔚文,尤出表焉,曰逊、曰范,皆随计矣。四方游学者,自是宦成而名立者益有之,于戏文如菽粟,求焉斯至,遒犹江海。”其中,“陀”、“蜕”、“勃”、“乘”、“逊”、“范”皆指人。而“龙纪”指时间(年代)。“龙纪”是唐宗的年号,即公元889年,与《义门院宇纪》中所述相符,东佳书院就创建于这一年。 东佳书院创办于昭宗朝,而它创办的起因,却在于像李才栋先生所说的僖宗朝。中和四年(884),唐僖宗首次旌表,御封“义门陈氏”,遂使义门陈氏名振江南誉满海内,大江南北名宦雅士无不慕名来访。陈氏便建解宇、望迎亭、接官厅、别墅,以应来访,广延名士,并且建书楼、藏书,以待学者、便形成居士,藏书、求知、讲学,开如了东佳书院的最早起源。东佳书院的起源,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它处于义门陈氏的初盛时期。当时,“崇为江州长史,从弟勋为蒲圻令,次弟玟为本邑令。”且有“兵部尚书者觉、枢密使者观、文渊殿大学士者?”累世簪缨,科弟蝉联。无论地位、经济,都具备创建书院的基础。于是,以为族既庶矣,居即睦矣,当礼乐以固,诗书以文之,遂于居之左二十里,曰东佳,因胜据奇,卜筑为书楼。综上所述,东佳书院的创建时间,不是唐大顺庚戌(890年),而是唐龙纪已酉(889年),尽管仅隔一年,却能明确东佳书院的创建时间,从而确切地将我国书院起源向前推进一年。
 
  义门书院
 
  义门----即今德安县车桥镇义门陈村,是北宋中叶最大、最典型、最罕见的封建家族组织,当时人口居全国家族之首。从公元731年建庄至1063年分析,历时332年,朝廷屡以义门旌表之。北宋中叶以来,全国许多陈氏的门首写有“义门世家”匾额,流传着“天下陈氏出义门”的传说。“九重天上书声旧,千古人间义字香”(黄庭坚联句)。义门世家不仅“义”字当先,孝道治家,还撰家法,建书院,使陈氏家族日益昌明,鼎盛一时。 唐昭宗大顺元年(890年)庚戌,义门陈氏在《义门家法三十三条》中规定:“立书屋一所于住宅之西,训教童蒙,每年正月择吉日起馆,至冬月解散。童子年七岁令入学,至十五岁出学,有能者令人东佳。”“立书堂一所于东佳庄??????”这东佳庄座落在德安县东佳(又称付山,在今付山乡境内)下,东佳书堂即义门书院,乃唐朝九江郡蒲塘场太平乡常乐里永清村(即今车桥镇义门陈村)义门陈氏讲学授徒培育人才,具有学校体制的私人书院。同治《九江府志》卷二十二记载:义门书院,“唐义门陈即居左建议,聚书千卷,以资学者,子弟弱冠,皆令就学。”若论时间,当早于白鹿洞书院。 当时的义门书院规模宏大,房子数十间,图书数千卷,还有20顷田的收入作为教学经费,学生来源于陈氏子弟及四方学子。生徒广聚,声名远播。可现在,义门书院已销声匿迹,鲜为人知,连断瓦残垣也已荡然无存。遥望如血夕阳中的萋萋芳草,不能不让人兴叹历史的烟尘所湮没有的这一切。义门书院,亟待开发和复兴。 义门书院,琅琅书声何日再振九重天? 誉的文章圣院,也是文人墨客对景,抒意呤哦之佳境。
 
二、义丰山“兆”义门陈
 
  清同治德安县志载,县城西里许有一山,义门陈氏唐时起即有良田在山下,北宋初期,民间庄稼连年被蝗虫所食,颗粒无收,唯陈氏田庄病虫不侵,屡岁五谷丰登,实为奇事,皆谓此山神灵所佑。此事传至朝庭,皇上十分惊奇,曰:“病虫不侵陈禾,乃陈氏忠义所感。”即下昭,将德安县城西一山赐予“义门陈氏”,定名为“义丰山”(现名义峰山,为德安八景之一)。明朝德安县令周振诗在《义峰耸翠》一诗中写道:
 
