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姓氏文化

令狐、端木、皇甫…… 那些酷酷的姓氏原来是这样来的

2017-04-18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080
转发:0
评论:0
令狐、端木、皇甫……那些酷酷的姓氏原来是这样来的,最近有一个姓氏很抢眼,就是令狐。我们知道,在近现代的中国文坛中,很多人喜
  

最近有一个姓氏很抢眼,就是令狐。
  我们知道,在近现代的中国文坛中,很多人喜欢把自己书中的主人公取成复姓的名字,譬如金庸古龙都喜欢这么做,结果跟风的一大片。甚至,有些人把自己的笔名都取成复姓。为何一段时期以来复姓这么受欢迎?因为人们普遍对复姓的起源不清楚,所以有一种神秘感。
  很多人以为复姓全部起源于古代北方少数民族,其实这是错误的,多数的复姓起源于古代汉族,包括令狐。下面,来介绍几个我们常在文学作品中见到的复姓的起源。
天下令狐出临猗
  令狐这个姓氏出于春秋时期的晋国,说起来,还有一段故事。
  这些复姓在汉化之后最著名的还是尉迟和呼延,前者有唐代开国元勋尉迟恭,后者有宋代开国元勋呼延赞。
  在文学作品中,尉迟和呼延这两个复姓反而很少被用到,一是因为很多人以为这两个复姓是纯粹汉族的姓,二来大概是因为这两个复姓太著名,失去了神秘感。
  慕容和独孤是文学作品中最受欢迎的两个复姓,前者本身就很有文学味,后者则令人想起特立独行的人物。
复姓的衰微
  复姓在中国曾经是很多的,因为官名和地名多半是两个字,譬如春秋三传的作者中就有两个是复姓,一个是公羊高,另一个是谷梁赤。但是现在这两个复姓已经基本消失,再譬如公孙、司空、濮阳、段干等等,都已经很难找到。
  在中国的历史上,复姓基本上是越来越少,绝大多数的复姓已经消失。
  为什么会这样呢?主要还是人们认为复姓比较复杂,不如单姓来得简捷。
  复姓变单姓的一般准则是去复姓中的一个字。
  譬如,欧姓和阳姓多半是从欧阳姓来的,呼延则演化成了胡姓,尉迟简化成了尉,夏侯简化成了夏,赫连则取了后面的连字,至于令狐,则有人改成了令。
  到现在,因为中国人口太多,重名太多,所以曾经有过一段时间流行单姓改复姓,一些人去父母的姓结合为复姓,再加上名字,就成了四字名,听起来像日本名字。  但是,这些后改的复姓在本质上并不算是复姓,因此也并没有被国家列为复姓。

  周朝建立的时候,周武王把自己的弟弟叔高封在毕原,后世称为毕公高。因为周代历代君主的墓地均在毕原,可想而知毕公高是很受周武王亲近和信任的。
  到了西周灭亡的时候,周朝迁到了东边,毕公高的后人失去了封地,于是移民到了晋国。到毕万的时候,因为战功被晋献公封在了魏地,后人以魏为姓。
  毕万的孙子名叫魏犨,是晋文公称霸的功臣。魏犨临死前要求儿子魏颗把自己的小妾们殉葬,魏颗表面答应,但是实际上把小妾们都放了。后来晋国与秦国交战,魏颗与秦国大力士杜回恶战,一个老人总是用草来绊杜回的脚,帮助魏颗活捉了杜回。魏颗很奇怪这个老人为什么帮自己,老人说他是被魏颗放走的一个小妾的父亲,因为  感念魏颗的恩情,特地来帮他。说完,老人就不见了。
  因为活捉了杜回,魏颗被封在令狐(现山西临猗)这个地方。后来,魏颗的后人中的一支就以令狐为姓。
  所以,令狐这个姓出于姬姓,与毕姓、魏姓同源。
  由于令狐姓人数一直不多,并且起源单一,因此天下令狐是一家,籍贯一直都保留为山西临猗。令狐在历史上出了不少名人,不过最著名的也许要数金庸笔下的大侠令狐冲了。
  与令狐一样纯粹出于汉族的复姓还有很多,譬如著名的诸葛和司马。
