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姓氏文化

谱友细说修谱那些事

2017-04-18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884
转发:0
评论:0
谱友细说修谱那些事,78岁的殷耀祖和79岁的王兴邦互称“谱友”。早在1999年,他们因修家谱相
  

  78岁的殷耀祖和79岁的王兴邦互称“谱友”。早在1999年,他们因修家谱相识。如今,殷耀祖为镇江、江阴、丹阳、常州等殷氏后人续修的五部《殷氏家谱》,王兴邦主修、助修的十二个支系的润东崇贤里《王氏家谱》,已成为各自氏族宗亲的传家宝贝。
  说起修家谱,殷耀祖直言感叹真是“一段奇妙的血缘寻根旅程”。
  他出生在江阴,后赴句容农校求学,毕业分配在镇江工作,1995年从丹徒县机关退休。人老了,便想着叶落归根,想知道殷氏祖先究竟在哪儿,一代代后人又是如何迁徙的。殷耀祖回江阴老家探亲时,有心问起长辈这些事。经人指点,殷耀祖找到了江阴殷氏分支的老谱。
  不看不知道——“我殷氏姓氏源远流长,相传始祖曰契,契是黄帝的玄孙……东汉时,有谏议大夫殷封渡江自河南栖润之曲阿(今丹阳),为迁润初祖。殷封后裔、南宋右武大夫殷秉常于隆兴末(1164年),由泰迁润之丹徒,为南渡殷氏始祖,初居丹徒县大港镇西街,后两子先迁埤城汤巷,后又寻迁至丁岗华墅,生息繁衍。至第五世殷万三时,因祖父庆泽公与平昌西堡故里(留村古称)驸马戴公有秦晋之好,遂隐有留恋不去之思,曰留以终老,遂自华墅定居于此。至今已历740余年,传三十一世。”
  殷耀祖仔细翻看研究老谱后发现,兜兜转转,其实他所在的这一支殷氏一世祖就生活在丹徒!何不续修家谱,接上先祖根脉?他借来江阴老谱,又根据其中的线索寻访到丹阳后巷麒麟村,见到整整一箱36本老谱,决定着手修谱。
  退休前曾参与编修丹徒县土地志、水利志、电力工业志,有着丰富的修志经验,再加上一趟趟实地调查、统计,编录人员信息,查阅当地历史、人物资料,并仔细比对老谱,殷耀祖终于完成了《润东留村殷氏伦叙堂恭分长房实裕公分支谱》。
  同族宗亲们看到这部用现代体例编修的殷氏家谱,无不赞誉。江阴、丹阳、常州的殷氏后人得知镇江的殷耀祖会修家谱,纷纷约请他帮忙。就这样,殷耀祖的退休生活几乎全部奉献给了修家谱。
  修谱之余,殷耀祖利用手头的资料编著了《东汉世家——兼述江南殷氏后裔的足迹》一书,于2007年自费出版。为了让更多的殷氏后人了解先祖源流,他将此书分别赠送镇江、无锡、江阴、上海及国家图书馆收藏。