  丰山屹立县衙西,形势嵯峨八翠微。
  雨过白云去郁郁,春回绿暗草萋萋。
  义门岁岁秋常稔,花邑重重锦不翳。
  多少游人乘光至,往来终日任攀跻。
 
三、百犬同槽“护”义门
 
  义门陈的百犬槽闻名遐迩,是义门陈的一个象征,在江西省、府、县志及全国陈氏宗谱中均有记载,至今有很多陈氏后裔仍称义门故里为“百犬槽”。据传义门陈氏养犬百只,同食一槽,共眠一室,其中一只脚拐,常眠于正宅屋顶,似一朵祥云覆盖着义门;白天每食若一犬不到,则余犬不食。皇上听说,十分惊奇,即派人做米馍一百个送往义门验试。来人将一百个米馍放在地上命家人唤犬来食,因非正食之时,只到九十九只犬,只见其中一犬含起一个米馍向来人点一下头后,直往正宅屋顶,余犬站于原地不声不动,送馍一犬回转,再向来人点头后,轻吠一声,则余犬上前将馍分而食之。来人惊叹不已,并于“百犬牢”门上写一联“一犬不至百犬不食牢中异类皆效义,一吠突起百犬吠齐怒寨内同声共护门”。《中国姓氏通书》将义门陈“百犬同槽”称为世界奇观,因而有“义门陈氏天下奇,百犬同槽奇中奇”之说。
 
  百犬同槽
 
  在义门故里的建筑中,原有百犬牢一座,就是养一百条狗的地方。门前有一副对联写道:
  一犬不至百犬不食牢内异物皆效义
  一犬突起百犬齐怒寨中同声共护门
 
  其犬槽是由一条长一丈二尺余,宽三尺左右的花岗岩石料制成的。由于当地人修水库大坝,需要石块,把它打断深埋在库坝之中。
 
  有关传说有很多。
 
  其一是说,犬生而重义。每当义门陈的人开始给狗进食,将饲料放入犬槽之中,把信号一发,狗从东南西北各处陆续赶来,不管先来与后到,一概蹲在槽旁,既看不到哪个先吃,更不会出现争食。一定要等齐一百个伙伴,才同时进餐。有一次九十九条狗都到了,一条黄狗腿瘸难行,大家一直等呀等,直到黄狗来到槽边大家才开席。
 
  宋太宗赵光义听后不信,御驾亲临,带来一百个肉包子,放到百犬槽内,群犬呼而相聚,齐齐叩谢皇恩。叩毕,一条白犬步至槽前,口叨两个肉包子,旁若无物地跑走了。太宗惊奇,率众人尾随其后,只见在一处柴扉旁,卧着一条黄犬,好像生病的样子,白犬将叨来的两个包子给它一个,自己留下一个食了。其它的犬各自只食一个,决不不抢占。
 
  其二是说,犬死亦重义。本来,义门陈氏可出皇上天子的,只因错杀良犬失去天机。当时因为人多粮少,为了发展农耕,兴修水利,需要疏通一条河沟。谁知白天挖多少,晚上就长多少,就是挖不通,原来是山怪河妖用石门堵住了。一天晚上,山上忽然传出一个声音:“不怕你白天千人挖,晚上我自有万人填,只怕你铜钉钉狗狗血淋”。义门陈很多人都听到了这个声音。
 
  大家聚在一块商量,用狗血淋还不容易?我们这里有的是狗,有一条黄狗,长年瘸腿,行动不便,还要其它狗喂食,是个累赘。人们就用铜钉把它残忍地钉在木板上,放到石门山祭神,果然,河道被开通了。
 
  谁知,其它九十九条狗见黄狗被害,有的拒绝进食而自杀,有的急疾而亡,有的撞墙而死,没过多久,全部死掉了,至今,在邹桥乡石门村还有民谣说:“斑鸠坡、石门溪、公鸡叫、凤凰啼,不出天子到何时,只因错杀良犬失良机。”
 
  至今,中国姓氏通典和百家姓录像带还把德安义门陈氏的“百犬同槽”称为世界奇观,这是有大量口碑作为基础的。
 
四、子不识母
 
  “唐朝无旧景,尚有九江陈”。远自盛唐开始,义门陈就保留和发扬起太平天下的教化之风,以义治家,以义传家,上下之间,尊老爱幼,夫妻之间,不离不弃,兄弟妯娌之间不争不妨,邻巷里陌无吵架斗殴。待人诚恳不尔虞我诈,家族内无挑拨是非,以强凌弱、坑蒙拐骗之类的事,外界评价也很好。用当时的话来说是“内无间言,外无谤语”。
 
  有一次,宋真宗诏见在朝堂上任职的陈延赏,问其义门家况,陈回答说:“堂前架上衣无主,三岁孩子儿不识母,一十五代未分居,农夫不怨耕田苦。”意思是他们家有饭同吃,有衣同穿,聚族为家,以农耕为乐。宋真宗似有不解,问:“,人生不孝,岂能称义”?
 