  诸葛这个姓起源于汉朝,其实诸葛本来姓葛,只是为了表明是来自诸城的葛姓,改为诸葛,大名鼎鼎的诸葛亮为这个姓氏增色不少。司马这个姓氏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司马原本是官名,负责军事,级别非常的高,基本上等于副国级。不过,因为很多国家都有司马这个官职,所以司马的起源太多,以至于搞不清楚出于什么姓氏了。
至于东门西门南郭北郭,这就都是出于居住地了,起源则基本上在春秋战国时期。
  有三个姓氏常常被误认为是古代少数民族的姓氏,就是夏侯、端木和皇甫。
  其实,夏侯起源于春秋时期,杞国是夏朝的后代,一个杞国的公子逃到了鲁国,鲁国国君封给他一块地,从此改姓夏侯。而端木这个姓更加古老,是商朝的姓氏,孔子的弟子子贡就姓这个姓,名叫端木赐。可笑的是,竟然有文学作品将端木这个姓当成了日本姓,成了日本鬼子。
  皇甫的起源比较复杂,不过都出于春秋时期,并且都是因为父亲名叫皇甫而子孙改姓皇甫,不过有一点一致,那就是不论哪个起源,都是贵族。
起源于古代少数民族的复姓
  出于古代少数民族的复姓确实不少,并且这些复姓确实跟出于汉族的复姓有区别。不过,如今这些复姓也都成了汉族。
  所有的出于少数民族的复姓都是在汉朝以后出现的,并且多数是在晋朝灭亡之后的五胡十六国期间产生的。在这期间,不管是主动的汉化还是被迫的汉化,都使得这些进入中原的古代少数民族采用汉族的姓氏和名字,一些人直接采用了汉姓,另一些人则按照汉姓的习惯创造了自己的姓。
  慕容、宇文、呼延、赫连、完颜、耶律、独孤、尉迟等等姓氏都来自古代少数民族,这些姓氏其实很容易分辨其起源,因为这些姓氏既不是官名也不是地名。不过正是因为如此,看上去倒有点酷酷的感觉。
  但是也别小看这些古代少数民族演变而来的复姓,这些复姓个个都是帝王的姓,都是称王称帝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令狐、端木、皇甫……那些酷酷的姓氏原来是这样来的
最近有一个姓氏很抢眼,就是令狐。我们知道,在近现代的中国文坛中,很多人喜欢把自己书中的主人公取成复姓的名字,譬如金庸古龙都喜欢这么做,结果跟风的一大片。甚至,有些人把自己的笔名都取成复姓。为何一段时期以来复姓这么受欢迎?因为人们普遍对复姓的起源不清楚,所以有一种神秘感。很多人以为复姓全部起源于古代北方少数民族,其实这是错误的,多数的复姓起源于古代汉族,包括令狐。下面,来介绍几个我们常在文学作品中见到的复姓的起源。天下令狐出临猗令狐这个姓氏出于春秋时期的晋国,说起来,还有一段故事。这些复姓在汉化之后最著名的还是尉迟和呼延,前者有唐代开国元勋尉迟恭,后者有宋代开国元勋呼延赞。在文学作品中,尉迟和呼延这两个复姓反而很少被用到,一是因为很多人以为这两个复姓是纯粹汉族的姓,二来大概是因为这两个复姓太著名,失去了神秘感。慕容和独孤是文学作品中最受欢迎的两个复姓,前者本身就很有文学味,后者则令人想起特立...
· 令狐、端木、皇甫……那些酷酷的姓氏原来是这样来的
最近有一个姓氏很抢眼,就是令狐。我们知道,在近现代的中国文坛中,很多人喜欢把自己书中的主人公取成复姓的名字,譬如金庸古龙都喜欢这么做,结果跟风的一大片。甚至,有些人把自己的笔名都取成复姓。为何一段时期以来复姓这么受欢迎?因为人们普遍对复姓的起源不清楚,所以有一种神秘感。很多人以为复姓全部起源于古代北方少数民族,其实这是错误的,多数的复姓起源于古代汉族,包括令狐。下面,来介绍几个我们常在文学作品中见到的复姓的起源。天下令狐出临猗令狐这个姓氏出于春秋时期的晋国,说起来,还有一段故事。这些复姓在汉化之后最著名的还是尉迟和呼延,前者有唐代开国元勋尉迟恭,后者有宋代开国元勋呼延赞。在文学作品中,尉迟和呼延这两个复姓反而很少被用到,一是因为很多人以为这两个复姓是纯粹汉族的姓,二来大概是因为这两个复姓太著名,失去了神秘感。慕容和独孤是文学作品中最受欢迎的两个复姓,前者本身就很有文学味,后者则令人想起特立...
