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姓氏文化

家谱连绵不断的家族史

2017-04-18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756
转发:0
评论:0
家谱连绵不断的家族史,   时代更迭,社会巨变,这些都未曾阻止人们寻找家族源头的努力,血缘、地域总
  

    时代更迭,社会巨变,这些都未曾阻止人们寻找家族源头的努力,血缘、地域总能拉近你我的关系。在被人口迁徙席卷的今天,每个人都有成为游子的可能。年关临近,在外的游子又在计划着回归故地,祭拜祖上,体味家庭温情。在外闯荡的辛酸和疲惫,在那一刻得到消解。家,是归宿。每一部家谱,都是一个家族的生命史。重修家谱,成为人们寻找精神归宿的一种方式。
   高秉文用3年时间编写了一本关于章丘西关高姓的家谱
   西关高家是曾与旧军孟家齐名的章丘大家族,今天的泉城路上依然留存着昔日高家当铺的遗迹。这些年来,不断地有居于全国各地的高家人回到章丘市绣惠镇西关村,打听祖辈的故事。于是,大半辈子留在老家的高秉文决定续上断掉的高家家谱。
坎坷历史
  66岁的高秉文听过无数关于西关高家的传说,却从来没有享受过它的荣华,也没有经历过它的变故。只在老辈人的故事和留存的古迹中,拼凑这个曾经与旧军孟家齐名的章丘大家族。
  在幼时高秉文的印象中,西关村里的人家几乎都姓高,大约百分之七十的房屋为古建筑样貌。对一个在温饱中挣扎的孩子来说,这些并没有什么特殊的意义,只有“地主”的帽子被扣在头上时,才知道家族的历史影响了自己的生活。
  “姓高,挺穷。”这是高秉文的幼时家庭记忆。父亲出去打工挣饭吃,人家一听是西关姓高的,立刻拒用,“是地主啊,不能用”。”
  1966年,17岁的高秉文在章丘一中读书。他的老师去宁埠办事,经过绣惠镇西关村,看到村前大街上写着大字,“打倒地主分子高秉文”。在那个家庭出身至关重要的年代,老师回到学校问高秉文到底是怎么回事,高秉文急了,“老师,我才这么小,能是地主么?”回头高秉文立刻书写一份“郑重声明”:即日起,高秉文更名为高前锋。直到1968年,他高中毕业后去做民办老师,建档案必须使用原名,才又改了回来。
  高秉文介绍,西关高家确实盛极一时。历史上的西关村东面是护城河,北面、南面、西面各有一段规格仅次于章丘城的圩子墙,相比较于同时期其他颇具规模村庄的圩子墙是填土而建,西关村的却是石砌而成。“这在山东少有,说明西关高家的实力。”高秉文说。据其介绍,当时章丘每一新任县长,都要去高家拜访。
  高秉文说,西关高家发家伊始,主要靠纺线、织布、染布、卖布。后来,高家的姑娘高继蕙嫁到了孟家,并带去了纺织染色的技术,孟家瑞蚨祥的生意发展至各地,为避嫌,高家转行经营钱庄、当铺,遍及四面八方,如今泉城路上依然留有高家当铺的遗迹。
  历史上的高家曾有五大堂号:怀古堂、承继堂、述业堂、自修堂、宝禄堂。每个堂号代表着高姓家族之下的各个支脉,并在后来的发展中,各谋营生,譬如怀古堂便是以耕种为重,高秉文便属于这一堂号。
  据高秉文的了解,大家族的鼎盛是在清末,没落则始于民国。西关村里渐渐迁入了外姓,村外的圩子墙在风吹雨打中成了断壁残垣,高家的一些后人也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搬出村子,散落各地。高秉文说,那些空出来的高家老宅子,一度成为刚刚进驻于此的机关单位临时办公地。其中一家单位在打扫卫生时,还清理出金子。这无疑为高家曾经的财富传说又添神秘。直到有一天,承载着家族历史的家谱,被当作“封建四旧”付之一炬。高家人意识到,曾让他们引以为傲的家族历史,成为一顶“地主”的帽子,为个人的生存带来波折甚至灾难。
挖掘家族故事
  高秉文家门前就是西关大街,一直是村里的热闹所在。在高秉文的印象中,这条街宽不过3米,每天都有早市,卖东西的摊位从东头摆到西头。如今,西关大街已经拓宽,平整的柏油马路上车来车往。
  时代变了。
  大概是2008年,西关村里来了位寻根的老人,他要找找“爷爷的足迹”。之前,也有来打听祖辈的人,高秉文经常在其中牵线搭桥,权当做善事。高秉文在村委会工作的弟弟高秉华,便领他找到了高秉文,希望能帮忙打听。高秉文一问,得知对方跟自己都是高家第23世,一对各自父亲的名字,还都属于同一个堂号。高秉文又问,你小名是什么?老人答:福弟。“我是小弟。”高秉文激动起来。