  陈延赏当殿作了解释。原来,义门陈人无论谁家出生了小孩,都集中起来哺育,统一进行管理,无论谁家的奶母,只要奶水来了,就到待哺堂,轮流给婴儿进奶。婴儿饿了,要吃,不论是哪位母亲,只要碰上了,就会自觉给孩子喂奶。这就是传说中的“百婴同堂待哺”。婴儿断奶后,又统一由保姆教他们吃饭,在陈氏家族内用餐,有老年席、成年席,学童席和幼儿席。孩子们在幼儿席吃饭长大,有吃的,有顽的,其乐也融融,乐而不思母,也在情理中。
 
五、公婆大坵
 
  义门陈上下和睦,远近有名,婆媳关系更是特别融洽。作媳妇的种桑、抽丝织帛,不误农时,作婆婆的不仅认真传教,细心帮助,而且处处为媳妇搞好后勤服务,老人们认为媳妇要为陈家生育未来,是希望的源泉。
 
  话说五代时期后梁乾化二年即农历壬申年,也就是公元912年,义门陈氏家长陈昉,准备将累年积赚的库银,购买义门老基往东的一大片田地,所得男租打算用作祭祀祖先的花费,算是对历代公婆长辈的一点回报和纪念。
 
  腊月三十日,就是农历水猴年的除夕,时至年关,买卖就要交割清楚。上午,陈昉带领帐房先生和田资到业主黄忠铺家,况割银两,换回田契。由当地地保实地丈量测定,长宽均为三千八百步,铺石条作土埂为界,定为义门陈氏祖业“公婆大坵”的地产,佃户愿耕种者不变,退耕者另行择祖。这块地水旱无忧,确保年年丰产,岁岁不误。
 
  敲定地产后,吃过便饭,陈昉一行人回到家中,按照族中惯例,除夕之夜要统计各家这一年小孩出生人数,也就是所谓“报新丁”,到亥时末,统计结果已是三十七个男孩,新年的钟声敲响,虽然天还沁没亮,但已是金鸡报晓之际,又有消息传来,刚刚两位妇女又生了四个。都是“双胞胎”。当地有民间谚语记述这一盛景:“义门太婆善滋媳,一夜生子三十七,今朝两妇又双双,凑首昨霄四十一”。
 
  说来也怪,除夕夜统计在册的这三十七个男孩,都是水猴命,的确又是猴精猴精的,他们自小很有灵性,读书也很有长进,深得各房家长喜爱。这班孩童经东佳书院培养,后经乡试、殿试,有十七人先后进士及第,其中有八人被称“八文龙”,有九人被称为当时“九”才子。
 
  如今,湖北黄梅义门陈氏宗谱中就保留了宋代秘书省正字陈策所撰写的一副对联:
 
  八文龙同登进士第簮缨符重光秘监先志
 
  九才子齐擢中宏科词章灿灿俨然著作遗风
 
  “八文龙”就是陈逊、陈俨、陈度、陈渐、陈冰、陈岳、陈续、陈延年,一个个都是胸罗书史腹典坟的达官显贵,后来都分别到各地去作官了。其中陈岳因编成《唐书》一百卷,而官至史部的尚书。“九才子”就是陈乔、陈省、陈象、陈诰、陈策、陈碧、陈位、陈谂、陈延芝,一个个都是词赋敏捷、下笔万方的文章高手。在各州各府或朝中各部门任职多年。南唐开元三年(公元939年)陈乔出任太常侍卿,掌管殿试,考定天下博士贤才,就是“九才子”的杰出代表。
 
  从这一代起,义门陈氏人在朝中作官的一批批地多起来,义门陈氏的家族地位也愈来愈显赫。公婆大坵的田地每年收成都还不错,除了供祭祀先辈、优厚婆婆(年老的妇女)之外,不家节余。陈氏族长们又将累积起来的资金,专门建造了“寿安堂”相当于今天的“高干疗养院”,青壮时在朝廷或外地作官,年老体弱而告老还乡者使用,让们在家乡怡养天和,安度晚年。他们一个人茂龄白首、鹤发霜鬃,老有所养,成为义门陈氏一道新的风景线。据传记,宋代一次回乡怡养的朝中大官就曾有十八位之多。
 
  专辟“公婆大坵”这样一宗田产,既可以看出义门陈氏管理者在经营家族产业过程中的长远意识和大局观念,更以“义冠天下”而名不虚传。使封建士大夫们真正有个“达则兼治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理想场所,解除了陈氏士子们的后顾之忧。大风大浪中,家族永远是自己平安愉悦的港湾。这样好的退休养老保障措施,给陈氏子弟在外为官,勤政廉洁,“不纳不义之财”,不取非份之利“,提供了良好的宗族生活环境,也是义门家风中极具闪光的文化传统之一。找遍中华民族有文字记载的其它任何姓氏大族,还没有这样优待告第还乡官史的公场所呢!
 