· 包公原来是这样的——砚台的故事
世人皆知,包公是清官。《宋史·包拯传》记载,包公在端州(今广东肇庆)做过官。我们知道,端州最有名的特产是砚台。此前历任官员到端州,都会搜刮大批砚台,一部分收入囊中,一部分送给故友亲朋,一部分献给朝廷大佬。而包公呢?“岁满不持一砚归。”上任时两袖清风,离任时清风两袖,连一方砚台都不带走。徐志摩诗曰:“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稍作调整可咏包公:“悄悄的他走了,正如他悄悄的来;他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方砚台。”宋代端砚,长19.5厘米,宽12.3厘米,厚3.8厘米,传为北宋书法家米芾所用,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有一个民间故事是这么讲的。北宋时,端州每年要向朝廷进贡十方砚台,而地方官中饱私囊,将进贡数量私自增加了几十倍,多出来的那些砚台,自然成了地方官的私有财产。包公到任后,又将贡砚数量减少到了十方,自己一方都不要,端州百姓都很高兴。到了包公离任那天,成千上万的端州...
· 包公原来是这样的——嫂娘的故事
在明代词话和清代评书中,包公有两个哥哥,大哥名叫包山或者包忠,二哥名叫包海或者包全。两个哥哥都结了婚,大哥大嫂忠厚老实,二哥二嫂奸诈自私。包公出生后多灾多难,父亲不喜欢他,二哥二嫂怕他长大后分家产,想方设法谋害他,多亏大嫂多方保护,包公才得以长大成人。所以,包公对大嫂感激终身,亲切地喊她“嫂娘”。幼年包公的多灾多难是艺术虚构,他的嫂娘当然也是虚构出来的。套色版画《包公赔情》,讲的是包公误铡侄子包勉,向嫂嫂赔礼道歉的故事。读者黎萍女士供图浙江宁波天一阁原藏《镇海横河堰包氏宗谱》,叙录包氏祖先及历代子孙:始祖包业,二祖包袭,三祖包士通,四祖包令仪。包令仪生有三子,长子包莹,次子包颖,三子包拯。故事中的包公有两个哥哥,宗谱里的包公也有两个哥哥,看起来故事很可信。但是,按包氏宗谱记载,包莹和包颖都早早地夭折了,包公成了包令仪事实上的独子。所以,包公不可能有嫂嫂,更不可能有嫂娘。包公的儿子倒是有一个...
· 包公原来是这样的——包公的亲家
文彦博的父亲名叫文洎,是个小官,曾经和包公的父亲包令仪是同事,所以文彦博很早就认识包公。文彦博诗集中有一首《寄友包兼济拯》(“兼济”可能是包公早年的别号):缔交何止号如龙,发箧畴年绛帐同。方领聚游多雅致,幅巾嘉论有清风。名高阙里二三子,学继台城百六公。别后愈知琨气大,可能持久在江东。大意是说包公和文彦博在少年时一起谈文论道,谈天说地,那时候文彦博就很佩服包公,认为包公能像鲲鹏一样展翅高飞、鹏程万里。包公比文彦博大七岁,但是因为包公为了侍奉父母,回乡闲居十年,方才出来做官,所以他当官比文彦博晚。宋仁宗庆历七年(1047年),文彦博升任枢密副使、参知政事,进入国家权力中枢,包公还在地方上做转运使。宋仁宗嘉祐六年(1061年),包公升任枢密副使,到达他仕途的最高峰时,文彦博早就成了宰相。文彦博二十多岁中进士,四十多岁做宰相,仕途顺利,风光无限。有人认为他的成功不全是靠才能,还涉及裙带关系。宋仁宗...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