                                                                                                                                          来源:新华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谱友细说修谱那些事
78岁的殷耀祖和79岁的王兴邦互称“谱友”。早在1999年,他们因修家谱相识。如今,殷耀祖为镇江、江阴、丹阳、常州等殷氏后人续修的五部《殷氏家谱》,王兴邦主修、助修的十二个支系的润东崇贤里《王氏家谱》,已成为各自氏族宗亲的传家宝贝。说起修家谱,殷耀祖直言感叹真是“一段奇妙的血缘寻根旅程”。他出生在江阴,后赴句容农校求学,毕业分配在镇江工作,1995年从丹徒县机关退休。人老了,便想着叶落归根,想知道殷氏祖先究竟在哪儿,一代代后人又是如何迁徙的。殷耀祖回江阴老家探亲时,有心问起长辈这些事。经人指点,殷耀祖找到了江阴殷氏分支的老谱。不看不知道——“我殷氏姓氏源远流长,相传始祖曰契,契是黄帝的玄孙……东汉时,有谏议大夫殷封渡江自河南栖润之曲阿(今丹阳),为迁润初祖。殷封后裔、南宋右武大夫殷秉常于隆兴末(1164年),由泰迁润之丹徒,为南渡殷氏始祖,初居丹徒县大港镇西街,后两子先迁埤城汤巷,后又寻迁...
· 谱友细说修谱那些事
78岁的殷耀祖和79岁的王兴邦互称“谱友”。早在1999年,他们因修家谱相识。如今,殷耀祖为镇江、江阴、丹阳、常州等殷氏后人续修的五部《殷氏家谱》,王兴邦主修、助修的十二个支系的润东崇贤里《王氏家谱》,已成为各自氏族宗亲的传家宝贝。说起修家谱,殷耀祖直言感叹真是“一段奇妙的血缘寻根旅程”。他出生在江阴,后赴句容农校求学,毕业分配在镇江工作,1995年从丹徒县机关退休。人老了,便想着叶落归根,想知道殷氏祖先究竟在哪儿,一代代后人又是如何迁徙的。殷耀祖回江阴老家探亲时,有心问起长辈这些事。经人指点,殷耀祖找到了江阴殷氏分支的老谱。不看不知道——“我殷氏姓氏源远流长,相传始祖曰契,契是黄帝的玄孙……东汉时,有谏议大夫殷封渡江自河南栖润之曲阿(今丹阳),为迁润初祖。殷封后裔、南宋右武大夫殷秉常于隆兴末(1164年),由泰迁润之丹徒,为南渡殷氏始祖,初居丹徒县大港镇西街,后两子先迁埤城汤巷,后又寻迁...
· 细说修谱人员的素质重要性!
本人在编辑《中华吴氏大统宗谱·序言卷》续集的过程中,有机会拜读了大量的族谱序言,感触良多,受益匪浅。这使我深深地认识到:如果要编纂一部合格的族谱,必须具备诸多因素。其中,最主要的一条就是要组建一个强有力的编纂班子。这个班子编辑人员素质的高低,是决定新编族谱合格不合格、水平高与低的关键。一、谱牒界经过长期的实践,认为修谱也要像编史修志一样,其编辑人员必须具备史家之“三长”或“四长”条件。“三长”是指史才、史学、史识。这是唐代刘知几(661~721年)在总结前人编史经验的基础上,首先在他的史学理论著作《史通》中提出来的,对后世影响很大。清代章学诚(1731~1801)发展了刘知几的学说,在他的《文史通义》中,提出了“史德”问题。近人梁启超(1871~1927)则把刘知几的“三长”和章学诚的“史德”,全称为“史家的四长”,并明确提出这是“史家必须具备此四种资格”①。家谱与方志、国史...
· 细说满清旗人的族谱与我们的族谱有那些不同
清代旗人有编修家谱的传统,各地驻防旗人因其特殊需要,对家族谱书尤为重视,存世的家谱资料丰富。出于民族与等级统治的需要,谱书受到最高统治者的高度重视。驻防旗人谱书与汉族谱书同异参半,反映出旗人社会生活与变迁、各地旗人的差异和通婚、族裔联系等内容,也折射出汉文化对旗人社会的影响。与正史记载印证,谱书有助于加深我们对清代旗人尤其是驻防旗人社会生活其及变迁的认识。家族谱牒作为“一家之史”,历来为史家所重视,甚至成为一种专门的学问。近代以来,在社会史、生活史的研究中,谱牒资料的运用,愈益受到关注。清代旗人历来就有编修家谱的传统,存世的旗人家谱资料丰富。近年来,笔者多次走访清代八旗驻防故地,有幸得到若干旗人家谱,其中既有形式简陋的谱单(亦称挂谱)、祖宗图,也有私人续修的新谱和正式出版的家族谱书。本文仅就见闻所及,从家族谱牒的角度对清代八旗驻防族群的社会及其变迁作一点初步的讨论,并以此向为我提供家谱资料...
· 族谱网为您解说,苏东坡与曾友赏月游西湖的那些事
苏东坡在杭州,喜欢与西湖寺僧交朋友。他和圣山寺佛印和尚最要好,两人饮酒吟诗之余,还常常开玩笑。佛印和尚好吃,每逢苏东坡宴会请客,他总是不请自来。有一天晚上,苏东坡邀请黄庭坚去游西湖,船上备了许多酒菜。游船离岸,苏东坡笑著对黄庭坚说:“佛印每次聚会都要赶到,今晚我们乘船到湖中去喝酒吟诗,玩个痛快,他无论如何也来不了啦。”谁知佛印和尚老早打听到苏东坡要与黄庭坚游湖,就预先在他俩没有上船的时候,躲在船舱板底下藏了起来。明月当空,凉风送爽,荷香满湖,游船慢慢地来到西湖三塔,苏东坡把著酒杯,拈著胡须,高兴地对黄庭坚说:“今天没有佛印,我们倒也清静,先来个行酒令,前两句要用即景,后两句要用‘哉’字结尾。”黄庭坚说:“好吧!”苏东坡先说:“浮云拨开,明月出来,天何言哉?天何言哉?”黄庭坚望著满湖荷花,接著说道:“莲萍拨开,游鱼出来,得其所哉!得其所哉!”这时候,佛印在船舱板底下早已忍不住了,一听黄庭坚说...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