六、义感天兵
 
  话说后周大将军越匡胤领兵东征西讨,其弟赵光义辅佐军中,所向披靡。后周天子紫世宗乃文弱书生,坐享其成。一日,兵至陈桥驿,全军不领而止,三军将士拥立赵匡胤身着黄袍,受君臣之礼。赵匡胤看了看后周天子紫世宗,连说:“不可,不可!”紫世宗见军心所向,自己又势单力孤,挥泪脱下黄龙袍,表示愿意禅让贤明,赵光义披坚执锐,从天子手上接过黄龙锦袍,披到其兄身上,率先叩头,高呼万岁。16万将士齐刷刷地顺应天意。紫世宗也得到丹书铁券1份,永享天朝特权。从陈桥兵变中的宋太祖心有所感。口里自言自语:“陈桥拥我,我不负陈”。因为这里毕竟是他由将军而为天子的第一步呀。
 
  天宝八年,赵匡胤派兵攻下金陵,在金陵城外俘虏了只会吟诵风花雪月的南唐后主李煜,让他去悲叹“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结束了南唐的统治,并以摧枯拉朽之势向西横扫,连破安庆、芜湖等重镇,兵至江州,即今九江城下。江州城墙破旧,无险可守,但士气高昂,众志成城。号称“天兵”的大宋部队在这里展开了一场激战。
 
  当时,义门属南唐管辖,原名永清村,唐昭宗大顺二年受皇封,赐立“义门”,后称义门陈。不巧,这次的宋军攻打江州时,陈氏有陈崑七兄弟被围困在江州城中,他们有家不能归,有国不能投,横下一条心,参加到保卫江州城的战斗当中,最后又都失散了。城破之时,城内稍的抵抗能力的青壮年都忆死伤殆尽,常乐里义门村(即今车桥镇义门村)的父老们都以为凶多吉少,谁知他们七兄弟殊途同归,一个个平安无恙,各自向家人倾诉着他们的遭遇。
 
  老大在弹尽粮绝时对天大笑:“李唐气数已尽,非我不尽职也”。正要拔剑自吻,被大宋兵士把长剑击落,作了俘虏。大宋将领知是义门陈氏的男儿,法外开恩,赦免其罪,准其回乡。老二城破后,放下武器,将死伤将士的遗体拾掇整齐,清理战场,以仁人之道处理善后之事,受到宋军辖免。老三见宋军入城,带领城中百姓把烧着的粮仓用水浇灭,衣服烧了一个又一个窟洞,脸上被焦灰抹着不成人样,宋军看到这情景,鉴于“民以食为天”,不分长幼,一概放生。老四在城破这时,背着一瞎眼的老太婆在街巷中穿梭奔跑,过往宋军皆不问不咎,直到城外。老五见天兵无法抵抗,主动弃甲丢戈,来到一所学馆,跟一群学童讲课,在黑板上写关“良禽择木而栖,良臣择主而仕”,字斟句酌地解释。宋军中一位将军侧耳细听,觉得道理虽深,也合时势,于是就把他放了。老六长得矫小清瘦,面宠白晰,在城中一位大嫂家借了身妇女穿的衣服,混在出城的乡下妇女群中,逃回了义门。只有老七,年少气盛,性格刚烈,宋军要砍他的脑袋,他高喊:我要向南边,拜别我的父母兄弟。吵闹声惊动了宋军一位高级将领,当得知他的身份后,不仅给他松了绑,而且发给他十两银子和一捆“安民告示”,准其还乡务农,并作出宣传,稳定一方秩序。
 
  当义门陈太公听完七兄弟的叙说后,告诫族人要感谢仁义之师,拥护赵宋江山。因此从一开始,义门陈氏就是宋天子册下一大名门望族。
 
七、义门陈氏不分“梨”
 
  公元1026年,宋仁宗宣义门陈的第七任家长陈兢入朝,赐梨一个,鸽一只,陈兢谢恩后当即一人把梨子吃了,仁宗问陈兢“为何独吞?”兢曰:“义门陈氏不分梨(离)。”仁宗点头赞赏。兢将鸽子一只带回家中和酒,合家三千余人共尝,使者问兢“为何一鸽合家共尝?”兢答曰:“陈氏一门感知天恩加厚矣,世代好鸽(合)以谢天恩。”使者复奏,仁宗赞曰:“诚哉,义门也。”
 
  碎鸽和酒
 
  酿酒是义门陈氏产业中的一大特色。古代诗词中的“朗吟品陈酒、雅叙有高朋。”“待客开陈酒,留僧煮嫩蔬。”其中,“陈酒”不仅是指陈年老酒,也是实指义门陈酿。过去没有什么注册商标的保护法,更不拘泥它的品牌价值,但是在酿的技术上只限族门之内,一般不会轻易外传。
 
  义门陈氏过去曾有自己规模较大的酿酒作坊一座,始建于唐代广明元年,传说取用神农井的甘泉,用优质粮食在五谷台上的土酒池中,酿造了九九八十一天,才得到一种上等的贡品琼浆。由于质料讲究,酒量不多,因而为宫廷所专有,老百姓难得一尝。究竟好不好,只有天知道。公元993年,宋太宗赵光义诏见义门陈氏的家长陈兢,赐给他一梨一鸽。陈兢当即把梨子给吃了。鸽子却揣在怀中。太宗问他为何一人独享,陈兢说:“义门陈永不分离(梨)。”
 