  高秉文说,对上小名的那一刻,他感觉“特别亲,特别亲”。从那开始,他决定续修家谱,而不仅仅是做善事。
  高秉文知道,高家尚存一部原始的老家谱,由章丘市双山街道办事处一位高姓老人保存。高秉文拜托他的一位本家学生找到老人,结果那位高老先生却否认有老家谱。高秉文想,老人是不是想要钱。
  “后来证明,我的观点是错的。”这句话,高秉文说了两遍,他误会了老人。老人并不图钱,而是怕再来一场运动,让这仅存的祖宗历史也荡然无存。后来,老人用毛笔誊抄了一份送给高秉文。
  这份得之不易的家谱从明朝洪武二年(1369年)起始,记录了高家第一世至第十世的脉络发展,以“自十一世各支自续去”结束。后来,在村里留存的高家祠堂的石碑上,高秉文又发现了其他世代的记录。
  更多的时候,高秉文千方百计地搜寻那些高家后人的联系方式,然后在电话机上摁下一串又一串的号码。电话接通后,他先问对方的名字,再问是高家多少世,再问其父亲、祖父甚至更高处的名字。大部分人配合高秉文的续家谱的工作,也有人说他是“吃饱了撑的”,净做些“没啥意思”的事。
  高秉文曾收到一封远方的来信,寄信人说,他的母亲是高家后人,他小时候还曾到过西关村,希望能知道更多关于母亲的家族承传,他还从一本影集里发现一张母亲幼年的合影照片,希望能找到母亲旁边的那位陌生男子。
  高秉文打听了十几家,得知来信人的母亲就是家族里那位“风风火火五姑娘”,济南解放初期,她只身外出读书,是学生里的积极分子,后改名董洁,远嫁他乡。那位陌生男子则是家族人口里的“小十子”,牺牲于抗美援朝战场。当烈士证送到家里的时候,他的母亲坚决不收,“俺儿没死”。
  每个写在家谱上的名字,都有一段埋藏在历史里的故事,牵连着时代的细节。高秉文在续修家谱的过程中,也知晓了一个又一个这样的家族故事。
  2014年10月,高秉文整理的家谱定稿。
  杨宗佑退休后,将关注点放在了家谱和家谱文化的研究上。这些年来,他整理了部分本家的《中华杨姓谱乘探源》,编纂了工具书 《中 华 家 谱学》。目前,这位70岁的老人正在编写《中华民族历史大系表》,不仅仅是整理一家一 姓 的 家 族 脉络,而是试图追溯整个华夏民族的历史源头。
  2000年前后,杨宗佑到位于黄河北的老家祭拜父母。他从老家人那里接过一份家谱,发现不少错误,而且记录其中的多是近现代的一些家族人名。杨宗佑决定重修家谱,即后来的《中华杨姓谱乘探源》。
  在编写《中华杨姓谱乘探源》时,杨宗佑还不是很懂跟家谱有关的理论,他想找一本相关的工具书,去图书馆和书店打听,寻而不得。2006年,《中华杨姓谱乘探源》费尽周折编写而成,杨宗佑也“萌生了编辑一本家谱理论及应用方面书籍的念头”,希望能为当代或者后代的修谱者提供参考和借鉴。
  通过搜集积累的家谱资料,在谱牒学、历史学专家以及在家谱研究已经小有成绩的族人的帮助下,杨宗佑主编的《中华家谱学》2009年7月出版。在这本书中,杨宗佑从家谱的涵义谈起,以与家谱有关的历史知识如祭祀、葬仪、天赋等知识收尾。族规、家训、堂号、字辈……这些在家谱中常见的名词,都能从其中找到相关的讲解。
  这本家谱工具书的出版,是杨宗佑家谱事业的又一个逗号,他还在做其他与之有关的事情,譬如成立山东中华家谱学学会。杨宗佑说,据其所知,现在收藏中国家谱数量最多的是美国犹他家谱学会。杨宗佑觉得,身为中国人应该觉得惭愧,应该建立自己的家谱收藏组织。
  成立不过几年,山东中华家谱学学会已获捐家谱上千册,200多种。学会为那些捐赠者颁发证书,希望500年后他们的后人拿着证书还可以来查到祖辈的信息。学会计划着,等到他们的谱藏上了规模,就搞数字化、微缩胶卷化,以与时俱进的方式保存那些珍贵的家族信息。
  山东中华家谱学学会首届会员大会于2011年4月举行,在媒体的报道中,这“标志着我省家谱研究交流有了一个新平台”。杨宗佑他们自发捐款,用来出版《中华家谱学学刊》,但是因为经费实在有限,这本学刊每年只出一期,每期印刷百八十本,成员们有人要就送给他们。
  翻阅仅有的3期学刊,其中,第一期学刊梳理了数位重要人物关于家谱的言语,从孙中山至胡锦涛皆有。在杨宗佑看来,研究家谱背后的民族文化,是一项大事业,要多大有多大。