  鸽子被带回家中,陈兢召来管家几人,说明用意,谢过皇恩,将鸽子捣碎,和到一缸新酿的普通酒里,合门三千九百余人共尝其味,人人分享这一皇恩。后人称赞这一举动是“陈酒和鸽,满门好合。鸽和陈酒,义门长久。”
 
  说来也怪,就象电影《红高梁》演的那样,本来索然寡味的高梁酒,给主人公撒上了一泡尿,就变得异香扑鼻,馋虫欲滴,成为一种好酒。这普通陈酒渗入鸽汁后,色、香、味、质都有很大改变,因而别有一番新滋,从而走出了宫廷御酒的小圈子,在民间广为流传开来。
 
  有一年,义门陈人为感谢皇恩,带上三个桃子的特制陈酿上京面圣,天子饮后龙颜大喜,御笔一挥:“玉液醇厚耐品尝,空盏尚留满室香。风来隔壁引人醉,雨后开瓶百步芳。传闻琼浆天上有,不知何时到汴梁。今宵畅饮义门酒,恰似李白卧云床。”
 
  大学士苏轼和江南才子秦观同游庐山期间,曾为义门的东佳书院书帖题诗:“须臾担忧本无名,解除百忧有陈酿。”后人登上酒楼,在欣赏其墨宝的同时,又作诗:“宋朝东坡秦少游,对酌美酒话书楼。清香四溢常乐里,书贴陈酿两相留”。
 
  据传,清代乾隆皇帝下江南,喝到了义门陈酒,顺口说道:“三分明月杨州占,七成美酒义门香”。随行的大文豪纪晓岚先生当即予以笔记。以后清廷还下诏义门陈氏大力发展这一酒业,使经历了多次分庄之苦和流离之难的义门陈氏得以休养生息。到清光绪六年,义门陈年产陈酒约16.06万公斤,远销南昌、广州、夏门、南京、武汉等通都大邑。成为中国酒文化中的一朵奇葩。
 
  义门陈酒话
 
  近闻德安县正在挖掘各种资源,启动各种优势,使沉寂千年的义门陈酿步入市场,笔者在赞许之余,历览义门陈氏文化,呼唤这一名酒早日登台。“天下陈氏旺自义门”,其始祖陈旺在车桥镇义门村的旺公山有迹可寻。据大量史料以及 陈姓宗谱和百家姓录像带记载,义门陈始于唐,兴于宋,曾聚族而居3900余口,老幼和睦相处,百犬同槽而食。义冠天下为世界奇观。 义门陈曾有自己的酿酒作坊,建于唐代广明元年,传说取用优质陈粮和神农井的甘泉,在五谷台的黄土塑成的的酒池中酿了九九八十一日,得到一种上等的贡品琼将,为宫廷所专用,老百姓难得一尝。这种酒艺在陈姓族人中流传到宋代淳化四年,即公元993年,当时宋太宗赵光义诏见义门陈的第七任家长陈兢,赐给他一梨一鸽。陈当即把梨子吃了,太宗问他为何一人独离享,陈兢说“义门陈永不分离(梨)”,陈兢把鸽子带回后,捣碎和到一缸酒里,同宗合门数千人共尝其味,人人分享这一皇恩。后人称赞这一举动是:“陈酒和鸽,满门好合。鸽和陈酒,义门长久。”说来也怪,义门陈酿自那以后,别是一番风味,而且走出了宫廷御酒的小圈子,在民间广为流传起来,也许是加上了全鸽这种配料,色、香、味、质都有很大的改变。有一年,义门陈人为感谢皇恩,带上三担特制陈酿上京,竟至龙颜大喜,御笔题赠:“玉清醇厚耐品尝,空盏尚留满室香。风来隔壁引人醉,雨后开瓶百步芳。传闻琼浆天上有,不知何时到汴梁。今宵畅饮义门酒。恰似李白卧云床。”大学士苏轼和江南才子秦观游庐山期间,曾为义门书贴题诗:“须臾担忧本无名,解除百忧有陈酿。”后人登上酒楼,欣赏其墨迹,留诗日:“宋朝东坡秦少游,对酌品酒话书楼。清香四溢常乐里(车桥镇义门村),书贴陈酿两相留。”清代乾隆皇帝下江南,喝到了义门陈酒,赞称:“扬州美女闻天下,义门美酒天下知。”并诏令义门陈氏大力发展这一酒业,使经历多次分庄之苦、流离之难的义门陈氏人得以休养生息。到清末光绪六年,义门陈年产陈酒32.12万斤,远销南昌、广州、厦门、上海、武汉等通都大邑。 在这片酒文化浸透的土地上,中国书法家常务理事马骁先生和江国辉、吴道新等人在取得国家注册商标的基础上,投资85万元,租赁已经破产的食品厂, 聘请了酿酒高手,描绘着义门陈酿美好的未来。愿这一美好事业早现辉煌。
 
  义门陈酒厂简介
 
  德安义门陈酒厂,位于江西九江风景秀丽的庐山脚下,碧波荡漾的鄱阳湖畔。昌北机场、九江机场、九江港口、京九铁路、昌九高速、105国道纵横交织,绕城而过,交通快速而便捷。德安义门陈酒厂地处县城西部,前临护城河,右近省道,占地14666平米,厂房、办公楼、职工宿舍等6900多平米。企业生产设备先进,手续齐全,制度完善,管理现代。其中拥有特有的千年文化义门陈酒古配方,纵深百米的地下储酒窖藏。主要产品有义门陈酒系列十多种品种。年销售500万(全国乃至台湾)。
 
  江州义门陈氏后裔子弟有3600万之众;义门陈酒文化源远流长,始于春秋战国,盛于唐宋时期。义门陈氏于唐开元十九年(731年)进入今德安县就兴建了“义门陈”酒坊,其郁香扑鼻、绵爽可口、醇厚宜人,被称为“江南琼浆”。宋淳化四年冬,宋太宗召见义门陈第七任家长陈兢,赐一梨,一鸽,陈兢把御鸽带回家,将鸽捣碎和酒,合门三千余口共赏其味。 陈兢答谢皇恩,贡陈酒三担,太宗饮后,龙颜大喜赐诗一首:“陈酒醇厚耐品赏,空盏尚留满室香,风来隔壁引人醉,雨后开瓶百步芳,传闻琼浆天下有,不知何时到汴梁,今霄畅饮义门酒,恰似李白卧云床。”从此,义门陈酒被奉为贡酒,誉满海内。 清乾隆喝了义门陈酒赞称:“苏杭佳肴名天下,江南琼浆义门陈.”到了清道光六年,义门陈酒已年销三十二万余斤。清末因战事频繁,酒坊遭劫,成为废墟。今人在研究义门陈酒文化时,发现了当时产酒取水的古井,而且还有古老的酿酒工艺,使古老的“义门陈酒”得以重现人间。义门陈酒经国家检测部门认定为上等优质白酒。2008年4月11日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走遍中国》栏目对义门陈酒作了专题介绍。义门陈酒受到人们世代赞誉、至今市场供不应求。今天,义门陈酒秉承古风、源取自然、效法古方、科学精酿。值得一提的是义门陈酒的酿制工艺同源于五粮液,将重塑“江南琼浆”之美誉,她浓缩岁月,传承文化,述说传奇,饮之乐乎,无限情怀,尽在杯中。
 
八、旺公选址
 
  开元九年(公元721),正值唐玄宗即位后初展治国的宏图大略,已见成效,把唐王朝推向鼎盛时期,史称“元元盛世”。阔别朝堂 多年的陈伯宣因寻访老朋友马总(南康县知事),来到南康军(现星子县)。俗话说:庐山好景在山南,山南好景数秀峰。陈伯宣放眼秀峰和五老峰一带雄奇秀丽的风光,决定借老友一块宝地落脚生根,就此隐居在庐山圣治峰下,为西汉太史公司马迁的《史记》作注,使这部藏诸深山的绝世文稿,为天下学子所用,为世间苍生造福。
 
  十二年后,陈伯宣注成七十八卷,朝廷因他的文章著作之功而诏封为著作郎,他没有上朝任职,依然在庐山脚下安居乐业。其父因避乱尚在福建泉州,接到老五陈伯宣的家书,得知详情后,他和其他子孙也就陆续来到陈伯宣的新居所,齐集在一块创家立业,这里就是被人误为义门故里的“齐集里”(现九江县境内)。
 
  有一天,陈伯宣昼夜寝之里,突然梦见麒麟投怀,惊醒之后,忙向匡庐先生请教,先生说:“此乃好梦,主贵子也,后世必旺。”陈伯宣联想到南朝时远祖陈武帝霸先曾梦中吞日,后来,取代肖梁王朝而以陈为国,作了皇帝。看来,这也许是吉兆。
 
  晚上,儿子来向他报告,说自家新添一男丁,请父亲取个名字,陈伯宣很高兴,说:“新丁字天相,就叫旺儿,好吗?”。这是伯宣依匡庐先生之言而确定下来的。他儿子说:“就依父亲”。这就是所谓“始迁义门义门始祖,旺盛陈氏陈氏旺公”的陈旺的诞生。
 
  伯宣的这个孙子天相,委实不比常人。长大后,他不仅继承了祖父陈伯宣的文脉才气,少年得志,于宝应元年(公元762年)荣登进士及第,敕授承议郎,与祖父官阶齐等,而且敢于出任地放行政长官,管理一方州县。宝应十四年(公元779年),为江州牧,相当于现今九江市副市长,兼知德安事(德安县县长)。
 