从一家一姓到千家万姓
  杨宗佑是山东中华家谱学学会的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在他看来,家谱的背后是家文化。有一次,他到所在的居委会里做演讲,主题是关于爱国和圆梦。他说,回答爱国的问题,首先要从人生和爱家讲起。杨宗佑介绍,人生有三问,“我是谁,我从哪儿来?我到哪儿去?”答案各尽不同。“但若给出一个普遍的、共性的、统一的标准答案,则非家和家谱莫属。”杨宗佑说。
  依照杨宗佑的理解,人人可在血缘牵连的伦理关系中找到自己的定位,在家谱中发现自己在家族的位置,“我是父之子、子之父、祖之孙、孙之祖、兄之弟、弟之兄、妻之夫、夫之妻……”在杨宗佑看来,人生的源头是从父母所组成的家中来,人生的归宿也并非到墓地中去,而是将生命史终结于家谱,刻印上姓名、生卒之外,还有一生的事迹和承传。
  杨宗佑在解释家是什么的问题时,则讲了一个发生在身边的故事。2010年秋天,杨宗佑把三岁半的孙女从幼儿园中接回来,让她在院里的小花园玩,结果小孙女哭闹着要回家。杨宗佑不理解:“这不是回家了吗?”小孙女大声说:“不,妈妈才是家!”
  杨宗佑说,在编写《中华家谱学》这本书时,虽然整理了家谱、家谱学的概念定义,但并没有真正解释家的内涵。小孙女对家的质朴理解,让杨宗佑茅塞顿开,“家是由配偶及直系血亲所构成,具有抚养和赡养义务的人的群体。”
  每个家族最初都是由这样的小家四散开来,延续下去,国家同样如此。在那次演讲中,杨宗佑在提到家与国的关系时,引用了孙中山和孟子的两段话。前者说:“四万万同胞,皆黄帝之子孙,其始均无所谓氏族者。自人民繁衍,而姓氏生;姓氏生,而家族之重见,由是家族以起。然此家族亦甚好,合无数支架,而即成为国家。”后者则讲:“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国家,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随着后来历史学科的发展,华夏民族的起源和国家体系的研究都有了更深远的成果,这两句话的一些细节或许已不经推敲,但逻辑大致如此,中国人传统的家国观念无外乎小家和大国的依存共生。国史有系统的编纂体系,家史却写在每个家族的家谱、族谱上。
  杨宗佑在《中华家谱学》中提到,“家谱、族谱,是一个个家族的生命史。它不仅记录着该家族的来源和迁徙轨迹,还包罗了该家族生息、繁衍、婚姻、文化、族规、家约等历史文化的内容。”依照他的理解,千家万姓横向关联便是社会,纵向相接则是整个中华民族史。
  经历了“”时期的断档,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寻找、继续承载着家族历史的家谱,尤其是一些老人,寻根的愿望尤其强烈。在当下家庭单位小型化、人口迁徙喷涌不绝等社会背景下,重新整理家谱并非易事。
  杨宗佑说,他小时候见过自己的家谱,因为识字,当时他还被派去统计谁家生了孩子,然后记上他们的名字。五六十年后,他重新整理了家谱,并跳出本家的范围,编写《中华民族历史大系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家谱连绵不断的家族史
时代更迭,社会巨变,这些都未曾阻止人们寻找家族源头的努力,血缘、地域总能拉近你我的关系。在被人口迁徙席卷的今天,每个人都有成为游子的可能。年关临近,在外的游子又在计划着回归故地,祭拜祖上,体味家庭温情。在外闯荡的辛酸和疲惫,在那一刻得到消解。家,是归宿。每一部家谱,都是一个家族的生命史。重修家谱,成为人们寻找精神归宿的一种方式。高秉文用3年时间编写了一本关于章丘西关高姓的家谱西关高家是曾与旧军孟家齐名的章丘大家族,今天的泉城路上依然留存着昔日高家当铺的遗迹。这些年来,不断地有居于全国各地的高家人回到章丘市绣惠镇西关村,打听祖辈的故事。于是,大半辈子留在老家的高秉文决定续上断掉的高家家谱。坎坷历史66岁的高秉文听过无数关于西关高家的传说,却从来没有享受过它的荣华,也没有经历过它的变故。只在老辈人的故事和留存的古迹中,拼凑这个曾经与旧军孟家齐名的章丘大家族。在幼时高秉文的印象中,西关村里的人家...