  陈旺走遍德安的山山水水,一天,他率领手下人役乘官轿来到艾草坪(当时称常乐里永清村,现在称车桥镇义门村)。陈旺下得轿来,放眼望去,前有金鸡岭、打鼓山,左有东皋山,右有凤凰山、麒麟峰,山上苍松翠竹,寺庙点缀,沃野田园芳草繁茂,小桥流水,塘堰棋布,是一块繁衍生息的好地方。决定把自己一家迁来艾草坪,设立官庄,称作义门庄。于唐元和十二年(公元817),正式建庄。同时,陈氏其它人众依然还保留齐集里一方故土。
 
  陈旺做官官声好,持家家风正。他总是以“百善孝为长、百恶淫为先”等封建正统思想教育后代,以“为官者崇仁、为民者崇义”来鞭策后辈。自他而下。连续四代单传“旺生机、机生感、感生兰、兰生青”。但代代都是进士及第,位列国公。其中有史可考的有陈机于兴元元年进士,仕中书门下,宋赠燕国公;陈感于永贞元年进士,敕授迪功郎,宋赠鲁国公;陈青于长庆四年进士,出为万年尉,宋赠齐国公。这就是所谓“祖孙同朝进士,封号皆为国公”的佳话。
 
  由于陈旺品学兼优,家国两治,年寿八十多岁,可以说是德高望重之人,所以义门陈氏人都叫他“旺公”。
 
  说来也巧,旺公不仅为自己和后辈选择了一处生养繁衍的地方――艾草坪,同时也为自己选择了一处死后安息的地方――东皋山。
 
  那是旺公逝世后,家人们为其选择墓地,选了几个地方,就是牵不了向,定不了位。眼看出殡的良辰将过,八仙们抬着、子孙们抚着旺公出了庄,沿东皋山山间小路缓缓前行。突然,一阵电闪雷鸣过后,接着是狂风暴雨,把送殡队伍淋得一个人象落汤鸡,不能前行。大家不得不放下灵柩,或在原地不动,或到大树下避雨,等候雨过天晴,再往前走。过了一会儿,雨停了,太阳从云层缝隙中露出脸来,象个开个口一样,刚下过的山水冲到路边沟坑,形成一条河。突然,哗啦啦一声巨响,山体突然滑坡,把旺公的灵柩恰恰掩埋了,且喜人员并无一人受到伤害。当时,人们称之为“天葬”。如今,陈氏后人也只知旺公埋在东皋山,这山也叫“旺公山”,可是旺公坟茔的准确位置,谁也说不上。
 
  陈氏后人陈泰,时任宋朝户部侍郎,曾为题诗《旺公墓图》可以作证:
  “太阳开口穴若河,任取心中脉于窝。
  天葬其茔非深广 子孙蛰蛰永登科。”
九、谷不生虫
 
  朝天圣年间,义门陈氏家长陈泰上奏义门历朝以来的种种事迹情况时说到过:因义门陈氏人多家贫,田畴不广,供给不足,每年夏天需讨借四千石粮食才能度过春荒,全家都喝稀饭,以菜充饥。一日早朝,为了鼓励百姓安居乐业,皇上下旨,每年接济四千石粮给义门陈这个大家庭,当时陈氏管家陈旭谢过龙恩,只接受了一半,说:“惜而食可以及秋”。皇上赞曰:“诚哉义门也”。
 
  义门陈举家数千口,在德安邹桥、唐溪、车桥、宝塔等乡有多处庄田。话说德安县城义峰山带,除了陈氏的田庄外,同时还有邱、万、李、张、余等十余家田庄的农田,交错耕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每到秋天,成群的蝗虫由天而降,黑压压地来,呼啦啦地去,好端端的稻谷,不要半顿饭的功夫,就被糟蹋得精光。老百姓真是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一年辛辛苦苦,种出点谷子,瞬间就泡了“蝗汤”。
 
  有的人烧香拜菩萨,没有用。有的人围住田埂,用破布片扎在竹竿头上赶,赶了前面,来了后面,赶了左边,来了右边。蝗虫成灾并不亚于水火为害。上了年岁的老人也许比我们更清楚。那时,又没有农药可打,只有听天由命,任蝗虫摆布。说来也怪,蝗虫好像知人性,崇仁义,竟然鬼使神差一般,别的姓氏田里有蝗虫,义门陈氏田庄的田里就没有,即使相邻的田块,虫就是不进陈氏田里去。义门人的田里真是种谷得谷,种豆得豆,一片生机,连续四个好丰年。民间对此事传为奇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义门陈氏
义门陈氏其实也来自颖川陈氏,但又是一个比较独立的大望族。陈国亡后,宗室中的一部份人被押送到了隋都长安,其中包括后主陈叔宝在内。后主之弟叔明的五世孙陈兼,在唐玄宗时考中进士,官右补阙。兼之子京,仕于德宗朝。京无子,以侄陈褒为嗣。褒任盐官(浙江海宁县西南盐官镇南)县令,生有一子叫陈灌。陈灌之子陈环任临海(今属浙江)县令时,举家迁往福建泉州仙游(今莆田市)。他有六子,其中第五子伯宜遁往江西庐山。伯宜之孙陈旺在唐文宗年间迁居江西德安县太平县常乐里永清村(今德安县车轿乡义门陈村),成为江州义门陈氏开山之祖。德安在九江之南,两地相距甚迩。古时归九江管辖。九江古称江州,因此这一支陈姓称江州义门陈氏。义门陈氏始立时,距赵匡胤建立宋朝还有23年光景,到了宋初开宝年间,义门陈氏已发展到七百四十余人,到宋真宗咸平三年(公元1000年),人口增加到1470余口,短短二十余年时间里,人口增加了一倍。再到宋仁宗天圣四...
· 【陈氏】陈氏讲堂-义门分庄
天下义门陈氏的发祥地“义门陈村”,又称“江州义门陈”,位于江西省南昌市与九江市之间的德安县车桥镇。“义门陈”是江西省德安县境内一个陈氏族聚村落。德安义门陈作为中华陈氏的发祥地,素有“天下陈氏出义门”之美誉。义门陈文化既是海内外8000余万陈氏后裔的宝贵财富,也是中国乃至世界家族文化史上独一无二的精神瑰宝。义门陈创造了十个“第一”,为人类的文明作出了巨大贡献。研究义门陈文化,对构建和谐社会,以德治国,促进海峡两岸的和平统一,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正如义门陈后裔、台湾师范大学教授陈大络所说:“义门陈是和谐家族、文明样板,在中国家族史上有着重大的影响和地位,挖掘义门陈文化,有利于凝结两岸的陈氏宗亲之情。”南朝宜都王陈叔明11世孙、江州义门陈氏始祖陈阔(伯宣公)于开元九年(公元721年)由福建仙游迁江西庐山圣治峰下,因注司马迁《史记》而闻名朝野,赐授著作佐郎。唐开元十九年(公元731...
· 义门福建汀州陈氏源流
福建汀州陈氏入汀始祖先后有十人,其中义门始祖主要有两位,均为江西德安义门陈奉旨分家291个庄中的一家汀州庄,始迁祖共两人:一是参琉(魁),1062年始迁于福建省宁化县石壁村。二是始祖群公(名才仁,义门陈第12任家长旭公的第三子、即参琉(魁)堂弟)1064年立庄长汀东坡岗。汀州长汀四都、陈屋村、上杭珊瑚(千家村)陈氏是义门陈正统,义门陈12任家长陈旭乃是我们的先祖。旭公葬于德安县车桥镇义门陈村东边半公里外的许旺公山上,旭公之墓在义门陈始祖旺公之墓右边,清朝所立墓碑已毁。入闽始祖群公为旭公三子,于宋仁宗八年(1064)分庄入闽,立庄长汀东坡岗,家业兴旺,今任保留有群公建的归龙寺,群公与魁公、陈剑公合葬于长汀。南宋末年,他的第八代孙三十四郎,从长汀陈屋村迁珊瑚乡(千家村)开基,取石二十七娘为妻,生七子。即今珊瑚乡陈姓氏。公葬于下珊瑚村忆子岗,婆葬于武平县中堡镇悦洋赤竹迳。为纪念三十四郎公厚德,在...
· 义门显祖陈崇
义门显祖陈崇(电影剧本征求意见稿)策划陈心巨编审陈学文编剧陈家森2015年5月1日初稿义门显祖陈崇全集.doc
· 江州义门陈氏分庄考
伉公支下(44庄)伉祖长子沂公支下四房分庄考蜕公七子长子彦成,字升,娶龚氏,江西武宁蒿溪乡河塘庄(原谱为:武宁庄)。谱云封彦成郎,其实,据光绪《建昌县乡土志·卷之四·古迹志(六)》载,早在“宋庆历间,陈彦成仕婺州”,后复居河塘庄。另据龙峰谱载其为灌公长子陈镛之裔孙。次子承成,字昺娶蔡氏,江西建昌陈桥万福庄(原谱为:建昌陈桥庄),封承成郎。在其14代孙中有名德渊者,于明永乐年间(1403--1424),由建昌陈桥独身迁居宁州(今修水县)桃坪之黄岗,为桃坪义门陈氏迁宁始祖。三子延成,字暠,娶高氏,江西靖江东村庄(原谱为:东城庄),后徙河南固始三台庄,封延成郎。四子才成,字鼎,娶赵氏,江西鄱阳乐平余干三县庄住马尾港庄(一迁建昌城子驿),封才成郎。五子学成,(福建仙游谱作“学诚”,疑为音误)娶吕氏,福建浦城庄。又云陕西蒲城县。六子典成,娶李氏,浙江善化庄,又云湖南善化庄七子尧则,建昌南丰庄(传至根...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