· 家谱连绵不断的家族史
时代更迭,社会巨变,这些都未曾阻止人们寻找家族源头的努力,血缘、地域总能拉近你我的关系。在被人口迁徙席卷的今天,每个人都有成为游子的可能。年关临近,在外的游子又在计划着回归故地,祭拜祖上,体味家庭温情。在外闯荡的辛酸和疲惫,在那一刻得到消解。家,是归宿。每一部家谱,都是一个家族的生命史。重修家谱,成为人们寻找精神归宿的一种方式。高秉文用3年时间编写了一本关于章丘西关高姓的家谱西关高家是曾与旧军孟家齐名的章丘大家族,今天的泉城路上依然留存着昔日高家当铺的遗迹。这些年来,不断地有居于全国各地的高家人回到章丘市绣惠镇西关村,打听祖辈的故事。于是,大半辈子留在老家的高秉文决定续上断掉的高家家谱。坎坷历史66岁的高秉文听过无数关于西关高家的传说,却从来没有享受过它的荣华,也没有经历过它的变故。只在老辈人的故事和留存的古迹中,拼凑这个曾经与旧军孟家齐名的章丘大家族。在幼时高秉文的印象中,西关村里的人家...
· 家谱一个家族的生命史
“家有谱,州有志,国有史”,清代著名史学家章学诚把家谱与国家历史和州县方志相提并论。一部家谱,记载着一个家族生生不息的传承,维系着家族的血脉。家谱,其实是一个家族的血缘生命史。所谓“水源木本”,所谓“慎终追远”,其实就是时刻提醒自己,你有根,有源,要知道自己是从哪儿来的,不能忘本。所以,宋代理学家朱熹说:三十年不修谱,是为不孝。另一位理学家程颐曰:谱牒坏,人不知来处,故谱不可不修。在保定市顺平县康关村,就有这样一本家谱——《高氏家谱》。这本《高氏家谱》编篡于民国十二年阴历正月,也就是公元1923年正月,经历了90余年的沧桑,破损严重,部分文字遗失。它的保存者高英杰是康关高氏第九代孙。康关高家始祖高九经(字自敬)于清乾隆初期(大约乾隆十七年,公元1752年)由易县寺角村,只身迁至完县(今顺平县)康关。康关为山区,当时地广人稀,人口不足200人。高九经为人厚道,勤奋节俭,定居之后,娶完县东峪村...
· 研究家谱的现实意义家谱是一个家族的发展史
研究家谱的现实意义家谱是一个家族的发展史新闻发布人:刘liuheng[16001]2009年9月16日来源:转载摘要:家谱是一个家族的发展史。一个家族要发展壮大,除需要雄厚的物质条件外,还需要足以“强宗固族”的精神条件,而良好的家风的形成,正是这种精神条件的基础和内容之一。家谱是一个家族的发展史。一个家族要发展壮大,除需要雄厚的物质条件外,还需要足以“强宗固族”的精神条件,而良好的家风的形成,正是这种精神条件的基础和内容之一。家谱中所保存的家规、家训以及治有格言等,从一开始就以积极、进取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态度来讨论家庭环境和家庭氛围的建设。在家规、家训中,封建****纲常礼教作为其理论基础占有中心地位,三纲五常、孝悌忠信的内容占全部内容的大半。家谱中的家规、家训除上述内容外,还有“睦族人”、“和亲友”、“恤孤贫”以及“戒赌博”、“戒奢侈”、“戒懒惰”、“戒淫逸”等等,对家族成员的行为、举...
· 家谱,家族中永恒的根!
清明,中国人最重要的祭祀先人和祖宗的节日,我们在这一天进行庄重祭祀,以表达我们的追思、怀念、感恩和不忘本。而这一切的前提,是知道自己的先人和祖宗是谁。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却正在淡漠甚至忘记。中国人血脉传承那个最重要的载体正在消亡,这便是家谱。家谱被中国人丢了中国家谱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夫家有谱、州有志、国有史,其义一也”。在中国,家谱有约3000年历史,素来与国史、方志并称为三大历史文献。古语云:三世不修谱为不孝。家法坏,谱谍尚有遗风;谱谍坏,人家不知来处。故谱不可不修。古人说:“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中国人重孝道,最根本的是讲求慎终追远,饮水思源,不忘血脉传承,不忘祖宗先人。寻根问祖,是中国的文化传统,中国人自古重视家的根系源流。家谱,延续着家族的血脉,更传承着祖上的遗训和期望,一代代的接续,或绵延家风,或与时俱进,而为人孝悌,始终是治家的根本。如今,一本本家谱已成陈迹,流入废品收...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